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 园
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是当前课堂教改的主要目的。“以能力立意”是优化课堂结构,规范课堂教学的主导原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以下探索:能力是在理解掌握规律性知识和运用知识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前提。因此,能力培养不仅不能削弱“双基”而且必须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训练纯熟。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落实到不断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上,通过不断设问,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从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学生已观察和掌握了30%蔗糖溶液出现的现象后,进一步设问:如果换成50%的蔗糖溶液会如何?30%的硝酸钾溶液又如何?进而联系生产实际,提出“如果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什么危害,”如此环环相扣,进一步设问,学生会从中归纳出知识规律性。又如《生长素发现过程》实验,教师要对实验层层详细分析,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长期坚持下去,会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
一.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教会学生学习。
由于学科地位和特点的原因,许多教师对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课本、教学参考书是主要的教学素材,还是实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记”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要不要?笔者觉得我们既不能全盘承袭,也不能全部摒弃。我们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也不要过多地责怪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要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生学习,要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要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和要求,以退为进,循序渐进分阶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考试分数要求;强化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诱导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掌握生物学的图形要求学生做到位置、结构、名称、功能四统一;笔记与教材结合,不要求详记,笔记为总纲,教材内容为细目,
提纲契领,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和茫然;作业和评价检测以小单元课内完成为主。 课外多以加强社会实践和探究为主,还学生生物知识于自然世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随教学进度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实验室探究、采集制作标本、参观访问、动植物普查、生态环境调查等等,并主动与当地的一些疾病预防、食品卫生宣传、科普宣传、人口普查、环保行动等部门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才能融会贯通。
二. 强化构建学生生物和谐观,致力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培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学生进行具有生物学特点的生物和谐观的培养教育,对促进学生和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笔者以为,作为初中学生应具备的生物和谐观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以及爱国主义观点等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不一定都是专题的、系统的,它渗透到了整个教材体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将这些初步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点滴强化,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里,形成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
例如,讲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要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要保护濒危物种,要让学生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做实验时,要尽量节约材料,将成活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讲到人在生物圈的义务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三、用实践学习生物
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 侧重于逻辑思维,如语言、逻辑、教学、分析、判断等;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图形、音乐、美术 等。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
成思维活动。左右两半球信息交换的生理结构是胼胝体,它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每秒钟可以处理两半球之间往返传递的40亿个信息。传统的生物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不专注于实践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的锻炼。
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人们认识生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那么生物谈何学好。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生物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④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四、研究性学习生物学
所谓研究性学习,国内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认识: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②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讨问题的学习方九③从课程结构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它包括三类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妈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
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2.“研究性学习”渗透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1、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者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将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学生思维也受到某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患得患失,丢失了个性和创意。而新课程标准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中,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还有的将蚯蚓放在水里厖通过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蚯蚓爬的最快。初一学生对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研究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现学习,但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的学生说外界条件主要是光、有的说土壤、有的说水份等等。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
3、学好生物的关键—兴趣
在发达国家,很多优秀青年科学家都流向生物科学已成为明显趋势,学习生物、农学、医学的青年数量急剧增加。但我国的情况却相当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12所重点大学生物系的1066名教师里,教授:讲师:助教=4.8:3:1,原因是年轻的教师大批流失,这是因为生物学在发达国家倍受重视而在国内倍受冷遇的反差特别大。
就中学教育而言,从我们的教育系统到学生和家长,总体上还不太重视生物这一学科。尤其是在初中,生物科一直作为副科,使生物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倍受冷落。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复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因素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能从低年级(如初一、初二,甚至更早)抓起,尽早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从小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学习,自小就打好生物基础,必然能使这种不良的状况及时得到改善。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五、“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开始尤为重要。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好第一节的生物课和以后每一节课的开端,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对每一届学生,初一的第一课,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致同学们”为基础,以小故事的形式为他们展示生物学中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以及生物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在讲的过程中我通常会有所保留,每个故事都以问题结束。例如在讲到他们都很感兴趣的克隆羊时,我就问他们:那么你们知道克隆羊是如何诞生的呢?会不会有
克隆人出现呢?如果真有克隆人的话,世界会有什么影响呢?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备每一节课时,我都会根据每一节的内容找出适当的开端话题或画面,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人的生殖”时,我以世界个第一个的试管婴儿——英国的路易斯?布朗的出生为开端,引出人类的生殖的话题;在讲“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影片,内容是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画面,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被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和音乐所吸引,很快找出画面中各种生物的差异,从而对各生态系统有了深刻的印象。
1、重视实验的作用。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
