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刊
十三,像什么一样生活?
像什么一样生活?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像什么一样生活?没有标准选择。这是道真正无解、真正多选的选择题。在作出任何选择之前,你已在按照某种方式而活,作出选择之后,你只不过比以往更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
像什么一样生活?没有面试考官。孰好孰坏的标准不抓在任何人手里,如果真有,它也只能是你自己。
像什么一样生活?没有现成答案。它时刻根据你的年龄、心情、状态、知识与智力状况而定。没有一以贯之,没有一错到底,更没有一劳永逸。
于坚说:“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平民一样生活。”你还可以像猪、像猫、像切·格瓦拉、像苦行僧一样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每个人“各就各位”,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选择什么生活方式的背后,是人生观的博弈,是价值观的取舍。
千万要警惕那种妄想给出终极答案的人!没人有权利规定你应该怎么活。人群可能屈从于某种权威,受商业力量裹挟,受某种舆论控制,只呈现出单一面貌,但历史已无数次证明:只有单一可能性的社会是停滞的,缺乏不确定性的社会是无趣的。
拥有选择的权利,即是一种幸福;拥有众多选项,更是一种奢侈。
2001年《新周刊》提出“像什么一样生活”,而事实上,这是个《新周刊》追问了15年的宏大命题。《新周刊》的生活方式观可以概括为提示中国人按照自己本来面目而活。那就是回到常识、回到土地、回到历史、回到内心。
但现实困境却是:西式生活方式不可求,中式生活方式又回不去。只好顾此失彼,首鼠两端,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现状。
(文/朱坤)
于丹:时代呈现多元化,我选择外化内不化
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有《于丹心得》《于丹心得》等,生于1965年
什么是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呢?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多元化,这是一个对多元化充分尊重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渴望,但很多人不够勇敢。第一是没有这么勇敢的信念,第二是没有这么勇敢的执行力。
当代人选择生活的流浪与飘移,都相关于寻找与安顿。寻找的过程中是一个人把不确定性兑现为确定性的过程,是一个人逐渐在土地的丈量下走向远方,在心灵的丈量下走向自我的过程。它是对外和对内双向的、同步的寻找,而最终的契合就是完成了一种方式的安顿。这种安顿不见得在一个地方,而是在一个独属于自己意愿的一种行为标志上。
我们寻找的不是物理上的地标,而在我们自己的内心里。空间可以被穿越,我们的生命也在穿越着时间。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喜欢引用唐诗、宋词中的句子,或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首诗歌,其实这都是在穿越中编织一个我们心理上的坐标,就是某个人提供了一种生命的可能性,所以我就觉得,到底像什么一样去生活,去居住呢?其实人最终是在一个勇敢而坦率的意愿上,确认了自己的信念,并且以一种勇敢而坚定的力量把它兑现完成,这就是关于自我生命建立的生活方式。
我自己的生活观,可以用庄子的五个字来概括,叫做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尽可能地融合于这个社会,所谓内不化,就是在内心保持一个尽可能相对完整的自我,也就是说在外化的意义上我必定要在地图之内,在地图之上,去建立一个我所居住的地方;而我的居住在这种融合的程度上讲,可能要比一般的大众更加世俗,因为我是和我的妈妈、老公、女儿同住在一个屋顶之下,我的生活方式看起来和所有的中国人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一般的中国人更加传统。但是所谓内不化这三个字,我觉得我的内心始终在驿站中一站一站地寻找着,对我来讲,就如苏东坡那句话,叫做“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故里,也可以一个也没有,因为我是一个生在北京的人。生在北京的人,是没有故乡的,因为这个地方没有方言,我们从小说的就是普通话;这个地方没有民歌,我们从小唱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个地方的人不会饮家乡的酒,因为这个地方的红酒喝的是拉菲,白酒喝的是二锅头……所有这些东西,不带有任何地方的仪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是个在物理上没有故乡的人,但正因为我去过的地方多,我内心的认同感强,所以在整个世界上我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安顿。
安顿有时候是一个瞬间,安顿不一定长期地终老于此,不一定把你的躯体安顿在某一个屋顶之下,有的时候,安顿的感觉也是一见钟情,就是你对某一个地方,电光石火,热泪盈眶,那一瞬间,你已经完成了安顿,哪怕这个地方你此生永不再来。
我的外在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离不开母亲和孩子的女人,但是我的内心,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叫“红尘犹有未归人”,正如我接受你们颁发的骑士勋章时所说的:他们把一次一次的流浪,当做归宿,把一次一次的离别,当做爱情,永远在路上。 (采访/王丹)
张颐武:人没有对生活方式满意的时刻
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教授、博导,著有《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等,生于上世纪50年代
