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5例上海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报告

XINLITANSUO

心理探索

665例上海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报告

———非医学模式的分析

随着各地临床个案的积累,有了一些群体资料的分析④⑤⑥⑦,但倾向于医学模式,反映出的儿童问题往往都比较严重,缺乏普遍性。但随着世界健康观念的转变,“预防为主”“系统生态观”、等理念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在上海等大城市,家庭、学校与社会已经不再停留在消极地应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而是积极地开展预防性的工程,儿童心理咨询越来越突现出新的需求与生活性、预防性、家庭性、教育性等特点。因此,与之相应地,在儿童心理咨询的资料分析中也必须突破原有的医学模式。本文就

是希望通过对来自非医疗系统的“儿童咨询中心”

究⑥⑦⑧结果一致;但0 ̄6岁儿童的来访率显然高于其他研究,显示出儿童心理咨询的低龄化趋势。

1.2咨询问题分布特点

学习问题(43.6%,学习适应不良29.0%和学习困难14.6%)、家庭养育(19.8%)、行为问题(10.9%)及个性发展问题(9.8%)是当前儿童心理咨询的四大主题,而且咨询问题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分布特点,不同年龄的儿童有着相对集中的咨询问题;男孩在各咨询问题上的比例都高于女孩,“学习问题”与“行为问题”上的男女比值最大,而在“情绪问题”与“人际关系问题”上二者比值相对较小(具体见表1)。

表1

咨询问题①学习适应不良②家庭养育③学习困难④行为问题

28319314210696554137319

975

的665例个案进行分析,从宏观上揭示上海等大城市当前儿童心理咨询的特点,当前儿童所普遍面临的危机与困境,从而为儿童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提供可能的参考。

1665例儿童咨询个案分析结果1.1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665例个案中男孩460人,女孩205人,男女比例2.2:1,各年龄段均表现出男孩来访率高于女孩;尤其是7 ̄11岁是男女比值最大的年龄段,这与有

33

665例个案咨询问题分布表

女孩

(人)847525273724161404306

男女比例2.371.574.682.931.591.291.561.64/3.752.19

平均年龄(岁)751010812125788

对应年级1学前中班44266学前中班122

42.629.021.415.914.48.36.25.60.52.9146.6

29.019.814.610.99.85.64.23.80.31.9100.0

1991181177959312523315669

人数绝对比例②相对比例③男孩(人)(%)(%)(人)

⑤个性发展问题⑥情绪问题⑦人际适应不良⑧营养保健⑨多动症⑩其他

上海教育科研2006.7SHANGHAIJIAOYUKEYAN

心理探索

XINLITANSUO

暴露不大在乎,所以问题一旦出现也更明显,容易引起父母或老师的关注,更易被带来咨询;而女孩问题强度相对小些,没有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而且对问题往往更在乎,不愿意来咨询,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同时,女孩的成熟度相对男孩早,得男孩比例偏高④;

同一年龄段的女孩相对更善于自我管理,尤其是小学与初中阶段,女孩的发育总是先于男孩2 ̄3年,这一生理机制的差异也会使得同龄男孩显得更有“问题”。

其二,早期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差异“彰显”7 ̄11岁的小学段与12 ̄了男孩的问题。分析发现:

15岁的初中段是男女孩来访率差异最大的两个阶段,表明在儿童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学前期男孩的心理行为与女孩相差不大,但一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男孩就暴露出了一系列父母或老师难以应

1.3咨询目的分布特点

矫治性(57.6%)、发展性(24.1%)、预防性;随年龄增长,咨询目的越来越倾向于“矫(18.3%)

治性”,学前期儿童的“预防性”咨询显著高于“矫治性”咨询,7 ̄11岁是“矫治性”咨询增幅最大的年龄段(具体见图2);咨询目的与咨询问题紧密相关,“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人际问题”、、“学习适应”等问题的矫治性比例显著高于发展性与预防性;而“营养保健”、“个性发展”、“家庭养育”等问题的预防性比例相对前面明显增大。

