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

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

我的设计原则是:

(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 (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

1

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2

《三国鼎立》说课稿

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

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

我的设计原则是:

(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 (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

1

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2


相关文章

  •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三国鼎立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三 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 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 ...查看


  • 初中历史国培作业[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笔者认为,<三国鼎立>这一课,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曹操能以少胜多, 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兵强马壮,却大败而归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精心设 ...查看


  • 历史公开课说案
  •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研训部 尚国元 基本思路: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学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引领,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探究,实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查看


  • 初中历史集备教案(第17周)
  • 第一节: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 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 ...查看


  • 人教版初中历史7上4单元试卷及答案
  • 南京新华学校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共40★,每小题2★) 1. 与秦汉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呈现在政治上的显著特点是 A.政权并立,民族汇集 B.政治清明 C.政治腐败 D.阶级 ...查看


  • 初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 世界史 学好历史需要掌握哪些历史事实: 概况: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识记) 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分析) 评价:意义.地位和影响(理解)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更加对立.突出 1836-1848 英国宪 ...查看


  • 初中生名著阅读三国演义填空题
  • 名著阅读<三国演义> 一. 填空题 1.<三国演义>的作者(朝代)小说家.戏曲家.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 ...查看


  •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复习精要
  •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复习精要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地点: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 ...查看


  • 初中名著阅读含答案
  • 初中名著阅读解析 <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 时代 明代 作品类型 古典名著 推荐理由 全书以描写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反抗斗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众多梁山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