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业
专 业: 区域经济开发史
姓 名: 杨建林
学 号: 201006148
1、结合“国发47条”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整体规划,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省名族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甘南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主要职责是:贯彻工业和信息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提高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等。
一、甘南州基本情况
(一) 资源优势。甘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清洁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畜牧、旅游、矿产、藏药药材和山野珍品等五大资源优势明显。1、境内白龙江、黄河、洮河、大夏河“一江三河”及其120多条分支河流纵横全州,水能资源隐藏量361千瓦,占全省的20%,其中技术可开发量247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22.4%,目前已开发开发89.15万千瓦。年太阳能辐射总量为4451.56-6425.37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1842.4-2583.9小时, 年可接收太阳能1004965万公斤标准煤。2、全州可利用草场面积3848万亩,各类牲畜年末存栏397.43万头(只),年出栏各类牲畜138.92万头(只)。3、甘南地下矿藏贮量丰富,有各种矿产地290余处,已基本探明的有23种,黄金产量居全省第一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100多亿元。4、甘南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 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 文物古迹众多, 民族特色浓郁, 风土人情独特, 旅游资源
独具特色。5、境内盛产 1000多藏药材和羊肚菌、蕨菜、蕨麻、冬虫夏草等山野珍品,蕴藏量5200万公斤,开发前景广阔。
(二) “十一五”以来甘南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 “1522253”发展战略,甘南州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发展。到2009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比2005年增长1.54倍,年均增长2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4亿元,比2005年增长93%,实现利税总额32829万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工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56.25%。工业强州“3512”发展措施,培育的38户重点企业提前一年完成了销售收入达到18.8亿元的总体目标。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新的工业增长点逐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州工业技术改造与创新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8亿元,是“十五”期的1.6倍。共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20多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能源原材料为主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巩固。2009年,全州水电、畜产品加工、黄金矿冶、建材等几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2.2%。“十一五”期间,全州共建成或部分机组发电的水电站159座,装机容量达89.15万千瓦,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正在测试,前景广阔;已形成年采矿量150万吨,日选矿量3000吨的生产能力,
累计探明新增黄金储量40吨;水泥建材已形成日产水泥3800吨能力;肉类产量达到52663吨,牛奶产量80023吨,全州种植藏中药材面积达9万多亩,生产藏中药50.1吨。主要产品产量完成:鲜冻肉14173吨、铁合金6249吨,水泥61.31 万吨、发电量28.04亿千瓦时、黄金产量达4076.8千克、乳制品4631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8倍、4%、1.84倍、
8.2倍、40%和-23%。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把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作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进行大力宣传。夏河县安多循环经济园区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5亿元,关闭了夏河县安多水泥公司等十一户企业的十五条落后高耗能产品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21万多吨。2009年,万元GDP 能耗完成0.835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在2005年的基础上累计下降16.3%。2007年以来关闭淘汰落后高耗能产品生产线14条,淘汰落后产能17.36万吨。民族手工艺加工业初具雏形。 “十一五”期间,甘南州生产的唐卡、洮砚、藏毯、针织绣品和民族服装等为中内外游客所青睐,部分产品出现供不应求局面。2009年,民族手工艺加工企业达到20户,完成产值2530万元。通信业取得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移动公司乡镇网络覆盖率将达到100%,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6%,自然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2.4%。电信公司天翼移动网络覆盖60%的行政村,城市电话普及率为80%,农牧村电话普及率为30%,仍有345个行政村不通光缆。联通公司网络覆盖所有县城、
重要交通要道和旅游景点。全州663个行政村通邮率不足40%,乡镇直接通邮率只有70%。全州共有各类无线电台站1792个,设备203618部。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藏区工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34号)、《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函143号)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整体规划等文件,提出了许多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对藏区工业经济发展给予更大支持和帮助,为加快我州工业发展,争取国家更多的特殊政策和项目支持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甘南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主观愿望强烈,为我州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资源优势明显,特色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甘南特色产业发展成就显著,初步形成了以水电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采矿冶金、藏医药研发、民族手工艺加工业以及建材等为主体的多门类产业体系,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制约因素有: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甘南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绝大多数地处高寒阴湿山区、干旱山区和高原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自然和地质灾害多。二是基础教育薄弱,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支撑能力弱。优秀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
低。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州交通格局仅靠公路,尚无铁路、航空、水运,且公路等级低,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三、发展目标及重点
目标:根据中央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经济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今后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州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13年末,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14.7%以上。到“十二五”末,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30亿元,年均增长15.6%;全州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力争使玛曲黄金公司、华羚干酪素公司、夏河安多公司等三户企业上市。到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实现甘南工业跨越式发展。