 ̄ ̄ ̄

对的“问题”,尤其是“学习问题”。从心理行为的系统发展性而言,“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而且“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所以基础教育阶段“问题”男孩之所以比例大,其一必定与其早期教育有关,因为学龄期的发展毕竟是学前期的延续;其二,必定与基础教育中存在男孩难以适应的因素有关。

在临床中发现,对于学前期男孩的家庭养育相对女孩更为“放任”,或者说更少“规矩”,这与男女性成人普遍认为男孩天生比别角色的刻板意识有关⑨,

女孩好动,所以在对男孩行为的制约上相对弱于女

图1665例个案各年龄段咨询目的分布(%)

 ̄ ̄ ̄

(%)图2100例个案咨询效果年龄分布图1.4咨询效果分析

结按咨询比例抽取100名儿童进行追踪分析,果显示:显著进步为27名占27%,有进步为47名占47%,无变化为26名占26%;而且儿童年龄越小,干预效果越明显,进步比例越大;反之,儿童年龄越大,咨询效果越不明显,进步比例越小(具体见图2)。

2讨论与思考

2.1男孩来访率为什么高于女孩

前文显示每个年龄段都以男孩来访为多,这与有关研究一致④⑤,难道真的是男孩问题多于女孩吗?结合临床实践分析,认为并非如此:

其一,男、女孩本身的性别差异使男孩更外显“问题”。男孩相对女孩在行为方式上更外显,对问题

上海教育科研2006.7

孩,这样的养育使得男孩在行为规则意识、行为自控能力等方面总体上可能弱于或者迟于女孩的发展,再加上女孩原本生理成熟就比男孩早,如此的内、外因素都使得男孩与女孩在“入学”前就有了很大差异,但因为学前期相对宽松,父母或者幼儿园教师都能“容忍”男孩的“不懂事”,并没有觉得男孩是“问题”;而一旦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相对规矩变多、学习压力增大、对自我管理的要求提高等差异则会将男孩相对女孩的不足加倍地“彰显”出来,使男孩变得“问题重重”。

其三,成人对儿童发展诸方面的不平等关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结合表1,可以看到在情绪、人际适应等问题上的男女比值低于在行为、学习等问题上的,从侧面反映了女孩在情绪与人际问题上的比例相对较多,这从临床及有关研究⑤中可以得到证实。而情绪与人际方面的问题显然比学习、行为问34

SHANGHAIJIAOYUKEYAN

XINLITANSUO

题更难于被发现、被关注,因为它们相对更为内隐。众多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是当前成人最关注的主题,因此如果孩子学习不良,成人会马上给以反应;而对孩子的情绪与人际问题,父母可能自己给以引导或者干脆“置之不理”,甚至根本“看不到”,这样的关注差异人为降低了偏重情绪与人际问题的女孩来访率。

2.2如何看待心理咨询的低龄化趋势

低年龄段(学前与小学)的来访比例80.1%,明而且学前期显大于高年龄段(中学)的比例19.9%,儿童的来访率显然高于其他研究。但这并不表示低年龄段儿童更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可能隐含了以下几点:

其一,预防性心理咨询观念随时代与城市发展在提升。很明显,年龄越小的儿童,其父母自身也相对更年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为关注,所以遇到问题求助意识更强,求助行为也更多;而中学生的父母相对年龄更大,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相对较低,而且随着孩子长大,对心理咨询的信心也可能日益减少。

其二,现代年轻父母有着相对更高程度的养育焦虑。可以看到,学前期儿童的父母大多数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相对更多地是享受“被照料”,而较少成为“照料者”,所以这些“独生父母”在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更可能因为没有照料经验而更多焦虑;同时,现代城市生活的紧张与压力,也使得这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高期望,对自己的养育角色过高要求,所以潜意识中有着更多的养育焦虑。

其三,低龄化咨询的特点也与儿童本身的年龄特点有关,年龄越小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强,而且不大在乎自我问题的暴露,所以更容易来求助;而随着年龄增大,闭锁性增强,独立性增加,也就相应增加了随从父母前来或自己主动前来的困难。

