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农业纵横

NONGYEZONGHENG

我国玉米育种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我国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

(一)育种单位庞杂,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

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从中国来看,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2400万公顷左右,每年需要大量的玉米杂交种。近年来,很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私人实体和外国企业开始投资我国玉米种子行业,玉米育种机构也从原先各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发展到现在种类繁多的育种单位。客观地讲,这对于农业生产是有利的,育种者主观上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客观上为农业科研做出了贡献,最终有数目巨大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从不利的因素考虑,在当前时期,一定会对传统的农业科研从业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尽管玉米种子市场需求巨大,但其数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不会有太大的挖掘潜力。在不断进行的市场竞争中,肯定会有一些企业、单位在竞争中失利,这对于传统育种单位可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这场竞争中保持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和传统优势,是我们应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普通玉米育种仍占主体地位由于专特用玉米现在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从我国目前玉米播种和消费的状况以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发达国家专特用玉米应用状况来看,作为饲用的普通玉米仍将一直是市场消费的主体。

(三)种质资源过窄,研究工作滞后玉米种质资源作为玉米育种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育种工作者的极端重视,玉米育种及生产实践早已证明,每一次的品种更新换代都是新的玉米优异资源利用的结果。如旅28、330、旅9宽、M、、53、、65、等的相继利用,改变了我国玉米的品种结构,提高了玉米产量。随着玉米育种及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玉米种质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种质资源已很难满足育种及生产上的需要,其中部分资源其作用逐步减弱,有的甚至淘汰,其结果造成了种质遗传基础的日益狭窄,已经成为玉米育种及生产再上新台阶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评价、改良、创新、积极引进和拓宽玉米种质基础是育种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现阶段,我国对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还十分滞后。具体表现为:1、对现有资源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现有资源中有哪些是抗旱、抗涝、抗虫、抗病的,对微量元素敏感的均不太清楚,这就给育种工作带来盲目性,使现有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2、创新意识不强。资源研究工作者只是收集整理,育种者只是直接或间接利用,用其配组合或选二环系,而无人深入研究其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如热带、亚热带资源无直接利用的可能,但其特殊的优点正是现有资源中所缺少的,如抗叶斑病、抗倒、品质等方面。3、引进渠道不畅。资源引进是种质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拓宽种质基础的有效途径。由于现行政策及主观意识等因素,对外交往少,引进也少。4、研究经费短缺。资源研究是基础性工作,投入较大而无直接经济效益,虽然国家对资源研究工作极为重视,每年都投入较多资金,但具体到一个作物一个单位,这些经费也就显得微乎其微了,而地方又无配套资金,所以很难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广度。5、政策导向不力。资源研究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出成果难,而现行政策也是重品种,轻选系,而资源工作更无从谈起,从而导致了资源研究工作无人干的被动局面。6、难点未突破。资源来源广泛,数量大,特性不

一,且绝大多数资源其遗传特性大多不符合育种目标,并无直接利用的可能,甚至有的资源连繁殖保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很难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如热带、亚热带资源在本地繁殖都有一定的难度。

(四)缺乏制度创新

我国玉米育种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育种研究、种子生产和经营销售三个环节长期互相脱离,上下一般粗的格局没有大的改变。国拨经费不能集中使用,多数科研单位的育种在低水平上重复,没有能力进行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研究,育不出在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上有突破的新品种。从我国现有情况看,参加攻关的单位越来越多,而政府投入的压力愈来愈大,投入的原则和重点已不符合国际玉米育种发展的趋势;育种材料的血缘没有大的突破,选出的品种难以在大面积上应用,科研与推广的结合依然不够紧密,种子产业化水平较低,抵御入世后国际大型种业集团的冲击能力较弱;区域性试验的准确性不够,检测体系不完善,种子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进入新世纪以后,政府应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剥离公益性科研和经营性科研,把玉米新品种选育等可以通过生产、销售的市场机制获取利益的部分推向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走产业化的道路,并鼓励彼此之间进行联合,形成大型的种业集团,依靠企业自身投入为主,逐渐减少政府的扶持。政府应调整投入的方向,打破行业界限,把投入重点转向支持育种材料、育种方法的创新与改良等公益性事业上。把创新后的种质无偿发放到新品种的组配单位。政府可采取对在生产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新品种重奖的办法予以鼓励,这样既可有效地减少低水平重复,又可鼓励种质创新和突破性品种的育成。同时,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大种子

河南农业年第6期

NNNONGY

农业纵横

NONGYEZONGHENG

我国玉米育种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我国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

(一)育种单位庞杂,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

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从中国来看,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2400万公顷左右,每年需要大量的玉米杂交种。近年来,很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私人实体和外国企业开始投资我国玉米种子行业,玉米育种机构也从原先各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发展到现在种类繁多的育种单位。客观地讲,这对于农业生产是有利的,育种者主观上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客观上为农业科研做出了贡献,最终有数目巨大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从不利的因素考虑,在当前时期,一定会对传统的农业科研从业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尽管玉米种子市场需求巨大,但其数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不会有太大的挖掘潜力。在不断进行的市场竞争中,肯定会有一些企业、单位在竞争中失利,这对于传统育种单位可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这场竞争中保持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和传统优势,是我们应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普通玉米育种仍占主体地位由于专特用玉米现在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从我国目前玉米播种和消费的状况以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发达国家专特用玉米应用状况来看,作为饲用的普通玉米仍将一直是市场消费的主体。

