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功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第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率》。(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 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功率》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功率的知识是机械功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功和功率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能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定义式P=W/t,并能用它解决相关问题;理解公式P=Fv的意义,会用其解决相关问题,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功率与速度关系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会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难点:区分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功率的概念,但对瞬时功率的概念还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自主进行推导,并类比瞬时速度的概念,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讲授法、引导启发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思考,推导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引入新课
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引入新课的指导思想。通过大屏幕展示:一台起重机在1 min内把1t的货物匀速提升了10m,另一台起重机在30s内把1t的货物匀速提升了10m。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图中两台起重机做功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之处?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从而引入“功率”的教学。
2.新课教学
功率 学生说出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有两种: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 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进一步提问:在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类比“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利用比值法引出功率的概念。(板书) 定义式:P=W/t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 单位(板书) 接下来学生思考:该定义式表示的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呢?引导学生通过回顾速度的定义式,讨论得到:该式用于求某个过程中的平均功率,但如果取时间t足够小,也可以表示瞬时功率,从而加深学生对极限方法的印象。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一段,提出问题: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式怎样的?发动机的功率是指牵引力还是合外力的功率?(板书)
功率与速度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功率与速度”部分,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推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P=Fv。(板书)
引导学生对公式分析讨论: 由v = s/t求出的是平均速度,P=F v求出的是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P=Fv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 当F与v不在一条直线上时P=Fvcosα,其中α是 F与V之间的夹角。
以汽车为例,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如: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a)P一定时,F与V成反比 (b)V一定时,F与P成正比 (c)F不变时,P与V成正比
3、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先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板书知识要点,然后完成当堂达标的四个练习题。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7.3 功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第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率》。(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 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功率》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功率的知识是机械功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功和功率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能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定义式P=W/t,并能用它解决相关问题;理解公式P=Fv的意义,会用其解决相关问题,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功率与速度关系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会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难点:区分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功率的概念,但对瞬时功率的概念还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自主进行推导,并类比瞬时速度的概念,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讲授法、引导启发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思考,推导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引入新课
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引入新课的指导思想。通过大屏幕展示:一台起重机在1 min内把1t的货物匀速提升了10m,另一台起重机在30s内把1t的货物匀速提升了10m。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图中两台起重机做功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之处?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从而引入“功率”的教学。
2.新课教学
功率 学生说出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有两种: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 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进一步提问:在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类比“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利用比值法引出功率的概念。(板书) 定义式:P=W/t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 单位(板书) 接下来学生思考:该定义式表示的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呢?引导学生通过回顾速度的定义式,讨论得到:该式用于求某个过程中的平均功率,但如果取时间t足够小,也可以表示瞬时功率,从而加深学生对极限方法的印象。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一段,提出问题: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式怎样的?发动机的功率是指牵引力还是合外力的功率?(板书)
功率与速度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功率与速度”部分,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推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P=Fv。(板书)
引导学生对公式分析讨论: 由v = s/t求出的是平均速度,P=F v求出的是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P=Fv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 当F与v不在一条直线上时P=Fvcosα,其中α是 F与V之间的夹角。
以汽车为例,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如: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a)P一定时,F与V成反比 (b)V一定时,F与P成正比 (c)F不变时,P与V成正比
3、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先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板书知识要点,然后完成当堂达标的四个练习题。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