此外,低龄化的特点也与“中心”的性质有关,“中心”的名称不免给人以低龄化的“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低龄化的求助趋势。

2.37 ̄11岁(小学段)是儿童心理咨询的关键阶段

在结果中,很清楚地看到:7 ̄11岁儿童的来访率最高,占到了一半有余,而且是“矫治性”咨询突增

上海教育科研2006.7

心理探索

0 ̄3岁“矫治性”咨询仅占15.8%,4 ̄6岁的年龄段:

变化不大为15.9%,但到了7 ̄11岁突增到69.7%,增幅相对缓慢。所以,该阶随后12-15岁为83.5%,

段应该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干预阶段:

其一,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变迁的一个重要阶段,与学前期的生活、学习相比,该阶段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很可能暴露或者引发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这一点在前面关于“男孩”的分析中已经非常详细地说明,女孩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虽然可能比男孩小,但也同样有不适应的冲突,在此不再赘述。

其二,7 ̄11岁的儿童还处在“客观化”的自我意识阶段,这个阶段是环境(尤其是父母、教师等权威者)还可能对其发挥强大影响的阶段,或者说环境对其的可塑性还很强,如果能在此阶段给以及时、有效的引导,将很可能收到效果。在本文对咨询效果的分析中,可以清楚看到,三分之二的该年龄段儿童在咨询中有进步或者显著进步。而一旦儿童进入以后的“青春期”,那么自我意识将开始逐渐过渡到“主观化”,自我的独立与决断将日益突出,成人对其的影响力也将日益减弱,所以这个时期外在的干预效果显然弱于7 ̄11岁的小学阶段。在临床上,笔者发现:10岁前是干预的敏感阶段,10岁后则干预难度越来越大。

其三,7 ̄11岁儿童的父母有积极求助的意愿。随着孩子的“入学”,父母的养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帮助孩子适应变迁的同时,父母自身也会出现不适应与焦虑无助,也需要咨询与支持,所以这直接带动了儿童心理咨询。而且如果能借助7-11岁的来访儿童影响到其父母等养育者,那么对儿童及其家庭的日后发展都将意义重大。

3行动建议

第一,给予男孩特殊关爱,降低“问题男孩”的比例。在7 ̄11岁的小学阶段,男孩很可能成为“弱势”群体,从一开始就处在“问题”中,所以为了不让男孩从一上学就失去自信或者形成“有问题”的自我概念,应当给予男孩特殊的教育关怀,做好早期教育与后期发展的衔接、改善成人的教育期望与方式等。

第二,关注“隐性心理问题”。情绪、人际适应等问题更可能被成人所忽略,而这些问题却可能是导致儿童行为、学习问题的原因,所以成人需对此提高

35

SHANGHAIJIAOYUKEYAN

心理探索

XINLITANSUO

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习动机

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文甘!

本研究以833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路径分析等方法测量研究了学习策内部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外部动机略、内部动机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均与学习策略呈显著的正相关。(2)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其中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学业成就,学习动机一方面直接影响学业成就,另一方面又通过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而间接影响学业成就;(3)学习策略对学业成就的解释为24.1%,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的解释为16.2%,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解释为22.2%。

一、研究目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两个热点问题,这两个因素是影响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学习动机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学业成就的动力,它对学习起着定向和驱力作用。学习策略虽然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概念,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指主动的学习者在特定学习情境中运用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调控过程的有机统一。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综合分析此两种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实

证研究仍较少,只有刘加霞②、刘志华③、王振宏④进行过相关研究。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只是注重了探讨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但未考察学习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如何影响学习策略。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内、外)与学业成就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学习动机(内、外)如何通过影响学习策略进而影响学业成就。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敏感度与重视度。

第三,加大早期心理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投入,前文充分显示心理干预越早越好,“早”不仅让预防成为可能,而且使干预效果更为乐观,尤其是11岁之前的儿童。

第四,重视亲职心理教育。男孩问题、儿童心理咨询的低龄化等讨论都充分显示了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力,所以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中必须融合亲职教育。

注释:

