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类作文
写作训练学案 一、什么是时评文?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就是“时评”。它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这类作文目前又叫“任务驱动型作文”,即在作文材料之后,命题者提供“任务驱动”,也就是发出“写作指令”,考生需要在“任务指令”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
二、时评文审题、立意、结构
1.读懂材料。
整体把握。一定要认真去分析材料写了什么,有什么结果或现象,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注意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抓住材料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认真推敲。
明确对象。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每一个对象往往都包含了“任务”的写作指向。
分析原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
辨明关系。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应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辨性的最重要的体现。如“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2.明确“任务”。
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任务指令”包括内容任务——读懂材料,思维任务——争议的焦点、思考权衡等,对象任务——针对的人或事,文体任务——议论说理、特殊文体(如书信等)。 只有在“任务”的范围内作文,才是符合要求的。如2015年Ⅱ卷,如果引申出一个关于“创新”的话题,证明创新对个人、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就违背了“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任务指令,就属于偏题作文。
3.建构框架。
(1)如果评论的对象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或错误的做法,可采用以下的结构:
列表现:即要简练地列出这类错误做法的表现形式,列表现的就是引述所给的材料。 析原因:从多角度分析出现这种错误的做法的原因,析原因的基本要求是挖掘要深,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泛泛而谈。
谈危害:分析这种错误的做法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思想的混乱和危害。
找方法:针对产生错误做法的思想原因和危害,寻找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结果:阐发纠正这种错误做法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如果评论的内容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或正确的做法,可采用以下结构: 列表现:引述材料。
析原因: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这种好的做法产生的社会思想根源。
说好处:正面回答这种好的做法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的益处。
看结果:这种好的做法如果蔚然成风会有什么结果。
每种结构中的几部分不一定平均着墨,完全可以有所侧重,如可以将“析原因(挖根源)”作为重点,亦可以“谈危害”作为重点。如2015年全国Ⅰ卷,假若写信给小陈,态度是认同小陈的做法,考生可以“说好处”为重点,从“关爱亲人”“尊重生命”“恪守法规”等三个层次展开。如写信给老陈,观点是批评老陈的违法行为,可以“谈危害”为重点,逐层分析其行为会“轻视生命”“伤害亲情”“违背法律”。
写作模式: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样做)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并亮出观点。(点)【略】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详】
即:引——点——议——联——结
4、树立五个审题意识
(1)、用材的意识
(2)、观点来源于材料的意识
(3)、论述中结合材料分析的意识
(4)、怎么问怎么答的意识
(5)、选择、比较和权衡的意识
(一)条陈理由,彻解问题
(1)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2)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3)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4)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5)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实例品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教书育人也应有“新招”(标题简洁、响亮)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师生认可,又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还有家长认为这样会使教育变味。我认为,焦老师是个敢于创新的老师。在如此沉闷的教育背景下,教书育人也的确应该有新招,才能激活教育的正能量。(引述+态度+观点)
首先,传统的育人方式是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以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抵触厌烦,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一些新的顺应时代的招数,本是理所应当的,只有不断更新方法,才能不断激活学习的动力。
其次,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效果明显。大焦老师的课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暂且不论其效果的持久性,但就这点,已经证明新招的可行性。
其三,如果能把“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方法有机整合起来,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教育理念。如在互联网时代,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地引导与教育,定能激发出无数的能量。因此,焦老师的新招肯定能在教育界激发波波涟漪。(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的确,现代学生本就生长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一味用钱去引导学习,极有可能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但是,教育不能因存在某种风险而畏首畏尾或举步不前。只要是“在课后”,“用小钱”,方式恰当,不变本加厉,在红包激励的同时仍以精神感化、正面教育为主线,发红包这样的新举动一定能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激活辅助作用。(预设反方,简易批驳)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发红包能让学生更亲近其师,“信其道”就不言而喻了。又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热情因红包而唤起,那么,学生的热情必然会影响老师的激情,终将达到“相长”的目的。教师的魅力关键在于学术与人格。一个教师若能紧紧依靠自身的学术与人格魅力,辅以新巧的方法,定能让各种因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进教书育人功能的巨大提高。(横向拓展)
如今,我国的教育因各种原因而困难重重,多几个像焦老师那样不甘平庸、敢于创新的老师,拿出更多的新招,必然能冲破重重阴霾,走向教育强国的康庄大道。(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二)依事设问,分层论述
方法指导:
1.依据任务梳理材料,选定角度,表明你的态度,发表你的看法或观点。
2.从材料出发,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中心论点(标题)。
3.依事设问,列好提纲,分层论述。
【实例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分角色梳理
人物:吐痰男
所做的事: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遭责后与乘客对骂,被踢一脚,安静、一言不发。
