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一章复习提纲
1
2实验,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有关的数据。
3、单凭感官有时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4、①测量仪器:
刻度尺:量筒、量杯:温度计: 体温计:,天平(砝码):,钟、表:,
秒表:,电压表:,电流表:
②观察仪器:
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天文望远镜:
③其他:酒精灯,试管,烧杯,试管架 试管夹:玻棒:药匙:5、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6 ①量程:刻度尺一次所能测的最大值。
②最小刻度:刻度尺最小一格所代表的数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7、使用刻度尺:放正确(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看正确(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读正确(读一位估计值)→记正确(别忘了单位)
8、测长度的其他工具:游标卡尺,声纳、雷达、激光(分别利用声、电磁波、光的反射)
9
①规则物体:根据面积计算公式,测出相应的长度数值,计算得到
②不规则物体:方格法(超过半格的算,不到半格的不算)
10、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11、量筒:①量程②最小刻度;
使用量筒:量筒必须平放在桌上;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①取适量的水,读出体积
②将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读出总体积
③用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得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量杯:常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刻度不均匀。
1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13、实验室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14、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记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 ,沸水的温度为 100℃
正常人体的温度为 37 ℃ ,-8℃读作 零下8摄氏度 ,零下19
摄氏度记为 -19℃
15、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不能测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
体充分接触③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
液面相平⑤记录读数,要写上单位,并注意是否忘记了负号
16、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步骤:①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②选取合适的温度计③让温度计
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一段时间④当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数⑤读取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结果。
17、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42℃,其特殊结构:
① 玻璃泡特别大玻璃管特别细---测量的精确度高(最小刻度为:0.1℃)
玻璃管内有一段弯曲----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18、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由物体本身决定。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19、天平(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称前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被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② 取用砝码、拨游码必须使用镊子
③ 不可把潮湿的物体或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潮湿的物体可以
放在纸上,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
④ 加减砝码由大到小,轻拿轻放。
⑤ 称量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20、天平的使用:
① 调平:放----放在水平台板上 移-----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
调----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偏左,左右螺母都向右调,指针偏右,左右螺母
都向左调)
天平平衡的标准: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等幅度摆动。 ② 称量:物“左”砝“右”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
③ 整理: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21、任何有规律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摆(摆的等时性)、日晷、烂香、沙漏、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
22
时刻(时间点):可以知道事物发生的先后。
时间间隔(时间段):可以比较事物变化发展的快慢程度。
23、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和评价→合作与交流
24、单位:
①长度的主单位: m 常用单位: dmcmum 1千米 ,1米微米=1000000000 纳米
②面积的主单位: m2 常用单位: dm2cm2um2 1平方米
③体积的主单位: m3 ,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m l l
1立方米升,1升毫升立方厘米
④质量的主单位:g k g ,常用单位: 1吨= 1000 千克,1千克= 1000 克,1克= 1000毫克
1公斤= 1 千克,1公斤= 2 斤, 1斤= 500 克
⑤时间的主单位: S ,常用单位 H 1时= 60分=360 秒
第2章 观察生物
1、自然界可分为:生物与非生物两类
蜗牛是一种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它有视觉、触觉、味觉、但无听觉
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生物可以新陈代谢。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
(1)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生物结构。 (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现象。
(3)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现象 (4)生物体都有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6)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对刺激产生一定的反应
(7)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的能力
2、生物又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的最根本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需摄食。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靠摄食获取营养物质。
动物的分类:根据身体上有无脊椎骨可分为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占地球的大多数约为120万种,无脊椎动物都无内骨骼,个体较小。 有脊椎动物只占4.7万种
5、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昆虫;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眼和口器,胸部长有两对翅、三对足,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
