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接受者将是明天的传播者 吴玉霞是从上海弄堂走出来的琵琶演奏家,日前,她回到家乡以白居易名篇经典“珠落玉盘”为题,在上海东艺海上雅乐舞台上呈现了一场融惠民普及与多视角综合展示为一体的音乐会。 音乐会之前,吴玉霞对主办方海上雅乐艺术总监王珑说票价不可过高,她希望来音乐会的不仅有经过海上雅乐多年培养形成的固定观众群,更希望其他专业和非职业观众也有机会进入琵琶艺术的殿堂。 谈及音乐会的主旨,吴玉霞表示有两点不可偏废:一是从艺术普及层面上,希望更多的人知晓这件乐器和这门艺术的演绎者;二是此次音乐会除了传统曲目,还带来了两首近年来比较受欢迎且具备相当艺术高度的新作品。故而,这次音乐会在惠民普及的基石上,实际上也是对琵琶艺术的一次综合性、多方位、多视角的展示。 吴玉霞表示,无论从音乐会的标题设计、曲目编排,还是古典和新形式的演奏形式,都很好地彰显出此次音乐会的雄心:以普及之名,引领观众渐入佳境,融古今智慧于一台,在有限的时空里让观众产生共鸣。 本场音乐会的琵琶新作是王丹红创作的协奏曲《云想花想》和罗永辉创作的二重奏《敦煌乐舞图》,两首乐曲均为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新创优秀佳作。 谈及音乐会的综合性,吴玉霞说:“从小小的节目单上不难发现曲目的多极化:大曲、小曲、文曲、武曲应有尽有,将使更多观众对琵琶产生兴趣,并成为传播者。” 早年受惠于音乐普及的吴玉霞曾在不同场合说:“国家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没有理由不实实在在地为喜爱音乐的人做点事情。”近年来,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公益活动,为琵琶艺术的推广做出了不懈努力。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多重身份�她具备多重视角去审视和传播文化理念,在提升修养境界过程中将视线凝聚在对历史文化传承的社会意识和责任中。她坚信今天的接受者将是明天的传播者。 与琵琶结缘 吴玉霞的琵琶情缘要回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1970年,十岁的吴玉霞看见班里一些同学背着琵琶参加兴趣小组很羡慕,她希望也能成为小琵琶手。一天,她在办公室看见郑亦卿老师在为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琵琶指甲。郑老师发现吴玉霞的手指修长,学乐器的条件很好,便问她有没有兴趣学习琵琶,吴玉霞当然求之不得。没过几天,教手风琴的老师也看上了吴玉霞,希望她参加手风琴组。最后,吴玉霞选择了琵琶。 吴玉霞在学琵琶的同学中起步较晚,可她肯吃苦、有悟性,所以进步很快。 在上海,许多少年宫都有接待外宾的任务,吴玉霞在卢湾区少年宫学琴不久就被选中为当时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演出,这对年少的吴玉霞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因此她学起琵琶来更有动力了。 吴玉霞一直想拥有一把自己的琵琶,但当时她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不久,吴玉霞从数千名琴童中脱颖而出,考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乐队。父亲曾对吴玉霞说:“如果你考上广播电台乐队,就说明你有灵气、有前途,我们再艰苦也要给你买一把琵琶。”当时,看到女儿成功考入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乐队,父亲终于兑现了承诺。 多年以后,吴玉霞在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时,带去了父亲当年为她买的第一把琵琶,并讲述了这把琵琶背后的故事,她说:“这把琴对我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很多年轻人听后很感慨。 1977年,吴玉霞考入北京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乐队学员班,因为琵琶,吴玉霞要离开她熟悉的里弄,离开父母和弟妹前往北京寻梦了。在吴玉霞的艺术生涯里,这是她人生的第二个台阶。 毕业后,吴玉霞留在了舞蹈学院的乐队。1980年,吴玉霞参加“上海之春”首届全国琵琶比赛并获得二等奖。很快,她被中央民族乐团借调,顺利登上了人生的第三个台阶。 回望走过的路,吴玉霞感慨道:“当时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到上海招生,很多人去报考,我虽然不是出自音乐世家,但也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我的先天条件并不是最好的,在学琴的同伴中,天资外形都不具备很强的优势,但我肯吃苦、肯下功夫。” 吴玉霞不会忘记在学艺路上遇到的迷茫和困惑,有时甚至会感到很无助。曾经得奖无数的吴玉霞在一次全国比赛中颗粒无收,在那段失意的日子里,她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任泪水横流,感觉前途一片迷茫。幸好有李光华老师醍醐灌顶的几句话让意志有些萎靡的她顿然醒悟,吴玉霞欣慰地说:“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帮我,他们及时提醒我、敲打我,他们是我的恩人、老师。” 在艺术领域里保持饥饿感 曾经有一家媒体采访过吴玉霞后,文章标题与原来商定的大相径庭,写成“琵琶皇后”云云,吴玉霞看后很郁闷,说:“也许别人喜欢被吹捧,但我不喜欢过分的‘夸张’。” 如今,演出、教学、练琴、创作是吴玉霞生活的全部。“我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四根弦上,挖掘自身潜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佳。”她说,“在艺术领域里,我总有一种饥饿感。也许外人觉得我活得很累,已经功成名就,何必再疲于奔命?可命运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我便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提升自己的水准。” 从上海弄堂走出去的吴玉霞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依然是一口吴侬软语,这是她的乡音,也有她的乡情。很多年过去了,她再次回到故乡,回到她艺术之旅出发的原点,向广大观众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初心。
