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与思考

工作总结与思考

湖州中学 唐燕飞

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我觉得作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部分,因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许多的教学名家、文章高手都认为写作的最高境界是" 文无定法" 。要从" 无法" 中找" 法" ,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它常常被忽视," 与其讲不好,不如不讲" 的心态有之;还有,既然每册书后都附录了写作训练,那就可以照它罗列的内容来教,也算完成了写作教学的任务,这样的想法也常有存在。但是,书后附录的内容有时是与课本的内容并不同步协调的。比如第三册的语文课本中,前两个单元都是现代诗歌单元,但是在书后的写作训练中并无诗歌写作的教学内容,反而在第四册中出现这项训练,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不做一些调整了;另外,作文训练中的介绍都比较理论化,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不但不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可遵循的写作方法,反而使他们更加视写作为高不可攀,正所谓,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在此想和大家探讨一些有关写作教学的方法与设想,看看他们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首先,可从实际教学出发,对我们的语文教材的" 写作" 部分进行一定的改编。比如,与单元教学的重点相吻合,进行写作训练的重新整和。我们曾在结束第三册的诗歌单元教学后,就将第四册中的诗歌写作训练提前进行,并通过诗歌朗诵与诗歌写作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也可以由简而繁、从易至难来拟订高中三年六学期的写作训练系统,上海版高中语文课本(试验本)的写作训练系统即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编写。

其次,可分专项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于题目。虽然话题作文风行以来,审题的要求并不很强调,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对于话题的理解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在教学时可以介绍一些方法。比如衍生法,或者通俗的说是增字、减字的方法。如话题为" 伞" ,可在字前增加修饰成分:花伞,雨伞,我的伞等,在它后面加字构成偏正短语:伞的故事,伞的心情,伞的故乡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写作的内容。

关于领起句。曾听过石老师的一堂作文教学公开课,探讨的是如何写好文章领起句的问题。提供的方法是:名言(熟语)+修辞句。比如以" 坚定" 为话题,以这种方法,可以借用名言写出领起句:"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定是因为懂得取舍而永远镌刻于汗青史册中的一部传奇,是为了捍卫尊严而在历史长河中永不败灭的一场烟雨。" 由此而后,可以通过举例来为领起句的两部分意思创造丰满的内容,这样文章的结构也就比较清晰了。我觉得此法在实际教中确实可行,而且由此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相关领起句,比如以名言(熟语)为题记,改编名言为己所用等。

关于文化信息的渗透。" 我们强调作文要有文采,要有底蕴,那么取得文采和底蕴的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 (见《语文学习》2004\1第40页《渗透文化信息,提升作文境界》)请看2003年一考生写《难得糊涂》的开头:

当年楚怀王内惑于郑袖,于是放走了令人痛恨的张仪;

又轻易地听从了娇宠的幼子子兰,于是远赴他乡,

身首异处,为后人嘲笑也抱憾了几千年。当年邹忌被

妻妾们夸赞" 美于徐公" ,心中一定窃喜。而幸亏他头脑清醒,

认清了事实,还得出了"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的明智结论,为后人所称颂至今。

虽然我们的学生也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却很少有人引用,别的先不说,首先这样的渗透文化信息的训练也许我们做的还不够。在内容上,我们的课内外知识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但缺乏的是如此的训练;在形式上,排比的运用很应该强调。曾经有位老师在介绍增加作文文采的方法时,说到了" 一、二、三、四" 的口诀。一是文中有一组排比,二是文中有两个名言,三 是运用三种修辞手法,四是用到四个成语。虽然并非是一定按数完成,但能注意这些的运用,必然可以使文章增加文采。排比在这里被独立于修辞手法而列出,就可见它在文中的独到之处。训练时,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话题,让学生写一组排比句,借助文化信息组织语言。如以" 信仰" 为例:信仰是" 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睿智,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誓言,是"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坚持。使得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强化他们课内外知识的积累,也不失为一种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的锻炼。