生物进化的顺序 水生→陆生 低等→高等 简单→复杂
6、常见的植物可以分为两类: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在植物界里,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最低等的植物是藻类植物。其中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后代。
被子植物特征: 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有果实和种子两部分
b、有根茎 叶 花 果实种子的分化
c、是地球上最高等且数量最多的植物
d、常见的水果、蔬菜、树木、花草都是被子植物。例如:香蕉 甘蔗、 裸子植物特征:a、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b、叶呈针状或鳞片状
c、只有发达的根系 树干高大 d、只有种子无果实
9、林耐的生物学分类方法:
(1)分类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2)种是分类的最小的基本单位,品种不是分类的单位。
10、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最先发现细胞的人“罗伯特·胡克,其实他也是只看到细胞壁。
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三部分:
(1)细胞膜:主要起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作用。
(2)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3)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11、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分化的结果。细胞分裂是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最引人注目的事发生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平均分配上)。细胞生长是子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细胞分化是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分化的结果形成各种组织。
1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叶绿体只有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才有)
液泡:含有大量的细胞液,可以溶解多种物质。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3、细胞学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施来登和施旺,其内容是:“动物与植物都是有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
14、单细胞生物个体小,全部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单细胞植物如衣藻;蓝藻等。
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例如: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放线菌都是以分裂的方式来繁殖。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螺旋菌,球菌,杆菌。
常见的真菌:毒霉、进霉、根霉、酒曲、香菇、蘑菇等大型食用菌。
营养、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的条件人们研究出保存事物的方法: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热法。
法国科学加巴斯德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
16、正确使用显微镜:
使用正确的顺序:安放 对光 调焦 观察 记录。
对光时:(1)强光时:用平面镜、较小的光圈
(2)弱光时:用凹面镜、较大的光圈
调焦时:先用粗准焦再用细准焦。
目镜:使用时先降后升
观察: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低倍镜:观察范围大、放大倍数低、细胞数目多、视野明亮。
高倍镜:观察范围小、放大倍数高、细胞数目少、视野较暗。
使用显微镜时两眼同时睁开
制作临时装片:把载玻片上滴一滴水。
(1) 从洋葱鳞片上取 小块洋葱表皮展平放在水滴上。
(2) 盖上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3) 在盖玻片一侧,家1-2滴红墨水,另一侧用吸水(作用可以清楚看
到细胞的结构)(4)若视野中有黑色圆圈,气泡太多(装片要重新制作)
欲使观察到的物像向右上方移,就要将玻片移向左下方。若观察到的物像偏向右上方,就要将玻片移向右上方。
17、生物的组织(细胞分化形成)
(1)植物有五大组织:
①保护组织 保护功能 如:果皮 树皮
②输导组织 运输营养物质 如:植物导管和筛管
③营养组织 能制造和储存营养 如:肉和叶肉
④机械组织 支持和保护作用
⑤分生组织 能分裂产生新细胞
(2)动物组织: 作用 分布
①上皮组织: 保护功能分泌和吸收 管道内壁 内脏表皮
②结缔组织: 运输和支持 肌腱、血液、软骨。
③肌肉组织: 可以产生运动 平滑肌、胃肠、心脏、骨骼肌。
④神经组织: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脑、脊髓、神经。
人体内分布最广最多的组织:结缔组织
人的皮肤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表皮、真皮、下皮组织。
18、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形态和功能相同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多种器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某种任务的所有器官总称为系统。
例如: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其中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人体的器官很多如脑、胃、骨、血管、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等
人体的消化器官可分为:(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液腺、胃腺、肝脏、胆肠腺
其中胆汁用于消化,因此喝酒伤胃
人体八大系统:
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内分泌、消化。
八大系统共同作用才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
生物体的层次结构
植物:细胞分裂/分化——组织(保护、输导、营养、机械、分生)→器官:营养(根、茎、叶)和生殖(花、果实、种子)→植物。
动物:细胞分裂/分化→组织(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器官→系统→动物。
19、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每一种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的方式有: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地球上共有生物500万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措施是设立自然保护区。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意义。
大熊猫(哺乳类) 被称为动物的活化石
朱鹮(鸟类) 濒临绝种 , 最珍贵的爬行动物:扬子鳄 , 娃娃鱼(两栖类) 以上都被称为一级保护动物
桫椤 最珍贵的蕨类植物,珙桐 银杏 银杉 水杉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七(上)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三节 :太阳与月球
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月球(卫星)
2、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
(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 (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
(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四百分之一;
(2)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 (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
(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造成.
