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具体表现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具体表现

时间:2012-12-14 09:31 来源:好家长网 作者:刘丽英 点击: 674 次

学习存在的问题

高考生选择辅导班

艺术类选择辅导班

高中生选择辅导班

中小学生选择辅导班

学龄前学长辅导班

一、1-3岁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分析

1、2岁小儿都害怕很大的声音,3岁小儿则害怕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如动物、假面具、黑暗等。主要原因是,虽然孩子已开阔了眼界,看得多、听得多,但尚未能真正理解这一切。比如说,1岁的孩子看见狗也不会害怕。这是由于情感尚未发达,同时尚不知道狗是什么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害处之故。但到了2、3岁时,看见狗咬人,人们都怕狗,逐渐懂得了狗是可怕的动物,于是就开始怕狗了。等到再大些,知道了只要喜欢狗,狗就不咬人以后,就又不怕狗了。

3

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就记忆而言,读书给孩子听

时,只要多读遍。孩子就能完全记住,如果一旦中间说错了一点点就会给你指出来。唱歌也如此,学得好、记得牢,教遍以后就能唱。就这样,3岁儿童不但能记住那些具体的、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而且还能记住那些听来的、自己说过的抽象的事物。这就是3岁儿童在记忆方面的一大特征。3岁儿童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很少像两岁时那样一发火就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加上自制能力也多少强了些,那攻击型的态度少了起来了。3岁儿童的喜悦已不是一般物质性的,会因为使爸爸妈妈高兴而高兴了。因此,又把3岁这一年龄叫做捧人的年龄。做什么事只要妈妈高兴,就会神气十足,兴致勃勃地去干。另外,也能懂得一些幽默的话了。

2、3岁小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对所有事物要刨根究底地问个没完,这是由于孩子对这些事物怀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就努力观察、学习、询问和尽力想理解。可以说,智力的发达与否全在于兴趣如何。23岁儿童时期正是对什么都有极浓厚的兴趣的时期。因此,作为大人应该尽一切力量培养孩子的这兴趣,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二、3-7岁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分析

学前期是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所以叫学前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学龄前期儿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由于脑的迅速发展发育与外界接触频繁复杂化,智力已接近成人的80%,心理发展在这一时期也特别迅速。其心理特点主要有:

1.参加成人社会实践的望、对劳动、学习、需求增高我们知道,儿童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经过三年的时间,已从一个软弱无能的个体发展到能够直立行走,泛操纵物体,进行初步的言语交际,并且能从事一些最初步的游戏活动。就在这样发展的基础上,儿童进入了学前时期。进入学前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生活的望。同时,由于考虑到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增长,成人也对儿童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开始要求儿童独立地担负某些简单的职责,如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当值日生等。开始要求儿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活动。这就是说,学前儿童开始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

2.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社会情感随

之产生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由于言语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当然,学前儿童也在不断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级的概念,他们已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概念和逻辑思维都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的特色。他们一般不能给事物下抽象的定义,而只能下功用性的定义。例如,花是好看的,果实是好吃的,椅子是可以坐的东西等。学前儿童也能掌握数的概念和进行计算,但是同样需要直观形象的不断支持和强化,否则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控性有较明显的发展,故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可独立和较细致地对外部事物和内心品质进行评,初步显露出了个性;婴儿的行为主要是受直接作用于他的事物所支配的,把这些事物挪开了,儿童的心理活动也就随之而停止或改变。到了学前时期,由于儿童在教育影响下,皮质抑制的迅速发展和言语系统的初步发展,因而行为的自觉性就逐渐发展起来,能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较远的目的,这就为形成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提供主要条件。这最初的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会保留它的痕迹,因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应当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

就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使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的道路向前发展。

4.对两性区别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意识到男孩和女孩是有区别的(通过上厕所的差异或者衣着打扮上的不同),也能注意到喜欢男孩和喜欢女孩是有分别的,跟父母讲起幼儿园里的朋友时会特别强调那个男孩或者是那个女孩玩的好。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应该不要过分的去强调这个事情的质上,而是应该适当的引导儿童到交朋友上的角度,当然严厉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

