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历史文化与文物精品(二):璀璨的契丹王朝
(2013-02-15 12:32:22)
分类: 古建古物 标签: 赤峰博
物馆
契丹王朝
辽代文物精品
辽三彩
鸡冠壶
源出东胡、由鲜卑的一支宇文部发展而来的契丹族,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东晋时中原史籍已见契丹的记载。唐末契丹族发展壮大起来,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大契丹国”,公元936年辽太宗时,改国号“大辽”,先后与五代、北宋、西夏并存。辽国极盛时,疆域东临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北至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南到山西北部雁门和河北中部,成为拥有中国半壁江山的大帝国。至公元1125年被女真所灭,历时209年。辽亡前夕,契丹皇族耶律大石率领十万余众,西迁到中亚地区建立了疆域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的强大王朝“西辽”,史称“黑契丹”,至121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又存在了98年。由于辽、西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以致亚欧大陆中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马可波罗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至今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称中国为“kitay”(契丹)。据考,现在的达斡尔族和云南保山地区的本人,就是契丹族的后裔之一。
契丹-辽是少数民族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一个封建大帝国,共历九世,始终保留游牧民族习性,贵族帝君实行“四时捺钵制度”(流动中的草原王庭,“捺钵”是契丹语的行帐、营盘之意,辽皇帝出行的行宫。辽将一年分为春水、秋山、纳凉、坐冬四个阶段,捺钵成为契丹朝廷临时所在),但统治中心始终在赤峰地区。
这个与中原宋朝分庭抗礼的王朝经贸发达,政治体制完备,文化艺术和科学
技术极富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中原及周边先进地区精华,丰富多彩。由于是在唐朝末年发展壮大起来的,盛唐文化对其影响颇深,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刻、壁画、陶瓷、建筑、丝织、钱币、宗教信仰、金银玉器工艺、丧葬习俗、体育娱乐等方面,掺揉了很多大唐盛世风貌。契丹民族又极善于学习创新,辽三彩、辽马备、辽雅乐、辽京城建制、金属殡葬等无不反映着契丹民族的进步、开化和独特风貌。赤峰市十二个旗县文博单位共收藏了辽代文物一万多件,浩繁的文化积淀使辽文化异彩大放于今人眼前。
契丹-辽承袭了晚唐贵族的奢靡之风,喜戴金银玉器和各种珠宝,多为本地工匠制作,工艺精湛,器形多样,饰物精美,从皇家宗室贵族墓葬出土的繁多金银饰品可见一斑。
契丹族早期崇尚萨满教,有树葬遗俗。后受唐代奢靡之风和厚葬风习影响,辽贵族流行“木人真容葬”,使用特殊的金属殡葬,以金银做冠和服饰包裹头脸和做了防腐处理、称为“羓”的干尸身体。1986年在赤峰北部通辽的哲盟奈曼旗出土的陈国公主墓中,面具为纯金锤揲而成,随葬品多达3200多件、琥珀制品2000多件,其鎏金银冠、纯金面具、金网络衣、手脚套、琥珀璎珞等精美绝伦,我曾在呼和浩特的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内见识过。陈国公主是著名的辽国萧太后的孙女,十八年华仙逝的。赤峰博物馆展出的是出土于阿鲁科尔沁一座贵族夫妻合葬墓中根据死者真容铸造的金面具,还有造型精美的金银饰品,以及鎏金马具、鎏金木枕、瓷枕、铜鎏金带跨等辽国贵族墓常见的随葬品。