(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 (7)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
第四节:观测太空
1、天空中的亮星大多数是恒星。
2、星座是天空中的区域,全天星座88个。
3、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为六等星。
4、记住几个重要的星座的形状: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 5、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北斗七星位于大熊座,四季变化时斗柄指向随之改变:
斗柄东(左)指,天下皆春;斗柄南(下)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右)指,天下皆秋;斗柄北(上)指,天下皆冬;
北极星位于北天星空的正中间,是北半球晴朗夜晚指北最好的标志,全年可见。
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斗七星的斗前二星的连线,向斗口方向延伸5倍距离即是。
6、星图: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星空的四季变化。 利用活动星图寻找恒星和星座。
第五节: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 朔望月 ,平均为 29.53 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
(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 农历初一 朔)
月球——地球——太阳(满月 十五十六 望)
(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 地球——太阳
(上弦月 初七初八)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第六节:日食和月食
1、 日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新月 农历初一)
2
3、日食形成的原理:在地球被月球的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在地球被月球的伪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在地球被月球的半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日偏食 。
4、日食的过程:太阳被月球遮掩从西缘(右边)开始,东缘(左边)结束。
如P108页日全食过程图:
5、月食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遮掩现象) 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满月 十五十六)
6、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
7、月食形成原理: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
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
8、月食的过程:月球被地球遮掩从东缘(左边)开始,西缘(右边)结束。
如P110页月全食过程图:从 正“D”形到全暗到反“D”形。
9、注意: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原因是:月地轨道面与地日轨道面有一个5º左右的夹角。
10、不能用肉眼直接观测日食、可用肉眼直接观测月食。
第七节:探索宇宙
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恒星) 九大行星: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
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
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远日行星)
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包括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彗星:(1)彗星的结构:彗核、彗发、彗尾(朝向:背向太阳)。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运行的轨道是不对称的椭圆形。 (3)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流星:(1)流星体:由太空中一种岩石或尘埃的聚积物。
(2)流星现象: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
(3)陨星: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陨星。
(4)陨石: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
注意:流星和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的主要原因:日地距离适中,使水能以液态存在; 有大气层的保护和保温作用.
地月系——地球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
河外星系(10亿多个)
3、银河系: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直径约10万光年。
4、光年表示恒星之间的距离,1光年=94605亿千米。
5、宇:空间(150亿光年) 宙:(时间100多亿年)
6、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
(旧 地球上) (新 走出地球)
七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在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例如:金属、明矾、石膏、水晶、海波。
非晶体无一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 例如:玻璃、蜂蜡、橡胶、塑料。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冰的熔点为0℃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为48℃ 金属钨的熔点最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铁的熔点是1535℃,那么在1535℃时铁可能存在的状态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态共存。
二、 汽化与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吸热。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放热。液化的方法:加压和降温。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影响液体蒸发的三个因素是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腾时温度不变,但继续从外界吸热。所以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三、升华与凝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过程叫升华,要吸热。例如:樟脑丸由大变小,冰冻的衣服会变干;干冰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放热。
云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或凝华成的小水珠和小冰晶。
降雨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成云水珠变大→降雨
雾、露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霜是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四、 物质的构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较大的分子
分子的特点:
(1) 分子很小
(2) 分子之间有空隙(50L水和50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L)
(3)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扩散现象)
(4) 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物质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证明分子之间存
在作用力)
分子由于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同时也说明了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扩散
气体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液体扩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扩散越快。
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并且空隙比较大。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大。
五、 物质的溶解性
(1) 物质的溶解的能力有限
(2) 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3)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4)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5) 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
(6) 物质溶解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固体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气体的溶解能力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物质溶解时当:当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固体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固体溶解时搅拌会加快溶解
