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启阵
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诗人,做诗情形截然不同:李白为人疏放,敏捷诗千首,斗酒诗百篇;杜甫为人沉郁,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
因此,后人演绎出一些带有褒贬色彩的说法。说法之一,是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六提出的:李白、杜甫曾经拿对方做诗的特点,作为互相嘲谑的材料。李白嘲笑杜甫过于雕琢,有“借问因何(别来)太瘦生,只为(总为)从前作诗苦”(《饭颗山头逢杜甫》)两句;杜甫嘲笑李白不够缜密,有“何时一樽酒,重(共)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一联。
后世文人,多有不能同意罗大经说法的。认为李、杜友谊,惺惺相惜,情同手足,不可能落入文人相轻俗套,互相嘲笑。
李白、杜甫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无法把他们找来当面对质,孰是孰非,只能存乎人心,无从定论。但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作为艺术探讨的例证,见仁见智,说一说其实也是无妨的,不必一听到他人不同于自己的意见,便面红耳赤,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好朋友之间,开个玩笑,无伤大雅,用不着大惊小怪。开得起玩笑,反而更加说明他们交情深厚,一味地彬彬有礼,反倒生分了。
李白的诗歌,到底有没有不够缜密之处呢?我认为应该是有的,不然,古今各种唐诗选本就不会只选他的几首或几十首作品。古今中外,每一首作品都是精品的诗人,似乎还没有出现过。
不要说一般的作品,就是传世的名篇,也不免有人觉得还可以推敲,可以修改的。李白有一首《子夜吴歌·秋歌》,诗是这样写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是许多唐诗选本都必选的篇目,著名的《唐诗三百首》里就有它。前人颇有极口称赞此诗的。例如明人唐汝询,称赞它讽刺当时战伐之苦,但它没有指责朝廷穷兵黩武,而只是说胡虏未平,深得风人之旨——即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但是,也有人认为它有这样一个有问题:后两句显得多余。清人田同之说:“李太白《子夜吴歌》,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说诗》)王夫之虽然没有说后两句可以删去,但他的“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卷一),也有此弦外之音。
当然,也有认为末二句不能删去的。乾隆皇帝就非常反对删去末二句成绝句的做法。他说:“一气浑成,有删末二句成绝句者,不见此女贞心亮节,何以风世厉俗?”(《唐宋诗醇》卷三)
谁说的更有道理呢?相信读者朋友又会出现分歧。我个人倾向于田同之、王夫之的意见,而不同意乾隆皇帝的说法。因为,“总是玉关情”(深情惦记自己在玉门关外戍守边关的丈夫)一句,已经可以充分表现军嫂们的“贞心亮节”了。“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不过是把前两句中已经包含着的意思给挑明了而已。如果说,有什么好处,那就是表现了军嫂们有话不憋着的豪爽性格。
李白的诗歌是否有不够缜密之处,可以议论,除了李白性情疏放这一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李白生前,作品已经大量散失,收进集子、留存下来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人的作品,是赝品。
2009-4-23
#【语文乐土】
分享到:
浏览(84) 评论 转载
丁启阵
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诗人,做诗情形截然不同:李白为人疏放,敏捷诗千首,斗酒诗百篇;杜甫为人沉郁,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
因此,后人演绎出一些带有褒贬色彩的说法。说法之一,是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六提出的:李白、杜甫曾经拿对方做诗的特点,作为互相嘲谑的材料。李白嘲笑杜甫过于雕琢,有“借问因何(别来)太瘦生,只为(总为)从前作诗苦”(《饭颗山头逢杜甫》)两句;杜甫嘲笑李白不够缜密,有“何时一樽酒,重(共)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一联。
后世文人,多有不能同意罗大经说法的。认为李、杜友谊,惺惺相惜,情同手足,不可能落入文人相轻俗套,互相嘲笑。
李白、杜甫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无法把他们找来当面对质,孰是孰非,只能存乎人心,无从定论。但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作为艺术探讨的例证,见仁见智,说一说其实也是无妨的,不必一听到他人不同于自己的意见,便面红耳赤,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好朋友之间,开个玩笑,无伤大雅,用不着大惊小怪。开得起玩笑,反而更加说明他们交情深厚,一味地彬彬有礼,反倒生分了。
李白的诗歌,到底有没有不够缜密之处呢?我认为应该是有的,不然,古今各种唐诗选本就不会只选他的几首或几十首作品。古今中外,每一首作品都是精品的诗人,似乎还没有出现过。
不要说一般的作品,就是传世的名篇,也不免有人觉得还可以推敲,可以修改的。李白有一首《子夜吴歌·秋歌》,诗是这样写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是许多唐诗选本都必选的篇目,著名的《唐诗三百首》里就有它。前人颇有极口称赞此诗的。例如明人唐汝询,称赞它讽刺当时战伐之苦,但它没有指责朝廷穷兵黩武,而只是说胡虏未平,深得风人之旨——即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但是,也有人认为它有这样一个有问题:后两句显得多余。清人田同之说:“李太白《子夜吴歌》,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说诗》)王夫之虽然没有说后两句可以删去,但他的“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卷一),也有此弦外之音。
当然,也有认为末二句不能删去的。乾隆皇帝就非常反对删去末二句成绝句的做法。他说:“一气浑成,有删末二句成绝句者,不见此女贞心亮节,何以风世厉俗?”(《唐宋诗醇》卷三)
谁说的更有道理呢?相信读者朋友又会出现分歧。我个人倾向于田同之、王夫之的意见,而不同意乾隆皇帝的说法。因为,“总是玉关情”(深情惦记自己在玉门关外戍守边关的丈夫)一句,已经可以充分表现军嫂们的“贞心亮节”了。“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不过是把前两句中已经包含着的意思给挑明了而已。如果说,有什么好处,那就是表现了军嫂们有话不憋着的豪爽性格。
李白的诗歌是否有不够缜密之处,可以议论,除了李白性情疏放这一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李白生前,作品已经大量散失,收进集子、留存下来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人的作品,是赝品。
2009-4-23
#【语文乐土】
分享到:
浏览(84) 评论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