这两件水晶鱼鼠,精巧完美,栩栩如生。
这件摩羯鱼纹鎏金银盘是晚唐作品,由安徽宣歙地区专为皇宫制造的一组鎏金贡品中的一件,后被唐德宗回赐给了前来长安朝贡的奚王,唐末战乱,奚王北逃,这组金银器辗转沉睡在了赤峰地下。此盘六曲宽沿,以高浮雕的一对相向洄游状的摩羯鱼为主题,围饰牡丹、葡萄图案,内外三重花瓣,做工精湛,是目前出土工艺价值最高的唐代金银器之一。
这件银鎏金提梁壶也是晚唐中原地区制后输入到奚族供贵族阶层使用的,构思巧妙,体现了唐代金银器高超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样式而烧制的陶、瓷、金银壶器,扁体,下腹部肥硕,上腹部一端有向上直立的管式短流,余部边缘呈板平的一半云头形或满弓式提柄,与流连接很像公鸡的顶冠。瓷鸡冠壶多为白釉、黄釉、绿釉,且施半釉。黄绿釉的鸡冠壶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黑釉瓷珍品甚多。
赤峰博物馆藏的白釉单孔鸡冠壶、酱釉提梁鸡冠壶、双猴鸡冠壶、绿釉穿带扁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我去年5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馆藏的鎏金银鸡冠壶、鎏金提梁壶,代表了辽代工艺的精华,是备受瞩目的国宝。
辽瓷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高温细胎瓷,包括辽白瓷、仿定瓷、仿磁州窑瓷等;第二类为高温胎缸瓷,多为牛腿瓶、大缸等大器;第三类为低温釉陶器,包括单色釉、辽三彩;第四类为灰陶和黑陶等日用陶器。辽瓷最早烧制年代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从有确切年代的墓葬出土中,发现在辽穆宗应历年(951-969)以前就已有了黄、绿单色釉陶器,可以断定这时已经有三彩陶器。耶律德光时期燕云十六州并入辽国,其古窑址众多,促进了辽制瓷业发展。
辽白瓷、辽三彩、凤首瓶、葫芦瓶等,是契丹族在吸收其他民族陶瓷烧制工艺上的创新,传世佳作甚多。
辽三彩是承继唐三彩传统手法的低温瓷式釉陶,与唐三彩的主要区别是无蓝色、釉色无流淌,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后人称为“草原色”。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盘碟采用阳文印花,琢器采用划花。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其中赤峰缸瓦窑烧造量大,所烧的辽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
这件鸳鸯三彩壶,造型为浮水鸳鸯,鸳鸯昂首,嘴为壶流,背上有喇叭状五瓣花形壶口,腹下有假圈足,壶口下部以弧形水波纹柄与尾羽相接,波纹恰好将花瓣托起形成壶口,如在水面静静浮游的鸳鸯,三彩釉刻的羽毛美丽生动,与三彩摩羯鱼纹壶、三彩刻花石榴纹龟壶、三彩海棠长盘、二彩绘鸟纹盆等,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三彩龙纹执壶是辽仿唐代金银器的代表作,纹饰、釉色是唐代风格,造型却是宋代执壶。
凤首瓶是辽代特有的一种盛装酒类等液体饮料的瓷器,造型是长颈瓶和西域鸟头壶二者的结合体。辽代将原来长颈瓶的喇叭形口改为花式杯口,瓶身变成流线型如鸟身,体现了辽代极其善于创新的工艺特点。
此时中原的宋朝是瓷器发展高峰期,官窑的秘色瓷、影青瓷、定白瓷等名扬天下。辽圣宗年间,宋辽战事频繁,军事强大的辽国由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领兵大举南下,直逼河南澶州,宋不得不妥协。双方签署“澶渊之盟”后,宋朝每年给辽大量进贡。此后两国文化交流频繁,许多精美的宋瓷流入辽国。
这件影青瓷炉,成功利用影青积釉不匀形成的色泽反差将纹饰处理成凹凸不平的瓦楞形,突出了花纹的流动性与立体感,三层曲线过渡和繁缛的伞状覆花加以修饰,精美异常,是宋代香炉中罕见的珍品。
这件青瓷葫芦瓶,瓷色温润如玉,是继承晚唐开始盛行的珍贵秘色瓷后,龙泉青瓷发展高峰的产物;器形又是辽代所创的完美葫芦形,十分令人喜爱。