关于作文的评改。我在作文教学时,曾安排了一堂学生互评作文的课,事后,发现大家在评改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收获。因为是四人一组的评改小组,所以可以综合 几人的智慧来给其他同学评分,又因为得写评语,所以对想草草了事者有了一定的限制。在评改前,介绍了评改的要求,这既是评分的标准,也使得大家能够了解作文的评改要求,当这些内容被运用了,他们以后在修改自己作文时就能以此为参考建议和标准了。在评改时,有些教师也有" 咬文嚼字" 的方法,如对一篇文章逐段进行语言文字的修改。教师可示范性地操作一段,将该增减的、该删改的内容罗列并做解说和改正。其余的段落就交由学生修改。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不过应当在学生有一定写作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可能会有些架空。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写出来向大家讨教。

路漫漫其修远兮

——读《优秀教师是如何出“炉”的》

唐燕飞

虽然优秀的教师各有其令人称道的特点,虽然完全避免《美国教师的十大戒条》未必可以立即铸就出一位优秀的教师,但《优秀教师是如何“出炉”的》毕竟可以令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时获得一些有益的认识。

“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学习过于空闲而布置一些作业”的告诫,和我们的现实经验可说是不谋而合。一位资深的教师曾经说过,他一周只布置三次作业,这个量已经够了,而在期末复习期间,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尽量给学生以自己看书的时间,虽然这些是就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而言,不过我想它

们会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抓住他”,这又是一条至理名言。也许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惩恶扬善”的方式各异,对两者的强化程度各有高低,但都会有表扬学生的经历,也在其中看到了表扬的力量。然而,如同文章告诫我们的,“如果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强化的程度适中,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所以我们在因为廉价的表扬收效甚微或无甚收效时,考虑的不应是放弃而应该是强化的适度性。由此而进一步对我们的要求,我想就应当是“如果一个行为值得强化,就必须在一个适当的时间里进行强化;如果一种行为需要惩罚,在每次发生时都应当惩罚。”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些戒律也令我获益匪浅。“如果老师希望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不能通过喊叫或威吓来达到目的的”,这句话牢记心间可以帮助我们收敛脾气,张爱龄说“脾气是越放越大的,收收就好了”,我相信。很早就知道了“从一数到十”的方法,但在为人处世时用它,很遗憾却不能在教学时想起它,难道不是一种缺失?一些能够警醒人的语句是多看多收益的,从《优秀教师是如何“出炉”的》中我们又可以重拾许多美好的记忆,重温许多成长的经验。不过即使如此,它也不是使我们一劳永逸的教学宝典,只有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博采众长,才可能向着优秀教师的行列前进。 当我看到第一戒条“你应当教”时,脑海里随即闪现出“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比较流行的字眼,我们现在的思想,似乎是不要老师的“教”,而只要彼此的“交流”。我想还是有许多声音捍卫正统的,传统的东西也不应当都丢了,至少这里也还是要强调“教”的。然而读下去,却又并非我所理解的那样了。这种“教”是如我所想的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式的“教”,也并非只是形式花哨的问答式、歌舞式、音画式。文中的“教”很明确,指的是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这没有错,但“教师要能够提供信息、领导讨论、提问”,这样的指导在现实中往往变成了形式上的“每堂课都有学生回答问题”这个环节。复杂的有主导性的双向活动,变成了简单的机械操作活动,我想是遗憾的。就语文而言,我们的文本是每篇都有特色的,对有些文章能够提出比较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有些文章就可能更适合于介绍与泛泛而谈,如果在每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少不了提问这个环节,就常会出现没问题找问题的无奈。我认为提问是直接交流的形式之一,但决不是唯一形式。提问没错,但问题在于是否在知道无人能回答的情形下还是安排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又产生能说的学生被反复提问与不能说的学生干杵着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在被提问的形式之下,能够积极配合甚至是主动开发大脑,使“启发智慧”的目标得以实现。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到教师要点名提问时,会产生不必要的担心、焦虑甚至恐惧等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理解与接受,反而是教师在侃侃而谈时他们更可以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着,有位老师甚至曾经说,完全有必要写一篇关于高一至高三的学生从“说”倾向于“听”的现象与心理分析的文章,我也很期待这样的文章的理论指导。所以我置疑:“当教师在交流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时,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有限时间里,因为文本和学生的各有特性,不能保证我们会在统一的环境里时刻获得预期的成果。同样使我觉得很难把握的,还有许多,比如第九条中的“无论如何,教师决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在持续的新课教学之间,总会穿插一些练习课,这既是巩固以往的知识,也为了缓解学生在接收大量新课知识时的疲劳。但是对于练

