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核舟记
主编:王先英 审核:杨月英 审批:杜文强 课时序号: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导学提纲:
1、了解“记”、作者等文学常识。
2、读课文,注意停顿,扫清字词障碍。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四、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五、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积累字词:
六、自学课文,自主合作: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借助工具书,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千万别忘了及时记录!)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七、集体解疑,翻译课文:
八、小结:
1、图解;
2、知识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见幻灯片)
九、课后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 ) 器皿( ) 罔不因势象形( ) 尝贻余核舟一( ) 长约八分有奇( )( ) 二黍许( ) 篛蓬( ) 石青糁之( ) 多髯( ) 手卷( ) 衣褶( ) 矫首( ) 不属( ) 诎右臂( ) 舟楫( ) 椎髻( ) 叔远甫( ) 篆章( )
2、 解释加点词语
3、翻译文言语句
十、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义。
板书设计:
核舟 : 舟中——舟首——舟尾
第二课时
主编:王先英 审核:杨月英 审批:杜文强 课时序号: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出示导学提纲:
1、课文各自然段写了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3、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核舟的“奇巧”的呢?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精湛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三、合作互动(集体朗读课文并自主合作解决导纲问题):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小结: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2、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明确: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3、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核舟的“奇巧”的呢?
第3、4自然段缩写:
【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大家看,这位同学的缩写虽然文意通顺,但写出核舟的“奇巧”了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原文中勾画出这位同学缩写时去掉的内容,看这些内容都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描写人物?
大家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抓住细微之处来写人物呢?这说明核舟的雕刻技巧有什么特点?
(雕刻技艺巧)
就是说作者还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核舟的“奇巧”呢?
(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精湛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1、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对船头的情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2、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
五、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学到的核舟外,大家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很有名的工艺品呢?
2、读了《活板》和《核舟记》这两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六、反馈训练: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重点知识,完成基础训练。
2、用说明性文字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件工艺品。
板书设计:
核舟: 舟中——舟首——舟尾
作业设计:
1、掌握本课重点知识,完成基础训练。
2、用说明性文字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件工艺品。
3、背诵默写本文
13、核舟记
主编:王先英 审核:杨月英 审批:杜文强 课时序号: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导学提纲:
1、了解“记”、作者等文学常识。
2、读课文,注意停顿,扫清字词障碍。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四、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五、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积累字词:
六、自学课文,自主合作: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借助工具书,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千万别忘了及时记录!)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七、集体解疑,翻译课文:
八、小结:
1、图解;
2、知识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见幻灯片)
九、课后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 ) 器皿( ) 罔不因势象形( ) 尝贻余核舟一( ) 长约八分有奇( )( ) 二黍许( ) 篛蓬( ) 石青糁之( ) 多髯( ) 手卷( ) 衣褶( ) 矫首( ) 不属( ) 诎右臂( ) 舟楫( ) 椎髻( ) 叔远甫( ) 篆章( )
2、 解释加点词语
3、翻译文言语句
十、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义。
板书设计:
核舟 : 舟中——舟首——舟尾
第二课时
主编:王先英 审核:杨月英 审批:杜文强 课时序号: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出示导学提纲:
1、课文各自然段写了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3、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核舟的“奇巧”的呢?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精湛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三、合作互动(集体朗读课文并自主合作解决导纲问题):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小结: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2、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明确: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3、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核舟的“奇巧”的呢?
第3、4自然段缩写:
【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大家看,这位同学的缩写虽然文意通顺,但写出核舟的“奇巧”了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原文中勾画出这位同学缩写时去掉的内容,看这些内容都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描写人物?
大家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抓住细微之处来写人物呢?这说明核舟的雕刻技巧有什么特点?
(雕刻技艺巧)
就是说作者还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核舟的“奇巧”呢?
(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精湛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1、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对船头的情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2、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
五、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学到的核舟外,大家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很有名的工艺品呢?
2、读了《活板》和《核舟记》这两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六、反馈训练: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重点知识,完成基础训练。
2、用说明性文字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件工艺品。
板书设计:
核舟: 舟中——舟首——舟尾
作业设计:
1、掌握本课重点知识,完成基础训练。
2、用说明性文字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件工艺品。
3、背诵默写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