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电话:400—099—7200
教师资格证核心考点精选
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简答)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简答)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简答)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素质教育的内涵:(简答、论述)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0.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3.教师职业专业化:(论述)①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②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③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19.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2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简答)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2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论述)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辩证关系:(简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5.启发性原则:(论述、简答)涵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26.循序渐进原则:(简答、论述)涵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是: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7.因材施教原则:(简答、论述)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简答) 要求是:
29.讲授法:(简答、论述)
31.谈话法:(简答)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
32.练习法:(简答)材料;严格要求。
34.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简答)35.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简答)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36.班级授课制评价:(简答、论述)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37.德育的意义:(简答)
40.德育过程的规律:(简答)性规律。
41.:
42.
43.因材施教原则:(简答、论述)
44.疏导性原则:(简答)涵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5.说服法:(简答、论述)定义: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46.陶冶法:(简答、论述)定义: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7.班级管理的模式:(多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48.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措施:(简答)问题: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措施: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9.班集体的特点:(简答)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心理学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简答)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我国学者学习内容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答、多选)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8.如何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因材施教?(简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动机的功能:(多选)激活功能;强化功能;指向功能。
10.学习动机的培养:(简答)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1.学习动机的激发:(简答、论述)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全国免费电话:400—099—7200 12.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和促进迁移的教学:(简答)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教学策略: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
13.迁移的作用:(简答)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5.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简答、论述)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6.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简答、论述)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7.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简答、论述)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19.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简答)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0.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简答)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2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简答)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等。
2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简答、论述)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5.创造性的培养:(简答、论述)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8.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简答、论述)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等。除上述方法外,还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
29.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简答)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习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1.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小四门
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简答)专家引领;校本教研;科研沙龙;专业进修;生涯规划;科学管理。
13.道德规范:(案例分析) 20.教学设计的依据:(简答)21.当代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基本特点:(简答)
32.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德育管理:(简答)
33.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简答)41.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简答)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42.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简答)我的认同。 消极影响:信息混乱;网络成瘾;群体极化。
44.学生会的职责:(简答)
全国免费电话:400—099—7200
教师资格证核心考点精选
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简答)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简答)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简答)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素质教育的内涵:(简答、论述)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0.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3.教师职业专业化:(论述)①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②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③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19.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2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简答)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2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论述)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辩证关系:(简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5.启发性原则:(论述、简答)涵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26.循序渐进原则:(简答、论述)涵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是: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7.因材施教原则:(简答、论述)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简答) 要求是:
29.讲授法:(简答、论述)
31.谈话法:(简答)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
32.练习法:(简答)材料;严格要求。
34.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简答)35.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简答)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36.班级授课制评价:(简答、论述)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37.德育的意义:(简答)
40.德育过程的规律:(简答)性规律。
41.:
42.
43.因材施教原则:(简答、论述)
44.疏导性原则:(简答)涵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5.说服法:(简答、论述)定义: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46.陶冶法:(简答、论述)定义: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7.班级管理的模式:(多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48.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措施:(简答)问题: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措施: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9.班集体的特点:(简答)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心理学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简答)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我国学者学习内容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答、多选)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8.如何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因材施教?(简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动机的功能:(多选)激活功能;强化功能;指向功能。
10.学习动机的培养:(简答)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1.学习动机的激发:(简答、论述)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全国免费电话:400—099—7200 12.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和促进迁移的教学:(简答)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教学策略: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
13.迁移的作用:(简答)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5.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简答、论述)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6.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简答、论述)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7.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简答、论述)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19.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简答)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0.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简答)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2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简答)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等。
2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简答、论述)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5.创造性的培养:(简答、论述)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8.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简答、论述)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等。除上述方法外,还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
29.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简答)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习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1.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小四门
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简答)专家引领;校本教研;科研沙龙;专业进修;生涯规划;科学管理。
13.道德规范:(案例分析) 20.教学设计的依据:(简答)21.当代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基本特点:(简答)
32.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德育管理:(简答)
33.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简答)41.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简答)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42.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简答)我的认同。 消极影响:信息混乱;网络成瘾;群体极化。
44.学生会的职责:(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