现代人“像什么一样生活”取决于主流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他的选择。我们这一代都已经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了,生活已经被固定。《新周刊》曾经提出的“飘一代”的年轻人主要是70后,他们出生在市场经济前,都是吃过苦的,所以敢“飘”。到了80后、90后,“飘”就意义不大了,现在的年轻人要的是现世安稳。从“飘”到现世安稳,追求踏实感、安全感,追求平常的小日子。80后一方面渴望有奇遇、奇迹、浪漫,但另一方面对于家庭和社会有依赖,尤其是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如买房,几乎都期望家里解决。当然他们的知识视野是远远开阔了,是都有希望的。
现世安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其实这是社会变化造成的。《时代》杂志说李宇春是“正面的反叛”,这个对80后、90后状态的描述是十分贴切的,是顺境中的叛逆,他有不满,但他也不敢真叛逆。叛逆了第二天吃什么呢?他们也就止于在网上发帖。还珠格格是很典型的代表,她对父皇又依赖又害怕,一出去两天就要回去。其实网上的不满越多会说明现实的社会相对平静。网上的不满意是在网上的虚拟社会里面的,这说明年轻人内心有很多期望。80后里,韩寒虽然嘲笑郭敬明,但他们两个都是从郊县出来的,都吃过一定的苦。目前90后里还没有这样的人物。
我只能在我的环境里说话,那时在北大刚当教师,人家给我一把钥匙,让我到给分配的房子里去。我一打开门,里面已经住了三个不同系的老师。那个比现在的出租房都要恶劣,我打开房门,说飘不飘都没有意义。现在城市里,年轻人愿不愿意这样?这个不需要我去多说。
人总是对生活方式有一个理想,一个想象,而这个理想是实现不了的——一旦实现,理想就不是幻想中的样子,人会有更大的不满。人是不会对生活状况绝对满意的,这就是人性。
我最主要的感受是,15年来,一方面中国人对未来的生活有很强的期望,另一方面好像冲劲和个体承担的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开拓能力有所减弱,通过梦想来改变命运的强有力的精神有一点衰退。当然这并不严重,他们也有很多很多好的地方:他们有国际经验,视野开放,关注人类的共同问题譬如环保、低碳、动物权利……在这些上面他们的视野比过去几代人都要开阔,有超越的眼光,这是很好的一面。但中国到了新的平台,原来只有自己靠自己才能打出一片天,现在对自己要求不高,对社会要求反而提高了——对社会要求高是好事,但是不是该对自己的要求放低呢?这个值得考虑。(采访/陈非)
主题阅读:
一个【中国控】15年来的15个提问:
1 什么东西没变?2 中国人还有梦吗?3 还有多少中国味?4 怎么看美国?5 网络改变了中国吗?6 如何发现城市魅力?7 中国缺什么?8 艺术家批准了吗?9 大学到底怎么啦?10 如何破解阶层之谜?11 中国人担心什么?12 还敢爱吗?13 像什么一样生活?14 怎样才能住得更像个人样?15 中国人为什么要追求成功?
来源:新周刊
十三,像什么一样生活?
像什么一样生活?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像什么一样生活?没有标准选择。这是道真正无解、真正多选的选择题。在作出任何选择之前,你已在按照某种方式而活,作出选择之后,你只不过比以往更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
像什么一样生活?没有面试考官。孰好孰坏的标准不抓在任何人手里,如果真有,它也只能是你自己。
像什么一样生活?没有现成答案。它时刻根据你的年龄、心情、状态、知识与智力状况而定。没有一以贯之,没有一错到底,更没有一劳永逸。
于坚说:“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平民一样生活。”你还可以像猪、像猫、像切·格瓦拉、像苦行僧一样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每个人“各就各位”,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选择什么生活方式的背后,是人生观的博弈,是价值观的取舍。
千万要警惕那种妄想给出终极答案的人!没人有权利规定你应该怎么活。人群可能屈从于某种权威,受商业力量裹挟,受某种舆论控制,只呈现出单一面貌,但历史已无数次证明:只有单一可能性的社会是停滞的,缺乏不确定性的社会是无趣的。
拥有选择的权利,即是一种幸福;拥有众多选项,更是一种奢侈。
2001年《新周刊》提出“像什么一样生活”,而事实上,这是个《新周刊》追问了15年的宏大命题。《新周刊》的生活方式观可以概括为提示中国人按照自己本来面目而活。那就是回到常识、回到土地、回到历史、回到内心。
但现实困境却是:西式生活方式不可求,中式生活方式又回不去。只好顾此失彼,首鼠两端,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现状。
(文/朱坤)
于丹:时代呈现多元化,我选择外化内不化
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有《于丹心得》《于丹心得》等,生于1965年
什么是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呢?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多元化,这是一个对多元化充分尊重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渴望,但很多人不够勇敢。第一是没有这么勇敢的信念,第二是没有这么勇敢的执行力。
当代人选择生活的流浪与飘移,都相关于寻找与安顿。寻找的过程中是一个人把不确定性兑现为确定性的过程,是一个人逐渐在土地的丈量下走向远方,在心灵的丈量下走向自我的过程。它是对外和对内双向的、同步的寻找,而最终的契合就是完成了一种方式的安顿。这种安顿不见得在一个地方,而是在一个独属于自己意愿的一种行为标志上。