①“中心”自1997年12月建立,专门对0 ̄18岁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至今共有个案2000余案,咨询人次达5000以上;本A.基本信息完整:即个案的年龄、研究个案资料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学级、性别、主述咨询问题、来访目的等信息记录必须完整;B.完成型

个案:即咨询过程已经结束;C.来访不少于4次;D.年龄在0 ̄18岁之间。

“咨询问题”人数/665×100%。②绝对比例=

“咨询问题”/人数/975×100%。③相对比例=

,《右江民族医学院④兰燕灵:《儿童心理咨询205例临床分析》学报》,2005年第4期。

⑤关念红、张晋碚、唐济湘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2003年第6期。客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⑥温盛霖、王玲、王厚亮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询2003年第2期。者临床资料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

⑦匡桂芳、辛晓昱、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2001年第3期。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⑧杜亚松、忻仁娥、徐韬园等:《15年间儿童心理门诊的资料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1年第1期。

⑨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2005年第1期。响》,《妇女研究论丛》,

〔徐浙宁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200020〕

上海教育科研2006.7

36

SHANGHAIJIAOYUKEYAN

XINLITANSUO

心理探索

665例上海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报告

———非医学模式的分析

随着各地临床个案的积累,有了一些群体资料的分析④⑤⑥⑦,但倾向于医学模式,反映出的儿童问题往往都比较严重,缺乏普遍性。但随着世界健康观念的转变,“预防为主”“系统生态观”、等理念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在上海等大城市,家庭、学校与社会已经不再停留在消极地应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而是积极地开展预防性的工程,儿童心理咨询越来越突现出新的需求与生活性、预防性、家庭性、教育性等特点。因此,与之相应地,在儿童心理咨询的资料分析中也必须突破原有的医学模式。本文就

是希望通过对来自非医疗系统的“儿童咨询中心”

究⑥⑦⑧结果一致;但0 ̄6岁儿童的来访率显然高于其他研究,显示出儿童心理咨询的低龄化趋势。

1.2咨询问题分布特点

学习问题(43.6%,学习适应不良29.0%和学习困难14.6%)、家庭养育(19.8%)、行为问题(10.9%)及个性发展问题(9.8%)是当前儿童心理咨询的四大主题,而且咨询问题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分布特点,不同年龄的儿童有着相对集中的咨询问题;男孩在各咨询问题上的比例都高于女孩,“学习问题”与“行为问题”上的男女比值最大,而在“情绪问题”与“人际关系问题”上二者比值相对较小(具体见表1)。

表1

咨询问题①学习适应不良②家庭养育③学习困难④行为问题

28319314210696554137319

975

的665例个案进行分析,从宏观上揭示上海等大城市当前儿童心理咨询的特点,当前儿童所普遍面临的危机与困境,从而为儿童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提供可能的参考。

1665例儿童咨询个案分析结果1.1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665例个案中男孩460人,女孩205人,男女比例2.2:1,各年龄段均表现出男孩来访率高于女孩;尤其是7 ̄11岁是男女比值最大的年龄段,这与有

33

665例个案咨询问题分布表

女孩

(人)847525273724161404306

男女比例2.371.574.682.931.591.291.561.64/3.752.19

平均年龄(岁)751010812125788

对应年级1学前中班44266学前中班122

42.629.021.415.914.48.36.25.60.52.9146.6

29.019.814.610.99.85.64.23.80.31.9100.0

1991181177959312523315669

人数绝对比例②相对比例③男孩(人)(%)(%)(人)

⑤个性发展问题⑥情绪问题⑦人际适应不良⑧营养保健⑨多动症⑩其他

上海教育科研2006.7SHANGHAIJIAOYUKEYAN

心理探索

XINLITANSUO

暴露不大在乎,所以问题一旦出现也更明显,容易引起父母或老师的关注,更易被带来咨询;而女孩问题强度相对小些,没有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而且对问题往往更在乎,不愿意来咨询,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同时,女孩的成熟度相对男孩早,得男孩比例偏高④;

