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失和探究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二周失和探究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

鲁迅的旧意识与“二周失和”

1919年11月21日,鲁迅阖家(包括母亲鲁瑞、妻子朱安、二弟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三弟周建人和妻子羽太芳子等) 迁入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住宅,开始了周氏三兄弟聚族而居的北京生活。在这里,鲁迅写出了《故乡》、《风波》、《社戏》、《阿Q 正传》等重要作品,周作人也写出了大量文章。兄弟二人的关系也很融洽,被誉“兄弟怡怡”。特别周作人1921年患病期间,鲁迅恪尽兄长之谊,为之送医院治疗,送香山碧云寺疗养,可谓尽心竭力。当时由羽太信子管家,鲁迅的全部薪水和稿费收入皆交她支配。为了这个大家庭,鲁迅诚可谓殚精竭虑。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到了1923年7月中旬,“兄弟怡怡”一去不返,二弟给大哥送来了“绝交书”,信中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到底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让周作人这样怒不可遏,痛下绝情呢?据二周的一些共同的朋友(如许寿裳、季川岛、孙伏园等) 忆述,大约是羽太信子挥霍浪费,遭到鲁迅的批评,她便造谣说鲁迅偷看她洗澡,非把他赶出八道湾不可。正是这难犯的“天威”,让一向“惧内”的周作人发出了给兄长的“绝交书”,导致了“二周失和”。8月2日,鲁迅迁出八道湾,租屋另住。次年6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取书,周作人夫妇出来辱骂殴打,由“失和”进而到“反目”,兄弟关系恶化得无法收拾了。后来,鲁迅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宴之敖者”(“宴敖”),意思是说:自己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

对于“二周失和”,自然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大致可分为两派:“偏鲁派”和“偏周派”。“偏鲁派”认为周作人忘恩负义,听信老婆谗言,无端诬陷大哥;“偏周派”则认为鲁迅夫妇根本无有性生活,他垂涎弟媳完全可能。还有一说,更玄,说羽太信子原本鲁迅情人,现又旧情复发,云云。显而易见,“偏周派”根据的是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似乎鲁迅既然“性压抑”,那就非偷看弟媳洗澡不可了。

老朽一向是“偏鲁派”,而且听老师章川岛(挺谦) 先生亲口说过鲁迅不可能去后院“窥浴”的事(周作人夫妇卧房和浴房前均种满蔷薇,人根本无法靠近) ,所以对那些佛洛伊德的“性信徒”一向感到好笑,就更甭说对鲁迅道德、人格的敬重了。然而,近年来,一个尖锐的问题却一再闪现在我的脑海中:鲁迅对兄弟失和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

思来想去,不仅有,而且相当重大,带有根本性,这便是鲁迅浸入骨髓的旧意识。这种旧意识,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事母至孝,包括饮下那杯慈母赐下的“毒汤”——包办婚姻,绝对不和妻子朱安离婚,要好好对待母亲的这份“礼物”;再就是要善待两个弟弟,绝对不许“分家”。据三弟建人回忆,两个哥哥这样嘱咐他:

你可不可以在家里,照料家务,陪伴母亲,一面自学。这样,母亲放心一些,我们在外面的,也放心一些。将来我们学成回国,只赚一个钱,都是大家合用,这样好不好呀? 这话他们平时倒也经常在讲,说我们兄弟很友爱,将来永远生活在一起,不要分家。对这些,我只简单地回答说:“我不要你们养活。”

大哥说:“莫非你不相信我的话吗?我是说话算数的。”

我想,和你们讲不通,也不必讲了,所以我不做声。(周建人《鲁迅故家的败落》卷18》) 可见,让三弟放弃留学,在家侍奉母亲,哥仨也永不分家,这主要是大哥鲁迅的意见。尽管三弟一百个不乐意,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鲁迅倒是说话算话,为侍奉母亲、养活全家做出了无私奉献。他之所以放弃赴德国留学,提前由日本返国就业,正是为了赚钱养家,特别是为二弟筹款结婚。八道湾的那座房产,也是他多方筹款、费尽心血买下的。可是,鲁迅作为大哥的“模范行动”怎么换来了二弟的一纸绝交书呢?