我们寻找的不是物理上的地标,而在我们自己的内心里。空间可以被穿越,我们的生命也在穿越着时间。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喜欢引用唐诗、宋词中的句子,或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首诗歌,其实这都是在穿越中编织一个我们心理上的坐标,就是某个人提供了一种生命的可能性,所以我就觉得,到底像什么一样去生活,去居住呢?其实人最终是在一个勇敢而坦率的意愿上,确认了自己的信念,并且以一种勇敢而坚定的力量把它兑现完成,这就是关于自我生命建立的生活方式。
我自己的生活观,可以用庄子的五个字来概括,叫做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尽可能地融合于这个社会,所谓内不化,就是在内心保持一个尽可能相对完整的自我,也就是说在外化的意义上我必定要在地图之内,在地图之上,去建立一个我所居住的地方;而我的居住在这种融合的程度上讲,可能要比一般的大众更加世俗,因为我是和我的妈妈、老公、女儿同住在一个屋顶之下,我的生活方式看起来和所有的中国人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一般的中国人更加传统。但是所谓内不化这三个字,我觉得我的内心始终在驿站中一站一站地寻找着,对我来讲,就如苏东坡那句话,叫做“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故里,也可以一个也没有,因为我是一个生在北京的人。生在北京的人,是没有故乡的,因为这个地方没有方言,我们从小说的就是普通话;这个地方没有民歌,我们从小唱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个地方的人不会饮家乡的酒,因为这个地方的红酒喝的是拉菲,白酒喝的是二锅头……所有这些东西,不带有任何地方的仪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是个在物理上没有故乡的人,但正因为我去过的地方多,我内心的认同感强,所以在整个世界上我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安顿。
安顿有时候是一个瞬间,安顿不一定长期地终老于此,不一定把你的躯体安顿在某一个屋顶之下,有的时候,安顿的感觉也是一见钟情,就是你对某一个地方,电光石火,热泪盈眶,那一瞬间,你已经完成了安顿,哪怕这个地方你此生永不再来。
我的外在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离不开母亲和孩子的女人,但是我的内心,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叫“红尘犹有未归人”,正如我接受你们颁发的骑士勋章时所说的:他们把一次一次的流浪,当做归宿,把一次一次的离别,当做爱情,永远在路上。 (采访/王丹)
张颐武:人没有对生活方式满意的时刻
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教授、博导,著有《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等,生于上世纪50年代
现代人“像什么一样生活”取决于主流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他的选择。我们这一代都已经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了,生活已经被固定。《新周刊》曾经提出的“飘一代”的年轻人主要是70后,他们出生在市场经济前,都是吃过苦的,所以敢“飘”。到了80后、90后,“飘”就意义不大了,现在的年轻人要的是现世安稳。从“飘”到现世安稳,追求踏实感、安全感,追求平常的小日子。80后一方面渴望有奇遇、奇迹、浪漫,但另一方面对于家庭和社会有依赖,尤其是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如买房,几乎都期望家里解决。当然他们的知识视野是远远开阔了,是都有希望的。
现世安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其实这是社会变化造成的。《时代》杂志说李宇春是“正面的反叛”,这个对80后、90后状态的描述是十分贴切的,是顺境中的叛逆,他有不满,但他也不敢真叛逆。叛逆了第二天吃什么呢?他们也就止于在网上发帖。还珠格格是很典型的代表,她对父皇又依赖又害怕,一出去两天就要回去。其实网上的不满越多会说明现实的社会相对平静。网上的不满意是在网上的虚拟社会里面的,这说明年轻人内心有很多期望。80后里,韩寒虽然嘲笑郭敬明,但他们两个都是从郊县出来的,都吃过一定的苦。目前90后里还没有这样的人物。
我只能在我的环境里说话,那时在北大刚当教师,人家给我一把钥匙,让我到给分配的房子里去。我一打开门,里面已经住了三个不同系的老师。那个比现在的出租房都要恶劣,我打开房门,说飘不飘都没有意义。现在城市里,年轻人愿不愿意这样?这个不需要我去多说。
人总是对生活方式有一个理想,一个想象,而这个理想是实现不了的——一旦实现,理想就不是幻想中的样子,人会有更大的不满。人是不会对生活状况绝对满意的,这就是人性。
我最主要的感受是,15年来,一方面中国人对未来的生活有很强的期望,另一方面好像冲劲和个体承担的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开拓能力有所减弱,通过梦想来改变命运的强有力的精神有一点衰退。当然这并不严重,他们也有很多很多好的地方:他们有国际经验,视野开放,关注人类的共同问题譬如环保、低碳、动物权利……在这些上面他们的视野比过去几代人都要开阔,有超越的眼光,这是很好的一面。但中国到了新的平台,原来只有自己靠自己才能打出一片天,现在对自己要求不高,对社会要求反而提高了——对社会要求高是好事,但是不是该对自己的要求放低呢?这个值得考虑。(采访/陈非)
主题阅读:
一个【中国控】15年来的15个提问:
1 什么东西没变?2 中国人还有梦吗?3 还有多少中国味?4 怎么看美国?5 网络改变了中国吗?6 如何发现城市魅力?7 中国缺什么?8 艺术家批准了吗?9 大学到底怎么啦?10 如何破解阶层之谜?11 中国人担心什么?12 还敢爱吗?13 像什么一样生活?14 怎样才能住得更像个人样?15 中国人为什么要追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