(三)种质资源过窄,研究工作滞后玉米种质资源作为玉米育种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育种工作者的极端重视,玉米育种及生产实践早已证明,每一次的品种更新换代都是新的玉米优异资源利用的结果。如旅28、330、旅9宽、M、、53、、65、等的相继利用,改变了我国玉米的品种结构,提高了玉米产量。随着玉米育种及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玉米种质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种质资源已很难满足育种及生产上的需要,其中部分资源其作用逐步减弱,有的甚至淘汰,其结果造成了种质遗传基础的日益狭窄,已经成为玉米育种及生产再上新台阶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评价、改良、创新、积极引进和拓宽玉米种质基础是育种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现阶段,我国对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还十分滞后。具体表现为:1、对现有资源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现有资源中有哪些是抗旱、抗涝、抗虫、抗病的,对微量元素敏感的均不太清楚,这就给育种工作带来盲目性,使现有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2、创新意识不强。资源研究工作者只是收集整理,育种者只是直接或间接利用,用其配组合或选二环系,而无人深入研究其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如热带、亚热带资源无直接利用的可能,但其特殊的优点正是现有资源中所缺少的,如抗叶斑病、抗倒、品质等方面。3、引进渠道不畅。资源引进是种质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拓宽种质基础的有效途径。由于现行政策及主观意识等因素,对外交往少,引进也少。4、研究经费短缺。资源研究是基础性工作,投入较大而无直接经济效益,虽然国家对资源研究工作极为重视,每年都投入较多资金,但具体到一个作物一个单位,这些经费也就显得微乎其微了,而地方又无配套资金,所以很难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广度。5、政策导向不力。资源研究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出成果难,而现行政策也是重品种,轻选系,而资源工作更无从谈起,从而导致了资源研究工作无人干的被动局面。6、难点未突破。资源来源广泛,数量大,特性不

一,且绝大多数资源其遗传特性大多不符合育种目标,并无直接利用的可能,甚至有的资源连繁殖保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很难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如热带、亚热带资源在本地繁殖都有一定的难度。

(四)缺乏制度创新

我国玉米育种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育种研究、种子生产和经营销售三个环节长期互相脱离,上下一般粗的格局没有大的改变。国拨经费不能集中使用,多数科研单位的育种在低水平上重复,没有能力进行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研究,育不出在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上有突破的新品种。从我国现有情况看,参加攻关的单位越来越多,而政府投入的压力愈来愈大,投入的原则和重点已不符合国际玉米育种发展的趋势;育种材料的血缘没有大的突破,选出的品种难以在大面积上应用,科研与推广的结合依然不够紧密,种子产业化水平较低,抵御入世后国际大型种业集团的冲击能力较弱;区域性试验的准确性不够,检测体系不完善,种子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进入新世纪以后,政府应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剥离公益性科研和经营性科研,把玉米新品种选育等可以通过生产、销售的市场机制获取利益的部分推向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走产业化的道路,并鼓励彼此之间进行联合,形成大型的种业集团,依靠企业自身投入为主,逐渐减少政府的扶持。政府应调整投入的方向,打破行业界限,把投入重点转向支持育种材料、育种方法的创新与改良等公益性事业上。把创新后的种质无偿发放到新品种的组配单位。政府可采取对在生产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新品种重奖的办法予以鼓励,这样既可有效地减少低水平重复,又可鼓励种质创新和突破性品种的育成。同时,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大种子

河南农业年第6期

NNNONGY


相关文章

  • 农学毕业论文 1
  • 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学号: xxx 试论黑龙江省青贮玉米利用现状和发展对策 Utiliz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Silage Maize in Heilo ...查看


  • 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产业
  • 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产业 安全与政府管制 3 张利庠,张喜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产业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管制 [摘 要]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业链关键环节并对其产业安全进行了实证分析.:.加 ...查看


  • 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 CROPRESEARCH 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万昕,李海林,罗斌,徐庆国.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总结回顾了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途 ...查看


  •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第15卷第4期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V ol. 15,N o. 4 2006年12月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C ollege December ,2006 现 ...查看


  • 植物育种学论文
  • 课号:EO5J03A02班级:阅卷教师:姓名:成绩:课程名称:学号:单倍体育种综述 Research Of Haploid Breeding [摘要]本文介绍了单倍体育种的概念.研究现状.特点,重点介绍了单倍体产生途径.鉴定与二倍化方法,讨 ...查看


  • 农业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 作者:   来源:吉林农网  时间: 1970-01-01 字体: [大中小] 刘 旭 (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世界各国已普遍注意到,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健康.环境.能源等诸方面的社会经济重大问题中,将发挥重要 ...查看


  • 山东省谷子生产现状与技术需求对策
  • 山东农业科学2009,9:119-122 Shandong A加cultuml Sciences 山东省谷子生产现状与技术需求对策 管延安,杨延兵,秦 岭,王海莲,张华文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谷子是我 ...查看


  • 含水量对牛粪和玉米秸秆干式厌氧发酵的影响
  • 江苏农业科学 2009年第6期-401- 含水量对牛粪和玉米秸秆干式厌氧发酵的影响 张苗蕾, 张从良, 李顺义, 李红丽, 王 岩 (郑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探讨了不同含水量对牛粪和玉米秸秆干式厌氧发酵过程中启 ...查看


  • 中国核农学和航天农学的成就及发展建议
  • 中国核农学和航天农学的成就及发展建议 温贤芳 摘要:我国1956年开始棱技术农业应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农业核技术在我国农业的各个领域 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据2000年年底统计,我国辐射诱变育成新品种613个,占全世界辐 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