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黄河上游玛曲段水电资源开发力度和骨干电网建设步伐,形成供电可靠,吞吐自如的坚强电网。在测试论证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项目的报批工作,开展太阳能、风能发电站建设。初步形成以水电资源为主,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
体系。
2、做强畜产品加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要按照(将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培育成甘南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技能化培训)的要求,充分利用好甘南高原绿色无污染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加大肉制品和乳制品企业的精深加工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做大做强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充分利用牛羊的毛、皮、骨、血、脏器等资源,加大开发毛纺织品、皮革制品、生化制品加工业,使我州在毛纺、皮革、生化制品领域有新的突破。
3、壮大矿产和建材业。加快以黄金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对重点矿床的勘查工作,全面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坚持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近期生产与长远发展兼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能力与环境保护水平,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坚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理顺机制,加强管理,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加大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健全规划实施管理责任制和公众监督机制,全面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落实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制度,加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的激励机制建设,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支持州内建材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优化整合资源,提升建材企业的竞争能力。
4、推进藏药加工产业升级。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产学研联合,扩大对外合作,利用我州藏药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提升州内制药企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推进藏医药产业换代升级。加快藏中成药、生物制品及保健品的研发,提升优势产品规模。扩大中藏药种植范围,抓好药材GAP 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5、依托旅游业,促进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做足、做好“高原、绿色、生态、藏文化”的大文章,依托藏区丰富的资源禀赋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发展生态农畜产品加工、民族文化旅游加工业、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在“人无我有”中实现产业的做精、做强。加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企业扶持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支持采用先进技术,积极发展藏酒、绒毛等特色加工业和藏毯、唐卡、藏式帐篷、藏饰、铜牦牛等民族特需商品、民族服装服饰以及民族手工艺品等产业。到2020年使民族手工艺品销售与时尚消费相结合,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实现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
6、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矿产、建材行业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要在上档次、增品种、降消耗、减排放上下工夫,加快推进甘南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将甘肃省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有利时机,积极筹划项目,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和社
会效益。鼓励相关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和企业循环式生产,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建立长期永久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投入与协调管理,完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完成甘南州七县一市循环经济一园9区建设。
2、从本地实际出发请你说明所在地区农业、农村、城镇的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甘南州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7.65亿元,比2005年增长55.4%,年均递增11.6%,高出规划目标0.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8406元,增长117.3%,年均递增21.4%,比目标高出10.2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5.46亿元,增长132.5%,年均递增23.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低于规划目标0.2个百分点。一大批那牧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开始实施。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31.70:20.67:47.63调整为2009年的24.8:23.4:51.8,结构调整速度过于规划
预期。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方面: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全面实施,撤并121所、新建2所,学校总数由731所整合为610所,一批乡村级小学、寄宿制学校、部分中学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重点教育工程相继建成发挥效益。2009年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2%,比2005年提高了0.74个百分点;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6.87%;有6个县市实现“两基”目标,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为88%,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下降到6.0%,比2005年下降了7.5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70.2%,比2005年增长了12.1个百分点。一批州、县级医疗卫生业务用房、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等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成使用,部分乡卫生院、县医院更新配备了医疗器械设备,卫生医疗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95张,比2005年增加了0.55张。
民生改善方面:牧民定居、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农民村危房改造、农牧村饮水安全、农牧村道路、农牧村沼气等民生工程。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9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9.1%,参加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8%;全州8个县市全面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制度工作,参合农牧民群众达到52.19万人,参合率为98.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514元增加到2009年的2301
元,年均增长11%,比规划目标高5个百分点;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5272元增加到2009年的8822元,年均增长13.7%,比目标高4.7个百分点。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业