大体了解了学前期儿童面临的心理特点的变化,怎样去引导、教育好呢?这个时候正的方法会在儿童前期的心理道路上做一下铺垫。

首先,要正对待学龄前儿童好动的特性(模仿大人的活动),应当将其视为正常现象,因此期儿童大脑兴奋过程占优势,易兴奋、激动和喧闹,要求他们较久地静坐不动或较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是困难的,所以,决不能刻意限制儿童的活动。

其次,由于此期儿童活动能力和围加大,希望独立做一

些事情。大人如进行干预,就会遭到拒绝或哭闹以示反抗。这是一自我意志的表现,在心理上称为第一反抗期。这独立性的表现是一积极的心理状态。反抗心理越强的幼儿长大后,意志往往越坚强。所以,作为父母应因势利导、注意保护、指导这品质的发展,不可强加压制、讥讽,当然也不能过分保护。同时,也正由于学前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和言语的不够发展,儿童还不能经常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一般心理过程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的心理活动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前儿童还是受外界印象的调节支配的,他很容易受外界新颖的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有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差。当然,在整个学前时期内,在教育影响下,这特点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一般说来,从中班开始,特别是到了大班的时候,儿童的各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都在不断地增长着。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的不断增长,就为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备了重要条件。

再次,我们也会看到,学前儿童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他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他的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比较远大的目的。因此,就在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

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游戏活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也就推动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学前儿童的一个重要特点。要注意放手让儿童游戏。游戏是此期儿童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其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理和心理需要。所以,家长、幼教人员对儿童这方面的活动只能鼓励、不能压制,并应为其游戏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父母师长要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此期儿童可塑性很大,且个性处于形成过程,情绪很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所以,父母师长要注意给孩子起良好的表率,从而使儿童的模仿放大效应朝着良好的方面发展。父母师长们要用良好的人格,使儿童潜移默化。否则教育不当,或自身行为不检点,都可能造成儿童出现不良行为甚至病态人格。 三、8-14岁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分析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地感知事物的整体发展到能够较精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

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分、秒和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围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他们对一些有趣的食物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现象片段、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桨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

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感情,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比如,他们受到表扬立即兴高采烈,挨了批评则马上情绪低落。此时他们虽已初步具有了爱憎的情感,但他们的爱憎还是和具体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如意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再是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诸于行动。比如,他们不仅在内心崇拜和热爱英雄人物,而且能够以他们为榜样,帮助同学、努力学习 他们已能够把对身边亲人的爱扩展到对教师、对同学的爱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随着求知欲的日益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问“这是什么”,而开始问“这是为什么”,认

识、分析各问题开始注意从动机、效果多方面评自己和他人,对成人的依赖性较低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地行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力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到完成作业。在遇到难题时,有时也能够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因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孩子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习惯,因而就更应该注意进行正的教育和引导。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

独立地作出评。他们逐步学会了用道德观点和社会则来评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尽管他们运用的则一般还是很具体的,他们的评却变得越来越全面,能够同时看到正面和反面、优点与不足。另外,随之个性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性格特征也不断增强,性格对他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当让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会渐渐形成习惯,性格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难以改变了。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的引导,使其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四、15-18岁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分析

(一)由质变的完成向量变扩张的过渡

1.智力迅速发展并达到相对的成熟

进入中学阶段,孩子智力的各因素迅速发展,逐步摆脱儿童的智力模式。理论思维的立及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智力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而达到新的高峰,达到相对成熟。智力的相对成熟对孩子的认识、情感、

意志、个性等开始产生巨大的影响。

2.出现了创造力的高峰

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品质迅速发展。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有思考和创造的勇敢精神,有富于想象的品质和献身精神,许多人在中学阶段就显露出创造的锋芒。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所说:“当你老了,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因为你一旦有了新思想,会马上想到一大堆永无止境的争论,害怕前进,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可以到处寻求新观念,大胆地面对挑战。”

3.情感富、热烈而充满活力

比起小学生,中学生进入青年期后情感发展变化是十分迅速的,情感富、内心体验的多多样是儿童期无法比拟的,也是成人不易理解的。同时激情的迸发使中学生富于热情,充满生机,朝气蓬勃。