习的讲解,有些学生就可能提出质询:对我们已经理解的再讲解一遍是否有必要?然而由于学生程度的不同,这样的问题就不是很容易回答的。都讲,主观上并不是为了拖延时间,但在客观上可能就有浪费学生时间之嫌疑了。这里,或许可以通过只讲解一些学生疑问较大的问题,简单的发放答案的方式解决,但是肯定还有许多情况在“是否浪费学生时间”的领域会引起争辩。到底以教师的出发点为准还是以学生的评价结果为准,又或者可以找到两者协调的途径?

看完《优秀教师是如何“出炉”的》,我在获得有益的智慧与经验的启迪、指导之下,我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文章不能帮我解决,而且它本身的许多不确定性更使得优秀教师的“出炉”显得尤其艰难与困苦,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更将需要上下而求索。

工作总结与思考

湖州中学 唐燕飞

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我觉得作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部分,因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许多的教学名家、文章高手都认为写作的最高境界是" 文无定法" 。要从" 无法" 中找" 法" ,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它常常被忽视," 与其讲不好,不如不讲" 的心态有之;还有,既然每册书后都附录了写作训练,那就可以照它罗列的内容来教,也算完成了写作教学的任务,这样的想法也常有存在。但是,书后附录的内容有时是与课本的内容并不同步协调的。比如第三册的语文课本中,前两个单元都是现代诗歌单元,但是在书后的写作训练中并无诗歌写作的教学内容,反而在第四册中出现这项训练,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不做一些调整了;另外,作文训练中的介绍都比较理论化,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不但不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可遵循的写作方法,反而使他们更加视写作为高不可攀,正所谓,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在此想和大家探讨一些有关写作教学的方法与设想,看看他们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首先,可从实际教学出发,对我们的语文教材的" 写作" 部分进行一定的改编。比如,与单元教学的重点相吻合,进行写作训练的重新整和。我们曾在结束第三册的诗歌单元教学后,就将第四册中的诗歌写作训练提前进行,并通过诗歌朗诵与诗歌写作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也可以由简而繁、从易至难来拟订高中三年六学期的写作训练系统,上海版高中语文课本(试验本)的写作训练系统即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编写。

其次,可分专项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于题目。虽然话题作文风行以来,审题的要求并不很强调,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对于话题的理解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在教学时可以介绍一些方法。比如衍生法,或者通俗的说是增字、减字的方法。如话题为" 伞" ,可在字前增加修饰成分:花伞,雨伞,我的伞等,在它后面加字构成偏正短语:伞的故事,伞的心情,伞的故乡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写作的内容。

关于领起句。曾听过石老师的一堂作文教学公开课,探讨的是如何写好文章领起句的问题。提供的方法是:名言(熟语)+修辞句。比如以" 坚定" 为话题,以这种方法,可以借用名言写出领起句:"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定是因为懂得取舍而永远镌刻于汗青史册中的一部传奇,是为了捍卫尊严而在历史长河中永不败灭的一场烟雨。" 由此而后,可以通过举例来为领起句的两部分意思创造丰满的内容,这样文章的结构也就比较清晰了。我觉得此法在实际教中确实可行,而且由此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相关领起句,比如以名言(熟语)为题记,改编名言为己所用等。

关于文化信息的渗透。" 我们强调作文要有文采,要有底蕴,那么取得文采和底蕴的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 (见《语文学习》2004\1第40页《渗透文化信息,提升作文境界》)请看2003年一考生写《难得糊涂》的开头:

当年楚怀王内惑于郑袖,于是放走了令人痛恨的张仪;