专 业: 区域经济开发史
姓 名: 杨建林
学 号: 201006148
1、结合“国发47条”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整体规划,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省名族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甘南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主要职责是:贯彻工业和信息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提高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等。
一、甘南州基本情况
(一) 资源优势。甘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清洁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畜牧、旅游、矿产、藏药药材和山野珍品等五大资源优势明显。1、境内白龙江、黄河、洮河、大夏河“一江三河”及其120多条分支河流纵横全州,水能资源隐藏量361千瓦,占全省的20%,其中技术可开发量247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22.4%,目前已开发开发89.15万千瓦。年太阳能辐射总量为4451.56-6425.37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1842.4-2583.9小时, 年可接收太阳能1004965万公斤标准煤。2、全州可利用草场面积3848万亩,各类牲畜年末存栏397.43万头(只),年出栏各类牲畜138.92万头(只)。3、甘南地下矿藏贮量丰富,有各种矿产地290余处,已基本探明的有23种,黄金产量居全省第一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100多亿元。4、甘南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 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 文物古迹众多, 民族特色浓郁, 风土人情独特, 旅游资源
独具特色。5、境内盛产 1000多藏药材和羊肚菌、蕨菜、蕨麻、冬虫夏草等山野珍品,蕴藏量5200万公斤,开发前景广阔。
(二) “十一五”以来甘南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 “1522253”发展战略,甘南州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发展。到2009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比2005年增长1.54倍,年均增长2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4亿元,比2005年增长93%,实现利税总额32829万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工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56.25%。工业强州“3512”发展措施,培育的38户重点企业提前一年完成了销售收入达到18.8亿元的总体目标。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新的工业增长点逐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州工业技术改造与创新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8亿元,是“十五”期的1.6倍。共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20多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能源原材料为主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巩固。2009年,全州水电、畜产品加工、黄金矿冶、建材等几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2.2%。“十一五”期间,全州共建成或部分机组发电的水电站159座,装机容量达89.15万千瓦,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正在测试,前景广阔;已形成年采矿量150万吨,日选矿量3000吨的生产能力,
累计探明新增黄金储量40吨;水泥建材已形成日产水泥3800吨能力;肉类产量达到52663吨,牛奶产量80023吨,全州种植藏中药材面积达9万多亩,生产藏中药50.1吨。主要产品产量完成:鲜冻肉14173吨、铁合金6249吨,水泥61.31 万吨、发电量28.04亿千瓦时、黄金产量达4076.8千克、乳制品4631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8倍、4%、1.84倍、
8.2倍、40%和-23%。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把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作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进行大力宣传。夏河县安多循环经济园区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5亿元,关闭了夏河县安多水泥公司等十一户企业的十五条落后高耗能产品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21万多吨。2009年,万元GDP 能耗完成0.835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在2005年的基础上累计下降16.3%。2007年以来关闭淘汰落后高耗能产品生产线14条,淘汰落后产能17.36万吨。民族手工艺加工业初具雏形。 “十一五”期间,甘南州生产的唐卡、洮砚、藏毯、针织绣品和民族服装等为中内外游客所青睐,部分产品出现供不应求局面。2009年,民族手工艺加工企业达到20户,完成产值2530万元。通信业取得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移动公司乡镇网络覆盖率将达到100%,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6%,自然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2.4%。电信公司天翼移动网络覆盖60%的行政村,城市电话普及率为80%,农牧村电话普及率为30%,仍有345个行政村不通光缆。联通公司网络覆盖所有县城、
重要交通要道和旅游景点。全州663个行政村通邮率不足40%,乡镇直接通邮率只有70%。全州共有各类无线电台站1792个,设备203618部。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藏区工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34号)、《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函143号)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整体规划等文件,提出了许多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对藏区工业经济发展给予更大支持和帮助,为加快我州工业发展,争取国家更多的特殊政策和项目支持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甘南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主观愿望强烈,为我州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资源优势明显,特色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甘南特色产业发展成就显著,初步形成了以水电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采矿冶金、藏医药研发、民族手工艺加工业以及建材等为主体的多门类产业体系,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制约因素有: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甘南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绝大多数地处高寒阴湿山区、干旱山区和高原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自然和地质灾害多。二是基础教育薄弱,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支撑能力弱。优秀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
低。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州交通格局仅靠公路,尚无铁路、航空、水运,且公路等级低,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三、发展目标及重点
目标:根据中央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经济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今后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州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13年末,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14.7%以上。到“十二五”末,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30亿元,年均增长15.6%;全州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力争使玛曲黄金公司、华羚干酪素公司、夏河安多公司等三户企业上市。到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实现甘南工业跨越式发展。