一。新教材更是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时再紧张的情况下,我也会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每一届的学生对《观察细胞的结构》这一章书都非常感兴趣,印象也最为深刻,因为这一章的内容大多在实验室里完成,还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未曾使用过的显微镜和其它的实验工具。如果部分的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本人会组织部分学生先进行预备试验,再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报告的。这样既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更能让一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甚至能力一般的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相当精彩,如果能充分应用,一方面会比教师口头讲解更为直观,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让学生看看影片,对学生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片也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一组组现实的画面,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更容易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
3、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集资料的能力 新的生物科技成果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收到不少关于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只是他们往往只了解到一些皮毛。去年在讲
到“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时,很多学生都对书本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部分学生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词的记忆印象上。于是我提议全班同学围绕“转基因技术”或“基因治疗”分组查找资料,下一节课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自此,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资料的习惯。所以当我讲到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人帮得上忙。如,当我讲到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时,就有的学生举出了一大堆的例子,还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它们的生活方式;在讲动物与仿生时,书本的例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他们的例子比我准备的还要丰富得多。 这些新的生物成果,让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的了解,培养了兴趣,也提高了能力,一举多得。
4、结合时事,不失时机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有些知识本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与某一个新闻故事有关的话,往往会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这一节课时,一位学生提到了他从网上看到的一则关于两极冰川在不断融化的新闻。很多学生都知道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引起的。我问了一句:如何才能阻止这种不好的事情继续发生呢?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们都想了很多的假设。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等的答案都一一冒出来了。最令大家捧腹的要数一位男同学的答案了:全球每个地方都放一些氢氧化钠,甚至可以用飞机喷一些到空中(我们在讲光合作用的原料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氢氧化钠可以吸收实验装置中的二氧化碳)。他的“创造性”答案使这个题目的议论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神州六号上太空后,讲到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和太空育种时又多了一条新闻可以借用了。
5、感情交流,激发兴趣。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人特别好的话,正常来说,另一个人通常都会投桃报李的。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师生之间。教师对学生好,学生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自然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轶事;帮助解答生活中的
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在讲七年级下册时,由于都是一些与人体相关的知识,学生的问题特别多,当然也是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
但是如果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一直都仅仅保持在“觉得这一科有趣”的层面上的话,是很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的一定的学习兴趣基础上,我们教师就应该想办法把这种兴趣转化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动力。
当然,要做好这件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除了学生的因素外,教师本身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育教学方式,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适应新教材和新教改的要求,才能出色地完成引导者的角色。本人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还是做得不够,今后一定继续努力,尽力做得更好。
六、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论甚至有独到的见解的思维。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解题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新特性„„,均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教师提问时,不是问这道题怎样做,而是问你是怎样想的。问“怎样想”,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出来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的提问,所有的学生都会显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
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2、强化思维训练
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进行统摄思维训练,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块,那样思维就会很清楚
3、生物学实验的复习策略
生物学实验的复习,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出如下复习策略与教师们交流。1、要将实验内容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高中生物学中的动手实验和教材中提到的众多实验,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1.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就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植物细胞的结构与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浸在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和渗透作用的物理装置是相似的,都具备了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的条件。这正是我们复习水分代谢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复习中如有条件可再做此实验,并研究、分析问题。
4、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
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这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尽量动员学生一起来寻找课程资源,至少有以下好处:(1)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2)同龄人一起寻找课程资源,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自找的材料范围更广,更切合实际,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上到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鸡卵(蛋)的结构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带鸡卵(蛋),结果每个同学都带来了,有的小组还带来了鸭卵(蛋)等其他鸟卵,而且带来的新鲜鸡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这是教师到市场上统一采购不一定能够达到的效果。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概念,必要时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活动,我们只有到周围的林地、草坪和田间等室外环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室外活动使学生更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浓了。但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6、及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改后生物实验活动更多。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个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活动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可以整合,但不可以没有。而且活动应张弛有度,应该回归到可观察、可评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上来。及时评价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可让各活动组组长、科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设专门记录本,记录课堂活动和当场评价及违纪等情况,并与期末总评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及时评价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每一次评价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侧重这一次任务的关键评价要素;(2)特别要关注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本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宜粗不宜细,可点到为止,至少让学生得到鼓励。
7、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粗线条的教学设计,后在课堂上随机补充完成。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少关注课堂的完整性,但严禁拖课。所以每一堂课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开阔,创新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迸发。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机智,课前先多预设几种可能应对学生的实际反应。如北师大版《生物学活动手册》八年级上册活动“观察鸡卵的结构”讨论3:判断你所观察的鸡蛋能否孵出雏鸡,说出理由。有一个学生的答案与众不同:不能。因为这个鸡蛋已经被我打破了。这个答案可能连教师都预想不到,学生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否认该答案的正确性。我们只能重新审视该题目的严密性。所以课改了,教师更要保持经常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这是缩短生物学科教学理念和行为差距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2012年6月20日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 园