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只是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物质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不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示出的性质称物理性质。
例如:气味、颜色、光泽、软硬、熔点、沸点、物质的溶解、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电磁性等。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化学性质。
例如:生锈、燃烧、碱性酸性、、牛奶发酸、食物变质、腐坏、发霉、酿酒等。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食醋具有酸性,一些果汁也具有酸性。一般的雨水具有微弱的酸性,有些地方由于工业废气的过量排放,雨水酸性较强,形成酸雨,造成公害。
三大强酸:硫酸、盐酸、硝酸。
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溶液具有碱性。四大强碱:氢氧化纳、氢氧化钡、氢氧化钙、氢氧化钾。
强酸和强碱都有很强的腐蚀性
当有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刻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判别酸碱性方法:
(1)用紫色石蕊试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2) 用无色酚酞试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判断强弱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PH试纸在酸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里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PH值的大小可判定酸碱性的强弱 PH值越低酸性越强,PH值越高碱性越强。 PH范围在0——14之间,PH>7碱性 PH=7中性 PH
酸度计可以精确测定PH值
七上第一章复习提纲
1
2实验,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有关的数据。
3、单凭感官有时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4、①测量仪器:
刻度尺:量筒、量杯:温度计: 体温计:,天平(砝码):,钟、表:,
秒表:,电压表:,电流表:
②观察仪器:
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天文望远镜:
③其他:酒精灯,试管,烧杯,试管架 试管夹:玻棒:药匙:5、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6 ①量程:刻度尺一次所能测的最大值。
②最小刻度:刻度尺最小一格所代表的数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7、使用刻度尺:放正确(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看正确(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读正确(读一位估计值)→记正确(别忘了单位)
8、测长度的其他工具:游标卡尺,声纳、雷达、激光(分别利用声、电磁波、光的反射)
9
①规则物体:根据面积计算公式,测出相应的长度数值,计算得到
②不规则物体:方格法(超过半格的算,不到半格的不算)
10、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11、量筒:①量程②最小刻度;
使用量筒:量筒必须平放在桌上;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①取适量的水,读出体积
②将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读出总体积
③用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得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量杯:常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刻度不均匀。
1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13、实验室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14、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记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 ,沸水的温度为 100℃
正常人体的温度为 37 ℃ ,-8℃读作 零下8摄氏度 ,零下19
摄氏度记为 -19℃
15、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不能测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
体充分接触③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
液面相平⑤记录读数,要写上单位,并注意是否忘记了负号
16、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步骤:①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②选取合适的温度计③让温度计
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一段时间④当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数⑤读取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结果。
17、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42℃,其特殊结构:
① 玻璃泡特别大玻璃管特别细---测量的精确度高(最小刻度为:0.1℃)
玻璃管内有一段弯曲----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18、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由物体本身决定。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19、天平(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称前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被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② 取用砝码、拨游码必须使用镊子
③ 不可把潮湿的物体或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潮湿的物体可以
放在纸上,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
④ 加减砝码由大到小,轻拿轻放。
⑤ 称量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20、天平的使用:
① 调平:放----放在水平台板上 移-----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
调----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偏左,左右螺母都向右调,指针偏右,左右螺母
都向左调)
天平平衡的标准: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等幅度摆动。 ② 称量:物“左”砝“右”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
③ 整理: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21、任何有规律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摆(摆的等时性)、日晷、烂香、沙漏、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
22
时刻(时间点):可以知道事物发生的先后。
时间间隔(时间段):可以比较事物变化发展的快慢程度。
23、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和评价→合作与交流
24、单位:
①长度的主单位: m 常用单位: dmcmum 1千米 ,1米微米=1000000000 纳米
②面积的主单位: m2 常用单位: dm2cm2um2 1平方米
③体积的主单位: m3 ,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m l l
1立方米升,1升毫升立方厘米
④质量的主单位:g k g ,常用单位: 1吨= 1000 千克,1千克= 1000 克,1克= 1000毫克
1公斤= 1 千克,1公斤= 2 斤, 1斤= 500 克
⑤时间的主单位: S ,常用单位 H 1时= 60分=360 秒
第2章 观察生物
1、自然界可分为:生物与非生物两类
蜗牛是一种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它有视觉、触觉、味觉、但无听觉
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生物可以新陈代谢。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
(1)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生物结构。 (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现象。
(3)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现象 (4)生物体都有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6)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对刺激产生一定的反应
