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导演怎么去融资

纪录片导演怎么去融资?

做纪录片这些年,第一次见到这么一份坦诚的叙述--《纪录片导演怎么去融资?》 也许,成功的导演们并不是不想写,只是他们写了也不知道能发到哪。

昨天,在MSN上,我对范立欣导演说:中国的纪录片导演们都会感谢他。

SINOREEL将紧跟各位成绩斐然的导演,让大家能继续分享他们的经验。

---周浩

SINOREEL约我谈谈纪录片导演如何能在国外拿到制作资金。很高兴能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和启示。

先表一下本人,以及本人的第一部走入国际融资轨道的纪录片Last Train Home.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四川农民工家庭在改革的20年间如何生存和变迁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策划始于六年前。 我一直想拍摄一部反映农民阶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的的纪录片。最初选择的题材是“春运“,为什么选择“春运” 我就不再赘述了。开始的想法就是跟拍一家人,经历春运,反映农民工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大家一定都能想到“春运”很讨巧,外国人没见过,一定容易拿到钱。这样的看法我也有过,但很快我就发现其实这样想很幼稚。作为一部影片,比题材(话题)更有价值的应该是故事。或许有不少朋友都会有同样的误会,认为题材决定了影片的成败。其实“题材”必须基于一个好的故事才能构成一部好的影片。这就是为什么国际买家(外国电视台)面前时,他们都会说:“好了,给我讲个故事吧。”

事实上,你所有的准备工作就是要让你能在短短的5分钟内给你的买家讲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当然必须是真的,和你能拍到的)。这样,你的片子离开拍就不远了。不过在你能做到这一点之前,你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来做调查研究,样片拍摄制作,以及提案的写作。乐观的估计,做好所有这些事情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我自己的片子从开始调研到找到第一笔国际资金花了2年多时间。

大多数朋友可能都是台里有工作,平时自己拍点体制外的东西。我原来也在电视台干,所以在最初阶段,我的调研和拍摄得到了电视台的朋友的支持。这样以来我就得到了第一笔开始拍摄的(国内)资金。有这笔钱以后我拍摄了一部分素材,开始写提案和制作我的样片。其实我走的路子其实和外国还完全一样。外国一般是导演先写个一页短提案(One Page Synopsis),然后去找一个制片人,如果有制片人愿意合作,就两人一起去找电视台提案。如果电视台有兴趣,他们会给一点钱让你去拍个小样片来看看。这个钱很少,大约5k-10k美金,是不用还的。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第一笔钱是朋友给的;国外惯例中第一笔钱是导演和制片人一起去向电视台申请的。

说到这里,有必要讲讲独立制片中导演,制片人,和电视台(以及其他资助机构)三者间的关系。我想来用一个比喻说说他们的关系。导演像是个建筑设计师,他一心想造最漂亮的房子;制片人像是个开发商;电视台就像是银行。建筑师有了一个计划,他去“求”开发商。开发商一看,这个蓝图设计不错,能挣钱,于是答应和设计师一起干。注意,开发商没钱,他也不会拿自己的钱去给建筑师搞试验。于是他们两一起找到了银行。银行一看也觉得挺有意思,但还不敢贸然行事,于是先给点钱你们去造个小模型来看看。

搞好了银行马上投资,搞不好他也亏不了多少。于是,导演拿了钱,开始辛苦的工作了……

得到第一笔资助,我在2006年11月份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拍摄。此次拍摄后我制作了一个20分钟的样片,给国外的制片人看了。制片人的回应是:“恩,很有意思……确实很有意思。”大家明白他的意思吗?其实制片人是在说:有前途,但我还不敢贸然和你合作。说到这里,我的第二个观点就出来了:想找美元拍,先找个外国制片人。理由是:没有哪个银行会把巨款交给一个设计师去造房子。导演(设计师)是个艺术家,不是个商人。只有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商人在一起才能拍出一部影片来。(当然,不排除有人两个角色都扮演了)

