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掌握写诗的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积累、感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全部,生活是诗歌的土壤。要写诗,必须先得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记忆生活中的画面,感悟生活中的“美点”,思考生活的本质。作为中学生,我们正是花季少年,对生活充满了新奇与渴望,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出成人见过的东西,在成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来。这种美的形象就是诗歌抒怀达意的载体,也是中学生能写好诗歌的前提条件。当我们在劳动学习生活中面对事与物时,时常会迸发出一些哲理性的感悟,或偶然涌上心头一句最能体现自己心情的话,或突然拾得一句最能概括生活现象的经典语言,我们一定要及时把它记录下来。比如:“面带微笑,就是享受生活。”“忙碌就是幸福,你越忙碌,就越证明生活需要你。”“充实与愉快成正比。”等等。当你们发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美景时,我们也要勤动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其绘画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灵感就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请记住:感悟生活是写诗的最好的源泉。
(二)善于抒怀言志
诗的专职在于抒情言志。所以写诗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感情调动、积蓄起来,一定要弄清内容所蕴含的道理,在“情浓理明”的情况下,才执笔宣泄。诗行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情真而意切,使语言富有超强的感染力,诗行里自然就会志趣高远。如我们第一单元课文
所学的几首诗词,每一篇都抒情言志,富有感染力,唤起我们丰富的想像和情感的共鸣。
(三)抒情的思路必须得法,不能放纵
将满腔的激情抒发出来的时候,忌讳铺天盖地、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一定要忍住性子,从淡到浓,由浅入深,化朦胧为鲜明,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智为情感,最后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因情造文、直抒胸臆、倾诉衷肠。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决心,是全词的主旨,主题因而得以升华。再如学生习作《秋思》最后一节:看吧/来年的秋/定会/果满枝头/ 香飘四野!表达了作者努力耕耘的决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明年的秋天一定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最后抒怀言志,升华主题。
(四)找准共性意象,创造生活之美
诗歌的特征是:触景而生情,情发而借景。触景而生情中的“景”就是写诗的话题,情发而借景中的“景”是写诗的具体材料。我们写诗时,一定要在古今中外去找情感的共性,在宇宙中去找惬意的意象,在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中去找鲜活的美。比如:李白看到了明月,便动了思乡之情,诗歌就是围绕明月展开的,客床、月光、地上霜等景物都是衬托或表现主旨的具体材料。再如:郑愁予《雨说》中的“雨”这一意象,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
(五)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来装饰诗歌内容
诗不用修辞手法,就等于士兵不用枪,文人不用笔,农民不用锄犁。每种修辞手法,职能各异:比喻是将抽象的、死板的、不可观感的,化为具体的、鲜活的、可观感的;反复是将感情鲜明化,令人荡气回肠;夸张是强化效果,突出形象;用典是丰富诗歌内容;排比是激发情感的鸦片;对偶是诗歌的华丽而整洁的衣装;拟人是物我为
一、神与境会的鹊桥。准确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表现力,还诗歌本色。前辈留下的诗词经典名句如:“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夸张)“春茧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拟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等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了。如以上几首学生诗作就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可感,富于美感,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中学生掌握写诗的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积累、感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全部,生活是诗歌的土壤。要写诗,必须先得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记忆生活中的画面,感悟生活中的“美点”,思考生活的本质。作为中学生,我们正是花季少年,对生活充满了新奇与渴望,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出成人见过的东西,在成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来。这种美的形象就是诗歌抒怀达意的载体,也是中学生能写好诗歌的前提条件。当我们在劳动学习生活中面对事与物时,时常会迸发出一些哲理性的感悟,或偶然涌上心头一句最能体现自己心情的话,或突然拾得一句最能概括生活现象的经典语言,我们一定要及时把它记录下来。比如:“面带微笑,就是享受生活。”“忙碌就是幸福,你越忙碌,就越证明生活需要你。”“充实与愉快成正比。”等等。当你们发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美景时,我们也要勤动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其绘画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灵感就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请记住:感悟生活是写诗的最好的源泉。
(二)善于抒怀言志
诗的专职在于抒情言志。所以写诗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感情调动、积蓄起来,一定要弄清内容所蕴含的道理,在“情浓理明”的情况下,才执笔宣泄。诗行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情真而意切,使语言富有超强的感染力,诗行里自然就会志趣高远。如我们第一单元课文
所学的几首诗词,每一篇都抒情言志,富有感染力,唤起我们丰富的想像和情感的共鸣。
(三)抒情的思路必须得法,不能放纵
将满腔的激情抒发出来的时候,忌讳铺天盖地、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一定要忍住性子,从淡到浓,由浅入深,化朦胧为鲜明,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智为情感,最后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因情造文、直抒胸臆、倾诉衷肠。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决心,是全词的主旨,主题因而得以升华。再如学生习作《秋思》最后一节:看吧/来年的秋/定会/果满枝头/ 香飘四野!表达了作者努力耕耘的决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明年的秋天一定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最后抒怀言志,升华主题。
(四)找准共性意象,创造生活之美
诗歌的特征是:触景而生情,情发而借景。触景而生情中的“景”就是写诗的话题,情发而借景中的“景”是写诗的具体材料。我们写诗时,一定要在古今中外去找情感的共性,在宇宙中去找惬意的意象,在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中去找鲜活的美。比如:李白看到了明月,便动了思乡之情,诗歌就是围绕明月展开的,客床、月光、地上霜等景物都是衬托或表现主旨的具体材料。再如:郑愁予《雨说》中的“雨”这一意象,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
(五)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来装饰诗歌内容
诗不用修辞手法,就等于士兵不用枪,文人不用笔,农民不用锄犁。每种修辞手法,职能各异:比喻是将抽象的、死板的、不可观感的,化为具体的、鲜活的、可观感的;反复是将感情鲜明化,令人荡气回肠;夸张是强化效果,突出形象;用典是丰富诗歌内容;排比是激发情感的鸦片;对偶是诗歌的华丽而整洁的衣装;拟人是物我为
一、神与境会的鹊桥。准确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表现力,还诗歌本色。前辈留下的诗词经典名句如:“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夸张)“春茧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拟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等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了。如以上几首学生诗作就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可感,富于美感,有一定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