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前记:王昌龄曾经从军边塞,创作了一组边塞诗歌——《从军行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抒写唐军必胜的信念。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这两句的意思是:西北大漠,狂风肆虐,尘土飞扬,弥天盖地,日色为之昏暗。只见半卷红旗,迎风飘扬,军中将士已经出了营门。

首句,是一种背景,使用昏天暗地的场景渲染前线将士战斗环境之艰苦,同时也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战斗的紧张激烈。西北地区,是绵远万里的沙漠,在西北风的肆虐下,沙尘飞扬,遮天蔽日,天空昏暗,道路迷蒙。这是一种极其暴烈的场景,根本不适合出兵作战。

次句,写我军将士不惧恶劣的环境,迎着风沙而上的昂扬斗志。“红旗”,是将士行军打仗的旗帜,起一种导引和指示作用。“半卷”,就是没有完全展开的红旗,为了在强烈的风沙中提高行军速度,将红旗卷起。在迷茫昏黄的天色中,半卷红旗尤其显眼,它就像一团红火冲天而出,势必将前进之路的障碍扫除。“出辕门”,就是出军营的大门,在恶劣的环境中,将士们 不是选择闭门而出,而是迎难而上,可见军情之紧急和前线将士斗志之昂扬。

这两句诗,首句描写战前恶劣环境,次句描写将士的迎难而上,坚决出击,渲染一种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氛,用环境之恶劣衬托将士之斗志。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两句的意思是:先锋部队昨夜才在洮河北岸跟敌人交火,现在就已经传来了我军大捷的消息。

三句,写先头部队的作战情况。“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虽然这句诗没有写明战争的战况,但是我们不难想像,在茫茫黑夜中,洮河北地区战火连天,照彻战场,敌我双方厮杀喊天,尸横遍野,场面惨烈。从此句我们还不能看出谁输谁赢,只有结合下句的捷报才能知晓。

四句,写行军途中传来前线捷报。“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名称,鲜卑慕容氏的后裔,西晋永嘉末年,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故地,在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灭。这里用吐谷浑指代少数民族。“已报”二字,笔锋一转,诗人本来还准备随大军奋勇杀敌,但出人意料的是还未与敌交战,就传来前锋部队的捷报。这句用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表明唐军先锋部队作战勇猛,势如破竹,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形容。

这两句诗,没有直接写先锋部队的战斗场面,而是用一个迅捷的战斗胜利,从侧面写出了大唐将士之勇猛,军力之强盛。结合前两句,我们就可以知道最后一句的捷报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这首诗歌,首句渲染恶劣的战争环境,次句写大军的迅猛出击,三句写前军的战斗地点,四句写前线的军情捷报。全诗都没有直接写战斗的场面和战斗的过程,而是从侧面渲染、烘托、暗示大唐将士的果敢勇猛,军队的凌厉声势,军力的雄壮威武。

前记:王昌龄曾经从军边塞,创作了一组边塞诗歌——《从军行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抒写唐军必胜的信念。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这两句的意思是:西北大漠,狂风肆虐,尘土飞扬,弥天盖地,日色为之昏暗。只见半卷红旗,迎风飘扬,军中将士已经出了营门。

首句,是一种背景,使用昏天暗地的场景渲染前线将士战斗环境之艰苦,同时也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战斗的紧张激烈。西北地区,是绵远万里的沙漠,在西北风的肆虐下,沙尘飞扬,遮天蔽日,天空昏暗,道路迷蒙。这是一种极其暴烈的场景,根本不适合出兵作战。

次句,写我军将士不惧恶劣的环境,迎着风沙而上的昂扬斗志。“红旗”,是将士行军打仗的旗帜,起一种导引和指示作用。“半卷”,就是没有完全展开的红旗,为了在强烈的风沙中提高行军速度,将红旗卷起。在迷茫昏黄的天色中,半卷红旗尤其显眼,它就像一团红火冲天而出,势必将前进之路的障碍扫除。“出辕门”,就是出军营的大门,在恶劣的环境中,将士们 不是选择闭门而出,而是迎难而上,可见军情之紧急和前线将士斗志之昂扬。

这两句诗,首句描写战前恶劣环境,次句描写将士的迎难而上,坚决出击,渲染一种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氛,用环境之恶劣衬托将士之斗志。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两句的意思是:先锋部队昨夜才在洮河北岸跟敌人交火,现在就已经传来了我军大捷的消息。

三句,写先头部队的作战情况。“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虽然这句诗没有写明战争的战况,但是我们不难想像,在茫茫黑夜中,洮河北地区战火连天,照彻战场,敌我双方厮杀喊天,尸横遍野,场面惨烈。从此句我们还不能看出谁输谁赢,只有结合下句的捷报才能知晓。

四句,写行军途中传来前线捷报。“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名称,鲜卑慕容氏的后裔,西晋永嘉末年,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故地,在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灭。这里用吐谷浑指代少数民族。“已报”二字,笔锋一转,诗人本来还准备随大军奋勇杀敌,但出人意料的是还未与敌交战,就传来前锋部队的捷报。这句用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表明唐军先锋部队作战勇猛,势如破竹,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形容。

这两句诗,没有直接写先锋部队的战斗场面,而是用一个迅捷的战斗胜利,从侧面写出了大唐将士之勇猛,军力之强盛。结合前两句,我们就可以知道最后一句的捷报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这首诗歌,首句渲染恶劣的战争环境,次句写大军的迅猛出击,三句写前军的战斗地点,四句写前线的军情捷报。全诗都没有直接写战斗的场面和战斗的过程,而是从侧面渲染、烘托、暗示大唐将士的果敢勇猛,军队的凌厉声势,军力的雄壮威武。


相关文章

  • 意在言外寄讽深婉--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别解
  • 文 本 霹 读 意在言外寄 讽深婉 魏恒 山 王昌龄< 军行> 其 五) 解 从 ( 别江西 省瑞 昌市实 验学校大漠 风 尘 日色昏 , 红旗 半卷 出辕 门. 如此 吗 ?其 实 , 我们 可能 仅读 到 了这首诗 的浅 露 ...查看


  •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归类整理(一)(备课资料)
  • 边塞诗鉴赏要诀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 ...查看


  • 长城简笔画:长城诗歌之从军行
  • 从军行七首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 ...查看


  • 边塞诗:从军行七首之五
  • <从军行七首之五>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七首之五>译文 大漠风沙满天昏暗了日色,半卷红旗冲出军营. 前军夜间激战洮河之北,捷报传来已生擒敌首. < ...查看


  • 关于风的诗句:从军行七首之五
  • <从军行七首之五>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七首之五>译文 大漠风沙满天昏暗了日色,半卷红旗冲出军营. 前军夜间激战洮河之北,捷报传来已生擒敌首. < ...查看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 ...查看


  • 读王昌龄的七绝
  • 在唐诗七言绝句中,除李杜之外,谁的七绝写的最好?我以为那就要属王昌龄了.其实早就有王长龄是"七绝圣手"的说法.他在唐朝时,王昌龄就是和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就已经很知名了.王昌龄是李白的好友,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诗中 ...查看


  • 边塞征战诗
  • 边塞征战诗 赏析指导 一.概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二.边塞 ...查看


  • 王昌龄的名句
  • 1 青山明月梦中看. 2 一片冰心在玉壶. 3 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4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5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6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7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8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9 所见同袍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