又过了6个月,我又在国内弄到点钱拍了一些,然后就到年底了。眼看春运邻近,我和电视台的朋友运用各种关系又凑了些钱,支撑着把2008年春节拍摄完。我把两年拍摄的素材加以整理和剪辑,制作了一个8分钟的样片,同时也改进和完善了长达10页的提案书。拿这这两样东西,我再次找到外国的制片人。这一次我说服了他入伙,用流行的说法就是我们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一个制片人来说,和一个第一次合作的导演一起制作一部影片确实有风险。更何况他们对中国了解不多,各方行事的规则和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加之国内导演又对这西方的制片体系了解甚少。这也是为什么外国制片人难和一般的中国导演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外国的制片人知道如何投买家所好,所以我按他们的建议对样片和提案进行了修改。同时,制片人按照国外行业的标准,结合影片的实际情况制作了相应的预算。预算是根据前后期制作周期,拍摄工艺水平,以及对影片的整体预期来做的。Last Train Home的预算变了几次,原因是我们越来越看好这个故事,所以我们期望的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预算成本也就水涨船高了。目前我们的预算为64万美元。准备工作就绪,我们开始了进军电影节的节目交易市场。大多数电影节都会有这样一个节目交易平台。 在这里, 怀揣节目提案的导演和制片人与电视台的购片编辑(commissioning editor)见面,向他们兜售自己的节目。全球的纪录片播出栏目和机构数量很有限,有相对强的购买实力的机构就更少;同时全球的纪录片导演却是数不胜数。僧多粥少是国际纪录片市场的真实写照。竞争十分激烈,你必须具备所有的条件:好的故事,靠谱的制片人,能打动人的样片,无懈可击的提案书。有了这些,剩下来就看你讲故事的口才了……

我很幸运,8分钟的样片和我简短的阐述基本上打动了所有的买家。加上我的制片人制作了刚在国际上获多项殊荣的纪录片《沿江而上UpTheYangtze》,我们的提案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很多电视台的购片编辑当即就表示出合作的意向。在阐述影片提案的着个过程中,导演对片子的理解和激情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很简单,电视台很清楚一个片子的周期长达2,3年,没人相信一个对自己作品没有激情和主见的导演能做出好的影片来。经历了无数次提案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和激情。

一般来说一个电视台预购资金从几万到十几万美元不等。而制作一个影片往往不能只靠一家电视台的力量。所以,导演和制片人会向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做提案,由多家电视台一起出资来制作。这好比是多家电视台一起买楼花一样,大家出钱把楼盖起来。

一般在北美,一个50分钟的电视播出的纪录片预算在30~50万美元之间,欧洲相对高

一点点。大家不要把这个数乘以7,然后再说外国片子好是因为钱多。其实这就是外国整体物价水平决定的。比如你在纽约请个摄影师可能要300美元一天,在北京估计也就500人民币。提案成功之后的工作大部分就由制片人来完成了。他要做的就是和电视台谈播出条件,预购节目的具体价格,最后签合同。因为我们总希望买给更多的电视台,而电视台在播出地域和平台上又会有重叠,所以制片人还要从中协调。

在Last Train Home获得64万美元的制作经费后,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能赚多少?

长话短说,我简单介绍一下。并非每个片子都一样,所以我只讲我的这个片子。一个影片的总预算分4块:主创人员薪酬,前期制作费用,后期制作费用,宣传发行费用。故事作者,导演工资一般是前后期费用总合的3~5%。这个是需要导演和制片人谈的。制片人的酬劳也大约是10%(但可能有几个制片人,那就要分)。导演和制片人可以协商合作方式:一次性支付导演全部工资,或者双方共享影片的版权和未来收益。

纪录片导演怎么去融资?

做纪录片这些年,第一次见到这么一份坦诚的叙述--《纪录片导演怎么去融资?》 也许,成功的导演们并不是不想写,只是他们写了也不知道能发到哪。

昨天,在MSN上,我对范立欣导演说:中国的纪录片导演们都会感谢他。

SINOREEL将紧跟各位成绩斐然的导演,让大家能继续分享他们的经验。

---周浩

SINOREEL约我谈谈纪录片导演如何能在国外拿到制作资金。很高兴能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和启示。

先表一下本人,以及本人的第一部走入国际融资轨道的纪录片Last Train Home.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四川农民工家庭在改革的20年间如何生存和变迁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策划始于六年前。 我一直想拍摄一部反映农民阶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的的纪录片。最初选择的题材是“春运“,为什么选择“春运” 我就不再赘述了。开始的想法就是跟拍一家人,经历春运,反映农民工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大家一定都能想到“春运”很讨巧,外国人没见过,一定容易拿到钱。这样的看法我也有过,但很快我就发现其实这样想很幼稚。作为一部影片,比题材(话题)更有价值的应该是故事。或许有不少朋友都会有同样的误会,认为题材决定了影片的成败。其实“题材”必须基于一个好的故事才能构成一部好的影片。这就是为什么国际买家(外国电视台)面前时,他们都会说:“好了,给我讲个故事吧。”