同一年龄段的女孩相对更善于自我管理,尤其是小学与初中阶段,女孩的发育总是先于男孩2 ̄3年,这一生理机制的差异也会使得同龄男孩显得更有“问题”。

其二,早期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差异“彰显”7 ̄11岁的小学段与12 ̄了男孩的问题。分析发现:

15岁的初中段是男女孩来访率差异最大的两个阶段,表明在儿童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学前期男孩的心理行为与女孩相差不大,但一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男孩就暴露出了一系列父母或老师难以应

1.3咨询目的分布特点

矫治性(57.6%)、发展性(24.1%)、预防性;随年龄增长,咨询目的越来越倾向于“矫(18.3%)

治性”,学前期儿童的“预防性”咨询显著高于“矫治性”咨询,7 ̄11岁是“矫治性”咨询增幅最大的年龄段(具体见图2);咨询目的与咨询问题紧密相关,“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人际问题”、、“学习适应”等问题的矫治性比例显著高于发展性与预防性;而“营养保健”、“个性发展”、“家庭养育”等问题的预防性比例相对前面明显增大。

 ̄ ̄ ̄

对的“问题”,尤其是“学习问题”。从心理行为的系统发展性而言,“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而且“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所以基础教育阶段“问题”男孩之所以比例大,其一必定与其早期教育有关,因为学龄期的发展毕竟是学前期的延续;其二,必定与基础教育中存在男孩难以适应的因素有关。

在临床中发现,对于学前期男孩的家庭养育相对女孩更为“放任”,或者说更少“规矩”,这与男女性成人普遍认为男孩天生比别角色的刻板意识有关⑨,

女孩好动,所以在对男孩行为的制约上相对弱于女

图1665例个案各年龄段咨询目的分布(%)

 ̄ ̄ ̄

(%)图2100例个案咨询效果年龄分布图1.4咨询效果分析

结按咨询比例抽取100名儿童进行追踪分析,果显示:显著进步为27名占27%,有进步为47名占47%,无变化为26名占26%;而且儿童年龄越小,干预效果越明显,进步比例越大;反之,儿童年龄越大,咨询效果越不明显,进步比例越小(具体见图2)。

2讨论与思考

2.1男孩来访率为什么高于女孩

前文显示每个年龄段都以男孩来访为多,这与有关研究一致④⑤,难道真的是男孩问题多于女孩吗?结合临床实践分析,认为并非如此:

其一,男、女孩本身的性别差异使男孩更外显“问题”。男孩相对女孩在行为方式上更外显,对问题

上海教育科研2006.7

孩,这样的养育使得男孩在行为规则意识、行为自控能力等方面总体上可能弱于或者迟于女孩的发展,再加上女孩原本生理成熟就比男孩早,如此的内、外因素都使得男孩与女孩在“入学”前就有了很大差异,但因为学前期相对宽松,父母或者幼儿园教师都能“容忍”男孩的“不懂事”,并没有觉得男孩是“问题”;而一旦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相对规矩变多、学习压力增大、对自我管理的要求提高等差异则会将男孩相对女孩的不足加倍地“彰显”出来,使男孩变得“问题重重”。

其三,成人对儿童发展诸方面的不平等关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结合表1,可以看到在情绪、人际适应等问题上的男女比值低于在行为、学习等问题上的,从侧面反映了女孩在情绪与人际问题上的比例相对较多,这从临床及有关研究⑤中可以得到证实。而情绪与人际方面的问题显然比学习、行为问34

SHANGHAIJIAOYUKEYAN

XINLITANSUO

题更难于被发现、被关注,因为它们相对更为内隐。众多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是当前成人最关注的主题,因此如果孩子学习不良,成人会马上给以反应;而对孩子的情绪与人际问题,父母可能自己给以引导或者干脆“置之不理”,甚至根本“看不到”,这样的关注差异人为降低了偏重情绪与人际问题的女孩来访率。

2.2如何看待心理咨询的低龄化趋势

低年龄段(学前与小学)的来访比例80.1%,明而且学前期显大于高年龄段(中学)的比例19.9%,儿童的来访率显然高于其他研究。但这并不表示低年龄段儿童更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可能隐含了以下几点:

其一,预防性心理咨询观念随时代与城市发展在提升。很明显,年龄越小的儿童,其父母自身也相对更年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为关注,所以遇到问题求助意识更强,求助行为也更多;而中学生的父母相对年龄更大,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相对较低,而且随着孩子长大,对心理咨询的信心也可能日益减少。

其二,现代年轻父母有着相对更高程度的养育焦虑。可以看到,学前期儿童的父母大多数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相对更多地是享受“被照料”,而较少成为“照料者”,所以这些“独生父母”在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更可能因为没有照料经验而更多焦虑;同时,现代城市生活的紧张与压力,也使得这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高期望,对自己的养育角色过高要求,所以潜意识中有着更多的养育焦虑。

其三,低龄化咨询的特点也与儿童本身的年龄特点有关,年龄越小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强,而且不大在乎自我问题的暴露,所以更容易来求助;而随着年龄增大,闭锁性增强,独立性增加,也就相应增加了随从父母前来或自己主动前来的困难。

此外,低龄化的特点也与“中心”的性质有关,“中心”的名称不免给人以低龄化的“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低龄化的求助趋势。

2.37 ̄11岁(小学段)是儿童心理咨询的关键阶段

在结果中,很清楚地看到:7 ̄11岁儿童的来访率最高,占到了一半有余,而且是“矫治性”咨询突增

上海教育科研2006.7

心理探索

0 ̄3岁“矫治性”咨询仅占15.8%,4 ̄6岁的年龄段:

变化不大为15.9%,但到了7 ̄11岁突增到69.7%,增幅相对缓慢。所以,该阶随后12-15岁为83.5%,

段应该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干预阶段:

其一,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变迁的一个重要阶段,与学前期的生活、学习相比,该阶段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很可能暴露或者引发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这一点在前面关于“男孩”的分析中已经非常详细地说明,女孩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虽然可能比男孩小,但也同样有不适应的冲突,在此不再赘述。

其二,7 ̄11岁的儿童还处在“客观化”的自我意识阶段,这个阶段是环境(尤其是父母、教师等权威者)还可能对其发挥强大影响的阶段,或者说环境对其的可塑性还很强,如果能在此阶段给以及时、有效的引导,将很可能收到效果。在本文对咨询效果的分析中,可以清楚看到,三分之二的该年龄段儿童在咨询中有进步或者显著进步。而一旦儿童进入以后的“青春期”,那么自我意识将开始逐渐过渡到“主观化”,自我的独立与决断将日益突出,成人对其的影响力也将日益减弱,所以这个时期外在的干预效果显然弱于7 ̄11岁的小学阶段。在临床上,笔者发现:10岁前是干预的敏感阶段,10岁后则干预难度越来越大。

其三,7 ̄11岁儿童的父母有积极求助的意愿。随着孩子的“入学”,父母的养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帮助孩子适应变迁的同时,父母自身也会出现不适应与焦虑无助,也需要咨询与支持,所以这直接带动了儿童心理咨询。而且如果能借助7-11岁的来访儿童影响到其父母等养育者,那么对儿童及其家庭的日后发展都将意义重大。

3行动建议

第一,给予男孩特殊关爱,降低“问题男孩”的比例。在7 ̄11岁的小学阶段,男孩很可能成为“弱势”群体,从一开始就处在“问题”中,所以为了不让男孩从一上学就失去自信或者形成“有问题”的自我概念,应当给予男孩特殊的教育关怀,做好早期教育与后期发展的衔接、改善成人的教育期望与方式等。

第二,关注“隐性心理问题”。情绪、人际适应等问题更可能被成人所忽略,而这些问题却可能是导致儿童行为、学习问题的原因,所以成人需对此提高

35

SHANGHAIJIAOYUKEYAN

心理探索

XINLITANSUO

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习动机

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文甘!