(7)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的能力
2、生物又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的最根本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需摄食。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靠摄食获取营养物质。
动物的分类:根据身体上有无脊椎骨可分为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占地球的大多数约为120万种,无脊椎动物都无内骨骼,个体较小。 有脊椎动物只占4.7万种
5、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昆虫;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眼和口器,胸部长有两对翅、三对足,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
生物进化的顺序 水生→陆生 低等→高等 简单→复杂
6、常见的植物可以分为两类: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在植物界里,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最低等的植物是藻类植物。其中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后代。
被子植物特征: 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有果实和种子两部分
b、有根茎 叶 花 果实种子的分化
c、是地球上最高等且数量最多的植物
d、常见的水果、蔬菜、树木、花草都是被子植物。例如:香蕉 甘蔗、 裸子植物特征:a、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b、叶呈针状或鳞片状
c、只有发达的根系 树干高大 d、只有种子无果实
9、林耐的生物学分类方法:
(1)分类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2)种是分类的最小的基本单位,品种不是分类的单位。
10、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最先发现细胞的人“罗伯特·胡克,其实他也是只看到细胞壁。
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三部分:
(1)细胞膜:主要起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作用。
(2)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3)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11、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分化的结果。细胞分裂是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最引人注目的事发生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平均分配上)。细胞生长是子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细胞分化是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分化的结果形成各种组织。
1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叶绿体只有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才有)
液泡:含有大量的细胞液,可以溶解多种物质。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3、细胞学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施来登和施旺,其内容是:“动物与植物都是有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
14、单细胞生物个体小,全部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单细胞植物如衣藻;蓝藻等。
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例如: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放线菌都是以分裂的方式来繁殖。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螺旋菌,球菌,杆菌。
常见的真菌:毒霉、进霉、根霉、酒曲、香菇、蘑菇等大型食用菌。
营养、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的条件人们研究出保存事物的方法: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热法。
法国科学加巴斯德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
16、正确使用显微镜:
使用正确的顺序:安放 对光 调焦 观察 记录。
对光时:(1)强光时:用平面镜、较小的光圈
(2)弱光时:用凹面镜、较大的光圈
调焦时:先用粗准焦再用细准焦。
目镜:使用时先降后升
观察: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低倍镜:观察范围大、放大倍数低、细胞数目多、视野明亮。
高倍镜:观察范围小、放大倍数高、细胞数目少、视野较暗。
使用显微镜时两眼同时睁开
制作临时装片:把载玻片上滴一滴水。
(1) 从洋葱鳞片上取 小块洋葱表皮展平放在水滴上。
(2) 盖上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3) 在盖玻片一侧,家1-2滴红墨水,另一侧用吸水(作用可以清楚看
到细胞的结构)(4)若视野中有黑色圆圈,气泡太多(装片要重新制作)
欲使观察到的物像向右上方移,就要将玻片移向左下方。若观察到的物像偏向右上方,就要将玻片移向右上方。
17、生物的组织(细胞分化形成)
(1)植物有五大组织:
①保护组织 保护功能 如:果皮 树皮
②输导组织 运输营养物质 如:植物导管和筛管
③营养组织 能制造和储存营养 如:肉和叶肉
④机械组织 支持和保护作用
⑤分生组织 能分裂产生新细胞
(2)动物组织: 作用 分布
①上皮组织: 保护功能分泌和吸收 管道内壁 内脏表皮
②结缔组织: 运输和支持 肌腱、血液、软骨。
③肌肉组织: 可以产生运动 平滑肌、胃肠、心脏、骨骼肌。
④神经组织: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脑、脊髓、神经。
人体内分布最广最多的组织:结缔组织
人的皮肤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表皮、真皮、下皮组织。
18、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形态和功能相同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多种器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某种任务的所有器官总称为系统。
例如: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其中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人体的器官很多如脑、胃、骨、血管、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等
人体的消化器官可分为:(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液腺、胃腺、肝脏、胆肠腺
其中胆汁用于消化,因此喝酒伤胃
人体八大系统:
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内分泌、消化。
八大系统共同作用才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
生物体的层次结构
植物:细胞分裂/分化——组织(保护、输导、营养、机械、分生)→器官:营养(根、茎、叶)和生殖(花、果实、种子)→植物。
动物:细胞分裂/分化→组织(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器官→系统→动物。
19、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每一种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的方式有: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地球上共有生物500万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措施是设立自然保护区。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意义。
大熊猫(哺乳类) 被称为动物的活化石
朱鹮(鸟类) 濒临绝种 , 最珍贵的爬行动物:扬子鳄 , 娃娃鱼(两栖类) 以上都被称为一级保护动物
桫椤 最珍贵的蕨类植物,珙桐 银杏 银杉 水杉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七(上)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三节 :太阳与月球
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月球(卫星)
2、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
(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 (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
(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四百分之一;
(2)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 (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
(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造成.