事实上,你所有的准备工作就是要让你能在短短的5分钟内给你的买家讲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当然必须是真的,和你能拍到的)。这样,你的片子离开拍就不远了。不过在你能做到这一点之前,你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来做调查研究,样片拍摄制作,以及提案的写作。乐观的估计,做好所有这些事情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我自己的片子从开始调研到找到第一笔国际资金花了2年多时间。

大多数朋友可能都是台里有工作,平时自己拍点体制外的东西。我原来也在电视台干,所以在最初阶段,我的调研和拍摄得到了电视台的朋友的支持。这样以来我就得到了第一笔开始拍摄的(国内)资金。有这笔钱以后我拍摄了一部分素材,开始写提案和制作我的样片。其实我走的路子其实和外国还完全一样。外国一般是导演先写个一页短提案(One Page Synopsis),然后去找一个制片人,如果有制片人愿意合作,就两人一起去找电视台提案。如果电视台有兴趣,他们会给一点钱让你去拍个小样片来看看。这个钱很少,大约5k-10k美金,是不用还的。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第一笔钱是朋友给的;国外惯例中第一笔钱是导演和制片人一起去向电视台申请的。

说到这里,有必要讲讲独立制片中导演,制片人,和电视台(以及其他资助机构)三者间的关系。我想来用一个比喻说说他们的关系。导演像是个建筑设计师,他一心想造最漂亮的房子;制片人像是个开发商;电视台就像是银行。建筑师有了一个计划,他去“求”开发商。开发商一看,这个蓝图设计不错,能挣钱,于是答应和设计师一起干。注意,开发商没钱,他也不会拿自己的钱去给建筑师搞试验。于是他们两一起找到了银行。银行一看也觉得挺有意思,但还不敢贸然行事,于是先给点钱你们去造个小模型来看看。

搞好了银行马上投资,搞不好他也亏不了多少。于是,导演拿了钱,开始辛苦的工作了……

得到第一笔资助,我在2006年11月份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拍摄。此次拍摄后我制作了一个20分钟的样片,给国外的制片人看了。制片人的回应是:“恩,很有意思……确实很有意思。”大家明白他的意思吗?其实制片人是在说:有前途,但我还不敢贸然和你合作。说到这里,我的第二个观点就出来了:想找美元拍,先找个外国制片人。理由是:没有哪个银行会把巨款交给一个设计师去造房子。导演(设计师)是个艺术家,不是个商人。只有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商人在一起才能拍出一部影片来。(当然,不排除有人两个角色都扮演了)

又过了6个月,我又在国内弄到点钱拍了一些,然后就到年底了。眼看春运邻近,我和电视台的朋友运用各种关系又凑了些钱,支撑着把2008年春节拍摄完。我把两年拍摄的素材加以整理和剪辑,制作了一个8分钟的样片,同时也改进和完善了长达10页的提案书。拿这这两样东西,我再次找到外国的制片人。这一次我说服了他入伙,用流行的说法就是我们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一个制片人来说,和一个第一次合作的导演一起制作一部影片确实有风险。更何况他们对中国了解不多,各方行事的规则和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加之国内导演又对这西方的制片体系了解甚少。这也是为什么外国制片人难和一般的中国导演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外国的制片人知道如何投买家所好,所以我按他们的建议对样片和提案进行了修改。同时,制片人按照国外行业的标准,结合影片的实际情况制作了相应的预算。预算是根据前后期制作周期,拍摄工艺水平,以及对影片的整体预期来做的。Last Train Home的预算变了几次,原因是我们越来越看好这个故事,所以我们期望的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预算成本也就水涨船高了。目前我们的预算为64万美元。准备工作就绪,我们开始了进军电影节的节目交易市场。大多数电影节都会有这样一个节目交易平台。 在这里, 怀揣节目提案的导演和制片人与电视台的购片编辑(commissioning editor)见面,向他们兜售自己的节目。全球的纪录片播出栏目和机构数量很有限,有相对强的购买实力的机构就更少;同时全球的纪录片导演却是数不胜数。僧多粥少是国际纪录片市场的真实写照。竞争十分激烈,你必须具备所有的条件:好的故事,靠谱的制片人,能打动人的样片,无懈可击的提案书。有了这些,剩下来就看你讲故事的口才了……

