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简介: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在海底深处温度在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因此,也常常被称为“甲烷水合物”。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此,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可燃冰的发现:早在1778年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利就着手研究气体生成的气体水合物的温度和压强。1934年,人们在油气管道和加工设备中发现了冰状固体堵塞现象,这些固体不是冰,就是人们现在说的可燃冰。1965年苏联科学家预言,天然气的水合物可能存在海洋底部的地表层中,后来人们终于在北极的海底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可燃冰。
形成和储藏: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形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深海压力,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
可燃冰年复一年地积累,形成延伸数千至数万里的矿床。已探明的储量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的储量还要大几百倍。
目前,开发技术问题还没有根本性解决。一旦获得技术上的突破,
可燃冰将加入世界新能源的行列。
储存量和前景: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随着研究和勘测调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发现的可燃冰逐渐增加,1993年海底发现57处,2001年增加到88处。 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可燃冰的发现,让
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新希
望。
可燃冰开采方法
热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温时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蒸汽。但此方法不好收集。海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片”,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降压法: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的问题。
置换法:将CO 2液化,注入1500米以下的海底,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因CO 2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可燃冰重要性: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它的诞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于20℃,它就会“烟消云
散”,所以,海底的温度最适
合可燃冰的形成;第二是压
力要足够大,海底越深压力
就越大,可燃冰也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所以,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
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在可燃冰的复杂开采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将引发严重的环境灾难。
可燃冰危害:天然气水合物在给人类带来
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提出
了严峻的挑战。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露,大量甲烷气体分解出来,经海水进入大气层,一旦得不到及时控制,其温室效应为 CO 2 的20 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海平面上升、地球上永冻土和两极冰山融化,这一切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毁坏海底工程设施,如:海底输电线路、通讯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
因此,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科学家们认为,一旦开采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可燃冰”将会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
可燃冰简介: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在海底深处温度在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因此,也常常被称为“甲烷水合物”。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此,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可燃冰的发现:早在1778年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利就着手研究气体生成的气体水合物的温度和压强。1934年,人们在油气管道和加工设备中发现了冰状固体堵塞现象,这些固体不是冰,就是人们现在说的可燃冰。1965年苏联科学家预言,天然气的水合物可能存在海洋底部的地表层中,后来人们终于在北极的海底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可燃冰。
形成和储藏: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形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深海压力,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
可燃冰年复一年地积累,形成延伸数千至数万里的矿床。已探明的储量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的储量还要大几百倍。
目前,开发技术问题还没有根本性解决。一旦获得技术上的突破,
可燃冰将加入世界新能源的行列。
储存量和前景: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随着研究和勘测调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发现的可燃冰逐渐增加,1993年海底发现57处,2001年增加到88处。 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可燃冰的发现,让
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新希
望。
可燃冰开采方法
热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温时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蒸汽。但此方法不好收集。海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片”,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降压法: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的问题。
置换法:将CO 2液化,注入1500米以下的海底,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因CO 2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可燃冰重要性: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它的诞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于20℃,它就会“烟消云
散”,所以,海底的温度最适
合可燃冰的形成;第二是压
力要足够大,海底越深压力
就越大,可燃冰也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所以,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
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在可燃冰的复杂开采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将引发严重的环境灾难。
可燃冰危害:天然气水合物在给人类带来
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提出
了严峻的挑战。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露,大量甲烷气体分解出来,经海水进入大气层,一旦得不到及时控制,其温室效应为 CO 2 的20 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海平面上升、地球上永冻土和两极冰山融化,这一切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毁坏海底工程设施,如:海底输电线路、通讯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
因此,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科学家们认为,一旦开采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可燃冰”将会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