4.需要与动机发生了新的变化

需要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然。中学

生的需要迅速发展,首先是需要的性质的变化,即社会性需要急剧发展。不仅需要衣、食、住、行,更多的则需要知识与技能,需要交往与友情,需要理解与尊重,需要理想与成功。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是被意识到的需要。中学生的动机迅速发展。

首先是动机内容的结构变得富了,社会性强了,不仅有学习动机.还有社会动机、社会活动动机、职业选择动机、成就动机等。其次是动机的强度增大了。以学习动机来讲,中学生求知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小学生,许多学生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精神是小学生无法相比的。再次是中学生动机的内部冲突比小学生复杂,学生自觉调节动机冲突的水平迅速提高,又不断在新的水平上激发着个体积极性。

5.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进入青春期,孩子们心理的自我发展,使自我意识的发展迅速进入一个新阶段。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而且这一发展还没有波及并影响其他心理的发展。

6.行为的强度增加了,新的行为出现了

生理的迅速发育、性的成熟、情绪的强烈性及社会化过程的加速使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的行为总是发动得比较快、强度比较大,做什么事都比较果断、勇敢,喜欢拼搏,总有一急促感。

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小学生所没有的新行为,如求偶行为、反对家庭或教师束缚行为、更复杂的社会交往行为、寻找新的兴趣与爱好行为等。

(二)由矛盾动荡向逐渐稳定过渡

中学生心理发展,既然是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那它就是一质向另一质的转变过程,儿童、少年的模式被打破,成人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呈现出一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有人把这一过渡性特点叫做“成人感”与“孩子气”的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孩子自认为已经是个大人了,独立性意向、自尊心十分强烈。一方面想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教,希望家长和成人把他

们不要当小孩子看待,希望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尤其反感父母那絮絮叨叨的管教。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子,力图与过去的“我”一刀两断,常常通过口头或行动方式宣传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企图在心理上与对父母的依赖决裂,与自己的儿童时代决裂的现象叫做心理上的“断乳”。但是这“断乳”却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第一,事实上中学生并未成熟,在认识、情感、行为上均未摆脱孩子气,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其他方面也不具备充分独立的条件。第二,现在许多学校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比如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不仅知识面狭窄,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第三,我国现阶段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一般不十分鼓励子女尽早独立,以至于上了大学、研究生,经济上还要依赖父母,特别是许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望子成龙心切,或百般呵护,使中学生的依赖性往往还相当强,甚至有的孩子虽已独立工作、独立生活,但心理上、行为上仍然对父母十分眷恋依赖,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较差。比如许多学生考上大学后,入校报名时总是要由父母亲属护送;一些学生不知道手续怎么办,只好由父母跑前跑后到处奔波;一些学生连床都不会铺,仍由父母代劳。他们是被社会舆论称为“抱大的一代”。这情况应引起家长们的深思。

2.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有限的认识水平的矛盾

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对什么问题都想问个为什么,想学习、想思考、想探讨,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思维水平有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常会发生无目的、无计、不加分辨、急于求成的学习和吸收。一个时期之所以出现许多中学生热衷西方哲学的一些观点的现象,如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等,与他们心理上的这矛盾不无关系。

3.闭锁性与强烈地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中学生由于思维的发展,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泛性、深刻性的发展,尤其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加之相应的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便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等特点,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这闭锁性首先表现为出现了“内心的秘密”,“自我交谈”的时候增加了,开始要在自己的房门、自己的抽屉上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他的东西,在没有人的时候写日记,自己向自己倾

诉内心的秘密。同时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比如我们问儿童某些问题时,他们可以不加考虑

直截了当地回答,而问到中学生时,他们往往要考虑很多,有时坦率、直接、真实地回答,有时则不然。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苛刻。因此,他们不仅与父母、师生之间不易达到心理相通,在同龄人之中也不容易找到真正“心心相印”、“相互理解”,能够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而常常感到不易被别人理解,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觉。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要求,中学生却强烈地想与人交往,得到理解。这一矛盾常常使孩子不能平静,个别人甚至变得性情孤僻。

4.自主性与被动性的矛盾

自主性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观心理状态的一倾向性,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主动性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但总的来讲,在青年期以前孩子们的认识和行为还更多地由成人帮助进行控制调节,只有到了青年期,随着大脑的成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才出现了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这时起,孩子作为个体来讲更加积极主动。无论在认识上、情感