又轻易地听从了娇宠的幼子子兰,于是远赴他乡,

身首异处,为后人嘲笑也抱憾了几千年。当年邹忌被

妻妾们夸赞" 美于徐公" ,心中一定窃喜。而幸亏他头脑清醒,

认清了事实,还得出了"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的明智结论,为后人所称颂至今。

虽然我们的学生也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却很少有人引用,别的先不说,首先这样的渗透文化信息的训练也许我们做的还不够。在内容上,我们的课内外知识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但缺乏的是如此的训练;在形式上,排比的运用很应该强调。曾经有位老师在介绍增加作文文采的方法时,说到了" 一、二、三、四" 的口诀。一是文中有一组排比,二是文中有两个名言,三 是运用三种修辞手法,四是用到四个成语。虽然并非是一定按数完成,但能注意这些的运用,必然可以使文章增加文采。排比在这里被独立于修辞手法而列出,就可见它在文中的独到之处。训练时,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话题,让学生写一组排比句,借助文化信息组织语言。如以" 信仰" 为例:信仰是" 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睿智,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誓言,是"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坚持。使得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强化他们课内外知识的积累,也不失为一种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的锻炼。

关于作文的评改。我在作文教学时,曾安排了一堂学生互评作文的课,事后,发现大家在评改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收获。因为是四人一组的评改小组,所以可以综合 几人的智慧来给其他同学评分,又因为得写评语,所以对想草草了事者有了一定的限制。在评改前,介绍了评改的要求,这既是评分的标准,也使得大家能够了解作文的评改要求,当这些内容被运用了,他们以后在修改自己作文时就能以此为参考建议和标准了。在评改时,有些教师也有" 咬文嚼字" 的方法,如对一篇文章逐段进行语言文字的修改。教师可示范性地操作一段,将该增减的、该删改的内容罗列并做解说和改正。其余的段落就交由学生修改。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不过应当在学生有一定写作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可能会有些架空。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写出来向大家讨教。

路漫漫其修远兮

——读《优秀教师是如何出“炉”的》

唐燕飞

虽然优秀的教师各有其令人称道的特点,虽然完全避免《美国教师的十大戒条》未必可以立即铸就出一位优秀的教师,但《优秀教师是如何“出炉”的》毕竟可以令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时获得一些有益的认识。

“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学习过于空闲而布置一些作业”的告诫,和我们的现实经验可说是不谋而合。一位资深的教师曾经说过,他一周只布置三次作业,这个量已经够了,而在期末复习期间,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尽量给学生以自己看书的时间,虽然这些是就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而言,不过我想它

们会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抓住他”,这又是一条至理名言。也许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惩恶扬善”的方式各异,对两者的强化程度各有高低,但都会有表扬学生的经历,也在其中看到了表扬的力量。然而,如同文章告诫我们的,“如果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强化的程度适中,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所以我们在因为廉价的表扬收效甚微或无甚收效时,考虑的不应是放弃而应该是强化的适度性。由此而进一步对我们的要求,我想就应当是“如果一个行为值得强化,就必须在一个适当的时间里进行强化;如果一种行为需要惩罚,在每次发生时都应当惩罚。”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些戒律也令我获益匪浅。“如果老师希望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不能通过喊叫或威吓来达到目的的”,这句话牢记心间可以帮助我们收敛脾气,张爱龄说“脾气是越放越大的,收收就好了”,我相信。很早就知道了“从一数到十”的方法,但在为人处世时用它,很遗憾却不能在教学时想起它,难道不是一种缺失?一些能够警醒人的语句是多看多收益的,从《优秀教师是如何“出炉”的》中我们又可以重拾许多美好的记忆,重温许多成长的经验。不过即使如此,它也不是使我们一劳永逸的教学宝典,只有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博采众长,才可能向着优秀教师的行列前进。 当我看到第一戒条“你应当教”时,脑海里随即闪现出“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比较流行的字眼,我们现在的思想,似乎是不要老师的“教”,而只要彼此的“交流”。我想还是有许多声音捍卫正统的,传统的东西也不应当都丢了,至少这里也还是要强调“教”的。然而读下去,却又并非我所理解的那样了。这种“教”是如我所想的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式的“教”,也并非只是形式花哨的问答式、歌舞式、音画式。文中的“教”很明确,指的是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这没有错,但“教师要能够提供信息、领导讨论、提问”,这样的指导在现实中往往变成了形式上的“每堂课都有学生回答问题”这个环节。复杂的有主导性的双向活动,变成了简单的机械操作活动,我想是遗憾的。就语文而言,我们的文本是每篇都有特色的,对有些文章能够提出比较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有些文章就可能更适合于介绍与泛泛而谈,如果在每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少不了提问这个环节,就常会出现没问题找问题的无奈。我认为提问是直接交流的形式之一,但决不是唯一形式。提问没错,但问题在于是否在知道无人能回答的情形下还是安排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又产生能说的学生被反复提问与不能说的学生干杵着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在被提问的形式之下,能够积极配合甚至是主动开发大脑,使“启发智慧”的目标得以实现。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到教师要点名提问时,会产生不必要的担心、焦虑甚至恐惧等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理解与接受,反而是教师在侃侃而谈时他们更可以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着,有位老师甚至曾经说,完全有必要写一篇关于高一至高三的学生从“说”倾向于“听”的现象与心理分析的文章,我也很期待这样的文章的理论指导。所以我置疑:“当教师在交流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时,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有限时间里,因为文本和学生的各有特性,不能保证我们会在统一的环境里时刻获得预期的成果。同样使我觉得很难把握的,还有许多,比如第九条中的“无论如何,教师决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在持续的新课教学之间,总会穿插一些练习课,这既是巩固以往的知识,也为了缓解学生在接收大量新课知识时的疲劳。但是对于练