今天的接受者将是明天的传播者 吴玉霞是从上海弄堂走出来的琵琶演奏家,日前,她回到家乡以白居易名篇经典“珠落玉盘”为题,在上海东艺海上雅乐舞台上呈现了一场融惠民普及与多视角综合展示为一体的音乐会。 音乐会之前,吴玉霞对主办方海上雅乐艺术总监王珑说票价不可过高,她希望来音乐会的不仅有经过海上雅乐多年培养形成的固定观众群,更希望其他专业和非职业观众也有机会进入琵琶艺术的殿堂。 谈及音乐会的主旨,吴玉霞表示有两点不可偏废:一是从艺术普及层面上,希望更多的人知晓这件乐器和这门艺术的演绎者;二是此次音乐会除了传统曲目,还带来了两首近年来比较受欢迎且具备相当艺术高度的新作品。故而,这次音乐会在惠民普及的基石上,实际上也是对琵琶艺术的一次综合性、多方位、多视角的展示。 吴玉霞表示,无论从音乐会的标题设计、曲目编排,还是古典和新形式的演奏形式,都很好地彰显出此次音乐会的雄心:以普及之名,引领观众渐入佳境,融古今智慧于一台,在有限的时空里让观众产生共鸣。 本场音乐会的琵琶新作是王丹红创作的协奏曲《云想花想》和罗永辉创作的二重奏《敦煌乐舞图》,两首乐曲均为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新创优秀佳作。 谈及音乐会的综合性,吴玉霞说:“从小小的节目单上不难发现曲目的多极化:大曲、小曲、文曲、武曲应有尽有,将使更多观众对琵琶产生兴趣,并成为传播者。” 早年受惠于音乐普及的吴玉霞曾在不同场合说:“国家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没有理由不实实在在地为喜爱音乐的人做点事情。”近年来,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公益活动,为琵琶艺术的推广做出了不懈努力。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多重身份�她具备多重视角去审视和传播文化理念,在提升修养境界过程中将视线凝聚在对历史文化传承的社会意识和责任中。她坚信今天的接受者将是明天的传播者。 与琵琶结缘 吴玉霞的琵琶情缘要回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1970年,十岁的吴玉霞看见班里一些同学背着琵琶参加兴趣小组很羡慕,她希望也能成为小琵琶手。一天,她在办公室看见郑亦卿老师在为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琵琶指甲。郑老师发现吴玉霞的手指修长,学乐器的条件很好,便问她有没有兴趣学习琵琶,吴玉霞当然求之不得。没过几天,教手风琴的老师也看上了吴玉霞,希望她参加手风琴组。最后,吴玉霞选择了琵琶。 吴玉霞在学琵琶的同学中起步较晚,可她肯吃苦、有悟性,所以进步很快。 在上海,许多少年宫都有接待外宾的任务,吴玉霞在卢湾区少年宫学琴不久就被选中为当时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演出,这对年少的吴玉霞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因此她学起琵琶来更有动力了。 吴玉霞一直想拥有一把自己的琵琶,但当时她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不久,吴玉霞从数千名琴童中脱颖而出,考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乐队。父亲曾对吴玉霞说:“如果你考上广播电台乐队,就说明你有灵气、有前途,我们再艰苦也要给你买一把琵琶。”当时,看到女儿成功考入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乐队,父亲终于兑现了承诺。 多年以后,吴玉霞在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时,带去了父亲当年为她买的第一把琵琶,并讲述了这把琵琶背后的故事,她说:“这把琴对我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很多年轻人听后很感慨。 1977年,吴玉霞考入北京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乐队学员班,因为琵琶,吴玉霞要离开她熟悉的里弄,离开父母和弟妹前往北京寻梦了。在吴玉霞的艺术生涯里,这是她人生的第二个台阶。 毕业后,吴玉霞留在了舞蹈学院的乐队。1980年,吴玉霞参加“上海之春”首届全国琵琶比赛并获得二等奖。很快,她被中央民族乐团借调,顺利登上了人生的第三个台阶。 回望走过的路,吴玉霞感慨道:“当时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到上海招生,很多人去报考,我虽然不是出自音乐世家,但也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我的先天条件并不是最好的,在学琴的同伴中,天资外形都不具备很强的优势,但我肯吃苦、肯下功夫。” 吴玉霞不会忘记在学艺路上遇到的迷茫和困惑,有时甚至会感到很无助。曾经得奖无数的吴玉霞在一次全国比赛中颗粒无收,在那段失意的日子里,她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任泪水横流,感觉前途一片迷茫。幸好有李光华老师醍醐灌顶的几句话让意志有些萎靡的她顿然醒悟,吴玉霞欣慰地说:“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帮我,他们及时提醒我、敲打我,他们是我的恩人、老师。” 在艺术领域里保持饥饿感 曾经有一家媒体采访过吴玉霞后,文章标题与原来商定的大相径庭,写成“琵琶皇后”云云,吴玉霞看后很郁闷,说:“也许别人喜欢被吹捧,但我不喜欢过分的‘夸张’。” 如今,演出、教学、练琴、创作是吴玉霞生活的全部。“我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四根弦上,挖掘自身潜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佳。”她说,“在艺术领域里,我总有一种饥饿感。也许外人觉得我活得很累,已经功成名就,何必再疲于奔命?可命运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我便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提升自己的水准。” 从上海弄堂走出去的吴玉霞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依然是一口吴侬软语,这是她的乡音,也有她的乡情。很多年过去了,她再次回到故乡,回到她艺术之旅出发的原点,向广大观众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