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在笔者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向学生讲解简单的汉语知识,比如你吃了么,你喝了么,你最近好么,这样的交际用语,而不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传统古籍的传授,这样的不但使得外国人从一种肤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而且不利于他们感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越,这种更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动力,因此,笔者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知识的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教学的基本理论
1. 教学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所创造的并整理、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大学》一书在开篇中就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宗旨在于彰显光明、完美的德性,在于完善人,在于人们用这种德性去除旧布新以成为新人,在于使人们达到完美无缺的至善的最高境界。通过这段典籍的阐述,留学生就能够很明确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高尚的目的,中国教育文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能够赚钱的人才,能够培养人完善的人格。
2. 教材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以古代经典作为教材,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学生学习经典既掌握了语言又能够吸收到中华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些经典也有着严格的使用顺序。先是学习朱熹的《小学》,学会识字和基本的洒扫应对,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础;再来学《孝经》,为百善孝为先;接着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和《孟于》是举出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把理论、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示范给我们看。最后再来读史书,占为今用。但是考虑到外国人的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必要将这些著作当中的经典部分拿来引用,通过经典的语句的教授来提高他们的兴趣,笔者建议可以将这些书籍浓缩为一本教材。在教材方面直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经典,并按照恰当顺序编排,让学生既通过学习经典巩固语言知识又能接接触到中国文化中最精妙的部分。
3. 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当中,主要是机械式的记忆和背诵,这种方法当然存在自身的缺陷,不过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大量的背诵和阅读中,自发地形成理解思维,这样能够让他们独立理解,独立思想,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并且还能够培养他们引经据典的能力。这种教学法可以适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予以采用,在教学中强调经典语句的背诵,特别是那些具有经典价值的语句,以加强学生的语言熟练度和学习的定力。在教师和课程方面贵精不贵多,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目前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比较偏蜇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还未得到明确的凸显;而国外的汉语教学相对比较重视中国文化的教学,但对于语言方面的训练还是略显不足,文化课花样繁多,但课程设置还是显得比较凌乱随意,没有一定的标准。本文认为,在课程上,应该以经典文化课程为核心,选择中英文加注拼音版本作为课本,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兴趣以及个人的专长为学生开设主次课程,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要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pbl 教学方法运用在经典文化教学当中。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典籍使用的一些认识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当中,认识到单纯采用西式的教学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汉语的教学,每
一种语言都具备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我们采用机械记忆法来背诵单词学不好英语一样,留学生要学好汉语,也必须要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修身明德正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价值,很大士大夫阶层坚守信仰,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人所缺乏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而不衰,其原因就是其具备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以经典古籍的经典语句为教材,进行对外汉语的教授。
要学习汉语需要大量的阅读,对外汉语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要进行背诵,背诵不是机械性的背诵,我们要认识到的是对于外国人而言,念你喜欢吃什么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难度没什么差别。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这样经典的句子,不求他们认识理解句子里所(下转第259页)(上接第257页)有的字词,但求熟练地朗读直至背诵。这一过程就是逐渐帮助他们培养汉语语感的过程。当学生遇到情境需要表达的时候,背熟的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更为重要的是,要选择那些经典的典籍,典籍的选用也是一个问题,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那些和西方文化价值相同的典籍,比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就要对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者是对比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我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这样产生文化上的共识,也会让留学生认识到汉语言如歌般的魅力。
三、发展和展望
中国传统经典作为文本是代表中国最核心、最精粹的文化都保存在历朝历代的经典中。它们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至今仍显示出夺目的光辉,是中华民族修养、性格和智慧的宝贵结晶。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研读中国传统经典。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文化教学作为核心,要传播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比如,应该向学生讲解儒家的个人抱负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诉他们中国文化追求个人品格的完善,注重个人的修养,追求一个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这个境界是中国的士人一直追求的圣贤境界,还可以举例说明,曾国藩本来是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普通人,但是他以儒家文化不断修炼自己,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不仅如此,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国文化是让逐利的人们内心得以休憩的重要元素。