上、行为上都力图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去思考认识、去体验、去行动。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他们要求并努力辨别是非真伪;在行动中他们努力按自觉定的目的去行动,在各活动中他们努力控制调节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并在活动结束时竭力总结经验教训以进一步定自己今后应该怎么认识、怎么行动。但另一方面他们不善于自觉主动地控制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外部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被动盲目性。比如在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上,中学生非常想同成人那样控制自己,但因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却常常办一些傻事、蠢事,以至令其后悔莫及;常常跃跃欲试地想克服困难,完成定的任务,但由于对任务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或对客观上的困难估计不足,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水平的能力不足,而不能坚持始终。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中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理想,追求美好事物,因此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美妙的设计。这不仅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还由于富于激情的特点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驱使他们能反映现实环境并推测未来。但他们的激情尚不稳定,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积累得还不足,因为他们考虑问题还未能完全摆脱以自我为中心。

这又使他们不善于认识和对待现实,不善于在理想鼓舞下立足于现实去奋斗,对现实与理想的认识和设计缺乏稳定的意识倾向,往往只求得在想象中的心理满足,或者以错误的、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与现实,不善于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中学生处在人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心理变化发展到成熟时期。心理发展的急剧性和矛盾动荡性,使孩子心理发展具有空前的速度和加大的动力。个性心理发展趋向稳定和倾向及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发展又增加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选择性。因此,正认识和对待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去论坛讨论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具体表现

时间:2012-12-14 09:31 来源:好家长网 作者:刘丽英 点击: 674 次

学习存在的问题

高考生选择辅导班

艺术类选择辅导班

高中生选择辅导班

中小学生选择辅导班

学龄前学长辅导班

一、1-3岁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分析

1、2岁小儿都害怕很大的声音,3岁小儿则害怕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如动物、假面具、黑暗等。主要原因是,虽然孩子已开阔了眼界,看得多、听得多,但尚未能真正理解这一切。比如说,1岁的孩子看见狗也不会害怕。这是由于情感尚未发达,同时尚不知道狗是什么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害处之故。但到了2、3岁时,看见狗咬人,人们都怕狗,逐渐懂得了狗是可怕的动物,于是就开始怕狗了。等到再大些,知道了只要喜欢狗,狗就不咬人以后,就又不怕狗了。

3

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就记忆而言,读书给孩子听

时,只要多读遍。孩子就能完全记住,如果一旦中间说错了一点点就会给你指出来。唱歌也如此,学得好、记得牢,教遍以后就能唱。就这样,3岁儿童不但能记住那些具体的、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而且还能记住那些听来的、自己说过的抽象的事物。这就是3岁儿童在记忆方面的一大特征。3岁儿童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很少像两岁时那样一发火就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加上自制能力也多少强了些,那攻击型的态度少了起来了。3岁儿童的喜悦已不是一般物质性的,会因为使爸爸妈妈高兴而高兴了。因此,又把3岁这一年龄叫做捧人的年龄。做什么事只要妈妈高兴,就会神气十足,兴致勃勃地去干。另外,也能懂得一些幽默的话了。

2、3岁小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对所有事物要刨根究底地问个没完,这是由于孩子对这些事物怀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就努力观察、学习、询问和尽力想理解。可以说,智力的发达与否全在于兴趣如何。23岁儿童时期正是对什么都有极浓厚的兴趣的时期。因此,作为大人应该尽一切力量培养孩子的这兴趣,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二、3-7岁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分析

学前期是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所以叫学前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学龄前期儿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由于脑的迅速发展发育与外界接触频繁复杂化,智力已接近成人的80%,心理发展在这一时期也特别迅速。其心理特点主要有:

1.参加成人社会实践的望、对劳动、学习、需求增高我们知道,儿童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经过三年的时间,已从一个软弱无能的个体发展到能够直立行走,泛操纵物体,进行初步的言语交际,并且能从事一些最初步的游戏活动。就在这样发展的基础上,儿童进入了学前时期。进入学前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生活的望。同时,由于考虑到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增长,成人也对儿童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开始要求儿童独立地担负某些简单的职责,如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当值日生等。开始要求儿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活动。这就是说,学前儿童开始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