辽代马备制造业发达,所产镔铁质量精良,“契丹鞍马甲天下”,使契丹族四处征战,所向披靡。契丹马鞍是与宋朝的端砚、蜀锦、定瓷同称“天下第一”的“四宝”。
契丹建国之初始创文字,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小字是拼音文字,一直沿用到金朝前期,使用前后300年之久,但至今仍未被解读,是契丹和西辽历史所载甚少的主要原因。但契丹文字对后世女真、党项等族创建文字影响很大。
辽代的墓室、棺椁大多绘制精美的壁画,生动反映了契丹社会的风土人情。赤峰博物馆展示的几幅壁画,配以诗文,色彩艳丽、人物生动,叫人过目难忘。还有几件彩绘木俑、辽代围棋,生动反映了当时契丹贵族迷恋海东青,以及马球、角觝、射柳、围棋四大体育运动的场景。
契丹族对佛教的崇尚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部分,葬具、金银饰品、建筑甚至妇女的发饰、妆容都有佛教文化的体现,塔庙建筑繁多。赤峰地区现存保存完好的辽塔9座,辽代第一高塔——辽中京大明塔,位于赤峰宁城县大明镇,为国内现存第三高塔;庆州白塔高71米,造型玲珑优美,色彩洁白高雅,浮雕精巧细腻。博物馆所展示的各种辽代龙凤纹的皇家建筑和寺庙构建、石刻、砖雕、陶印和民居的莲瓣瓦当,精美异常。
目前国内现存的辽代木构建筑构造精美,继承了唐代传统,汲取了北宋营造法式优点,融入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如正在热映的电影《一代宗师》的拍摄地辽宁义县的奉国寺,以及我曾考察过的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蔵经阁和天宫楼阁、山西的应县木塔等,至今保存完好,有些已是国内古建筑孤例,在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以辽上京城、中京城为代表的独特的二元城市格局,对后世建筑规划影响深远。
契丹-辽的煌煌历史文化博大深厚,精品众多,可惜我当时是随老人一起参观博物馆,未能逗留太久,此处只捡沧海之一粟,已叫我寻味无穷,回家后反复欣赏,实在神往之。待得空再多寻些资料,好好品读契丹文化罢。
赤峰历史文化与文物精品(二):璀璨的契丹王朝
(2013-02-15 12:32:22)
分类: 古建古物 标签: 赤峰博
物馆
契丹王朝
辽代文物精品
辽三彩
鸡冠壶
源出东胡、由鲜卑的一支宇文部发展而来的契丹族,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东晋时中原史籍已见契丹的记载。唐末契丹族发展壮大起来,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大契丹国”,公元936年辽太宗时,改国号“大辽”,先后与五代、北宋、西夏并存。辽国极盛时,疆域东临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北至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南到山西北部雁门和河北中部,成为拥有中国半壁江山的大帝国。至公元1125年被女真所灭,历时209年。辽亡前夕,契丹皇族耶律大石率领十万余众,西迁到中亚地区建立了疆域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的强大王朝“西辽”,史称“黑契丹”,至121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又存在了98年。由于辽、西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以致亚欧大陆中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马可波罗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至今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称中国为“kitay”(契丹)。据考,现在的达斡尔族和云南保山地区的本人,就是契丹族的后裔之一。