我很幸运,8分钟的样片和我简短的阐述基本上打动了所有的买家。加上我的制片人制作了刚在国际上获多项殊荣的纪录片《沿江而上UpTheYangtze》,我们的提案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很多电视台的购片编辑当即就表示出合作的意向。在阐述影片提案的着个过程中,导演对片子的理解和激情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很简单,电视台很清楚一个片子的周期长达2,3年,没人相信一个对自己作品没有激情和主见的导演能做出好的影片来。经历了无数次提案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和激情。

一般来说一个电视台预购资金从几万到十几万美元不等。而制作一个影片往往不能只靠一家电视台的力量。所以,导演和制片人会向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做提案,由多家电视台一起出资来制作。这好比是多家电视台一起买楼花一样,大家出钱把楼盖起来。

一般在北美,一个50分钟的电视播出的纪录片预算在30~50万美元之间,欧洲相对高

一点点。大家不要把这个数乘以7,然后再说外国片子好是因为钱多。其实这就是外国整体物价水平决定的。比如你在纽约请个摄影师可能要300美元一天,在北京估计也就500人民币。提案成功之后的工作大部分就由制片人来完成了。他要做的就是和电视台谈播出条件,预购节目的具体价格,最后签合同。因为我们总希望买给更多的电视台,而电视台在播出地域和平台上又会有重叠,所以制片人还要从中协调。

在Last Train Home获得64万美元的制作经费后,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能赚多少?

长话短说,我简单介绍一下。并非每个片子都一样,所以我只讲我的这个片子。一个影片的总预算分4块:主创人员薪酬,前期制作费用,后期制作费用,宣传发行费用。故事作者,导演工资一般是前后期费用总合的3~5%。这个是需要导演和制片人谈的。制片人的酬劳也大约是10%(但可能有几个制片人,那就要分)。导演和制片人可以协商合作方式:一次性支付导演全部工资,或者双方共享影片的版权和未来收益。


相关文章

  • 前央视记者武卿创业传奇:靠一集节目爆响后再获数千万融资
  • 为记者 量身打造的行业资讯平台 最快的传媒要闻.最全面的财经舆情.最敏锐的传媒投资风声.最前沿的媒介变革趋势,是资讯门户也是工作平台,近万名财经记者注册.二十万主流财经人群实时关注. 作者:闫俊.刘璃 2016年9月8日,<硅谷大佬&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研考试大纲
  •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研考试大纲 电影艺术基础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电影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 考试的总体要求 <电影艺术基础>是大学本科电影学多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查看


  • 从[请投我一票]看纪录片的道德问题 (请为我投票 影评)
  • 从<请投我一票>看纪录片的道德问题 2009-04-30 16:35:44 来自: 春天的石头 (知行合一) Please Vote for Me / 请为我投票的评论 4 首先要说,我认为<请投我一票>是一部优秀的 ...查看


  • 高校公益讲座策划
  • 创业就业高校行公益巡讲 策 划 案 主办:湖南高校就业协会联盟 承办:中南大学就业促进与互助协会 湖南师范大学创业实践中心 长沙理工大学职业规划协会 湖南大学创业协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业实践协会 ............ 目 录 ★活动背 ...查看


  • 影像背后的真实
  • 摘要:"文革"时期的中国历史是个敏感却常常不得不提到的话题.纪录片则是最为真实的时代影像记录.在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受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是文革时期中国珍贵 ...查看


  • 中美大片商业模式,不同在哪里?
  • 作者:何希杨舒 2012年06期 2002年,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电影<英雄>出产,投资2.6亿元,获得票房成功.2005年程凯歌导演的<无极>用3亿元刷新电影投资纪录.之后,中国电影单片的投资不断走高,大投资大制作影片 ...查看


  • 舟舟的世界那不是一个人的世界
  • <纪录片赏析> <舟舟的世界> --那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 姓名:范惊梦 "我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人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张以庆 每一次观看<舟舟 ...查看


  • 这次看"舌尖"你需要一张电影票
  • 2015年12月21日,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制作的最后一天. 导演陈磊和邓洁已经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混音室连续工作了40个小时,他们曾经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的分集导演,但这一次完成一部电影拍摄的经历与之前的体验大 ...查看


  • 回望青年实验电影小组
  • 1993年,我从上海考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学院虽然不大,但每届也有百八十个学生.大家年轻气盛,很多人极具大师气质,彼此不服但一时又拿不出作品比试,便拉来历届校友助阵.导演系的自不在话下,整天的凯歌.壮壮挂在嘴边.摄影系的有张艺谋护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