时评类作文
写作训练学案 一、什么是时评文?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就是“时评”。它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这类作文目前又叫“任务驱动型作文”,即在作文材料之后,命题者提供“任务驱动”,也就是发出“写作指令”,考生需要在“任务指令”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
二、时评文审题、立意、结构
1.读懂材料。
整体把握。一定要认真去分析材料写了什么,有什么结果或现象,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注意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抓住材料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认真推敲。
明确对象。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每一个对象往往都包含了“任务”的写作指向。
分析原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
辨明关系。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应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辨性的最重要的体现。如“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2.明确“任务”。
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任务指令”包括内容任务——读懂材料,思维任务——争议的焦点、思考权衡等,对象任务——针对的人或事,文体任务——议论说理、特殊文体(如书信等)。 只有在“任务”的范围内作文,才是符合要求的。如2015年Ⅱ卷,如果引申出一个关于“创新”的话题,证明创新对个人、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就违背了“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任务指令,就属于偏题作文。
3.建构框架。
(1)如果评论的对象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或错误的做法,可采用以下的结构:
列表现:即要简练地列出这类错误做法的表现形式,列表现的就是引述所给的材料。 析原因:从多角度分析出现这种错误的做法的原因,析原因的基本要求是挖掘要深,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泛泛而谈。
谈危害:分析这种错误的做法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思想的混乱和危害。
找方法:针对产生错误做法的思想原因和危害,寻找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结果:阐发纠正这种错误做法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如果评论的内容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或正确的做法,可采用以下结构: 列表现:引述材料。
析原因: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这种好的做法产生的社会思想根源。
说好处:正面回答这种好的做法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的益处。
看结果:这种好的做法如果蔚然成风会有什么结果。
每种结构中的几部分不一定平均着墨,完全可以有所侧重,如可以将“析原因(挖根源)”作为重点,亦可以“谈危害”作为重点。如2015年全国Ⅰ卷,假若写信给小陈,态度是认同小陈的做法,考生可以“说好处”为重点,从“关爱亲人”“尊重生命”“恪守法规”等三个层次展开。如写信给老陈,观点是批评老陈的违法行为,可以“谈危害”为重点,逐层分析其行为会“轻视生命”“伤害亲情”“违背法律”。
写作模式: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样做)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并亮出观点。(点)【略】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详】
即:引——点——议——联——结
4、树立五个审题意识
(1)、用材的意识
(2)、观点来源于材料的意识
(3)、论述中结合材料分析的意识
(4)、怎么问怎么答的意识
(5)、选择、比较和权衡的意识
(一)条陈理由,彻解问题
(1)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2)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3)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4)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5)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实例品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教书育人也应有“新招”(标题简洁、响亮)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师生认可,又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还有家长认为这样会使教育变味。我认为,焦老师是个敢于创新的老师。在如此沉闷的教育背景下,教书育人也的确应该有新招,才能激活教育的正能量。(引述+态度+观点)
首先,传统的育人方式是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以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抵触厌烦,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一些新的顺应时代的招数,本是理所应当的,只有不断更新方法,才能不断激活学习的动力。
其次,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效果明显。大焦老师的课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暂且不论其效果的持久性,但就这点,已经证明新招的可行性。
其三,如果能把“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方法有机整合起来,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教育理念。如在互联网时代,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地引导与教育,定能激发出无数的能量。因此,焦老师的新招肯定能在教育界激发波波涟漪。(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的确,现代学生本就生长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一味用钱去引导学习,极有可能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但是,教育不能因存在某种风险而畏首畏尾或举步不前。只要是“在课后”,“用小钱”,方式恰当,不变本加厉,在红包激励的同时仍以精神感化、正面教育为主线,发红包这样的新举动一定能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激活辅助作用。(预设反方,简易批驳)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发红包能让学生更亲近其师,“信其道”就不言而喻了。又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热情因红包而唤起,那么,学生的热情必然会影响老师的激情,终将达到“相长”的目的。教师的魅力关键在于学术与人格。一个教师若能紧紧依靠自身的学术与人格魅力,辅以新巧的方法,定能让各种因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进教书育人功能的巨大提高。(横向拓展)
如今,我国的教育因各种原因而困难重重,多几个像焦老师那样不甘平庸、敢于创新的老师,拿出更多的新招,必然能冲破重重阴霾,走向教育强国的康庄大道。(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二)依事设问,分层论述
方法指导:
1.依据任务梳理材料,选定角度,表明你的态度,发表你的看法或观点。
2.从材料出发,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中心论点(标题)。
3.依事设问,列好提纲,分层论述。
【实例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分角色梳理
人物:吐痰男
所做的事: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遭责后与乘客对骂,被踢一脚,安静、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