本研究以833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路径分析等方法测量研究了学习策内部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外部动机略、内部动机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均与学习策略呈显著的正相关。(2)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其中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学业成就,学习动机一方面直接影响学业成就,另一方面又通过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而间接影响学业成就;(3)学习策略对学业成就的解释为24.1%,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的解释为16.2%,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解释为22.2%。

一、研究目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两个热点问题,这两个因素是影响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学习动机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学业成就的动力,它对学习起着定向和驱力作用。学习策略虽然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概念,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指主动的学习者在特定学习情境中运用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调控过程的有机统一。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综合分析此两种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实

证研究仍较少,只有刘加霞②、刘志华③、王振宏④进行过相关研究。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只是注重了探讨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但未考察学习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如何影响学习策略。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内、外)与学业成就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学习动机(内、外)如何通过影响学习策略进而影响学业成就。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敏感度与重视度。

第三,加大早期心理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投入,前文充分显示心理干预越早越好,“早”不仅让预防成为可能,而且使干预效果更为乐观,尤其是11岁之前的儿童。

第四,重视亲职心理教育。男孩问题、儿童心理咨询的低龄化等讨论都充分显示了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力,所以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中必须融合亲职教育。

注释:

①“中心”自1997年12月建立,专门对0 ̄18岁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至今共有个案2000余案,咨询人次达5000以上;本A.基本信息完整:即个案的年龄、研究个案资料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学级、性别、主述咨询问题、来访目的等信息记录必须完整;B.完成型

个案:即咨询过程已经结束;C.来访不少于4次;D.年龄在0 ̄18岁之间。

“咨询问题”人数/665×100%。②绝对比例=

“咨询问题”/人数/975×100%。③相对比例=

,《右江民族医学院④兰燕灵:《儿童心理咨询205例临床分析》学报》,2005年第4期。

⑤关念红、张晋碚、唐济湘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2003年第6期。客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⑥温盛霖、王玲、王厚亮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询2003年第2期。者临床资料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

⑦匡桂芳、辛晓昱、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2001年第3期。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⑧杜亚松、忻仁娥、徐韬园等:《15年间儿童心理门诊的资料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1年第1期。

⑨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2005年第1期。响》,《妇女研究论丛》,

〔徐浙宁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200020〕

上海教育科研2006.7

36

SHANGHAIJIAOYUKEYAN


相关文章

  •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
  • 中国临床康复第!卷第 .#)%/0/1$'2%+3$-.3)%)*+34/#+5)3)6+6)$%78$9/:5/2;?$3!@8$!AA ! ・临床研究・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 张福娟,张美丽 张福娟,华东师范大学特 ...查看


  • 个案研究法及其应用
  • 第十一章 个案研究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 个案研究法的概述 一.个案研究法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个案研究法指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 ...查看


  • 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 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基于某儿童的个案研究 一.前言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为我们呈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多种差异性.在不同家庭中,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家长的情绪直接对儿童的语言发展造成影响.教师作为一个影响 ...查看


  • 音乐治疗学的介绍
  • 浅谈音乐治疗 一.音乐治疗的历史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是音乐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音乐在医学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令人振奋的临床治疗效果证明了人类的一个古老的信念 ...查看


  • _12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学现状的个案研究
  • 第28卷Vol.28 第4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2012年4月Apr.2012 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学现状的个案研究 张 岩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 ...查看


  • 论文选题参考(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生态式幼儿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史爱华) 研究意义:本研究从幼儿艺术兴趣入手,从钢琴教育或其它音乐教育形式发出,研究艺术教育与幼儿成长的关系,探讨幼儿艺术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阶段,论证艺术教育的价值. ...查看


  • 018个月婴儿言语发展的个案分析
  • 2009年第11期(总第179期) 学前教青研夯 StudiesinPreschmJIEducation No.11,2009SerialNo.179 O一1 8个月婴儿言语发展的个案分析 曹碧华李红:一c (西南大学中加联合儿童发展研究中 ...查看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摘要:章颐年是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上海心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旗帜性人物之一.他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早期,以大夏大学为平台,首次在国内相继开设"心理卫生"课程,创办了国内第一 ...查看


  • 教育管理案例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指导
  • 教育管理案例设计与分析指导 目录 一.什么是教育管理案例研究 ................ 2 (一)教育管理案例研究的概念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