习的讲解,有些学生就可能提出质询:对我们已经理解的再讲解一遍是否有必要?然而由于学生程度的不同,这样的问题就不是很容易回答的。都讲,主观上并不是为了拖延时间,但在客观上可能就有浪费学生时间之嫌疑了。这里,或许可以通过只讲解一些学生疑问较大的问题,简单的发放答案的方式解决,但是肯定还有许多情况在“是否浪费学生时间”的领域会引起争辩。到底以教师的出发点为准还是以学生的评价结果为准,又或者可以找到两者协调的途径?

看完《优秀教师是如何“出炉”的》,我在获得有益的智慧与经验的启迪、指导之下,我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文章不能帮我解决,而且它本身的许多不确定性更使得优秀教师的“出炉”显得尤其艰难与困苦,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更将需要上下而求索。


相关文章

  • 领导干部要善于理性思考
  • 理性思考是指人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一种分析研究活动,它是领导者认识客观事物.做出正确决策所必然经历的艰苦而又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 领导者要做出决策和指导工作,就必须事先深入实际搞调查.但在掌握大量的情况后,还不能立即做出判断. ...查看


  • 谈思考的重要性
  •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3日 09:02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开来 时下,有些机关干部仍存在一种"机械式"和"经验式"的工作方式.这些干部终日忙忙碌碌,但是工作成效不大;苦干有余,巧干不足 ...查看


  • 创造思考与问题解决
  • 创造思考与问题解决 洪荣昭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Tel: 23924058/23957752 Fax: 23946832 壹.创造力的意义 (一)基本定义 神秀:「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 ...查看


  • 党政信息写作思路的思考
  • 作者: 何林福   发表时间:2006-12-31  被阅读:656次 写文章贵在立意新,编写党政信息也如此.但又不能瞎编,怎么办?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的体会是开启写作思路,坚持"五个思考". 一.正向思考.就是按 ...查看


  • 能力的真谛阅读答案
  • 阅读<能力的真谛>(王培佐),完成下题.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 ...查看


  • 第十四课 做善于思考的主人
  • 第十四课 做善于思考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善于思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并通过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思考习惯. 2.. 通过一些体验活动及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3. 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 ...查看


  • 单义涛一思维之鹰一六顶思考帽
  • 六顶思考帽 -- 高效沟通与决策工具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Tool: Six Thinking Hats 授课讲师:单义涛 [应用价值与社会评价] ✓ 芬兰的ABB 公司曾 ...查看


  • 能力的真谛阅读题答案
  •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绝大多数人看待优秀者,往往只关注他 ...查看


  • [结构化思维与表达--言之有"物".有"理".有"力"]-钟滔老师
  • 您的企业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说话.做事.解决问题没逻辑,再累也是白忙活! 您希望汇报.总结.方案.文章.讲话时,让听众有兴趣.记得住,给人留下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印象吗? 您希望思考时能快速理清头绪.抓住关键.找到根源,以更好 ...查看


  • 绿城精装修31个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 精装修房的交付相对毛坯房难度要高很多,除了本身材质和施工工艺要求更细以外,业主对精装修房的关度注和期望值更高.本文汇总了绿城在精装修工程中多年来总结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一.产品设计类问题汇总 1.厨房门设计不合理问题 厨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