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黄河上游玛曲段水电资源开发力度和骨干电网建设步伐,形成供电可靠,吞吐自如的坚强电网。在测试论证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项目的报批工作,开展太阳能、风能发电站建设。初步形成以水电资源为主,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
体系。
2、做强畜产品加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要按照(将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培育成甘南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技能化培训)的要求,充分利用好甘南高原绿色无污染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加大肉制品和乳制品企业的精深加工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做大做强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充分利用牛羊的毛、皮、骨、血、脏器等资源,加大开发毛纺织品、皮革制品、生化制品加工业,使我州在毛纺、皮革、生化制品领域有新的突破。
3、壮大矿产和建材业。加快以黄金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对重点矿床的勘查工作,全面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坚持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近期生产与长远发展兼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能力与环境保护水平,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坚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理顺机制,加强管理,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加大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健全规划实施管理责任制和公众监督机制,全面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落实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制度,加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的激励机制建设,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支持州内建材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优化整合资源,提升建材企业的竞争能力。
4、推进藏药加工产业升级。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产学研联合,扩大对外合作,利用我州藏药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提升州内制药企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推进藏医药产业换代升级。加快藏中成药、生物制品及保健品的研发,提升优势产品规模。扩大中藏药种植范围,抓好药材GAP 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5、依托旅游业,促进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做足、做好“高原、绿色、生态、藏文化”的大文章,依托藏区丰富的资源禀赋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发展生态农畜产品加工、民族文化旅游加工业、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在“人无我有”中实现产业的做精、做强。加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企业扶持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支持采用先进技术,积极发展藏酒、绒毛等特色加工业和藏毯、唐卡、藏式帐篷、藏饰、铜牦牛等民族特需商品、民族服装服饰以及民族手工艺品等产业。到2020年使民族手工艺品销售与时尚消费相结合,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实现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
6、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矿产、建材行业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要在上档次、增品种、降消耗、减排放上下工夫,加快推进甘南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将甘肃省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有利时机,积极筹划项目,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和社
会效益。鼓励相关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和企业循环式生产,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建立长期永久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投入与协调管理,完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完成甘南州七县一市循环经济一园9区建设。
2、从本地实际出发请你说明所在地区农业、农村、城镇的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甘南州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7.65亿元,比2005年增长55.4%,年均递增11.6%,高出规划目标0.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8406元,增长117.3%,年均递增21.4%,比目标高出10.2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5.46亿元,增长132.5%,年均递增23.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低于规划目标0.2个百分点。一大批那牧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开始实施。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31.70:20.67:47.63调整为2009年的24.8:23.4:51.8,结构调整速度过于规划
预期。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方面: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全面实施,撤并121所、新建2所,学校总数由731所整合为610所,一批乡村级小学、寄宿制学校、部分中学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重点教育工程相继建成发挥效益。2009年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2%,比2005年提高了0.74个百分点;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6.87%;有6个县市实现“两基”目标,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为88%,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下降到6.0%,比2005年下降了7.5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70.2%,比2005年增长了12.1个百分点。一批州、县级医疗卫生业务用房、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等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成使用,部分乡卫生院、县医院更新配备了医疗器械设备,卫生医疗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95张,比2005年增加了0.55张。
民生改善方面:牧民定居、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农民村危房改造、农牧村饮水安全、农牧村道路、农牧村沼气等民生工程。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9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9.1%,参加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8%;全州8个县市全面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制度工作,参合农牧民群众达到52.19万人,参合率为98.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514元增加到2009年的2301
元,年均增长11%,比规划目标高5个百分点;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5272元增加到2009年的8822元,年均增长13.7%,比目标高4.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