2.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社会情感随

之产生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由于言语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当然,学前儿童也在不断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级的概念,他们已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概念和逻辑思维都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的特色。他们一般不能给事物下抽象的定义,而只能下功用性的定义。例如,花是好看的,果实是好吃的,椅子是可以坐的东西等。学前儿童也能掌握数的概念和进行计算,但是同样需要直观形象的不断支持和强化,否则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控性有较明显的发展,故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可独立和较细致地对外部事物和内心品质进行评,初步显露出了个性;婴儿的行为主要是受直接作用于他的事物所支配的,把这些事物挪开了,儿童的心理活动也就随之而停止或改变。到了学前时期,由于儿童在教育影响下,皮质抑制的迅速发展和言语系统的初步发展,因而行为的自觉性就逐渐发展起来,能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较远的目的,这就为形成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提供主要条件。这最初的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会保留它的痕迹,因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应当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

就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使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的道路向前发展。

4.对两性区别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意识到男孩和女孩是有区别的(通过上厕所的差异或者衣着打扮上的不同),也能注意到喜欢男孩和喜欢女孩是有分别的,跟父母讲起幼儿园里的朋友时会特别强调那个男孩或者是那个女孩玩的好。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应该不要过分的去强调这个事情的质上,而是应该适当的引导儿童到交朋友上的角度,当然严厉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

大体了解了学前期儿童面临的心理特点的变化,怎样去引导、教育好呢?这个时候正的方法会在儿童前期的心理道路上做一下铺垫。

首先,要正对待学龄前儿童好动的特性(模仿大人的活动),应当将其视为正常现象,因此期儿童大脑兴奋过程占优势,易兴奋、激动和喧闹,要求他们较久地静坐不动或较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是困难的,所以,决不能刻意限制儿童的活动。

其次,由于此期儿童活动能力和围加大,希望独立做一

些事情。大人如进行干预,就会遭到拒绝或哭闹以示反抗。这是一自我意志的表现,在心理上称为第一反抗期。这独立性的表现是一积极的心理状态。反抗心理越强的幼儿长大后,意志往往越坚强。所以,作为父母应因势利导、注意保护、指导这品质的发展,不可强加压制、讥讽,当然也不能过分保护。同时,也正由于学前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和言语的不够发展,儿童还不能经常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一般心理过程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的心理活动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前儿童还是受外界印象的调节支配的,他很容易受外界新颖的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有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差。当然,在整个学前时期内,在教育影响下,这特点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一般说来,从中班开始,特别是到了大班的时候,儿童的各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都在不断地增长着。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的不断增长,就为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备了重要条件。

再次,我们也会看到,学前儿童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他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他的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比较远大的目的。因此,就在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

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游戏活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也就推动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学前儿童的一个重要特点。要注意放手让儿童游戏。游戏是此期儿童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其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理和心理需要。所以,家长、幼教人员对儿童这方面的活动只能鼓励、不能压制,并应为其游戏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父母师长要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此期儿童可塑性很大,且个性处于形成过程,情绪很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所以,父母师长要注意给孩子起良好的表率,从而使儿童的模仿放大效应朝着良好的方面发展。父母师长们要用良好的人格,使儿童潜移默化。否则教育不当,或自身行为不检点,都可能造成儿童出现不良行为甚至病态人格。 三、8-14岁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分析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地感知事物的整体发展到能够较精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

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分、秒和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围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他们对一些有趣的食物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现象片段、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桨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

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感情,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比如,他们受到表扬立即兴高采烈,挨了批评则马上情绪低落。此时他们虽已初步具有了爱憎的情感,但他们的爱憎还是和具体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如意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再是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诸于行动。比如,他们不仅在内心崇拜和热爱英雄人物,而且能够以他们为榜样,帮助同学、努力学习 他们已能够把对身边亲人的爱扩展到对教师、对同学的爱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随着求知欲的日益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问“这是什么”,而开始问“这是为什么”,认

识、分析各问题开始注意从动机、效果多方面评自己和他人,对成人的依赖性较低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地行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力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到完成作业。在遇到难题时,有时也能够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因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孩子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习惯,因而就更应该注意进行正的教育和引导。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

