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孙施文 2010/11/10
中国城市与西方city的区别
从历史上看
城市形成的机制——指定的vs自发的
行政中心vs经济中心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乡合治vs城乡分治
城市人口的构成——富人的vs穷人的
城市管治的方式——乡村型vs城市型
城市空间形态——“虚”的中心(不是为城市服务的中心)vs“实”的中心
从城市性质来看
广泛而复杂的劳动分工,只参与部分的生产过程
追求成功
正式的、次属团体控制的机构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机构要素
亲情、亲属关系减弱
个体的交往建立在高度的角色专门化基础上
文化同质性衰退
陌生人社会而非熟人社会
M.Weber的城市概念——“完全城市社区”
(1)防卫力量
(2)具备市场交易的经济体系
(3)有自己的法院
(4)相关的社团组织
(5)至少享有部分的政治自由
同样的问题在于:城市化、郊区化、城乡一体、都市圈等
如何认识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核心: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普遍化表现为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虚假性:
城市人口不仅遭遇制度瓶颈,而且大量人口游离与城市生活,并具有非长久性 城市数量不增反减
城市生活方式存在农村化倾向
国外城市化四种类型
英国式的城市化途径
“羊吃人”圈地运动,向工业城市集聚,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欧洲大陆的城市化途径
大城市是社会活动中心和文化之都,工业在大城市之外发展活建设小城镇
美国式的城市化途径
大量外来移民,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先有城市后有农业)
拉美式的城市化途径
农业生产率提高把农民赶了出来,大城市极度膨胀,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城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城市化发展缺乏农村的长久支持
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严重
其实质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快速提高而人口数量又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农村优质资源不断向城市转移,而各种贫困性的因素在农村中不断积淀进而全面爆发所导致的结果
2、农村科技水平在退化知识人才不断流失,农业生产的发展只能建立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中
3、一些制度的制定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
农村联产承包制和包产到户
4、农村人口又在急剧增长,从而导致了人均财富的快速下降;农村人口进城具有表象性的、阶段性的特征,而且只是劳动力的进城
5、大量产生于农村和农业的资本也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城市中,用于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的资本始终处于短缺和严重短缺的状态中,农业本身的再生产能力受到制约
城市住房政策城市经营
5、城市的吸纳能力严重不足
国有企业的发展近十年来基本上是追求高资本、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绝大多数城市在进行产业选择时也都没有能力、不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些产业类型不需要大量劳动力或者需要的是少量具有高度技术训练的劳动力,其结果必然是排斥了刚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的劳动力
许多城市寄希望于城市服务业发展来吸纳更多的人口,提出第三产
业要发展到GDP的50、60%甚至更多,问题在于:
1、 数字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农业社会的比例更高
2、 我们的称好似经济还支撑不起这么高比例的服务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3、 西方发达城市中的服务业不是靠消费者 服务业支撑这么高的比例的,有大量的生产型
服务业存在的
4、 进城农民尚无法进入高端服务业
5、 低收入人口扩充着城市,服务业需求不会增加多少
城市认识的困境
1、 现代知识体系的困境
主客体二元论——对客观性的追求、科学的要求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
2、 在城市研究中的反映:
城市研究者(规划师)的主体性vs城市的客体性主题对课题的分割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调控与操作
从天上看(整体性)vs从地上看(体验性)客体本身要素的相互关系或者客体相对于主体的关系
强调整体性的理论观点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
芒弗德
强调体验性的理论 观点
雅各布斯。。。
其中可分类:
1. 基于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认识——与场景中的活动不可分割
2. 游客似的视觉认识——外在与场景的
3. 浪荡子的认识——在场景与外界的边缘处
城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孙施文 2010/11/10
中国城市与西方city的区别
从历史上看
城市形成的机制——指定的vs自发的
行政中心vs经济中心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乡合治vs城乡分治
城市人口的构成——富人的vs穷人的
城市管治的方式——乡村型vs城市型
城市空间形态——“虚”的中心(不是为城市服务的中心)vs“实”的中心
从城市性质来看
广泛而复杂的劳动分工,只参与部分的生产过程
追求成功
正式的、次属团体控制的机构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机构要素
亲情、亲属关系减弱
个体的交往建立在高度的角色专门化基础上
文化同质性衰退
陌生人社会而非熟人社会
M.Weber的城市概念——“完全城市社区”
(1)防卫力量
(2)具备市场交易的经济体系
(3)有自己的法院
(4)相关的社团组织
(5)至少享有部分的政治自由
同样的问题在于:城市化、郊区化、城乡一体、都市圈等
如何认识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核心: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普遍化表现为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虚假性:
城市人口不仅遭遇制度瓶颈,而且大量人口游离与城市生活,并具有非长久性 城市数量不增反减
城市生活方式存在农村化倾向
国外城市化四种类型
英国式的城市化途径
“羊吃人”圈地运动,向工业城市集聚,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欧洲大陆的城市化途径
大城市是社会活动中心和文化之都,工业在大城市之外发展活建设小城镇
美国式的城市化途径
大量外来移民,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先有城市后有农业)
拉美式的城市化途径
农业生产率提高把农民赶了出来,大城市极度膨胀,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城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城市化发展缺乏农村的长久支持
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严重
其实质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快速提高而人口数量又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农村优质资源不断向城市转移,而各种贫困性的因素在农村中不断积淀进而全面爆发所导致的结果
2、农村科技水平在退化知识人才不断流失,农业生产的发展只能建立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中
3、一些制度的制定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
农村联产承包制和包产到户
4、农村人口又在急剧增长,从而导致了人均财富的快速下降;农村人口进城具有表象性的、阶段性的特征,而且只是劳动力的进城
5、大量产生于农村和农业的资本也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城市中,用于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的资本始终处于短缺和严重短缺的状态中,农业本身的再生产能力受到制约
城市住房政策城市经营
5、城市的吸纳能力严重不足
国有企业的发展近十年来基本上是追求高资本、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绝大多数城市在进行产业选择时也都没有能力、不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些产业类型不需要大量劳动力或者需要的是少量具有高度技术训练的劳动力,其结果必然是排斥了刚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的劳动力
许多城市寄希望于城市服务业发展来吸纳更多的人口,提出第三产
业要发展到GDP的50、60%甚至更多,问题在于:
1、 数字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农业社会的比例更高
2、 我们的称好似经济还支撑不起这么高比例的服务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3、 西方发达城市中的服务业不是靠消费者 服务业支撑这么高的比例的,有大量的生产型
服务业存在的
4、 进城农民尚无法进入高端服务业
5、 低收入人口扩充着城市,服务业需求不会增加多少
城市认识的困境
1、 现代知识体系的困境
主客体二元论——对客观性的追求、科学的要求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
2、 在城市研究中的反映:
城市研究者(规划师)的主体性vs城市的客体性主题对课题的分割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调控与操作
从天上看(整体性)vs从地上看(体验性)客体本身要素的相互关系或者客体相对于主体的关系
强调整体性的理论观点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
芒弗德
强调体验性的理论 观点
雅各布斯。。。
其中可分类:
1. 基于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认识——与场景中的活动不可分割
2. 游客似的视觉认识——外在与场景的
3. 浪荡子的认识——在场景与外界的边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