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是当前课堂教改的主要目的。“以能力立意”是优化课堂结构,规范课堂教学的主导原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以下探索:能力是在理解掌握规律性知识和运用知识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前提。因此,能力培养不仅不能削弱“双基”而且必须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训练纯熟。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落实到不断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上,通过不断设问,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从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学生已观察和掌握了30%蔗糖溶液出现的现象后,进一步设问:如果换成50%的蔗糖溶液会如何?30%的硝酸钾溶液又如何?进而联系生产实际,提出“如果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什么危害,”如此环环相扣,进一步设问,学生会从中归纳出知识规律性。又如《生长素发现过程》实验,教师要对实验层层详细分析,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长期坚持下去,会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
一.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教会学生学习。
由于学科地位和特点的原因,许多教师对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课本、教学参考书是主要的教学素材,还是实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记”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要不要?笔者觉得我们既不能全盘承袭,也不能全部摒弃。我们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也不要过多地责怪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要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生学习,要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要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和要求,以退为进,循序渐进分阶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考试分数要求;强化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诱导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掌握生物学的图形要求学生做到位置、结构、名称、功能四统一;笔记与教材结合,不要求详记,笔记为总纲,教材内容为细目,
提纲契领,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和茫然;作业和评价检测以小单元课内完成为主。 课外多以加强社会实践和探究为主,还学生生物知识于自然世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随教学进度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实验室探究、采集制作标本、参观访问、动植物普查、生态环境调查等等,并主动与当地的一些疾病预防、食品卫生宣传、科普宣传、人口普查、环保行动等部门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才能融会贯通。
二. 强化构建学生生物和谐观,致力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培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学生进行具有生物学特点的生物和谐观的培养教育,对促进学生和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笔者以为,作为初中学生应具备的生物和谐观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以及爱国主义观点等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不一定都是专题的、系统的,它渗透到了整个教材体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将这些初步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点滴强化,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里,形成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
例如,讲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要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要保护濒危物种,要让学生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做实验时,要尽量节约材料,将成活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讲到人在生物圈的义务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三、用实践学习生物
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 侧重于逻辑思维,如语言、逻辑、教学、分析、判断等;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图形、音乐、美术 等。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
成思维活动。左右两半球信息交换的生理结构是胼胝体,它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每秒钟可以处理两半球之间往返传递的40亿个信息。传统的生物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不专注于实践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的锻炼。
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人们认识生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那么生物谈何学好。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生物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④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四、研究性学习生物学
所谓研究性学习,国内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认识: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②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讨问题的学习方九③从课程结构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它包括三类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妈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
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2.“研究性学习”渗透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1、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者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将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学生思维也受到某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患得患失,丢失了个性和创意。而新课程标准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中,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还有的将蚯蚓放在水里厖通过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蚯蚓爬的最快。初一学生对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研究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现学习,但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的学生说外界条件主要是光、有的说土壤、有的说水份等等。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
3、学好生物的关键—兴趣
在发达国家,很多优秀青年科学家都流向生物科学已成为明显趋势,学习生物、农学、医学的青年数量急剧增加。但我国的情况却相当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12所重点大学生物系的1066名教师里,教授:讲师:助教=4.8:3:1,原因是年轻的教师大批流失,这是因为生物学在发达国家倍受重视而在国内倍受冷遇的反差特别大。
就中学教育而言,从我们的教育系统到学生和家长,总体上还不太重视生物这一学科。尤其是在初中,生物科一直作为副科,使生物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倍受冷落。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复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因素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能从低年级(如初一、初二,甚至更早)抓起,尽早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从小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学习,自小就打好生物基础,必然能使这种不良的状况及时得到改善。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五、“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开始尤为重要。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好第一节的生物课和以后每一节课的开端,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对每一届学生,初一的第一课,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致同学们”为基础,以小故事的形式为他们展示生物学中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以及生物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在讲的过程中我通常会有所保留,每个故事都以问题结束。例如在讲到他们都很感兴趣的克隆羊时,我就问他们:那么你们知道克隆羊是如何诞生的呢?会不会有
克隆人出现呢?如果真有克隆人的话,世界会有什么影响呢?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备每一节课时,我都会根据每一节的内容找出适当的开端话题或画面,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人的生殖”时,我以世界个第一个的试管婴儿——英国的路易斯?布朗的出生为开端,引出人类的生殖的话题;在讲“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影片,内容是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画面,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被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和音乐所吸引,很快找出画面中各种生物的差异,从而对各生态系统有了深刻的印象。
1、重视实验的作用。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