独立地作出评。他们逐步学会了用道德观点和社会则来评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尽管他们运用的则一般还是很具体的,他们的评却变得越来越全面,能够同时看到正面和反面、优点与不足。另外,随之个性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性格特征也不断增强,性格对他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当让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会渐渐形成习惯,性格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难以改变了。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的引导,使其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四、15-18岁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分析

(一)由质变的完成向量变扩张的过渡

1.智力迅速发展并达到相对的成熟

进入中学阶段,孩子智力的各因素迅速发展,逐步摆脱儿童的智力模式。理论思维的立及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智力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而达到新的高峰,达到相对成熟。智力的相对成熟对孩子的认识、情感、

意志、个性等开始产生巨大的影响。

2.出现了创造力的高峰

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品质迅速发展。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有思考和创造的勇敢精神,有富于想象的品质和献身精神,许多人在中学阶段就显露出创造的锋芒。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所说:“当你老了,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因为你一旦有了新思想,会马上想到一大堆永无止境的争论,害怕前进,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可以到处寻求新观念,大胆地面对挑战。”

3.情感富、热烈而充满活力

比起小学生,中学生进入青年期后情感发展变化是十分迅速的,情感富、内心体验的多多样是儿童期无法比拟的,也是成人不易理解的。同时激情的迸发使中学生富于热情,充满生机,朝气蓬勃。

4.需要与动机发生了新的变化

需要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然。中学

生的需要迅速发展,首先是需要的性质的变化,即社会性需要急剧发展。不仅需要衣、食、住、行,更多的则需要知识与技能,需要交往与友情,需要理解与尊重,需要理想与成功。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是被意识到的需要。中学生的动机迅速发展。

首先是动机内容的结构变得富了,社会性强了,不仅有学习动机.还有社会动机、社会活动动机、职业选择动机、成就动机等。其次是动机的强度增大了。以学习动机来讲,中学生求知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小学生,许多学生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精神是小学生无法相比的。再次是中学生动机的内部冲突比小学生复杂,学生自觉调节动机冲突的水平迅速提高,又不断在新的水平上激发着个体积极性。

5.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进入青春期,孩子们心理的自我发展,使自我意识的发展迅速进入一个新阶段。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而且这一发展还没有波及并影响其他心理的发展。

6.行为的强度增加了,新的行为出现了

生理的迅速发育、性的成熟、情绪的强烈性及社会化过程的加速使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的行为总是发动得比较快、强度比较大,做什么事都比较果断、勇敢,喜欢拼搏,总有一急促感。

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小学生所没有的新行为,如求偶行为、反对家庭或教师束缚行为、更复杂的社会交往行为、寻找新的兴趣与爱好行为等。

(二)由矛盾动荡向逐渐稳定过渡

中学生心理发展,既然是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那它就是一质向另一质的转变过程,儿童、少年的模式被打破,成人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呈现出一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有人把这一过渡性特点叫做“成人感”与“孩子气”的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孩子自认为已经是个大人了,独立性意向、自尊心十分强烈。一方面想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教,希望家长和成人把他

们不要当小孩子看待,希望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尤其反感父母那絮絮叨叨的管教。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子,力图与过去的“我”一刀两断,常常通过口头或行动方式宣传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企图在心理上与对父母的依赖决裂,与自己的儿童时代决裂的现象叫做心理上的“断乳”。但是这“断乳”却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第一,事实上中学生并未成熟,在认识、情感、行为上均未摆脱孩子气,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其他方面也不具备充分独立的条件。第二,现在许多学校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比如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不仅知识面狭窄,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第三,我国现阶段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一般不十分鼓励子女尽早独立,以至于上了大学、研究生,经济上还要依赖父母,特别是许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望子成龙心切,或百般呵护,使中学生的依赖性往往还相当强,甚至有的孩子虽已独立工作、独立生活,但心理上、行为上仍然对父母十分眷恋依赖,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较差。比如许多学生考上大学后,入校报名时总是要由父母亲属护送;一些学生不知道手续怎么办,只好由父母跑前跑后到处奔波;一些学生连床都不会铺,仍由父母代劳。他们是被社会舆论称为“抱大的一代”。这情况应引起家长们的深思。