随着海外孔子学院的不断增设,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开始逐渐改变教学方法,立足于传统文化教学,也经典著作为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大势所趋,不仅是中国,很多国家的语言推广机构也是把传播本国文化,促进与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作为主要的目标和工作内容。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去解决。比如说教师培训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我们选的古籍不能体现中国人的普遍价值观,还有学生总会产生误解等诸多问题。这都需要我们本着中国传统文人严谨的治学精神去解决。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在笔者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向学生讲解简单的汉语知识,比如你吃了么,你喝了么,你最近好么,这样的交际用语,而不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传统古籍的传授,这样的不但使得外国人从一种肤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而且不利于他们感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越,这种更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动力,因此,笔者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知识的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教学的基本理论
1. 教学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所创造的并整理、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大学》一书在开篇中就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宗旨在于彰显光明、完美的德性,在于完善人,在于人们用这种德性去除旧布新以成为新人,在于使人们达到完美无缺的至善的最高境界。通过这段典籍的阐述,留学生就能够很明确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高尚的目的,中国教育文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能够赚钱的人才,能够培养人完善的人格。
2. 教材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以古代经典作为教材,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学生学习经典既掌握了语言又能够吸收到中华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些经典也有着严格的使用顺序。先是学习朱熹的《小学》,学会识字和基本的洒扫应对,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础;再来学《孝经》,为百善孝为先;接着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和《孟于》是举出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把理论、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示范给我们看。最后再来读史书,占为今用。但是考虑到外国人的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必要将这些著作当中的经典部分拿来引用,通过经典的语句的教授来提高他们的兴趣,笔者建议可以将这些书籍浓缩为一本教材。在教材方面直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经典,并按照恰当顺序编排,让学生既通过学习经典巩固语言知识又能接接触到中国文化中最精妙的部分。
3. 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当中,主要是机械式的记忆和背诵,这种方法当然存在自身的缺陷,不过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大量的背诵和阅读中,自发地形成理解思维,这样能够让他们独立理解,独立思想,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并且还能够培养他们引经据典的能力。这种教学法可以适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予以采用,在教学中强调经典语句的背诵,特别是那些具有经典价值的语句,以加强学生的语言熟练度和学习的定力。在教师和课程方面贵精不贵多,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目前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比较偏蜇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还未得到明确的凸显;而国外的汉语教学相对比较重视中国文化的教学,但对于语言方面的训练还是略显不足,文化课花样繁多,但课程设置还是显得比较凌乱随意,没有一定的标准。本文认为,在课程上,应该以经典文化课程为核心,选择中英文加注拼音版本作为课本,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兴趣以及个人的专长为学生开设主次课程,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要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pbl 教学方法运用在经典文化教学当中。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典籍使用的一些认识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当中,认识到单纯采用西式的教学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汉语的教学,每
一种语言都具备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我们采用机械记忆法来背诵单词学不好英语一样,留学生要学好汉语,也必须要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修身明德正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价值,很大士大夫阶层坚守信仰,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人所缺乏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而不衰,其原因就是其具备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以经典古籍的经典语句为教材,进行对外汉语的教授。
要学习汉语需要大量的阅读,对外汉语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要进行背诵,背诵不是机械性的背诵,我们要认识到的是对于外国人而言,念你喜欢吃什么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难度没什么差别。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这样经典的句子,不求他们认识理解句子里所(下转第259页)(上接第257页)有的字词,但求熟练地朗读直至背诵。这一过程就是逐渐帮助他们培养汉语语感的过程。当学生遇到情境需要表达的时候,背熟的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更为重要的是,要选择那些经典的典籍,典籍的选用也是一个问题,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那些和西方文化价值相同的典籍,比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就要对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者是对比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我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这样产生文化上的共识,也会让留学生认识到汉语言如歌般的魅力。
三、发展和展望
中国传统经典作为文本是代表中国最核心、最精粹的文化都保存在历朝历代的经典中。它们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至今仍显示出夺目的光辉,是中华民族修养、性格和智慧的宝贵结晶。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研读中国传统经典。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文化教学作为核心,要传播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比如,应该向学生讲解儒家的个人抱负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诉他们中国文化追求个人品格的完善,注重个人的修养,追求一个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这个境界是中国的士人一直追求的圣贤境界,还可以举例说明,曾国藩本来是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普通人,但是他以儒家文化不断修炼自己,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不仅如此,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国文化是让逐利的人们内心得以休憩的重要元素。
随着海外孔子学院的不断增设,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开始逐渐改变教学方法,立足于传统文化教学,也经典著作为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大势所趋,不仅是中国,很多国家的语言推广机构也是把传播本国文化,促进与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作为主要的目标和工作内容。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去解决。比如说教师培训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我们选的古籍不能体现中国人的普遍价值观,还有学生总会产生误解等诸多问题。这都需要我们本着中国传统文人严谨的治学精神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