契丹-辽是少数民族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一个封建大帝国,共历九世,始终保留游牧民族习性,贵族帝君实行“四时捺钵制度”(流动中的草原王庭,“捺钵”是契丹语的行帐、营盘之意,辽皇帝出行的行宫。辽将一年分为春水、秋山、纳凉、坐冬四个阶段,捺钵成为契丹朝廷临时所在),但统治中心始终在赤峰地区。
这个与中原宋朝分庭抗礼的王朝经贸发达,政治体制完备,文化艺术和科学
技术极富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中原及周边先进地区精华,丰富多彩。由于是在唐朝末年发展壮大起来的,盛唐文化对其影响颇深,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刻、壁画、陶瓷、建筑、丝织、钱币、宗教信仰、金银玉器工艺、丧葬习俗、体育娱乐等方面,掺揉了很多大唐盛世风貌。契丹民族又极善于学习创新,辽三彩、辽马备、辽雅乐、辽京城建制、金属殡葬等无不反映着契丹民族的进步、开化和独特风貌。赤峰市十二个旗县文博单位共收藏了辽代文物一万多件,浩繁的文化积淀使辽文化异彩大放于今人眼前。
契丹-辽承袭了晚唐贵族的奢靡之风,喜戴金银玉器和各种珠宝,多为本地工匠制作,工艺精湛,器形多样,饰物精美,从皇家宗室贵族墓葬出土的繁多金银饰品可见一斑。
契丹族早期崇尚萨满教,有树葬遗俗。后受唐代奢靡之风和厚葬风习影响,辽贵族流行“木人真容葬”,使用特殊的金属殡葬,以金银做冠和服饰包裹头脸和做了防腐处理、称为“羓”的干尸身体。1986年在赤峰北部通辽的哲盟奈曼旗出土的陈国公主墓中,面具为纯金锤揲而成,随葬品多达3200多件、琥珀制品2000多件,其鎏金银冠、纯金面具、金网络衣、手脚套、琥珀璎珞等精美绝伦,我曾在呼和浩特的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内见识过。陈国公主是著名的辽国萧太后的孙女,十八年华仙逝的。赤峰博物馆展出的是出土于阿鲁科尔沁一座贵族夫妻合葬墓中根据死者真容铸造的金面具,还有造型精美的金银饰品,以及鎏金马具、鎏金木枕、瓷枕、铜鎏金带跨等辽国贵族墓常见的随葬品。
这两件水晶鱼鼠,精巧完美,栩栩如生。
这件摩羯鱼纹鎏金银盘是晚唐作品,由安徽宣歙地区专为皇宫制造的一组鎏金贡品中的一件,后被唐德宗回赐给了前来长安朝贡的奚王,唐末战乱,奚王北逃,这组金银器辗转沉睡在了赤峰地下。此盘六曲宽沿,以高浮雕的一对相向洄游状的摩羯鱼为主题,围饰牡丹、葡萄图案,内外三重花瓣,做工精湛,是目前出土工艺价值最高的唐代金银器之一。
这件银鎏金提梁壶也是晚唐中原地区制后输入到奚族供贵族阶层使用的,构思巧妙,体现了唐代金银器高超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样式而烧制的陶、瓷、金银壶器,扁体,下腹部肥硕,上腹部一端有向上直立的管式短流,余部边缘呈板平的一半云头形或满弓式提柄,与流连接很像公鸡的顶冠。瓷鸡冠壶多为白釉、黄釉、绿釉,且施半釉。黄绿釉的鸡冠壶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黑釉瓷珍品甚多。
赤峰博物馆藏的白釉单孔鸡冠壶、酱釉提梁鸡冠壶、双猴鸡冠壶、绿釉穿带扁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我去年5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馆藏的鎏金银鸡冠壶、鎏金提梁壶,代表了辽代工艺的精华,是备受瞩目的国宝。
辽瓷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高温细胎瓷,包括辽白瓷、仿定瓷、仿磁州窑瓷等;第二类为高温胎缸瓷,多为牛腿瓶、大缸等大器;第三类为低温釉陶器,包括单色釉、辽三彩;第四类为灰陶和黑陶等日用陶器。辽瓷最早烧制年代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从有确切年代的墓葬出土中,发现在辽穆宗应历年(951-969)以前就已有了黄、绿单色釉陶器,可以断定这时已经有三彩陶器。耶律德光时期燕云十六州并入辽国,其古窑址众多,促进了辽制瓷业发展。
辽白瓷、辽三彩、凤首瓶、葫芦瓶等,是契丹族在吸收其他民族陶瓷烧制工艺上的创新,传世佳作甚多。
