大一历史第二章名词解释

1) 乱,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得到夏民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 太康失国" 让夏朝的统治中断约40余年。

2) 中康的孙子少康长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后来逃到有虞氏。有虞氏给了少

康一些田邑和兵众。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夏的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纠合同姓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中兴的史实说明当时各个方国部落的力量还相当强大,少康的复兴与方国部落的支持有直接关系。

3) 商朝中后期迁移国度之举。商朝早期,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了殷都屡

迁的独特现象。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之事,国力一度衰弱。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安定下来,直到商朝灭亡。盘庚迁殷是早商与晚商两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对于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4) 在商朝国王武丁统治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

是举,衣食朴素,扩疆数千里。武丁在位的59年是商朝的鼎盛时期。

5)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中国商

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字错落有序、刻写娴熟,基本具备汉字“六书”的特征,是基本规范了的初期汉字的代表,奠定汉字发展的历史。甲骨文的发现表明我国文字历史悠久,使商朝的历史由蒙昧传说变成信使。

6)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的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吴

家柏树林。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在铸造工艺和艺术水平上,都代表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铜鼎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也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7)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大约在前2395年到前1625年之间。典

型遗址位于的河南偃师县二里头。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是夏代考古的重大发现,考古资料表明,夏朝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期。

8) 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

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9) 国人暴动:西周后期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

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引起社会上下一片反对。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是一次有广泛社会阶层参加的行动,是对厉王暴虐统治的致命打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性武装暴动。

10) 周厉王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

暴动”,周厉王被逐,逃到彘,在厉王出逃期间,朝政由召公和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共伯和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为稳定政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和元年(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十四年后,厉王在彘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11) 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的事件。周幽王即位,昏庸暴戾,废申后河太子宜臼,

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起朝政混乱,诸侯叛离。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接着晋文公、郑武公、秦襄公等平定关中,护送平王迁都于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史称平王的这次迁徙为“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后周朝政治重心转移,出现了霸权迭兴局面。

12) 分封制: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是周朝立国之本。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贵族、异性

亲戚、元老重臣和圣主后代。主要方式有“授土”和“授民”。 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国王对疆土的控制,明确“天下共主”的地位,保持国家统一,增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与交流。

13)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核心内容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

于避免贵族间对于财产和权力的争夺。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是西周贵族间互相联系的黏合剂,和分封制相辅相成,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固具有积极意义。

14) 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是和分封制相适应的多层次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以

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为主要特征。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西周晚期以后,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渐衰落。

1) 乱,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得到夏民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 太康失国" 让夏朝的统治中断约40余年。

2) 中康的孙子少康长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后来逃到有虞氏。有虞氏给了少

康一些田邑和兵众。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夏的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纠合同姓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中兴的史实说明当时各个方国部落的力量还相当强大,少康的复兴与方国部落的支持有直接关系。

3) 商朝中后期迁移国度之举。商朝早期,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了殷都屡

迁的独特现象。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之事,国力一度衰弱。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安定下来,直到商朝灭亡。盘庚迁殷是早商与晚商两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对于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4) 在商朝国王武丁统治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

是举,衣食朴素,扩疆数千里。武丁在位的59年是商朝的鼎盛时期。

5)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中国商

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字错落有序、刻写娴熟,基本具备汉字“六书”的特征,是基本规范了的初期汉字的代表,奠定汉字发展的历史。甲骨文的发现表明我国文字历史悠久,使商朝的历史由蒙昧传说变成信使。

6)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的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吴

家柏树林。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在铸造工艺和艺术水平上,都代表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铜鼎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也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7)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大约在前2395年到前1625年之间。典

型遗址位于的河南偃师县二里头。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是夏代考古的重大发现,考古资料表明,夏朝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期。

8) 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

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9) 国人暴动:西周后期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

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引起社会上下一片反对。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是一次有广泛社会阶层参加的行动,是对厉王暴虐统治的致命打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性武装暴动。

10) 周厉王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

暴动”,周厉王被逐,逃到彘,在厉王出逃期间,朝政由召公和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共伯和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为稳定政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和元年(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十四年后,厉王在彘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11) 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的事件。周幽王即位,昏庸暴戾,废申后河太子宜臼,

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起朝政混乱,诸侯叛离。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接着晋文公、郑武公、秦襄公等平定关中,护送平王迁都于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史称平王的这次迁徙为“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后周朝政治重心转移,出现了霸权迭兴局面。

12) 分封制: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是周朝立国之本。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贵族、异性

亲戚、元老重臣和圣主后代。主要方式有“授土”和“授民”。 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国王对疆土的控制,明确“天下共主”的地位,保持国家统一,增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与交流。

13)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核心内容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

于避免贵族间对于财产和权力的争夺。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是西周贵族间互相联系的黏合剂,和分封制相辅相成,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固具有积极意义。

14) 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是和分封制相适应的多层次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以

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为主要特征。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西周晚期以后,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渐衰落。


相关文章

  • 大一思修作业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自主学习题目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一.名词解释(基本概念)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查看


  •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查看


  •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 ...查看


  • "多元一统"格局与南诏关系史
  • "多元一统"格局与南诏关系史 作者:王文光<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9日 11版) 演讲人:王文光 演讲地点:云南大学 演讲时间:2015年11月 编前 一部<天龙八部>让更多的人们知道了 ...查看


  • 宪法学复习(大一)
  • 宪法学复习(大一上期) --1207耿飞 1.宪法通过限制.规范政府权力,从而保护公民基本权利 2.宪法分类 (1)按形式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英国.新西兰.以色列),根据是是否采用宪法典或者统一的宪法法律文件 (2)按修改程序是否严格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1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一统的汉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 ...查看


  •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姓名:赵文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赵敏俐 20070525 论文摘要 自'五帝本纪>诞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可谓历史研究有余,文学研究不足 ...查看


  • 杨念群:清朝是个什么样的朝代(4)
  • 杨念群:因为我是一个历史研究者,我采取的是从历史中借古喻今的方式,可能让您觉得有点过度躲闪.缠绕,好像不太像我曾祖直面君宪的困境.坚持他的立场.其实我刚才已经谈得非常多了.我刚才谈了晚清皇帝位置的重要性,谈到科举是种中国式的代议制,谈到立宪 ...查看


  • 中国古代三个强盛王朝使华夏站在世界的顶峰,最后一个饱受争议
  • 中国古代三个强盛王朝使华夏站在世界的顶峰,最后一个饱 受争议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实现中国人的"中国梦",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中国人自近代以来多少人的渴望,虽然近代以来饱受侵略,然而在古代中国曾经数次站在世界的巅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