一。新教材更是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时再紧张的情况下,我也会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每一届的学生对《观察细胞的结构》这一章书都非常感兴趣,印象也最为深刻,因为这一章的内容大多在实验室里完成,还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未曾使用过的显微镜和其它的实验工具。如果部分的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本人会组织部分学生先进行预备试验,再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报告的。这样既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更能让一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甚至能力一般的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相当精彩,如果能充分应用,一方面会比教师口头讲解更为直观,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让学生看看影片,对学生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片也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一组组现实的画面,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更容易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
3、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集资料的能力 新的生物科技成果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收到不少关于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只是他们往往只了解到一些皮毛。去年在讲
到“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时,很多学生都对书本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部分学生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词的记忆印象上。于是我提议全班同学围绕“转基因技术”或“基因治疗”分组查找资料,下一节课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自此,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资料的习惯。所以当我讲到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人帮得上忙。如,当我讲到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时,就有的学生举出了一大堆的例子,还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它们的生活方式;在讲动物与仿生时,书本的例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他们的例子比我准备的还要丰富得多。 这些新的生物成果,让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的了解,培养了兴趣,也提高了能力,一举多得。
4、结合时事,不失时机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有些知识本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与某一个新闻故事有关的话,往往会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这一节课时,一位学生提到了他从网上看到的一则关于两极冰川在不断融化的新闻。很多学生都知道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引起的。我问了一句:如何才能阻止这种不好的事情继续发生呢?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们都想了很多的假设。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等的答案都一一冒出来了。最令大家捧腹的要数一位男同学的答案了:全球每个地方都放一些氢氧化钠,甚至可以用飞机喷一些到空中(我们在讲光合作用的原料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氢氧化钠可以吸收实验装置中的二氧化碳)。他的“创造性”答案使这个题目的议论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神州六号上太空后,讲到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和太空育种时又多了一条新闻可以借用了。
5、感情交流,激发兴趣。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人特别好的话,正常来说,另一个人通常都会投桃报李的。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师生之间。教师对学生好,学生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自然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轶事;帮助解答生活中的
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在讲七年级下册时,由于都是一些与人体相关的知识,学生的问题特别多,当然也是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
但是如果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一直都仅仅保持在“觉得这一科有趣”的层面上的话,是很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的一定的学习兴趣基础上,我们教师就应该想办法把这种兴趣转化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动力。
当然,要做好这件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除了学生的因素外,教师本身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育教学方式,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适应新教材和新教改的要求,才能出色地完成引导者的角色。本人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还是做得不够,今后一定继续努力,尽力做得更好。
六、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论甚至有独到的见解的思维。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解题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新特性„„,均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教师提问时,不是问这道题怎样做,而是问你是怎样想的。问“怎样想”,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出来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的提问,所有的学生都会显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
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2、强化思维训练
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进行统摄思维训练,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块,那样思维就会很清楚
3、生物学实验的复习策略
生物学实验的复习,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出如下复习策略与教师们交流。1、要将实验内容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高中生物学中的动手实验和教材中提到的众多实验,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1.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就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植物细胞的结构与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浸在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和渗透作用的物理装置是相似的,都具备了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的条件。这正是我们复习水分代谢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复习中如有条件可再做此实验,并研究、分析问题。
4、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
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这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尽量动员学生一起来寻找课程资源,至少有以下好处:(1)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2)同龄人一起寻找课程资源,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自找的材料范围更广,更切合实际,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上到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鸡卵(蛋)的结构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带鸡卵(蛋),结果每个同学都带来了,有的小组还带来了鸭卵(蛋)等其他鸟卵,而且带来的新鲜鸡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这是教师到市场上统一采购不一定能够达到的效果。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概念,必要时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活动,我们只有到周围的林地、草坪和田间等室外环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室外活动使学生更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浓了。但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6、及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改后生物实验活动更多。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个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活动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可以整合,但不可以没有。而且活动应张弛有度,应该回归到可观察、可评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上来。及时评价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可让各活动组组长、科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设专门记录本,记录课堂活动和当场评价及违纪等情况,并与期末总评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及时评价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每一次评价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侧重这一次任务的关键评价要素;(2)特别要关注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本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宜粗不宜细,可点到为止,至少让学生得到鼓励。
7、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粗线条的教学设计,后在课堂上随机补充完成。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少关注课堂的完整性,但严禁拖课。所以每一堂课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开阔,创新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迸发。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机智,课前先多预设几种可能应对学生的实际反应。如北师大版《生物学活动手册》八年级上册活动“观察鸡卵的结构”讨论3:判断你所观察的鸡蛋能否孵出雏鸡,说出理由。有一个学生的答案与众不同:不能。因为这个鸡蛋已经被我打破了。这个答案可能连教师都预想不到,学生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否认该答案的正确性。我们只能重新审视该题目的严密性。所以课改了,教师更要保持经常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这是缩短生物学科教学理念和行为差距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201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