辽三彩是承继唐三彩传统手法的低温瓷式釉陶,与唐三彩的主要区别是无蓝色、釉色无流淌,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后人称为“草原色”。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盘碟采用阳文印花,琢器采用划花。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其中赤峰缸瓦窑烧造量大,所烧的辽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
这件鸳鸯三彩壶,造型为浮水鸳鸯,鸳鸯昂首,嘴为壶流,背上有喇叭状五瓣花形壶口,腹下有假圈足,壶口下部以弧形水波纹柄与尾羽相接,波纹恰好将花瓣托起形成壶口,如在水面静静浮游的鸳鸯,三彩釉刻的羽毛美丽生动,与三彩摩羯鱼纹壶、三彩刻花石榴纹龟壶、三彩海棠长盘、二彩绘鸟纹盆等,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三彩龙纹执壶是辽仿唐代金银器的代表作,纹饰、釉色是唐代风格,造型却是宋代执壶。
凤首瓶是辽代特有的一种盛装酒类等液体饮料的瓷器,造型是长颈瓶和西域鸟头壶二者的结合体。辽代将原来长颈瓶的喇叭形口改为花式杯口,瓶身变成流线型如鸟身,体现了辽代极其善于创新的工艺特点。
此时中原的宋朝是瓷器发展高峰期,官窑的秘色瓷、影青瓷、定白瓷等名扬天下。辽圣宗年间,宋辽战事频繁,军事强大的辽国由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领兵大举南下,直逼河南澶州,宋不得不妥协。双方签署“澶渊之盟”后,宋朝每年给辽大量进贡。此后两国文化交流频繁,许多精美的宋瓷流入辽国。
这件影青瓷炉,成功利用影青积釉不匀形成的色泽反差将纹饰处理成凹凸不平的瓦楞形,突出了花纹的流动性与立体感,三层曲线过渡和繁缛的伞状覆花加以修饰,精美异常,是宋代香炉中罕见的珍品。
这件青瓷葫芦瓶,瓷色温润如玉,是继承晚唐开始盛行的珍贵秘色瓷后,龙泉青瓷发展高峰的产物;器形又是辽代所创的完美葫芦形,十分令人喜爱。
辽代马备制造业发达,所产镔铁质量精良,“契丹鞍马甲天下”,使契丹族四处征战,所向披靡。契丹马鞍是与宋朝的端砚、蜀锦、定瓷同称“天下第一”的“四宝”。
契丹建国之初始创文字,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小字是拼音文字,一直沿用到金朝前期,使用前后300年之久,但至今仍未被解读,是契丹和西辽历史所载甚少的主要原因。但契丹文字对后世女真、党项等族创建文字影响很大。
辽代的墓室、棺椁大多绘制精美的壁画,生动反映了契丹社会的风土人情。赤峰博物馆展示的几幅壁画,配以诗文,色彩艳丽、人物生动,叫人过目难忘。还有几件彩绘木俑、辽代围棋,生动反映了当时契丹贵族迷恋海东青,以及马球、角觝、射柳、围棋四大体育运动的场景。
契丹族对佛教的崇尚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部分,葬具、金银饰品、建筑甚至妇女的发饰、妆容都有佛教文化的体现,塔庙建筑繁多。赤峰地区现存保存完好的辽塔9座,辽代第一高塔——辽中京大明塔,位于赤峰宁城县大明镇,为国内现存第三高塔;庆州白塔高71米,造型玲珑优美,色彩洁白高雅,浮雕精巧细腻。博物馆所展示的各种辽代龙凤纹的皇家建筑和寺庙构建、石刻、砖雕、陶印和民居的莲瓣瓦当,精美异常。
目前国内现存的辽代木构建筑构造精美,继承了唐代传统,汲取了北宋营造法式优点,融入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如正在热映的电影《一代宗师》的拍摄地辽宁义县的奉国寺,以及我曾考察过的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蔵经阁和天宫楼阁、山西的应县木塔等,至今保存完好,有些已是国内古建筑孤例,在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以辽上京城、中京城为代表的独特的二元城市格局,对后世建筑规划影响深远。
契丹-辽的煌煌历史文化博大深厚,精品众多,可惜我当时是随老人一起参观博物馆,未能逗留太久,此处只捡沧海之一粟,已叫我寻味无穷,回家后反复欣赏,实在神往之。待得空再多寻些资料,好好品读契丹文化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