关键就在于,鲁迅的那些模范行动,表面看很模范,实质上很落后,是和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所谓“不分家”,不就是要维护家族的兴旺和大团结吗?时至20世纪初的中华民国,还这样看重家族利益、维护家族利益,能说是一种先进行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狂人日记》等作品中,鲁迅曾经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一到自己的家族中,怎么就变成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维护者呢?这正是鲁迅的一大致命伤。鲁迅设计的那个模式太落后、太蹩脚了。以这样一种落后模式,而谋求不生矛盾、长期和谐,那岂非缘木求鱼?所以,兄弟闹翻乃必然之事,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

遗憾的是,鲁迅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直至被赶出八道湾后仍不觉悟,还在那里恨那个日本女人而毫无自责之意。这也许正是鲁迅那一代人的时代悲剧吧!鲁迅对三弟命运的设计,应该说,也是这个悲剧的一部分。幸亏周建人“阳奉阴违”,他早已跑出八道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谋生去了。

“二周失和”本来是家庭琐事,用不着张扬。但由于这“二周”皆非等闲之辈,而为“五四”文坛双星,而这一“失和”又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颇大影响,也就难怪人们一再关注了。

-袁良骏

二周失和探究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

鲁迅的旧意识与“二周失和”

1919年11月21日,鲁迅阖家(包括母亲鲁瑞、妻子朱安、二弟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三弟周建人和妻子羽太芳子等) 迁入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住宅,开始了周氏三兄弟聚族而居的北京生活。在这里,鲁迅写出了《故乡》、《风波》、《社戏》、《阿Q 正传》等重要作品,周作人也写出了大量文章。兄弟二人的关系也很融洽,被誉“兄弟怡怡”。特别周作人1921年患病期间,鲁迅恪尽兄长之谊,为之送医院治疗,送香山碧云寺疗养,可谓尽心竭力。当时由羽太信子管家,鲁迅的全部薪水和稿费收入皆交她支配。为了这个大家庭,鲁迅诚可谓殚精竭虑。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到了1923年7月中旬,“兄弟怡怡”一去不返,二弟给大哥送来了“绝交书”,信中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到底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让周作人这样怒不可遏,痛下绝情呢?据二周的一些共同的朋友(如许寿裳、季川岛、孙伏园等) 忆述,大约是羽太信子挥霍浪费,遭到鲁迅的批评,她便造谣说鲁迅偷看她洗澡,非把他赶出八道湾不可。正是这难犯的“天威”,让一向“惧内”的周作人发出了给兄长的“绝交书”,导致了“二周失和”。8月2日,鲁迅迁出八道湾,租屋另住。次年6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取书,周作人夫妇出来辱骂殴打,由“失和”进而到“反目”,兄弟关系恶化得无法收拾了。后来,鲁迅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宴之敖者”(“宴敖”),意思是说:自己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

对于“二周失和”,自然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大致可分为两派:“偏鲁派”和“偏周派”。“偏鲁派”认为周作人忘恩负义,听信老婆谗言,无端诬陷大哥;“偏周派”则认为鲁迅夫妇根本无有性生活,他垂涎弟媳完全可能。还有一说,更玄,说羽太信子原本鲁迅情人,现又旧情复发,云云。显而易见,“偏周派”根据的是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似乎鲁迅既然“性压抑”,那就非偷看弟媳洗澡不可了。

老朽一向是“偏鲁派”,而且听老师章川岛(挺谦) 先生亲口说过鲁迅不可能去后院“窥浴”的事(周作人夫妇卧房和浴房前均种满蔷薇,人根本无法靠近) ,所以对那些佛洛伊德的“性信徒”一向感到好笑,就更甭说对鲁迅道德、人格的敬重了。然而,近年来,一个尖锐的问题却一再闪现在我的脑海中:鲁迅对兄弟失和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

思来想去,不仅有,而且相当重大,带有根本性,这便是鲁迅浸入骨髓的旧意识。这种旧意识,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事母至孝,包括饮下那杯慈母赐下的“毒汤”——包办婚姻,绝对不和妻子朱安离婚,要好好对待母亲的这份“礼物”;再就是要善待两个弟弟,绝对不许“分家”。据三弟建人回忆,两个哥哥这样嘱咐他:

你可不可以在家里,照料家务,陪伴母亲,一面自学。这样,母亲放心一些,我们在外面的,也放心一些。将来我们学成回国,只赚一个钱,都是大家合用,这样好不好呀? 这话他们平时倒也经常在讲,说我们兄弟很友爱,将来永远生活在一起,不要分家。对这些,我只简单地回答说:“我不要你们养活。”