2.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有限的认识水平的矛盾

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对什么问题都想问个为什么,想学习、想思考、想探讨,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思维水平有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常会发生无目的、无计、不加分辨、急于求成的学习和吸收。一个时期之所以出现许多中学生热衷西方哲学的一些观点的现象,如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等,与他们心理上的这矛盾不无关系。

3.闭锁性与强烈地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中学生由于思维的发展,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泛性、深刻性的发展,尤其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加之相应的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便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等特点,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这闭锁性首先表现为出现了“内心的秘密”,“自我交谈”的时候增加了,开始要在自己的房门、自己的抽屉上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他的东西,在没有人的时候写日记,自己向自己倾

诉内心的秘密。同时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比如我们问儿童某些问题时,他们可以不加考虑

直截了当地回答,而问到中学生时,他们往往要考虑很多,有时坦率、直接、真实地回答,有时则不然。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苛刻。因此,他们不仅与父母、师生之间不易达到心理相通,在同龄人之中也不容易找到真正“心心相印”、“相互理解”,能够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而常常感到不易被别人理解,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觉。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要求,中学生却强烈地想与人交往,得到理解。这一矛盾常常使孩子不能平静,个别人甚至变得性情孤僻。

4.自主性与被动性的矛盾

自主性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观心理状态的一倾向性,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主动性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但总的来讲,在青年期以前孩子们的认识和行为还更多地由成人帮助进行控制调节,只有到了青年期,随着大脑的成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才出现了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这时起,孩子作为个体来讲更加积极主动。无论在认识上、情感

上、行为上都力图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去思考认识、去体验、去行动。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他们要求并努力辨别是非真伪;在行动中他们努力按自觉定的目的去行动,在各活动中他们努力控制调节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并在活动结束时竭力总结经验教训以进一步定自己今后应该怎么认识、怎么行动。但另一方面他们不善于自觉主动地控制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外部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被动盲目性。比如在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上,中学生非常想同成人那样控制自己,但因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却常常办一些傻事、蠢事,以至令其后悔莫及;常常跃跃欲试地想克服困难,完成定的任务,但由于对任务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或对客观上的困难估计不足,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水平的能力不足,而不能坚持始终。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中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理想,追求美好事物,因此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美妙的设计。这不仅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还由于富于激情的特点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驱使他们能反映现实环境并推测未来。但他们的激情尚不稳定,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积累得还不足,因为他们考虑问题还未能完全摆脱以自我为中心。

这又使他们不善于认识和对待现实,不善于在理想鼓舞下立足于现实去奋斗,对现实与理想的认识和设计缺乏稳定的意识倾向,往往只求得在想象中的心理满足,或者以错误的、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与现实,不善于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中学生处在人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心理变化发展到成熟时期。心理发展的急剧性和矛盾动荡性,使孩子心理发展具有空前的速度和加大的动力。个性心理发展趋向稳定和倾向及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发展又增加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选择性。因此,正认识和对待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去论坛讨论


相关文章

  • 折翼的天使--自闭症孩子
  • 自闭症孩子在幼儿园 [摘要] 多数的自闭症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对其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反过来有强化了心理问题.对自闭症儿童最大限度的补偿缺陷.发展潜能.适应社会都要以健康的心理为前提,其 ...查看


  • 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 ...查看


  • 发展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心理学的界定 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及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类型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定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简言之,它是研究毕生心理发 ...查看


  • 心理学问答题
  • 心理学问答题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心理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四.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属于上 ...查看


  •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 第一章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 (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领会) 1.小学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方面: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们所获信息量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 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修感知觉中已占有 ...查看


  •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 人类的许多学科分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思维.儿童心理学从思维发生的角度,研究思维是怎样从直觉行动思维发展成具体形象思维而又怎样最终到达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的不同发展层次,分别称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水平的思维反 ...查看


  •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
  •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3. 4. 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 一种是陈述, 另一种是请求. 5. 6. 7. 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 ...查看


  • 大学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 前言 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之间为儿童 第一章 个体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体心理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体验.评价.监督.调控.教育前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两种主要的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 ...查看


  •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
  • 一. 绪论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0-6.7岁) 2. 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 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② 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③ 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关键期.危机期) ④ 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