(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 (7)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
第四节:观测太空
1、天空中的亮星大多数是恒星。
2、星座是天空中的区域,全天星座88个。
3、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为六等星。
4、记住几个重要的星座的形状: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 5、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北斗七星位于大熊座,四季变化时斗柄指向随之改变:
斗柄东(左)指,天下皆春;斗柄南(下)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右)指,天下皆秋;斗柄北(上)指,天下皆冬;
北极星位于北天星空的正中间,是北半球晴朗夜晚指北最好的标志,全年可见。
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斗七星的斗前二星的连线,向斗口方向延伸5倍距离即是。
6、星图: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星空的四季变化。 利用活动星图寻找恒星和星座。
第五节: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 朔望月 ,平均为 29.53 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
(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 农历初一 朔)
月球——地球——太阳(满月 十五十六 望)
(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 地球——太阳
(上弦月 初七初八)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第六节:日食和月食
1、 日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新月 农历初一)
2
3、日食形成的原理:在地球被月球的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在地球被月球的伪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在地球被月球的半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日偏食 。
4、日食的过程:太阳被月球遮掩从西缘(右边)开始,东缘(左边)结束。
如P108页日全食过程图:
5、月食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遮掩现象) 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满月 十五十六)
6、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
7、月食形成原理: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
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
8、月食的过程:月球被地球遮掩从东缘(左边)开始,西缘(右边)结束。
如P110页月全食过程图:从 正“D”形到全暗到反“D”形。
9、注意: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原因是:月地轨道面与地日轨道面有一个5º左右的夹角。
10、不能用肉眼直接观测日食、可用肉眼直接观测月食。
第七节:探索宇宙
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恒星) 九大行星: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
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
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远日行星)
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包括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彗星:(1)彗星的结构:彗核、彗发、彗尾(朝向:背向太阳)。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运行的轨道是不对称的椭圆形。 (3)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流星:(1)流星体:由太空中一种岩石或尘埃的聚积物。
(2)流星现象: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
(3)陨星: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陨星。
(4)陨石: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
注意:流星和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的主要原因:日地距离适中,使水能以液态存在; 有大气层的保护和保温作用.
地月系——地球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
河外星系(10亿多个)
3、银河系: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直径约10万光年。
4、光年表示恒星之间的距离,1光年=94605亿千米。
5、宇:空间(150亿光年) 宙:(时间100多亿年)
6、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
(旧 地球上) (新 走出地球)
七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在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例如:金属、明矾、石膏、水晶、海波。
非晶体无一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 例如:玻璃、蜂蜡、橡胶、塑料。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冰的熔点为0℃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为48℃ 金属钨的熔点最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铁的熔点是1535℃,那么在1535℃时铁可能存在的状态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态共存。
二、 汽化与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吸热。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放热。液化的方法:加压和降温。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影响液体蒸发的三个因素是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腾时温度不变,但继续从外界吸热。所以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三、升华与凝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过程叫升华,要吸热。例如:樟脑丸由大变小,冰冻的衣服会变干;干冰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放热。
云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或凝华成的小水珠和小冰晶。
降雨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成云水珠变大→降雨
雾、露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霜是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四、 物质的构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较大的分子
分子的特点:
(1) 分子很小
(2) 分子之间有空隙(50L水和50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L)
(3)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扩散现象)
(4) 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物质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证明分子之间存
在作用力)
分子由于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同时也说明了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扩散
气体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液体扩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扩散越快。
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并且空隙比较大。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大。
五、 物质的溶解性
(1) 物质的溶解的能力有限
(2) 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3)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4)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5) 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
(6) 物质溶解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固体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气体的溶解能力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物质溶解时当:当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固体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固体溶解时搅拌会加快溶解
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只是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物质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不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示出的性质称物理性质。
例如:气味、颜色、光泽、软硬、熔点、沸点、物质的溶解、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电磁性等。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化学性质。
例如:生锈、燃烧、碱性酸性、、牛奶发酸、食物变质、腐坏、发霉、酿酒等。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食醋具有酸性,一些果汁也具有酸性。一般的雨水具有微弱的酸性,有些地方由于工业废气的过量排放,雨水酸性较强,形成酸雨,造成公害。
三大强酸:硫酸、盐酸、硝酸。
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溶液具有碱性。四大强碱:氢氧化纳、氢氧化钡、氢氧化钙、氢氧化钾。
强酸和强碱都有很强的腐蚀性
当有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刻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判别酸碱性方法:
(1)用紫色石蕊试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2) 用无色酚酞试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判断强弱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PH试纸在酸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里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PH值的大小可判定酸碱性的强弱 PH值越低酸性越强,PH值越高碱性越强。 PH范围在0——14之间,PH>7碱性 PH=7中性 PH
酸度计可以精确测定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