大哥说:“莫非你不相信我的话吗?我是说话算数的。”

我想,和你们讲不通,也不必讲了,所以我不做声。(周建人《鲁迅故家的败落》卷18》) 可见,让三弟放弃留学,在家侍奉母亲,哥仨也永不分家,这主要是大哥鲁迅的意见。尽管三弟一百个不乐意,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鲁迅倒是说话算话,为侍奉母亲、养活全家做出了无私奉献。他之所以放弃赴德国留学,提前由日本返国就业,正是为了赚钱养家,特别是为二弟筹款结婚。八道湾的那座房产,也是他多方筹款、费尽心血买下的。可是,鲁迅作为大哥的“模范行动”怎么换来了二弟的一纸绝交书呢?

关键就在于,鲁迅的那些模范行动,表面看很模范,实质上很落后,是和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所谓“不分家”,不就是要维护家族的兴旺和大团结吗?时至20世纪初的中华民国,还这样看重家族利益、维护家族利益,能说是一种先进行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狂人日记》等作品中,鲁迅曾经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一到自己的家族中,怎么就变成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维护者呢?这正是鲁迅的一大致命伤。鲁迅设计的那个模式太落后、太蹩脚了。以这样一种落后模式,而谋求不生矛盾、长期和谐,那岂非缘木求鱼?所以,兄弟闹翻乃必然之事,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

遗憾的是,鲁迅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直至被赶出八道湾后仍不觉悟,还在那里恨那个日本女人而毫无自责之意。这也许正是鲁迅那一代人的时代悲剧吧!鲁迅对三弟命运的设计,应该说,也是这个悲剧的一部分。幸亏周建人“阳奉阴违”,他早已跑出八道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谋生去了。

“二周失和”本来是家庭琐事,用不着张扬。但由于这“二周”皆非等闲之辈,而为“五四”文坛双星,而这一“失和”又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颇大影响,也就难怪人们一再关注了。

-袁良骏


相关文章

  • 鲁迅为什么与亲兄弟终生绝交
  • □孔庆东 本来鲁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后面,一家和睦地来往,结果是周作人就亲自送了一封绝交信来,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我们今天称鲁迅先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情称呼的,但是他的亲弟弟写的信上这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都不用再看了也知道他的态度,后来 ...查看


  • 鲁迅与周作人
  •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提到他与弟弟周作人失和,他写道:"周启明颇昏,不知外事--"鲁迅曾对弟弟周建人说:"启孟真昏!"对于"兄弟失和"的原因,鲁迅和周作人一直讳莫如深,鲁迅对周作人 ...查看


  • 祝福优秀教案 1
  • [讲授]<祝福>教学方案 <祝福>教学方案 -----探究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执教 秦选峰 [案例的背景与主题] 1.案例的背景: 鲁迅的<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这之前中国发生了两 ...查看


  • 读鲁迅[伤逝]有感
  • 读鲁迅<伤逝>有感 教师教育学院 2214013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绝对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者所绕不开的一个名字.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这么多的头衔加注在他的身上,他的作品是匕首 ...查看


  • 新文化运动初中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厉庄韩冬
  • 新文化运动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二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有关的文字.图片. 影像等资料,并加以分析. (2).学生利用学案进行预习. 教案课题 1 ...查看


  • 鲁迅与周作人) 1
  • 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本没啥了不起的,也就是一笔杆子.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的笔杆子总能被不同的人当枪杆子使,相互开火.文人嘛,鲁迅也许就是一盒万金油.关键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那里能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鲁迅与周作人平分了新文学的天下.] [北 ...查看


  • 句式变换练习
  • 句式转换练习(高二使用) 1.把下面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 地方法院今天掀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分析] 这是一个复杂的草 ...查看


  • 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 作为语文教师,教好一篇篇课文是基本要求,但仅仅能教好那一篇篇课文,却又远远不够.我们应该从教语文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课程上来.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者.教材编写者和市级教研员,笔者近来对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作了一些田野实践.草根探索,得 ...查看


  • 多留一处鲁迅旧居有何难(金台论道)
  • 王彬 < 人民日报 >( 2012年03月30日   19 版) 3月26日,就在社会各界为鲁迅旧居命运担忧之际,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作出决定,暂不拆除鲁迅旧居,并考虑依据历史照片进行原貌修复,其所在的砖塔胡同也将同时得到完整保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