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 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 正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
[2] 。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 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 。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二、工程介绍[3] [4]
1参与人员: ○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是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工程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及七个部委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国务
委员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四人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该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直接参加的专家学者有二百多人。
2目标 ○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推算出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由于学者们对三代不同历史阶段掌握的材料不同,所以工程按照时间上由近及远的路线,提出了详略不等的要求。具体目标有:
1.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 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 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 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3课题设置 ○
按照目标、任务工程被划分为若干个课题,不同学科的小专题混合编组,从而成为一个大的课题组。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科交叉,每一位参加者都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专题在整个目标任务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划分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工程分为九个课题,九个课题又分为44个专题。
课题的具体设置情况如下:
1. 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
2. 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研究;
3. 夏代年代学研究;
4. 商代前期年代学研究;
5. 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
6. 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
7. 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
8. 碳14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
9. 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与总结。
4研究途径 ○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项目,它主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历算、科技测年技术四个学科。为了完成测年目标,不同学科的专家要改变传统单干的方式,彼此合作,联合攻关。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的许多子课题,都是互相配合的,其中不少将由不同学科的学者一起承担。
概括的讲,它的研究途径主要包括两条:
一、 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
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二、 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做必要的发掘,
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的碳14年代测定。
最后对各课题通过以上两条以及其他途径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使研究进一步深化,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简单的说,专家需要综合文献、古文字、古代遗址等各方资料,并通过文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碳14测年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详细考证,综合判断事件发生的大致年代,从而建立起三代的大致时间尺标。
5成果 ○
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经过200多位考古学专家的日夜奋战,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夏、商前期的各王在位顺序基本确定,商后期以后的各王在位时间也有了比较准确的数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工程中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有以下12项:
1)在我国历史时代测年中,采用系列考古样品碳14测年的方法,使误差缩小,获得成功,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碳14测年样品的制备质量稳定,骨质样品的提纯方法可靠。常规法测试精度达到0.3%;AMS法测试精度达到0.5%,并首次对系列的有字卜骨进行AMS法测年。
3)沣西H18的发现与测年,为商周分界确定了范围,琉璃河H108“成周”卜甲的发现与测年,琉璃河M1193、晋侯墓地M8的研究与测年,晋侯苏钟的研究,以及有关遗址的分期和系统测年等,为建立西周年代学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4)以严格的考古类型学方法,排定“四要素”俱全的西周青铜器顺序,为金文历谱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对吴虎鼎等关键青铜器的断代研究,推定西周诸王年代,并证明共和以下历谱可信。
5)对1997年3月9日新疆北部的日全食进行观测,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黎明时的大食分日食会形成“天再旦”现象,并确认“懿王元年天再旦”时间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
6)根据天文推算、文献和全文历日研究、考古与碳14测年的综合研究,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年。
7)采用黄组周祭卜辞三系统说,排定商王帝辛的祀谱,经与商末历日比对研究,推定帝辛年代。
8)排除“三焰食日”为日食的可能性。结合甲骨分期研究与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认认,推定了商王武丁的年代。
9)安阳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在商文化考古学上有重大意义。
10)确认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11)对仲康日食的已有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进行新的研究和推算。
12)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上做出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工程意义
断代工程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夏商周断代问题。尽管有些结果还不是很精确,但是这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文化遗址,许多历史问题也顺便得到了解决,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得以后的科研少走不少弯路。同时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及技术攻关使得考古技术比如碳14测年技术得到了提高。
工程首次采用学科交叉、不同领域学者协作研究的方式,对目标的成功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通过这次工程,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为中国未来的考古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各方质疑
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成果报告后,引起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质疑,拥护和质疑两方展开了数次辩论。引起质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整个工程都是中国专家自己闭门造车,未能邀请国际上有关专家共同研究或者审核。对于其中一些关键的数据报告中也没有公开以供大家验证,如此得出的结果,无怪乎难以被国际学术界接受。
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断代工程的成果是否受政治影响
一些专家批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政治背景,工程的实施过程受国家政治导向,其目的在于激发民族的自豪感。例如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颜娟英说:“工程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其动机在于夸耀中华民族”,“它主要是一个政治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工程”[5]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家夏含夷批评工程:“有一种沙文主义的愿望企图把(中国)历史记载前推到公元前三千纪,把中国推到和埃及一样的水平上。”“这与其说是学术上的冲动,还不如说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和民族主义的冲动”[6]。
2)夏代的存在与否及夏商界定
工程主要测定了夏商西周各朝代起始结束时间及各王在位顺序,但是若夏朝不存在,则工程中关于夏朝的结论也就毫无意义了。由于1996年以前在已发掘的文物中未找到夏朝文字或者青铜器等有关文明存在的确凿证据,故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从商朝开始的(殷墟甲骨文,青铜器),夏朝只是一个传说。有专家对工程中认定的二里头文化即为夏文化
表示诸多质疑[7] 。2000年1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公布对偃师商城宫城北部“大灰沟”进行发掘的发掘简报及相关研究成果,宣布商文化的上限进入二里头文化四期,此结论否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认定的二里头文化全是夏文化的论断。 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界定至今仍众说纷纭,未形成统一论断[8] [9]。
3)工程中用碳14技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问题
这是工程中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工程中碳十四测年采用的是英国牛津大学的OxCal程序,国际碳14专家已指出这一算法的过程中夹杂了人为加工的成分,不代表国际标准。因此工程用此方法计算结果本身就不是很正确。同时由于现今的碳14测年技术所得的年代并不是精确的,故而所得结果有个置信度。在工程所用方法中,这一置信度只有68.2%[10] 。有些学者批评工程为了排除更多的观点,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学者蒋祖棣用工程中采用的程序验算了在工程中发表的为数不多的碳-14数据,结果算出的年代置信范围远远大于《简本》公布的拟合数据[11]。蒋祖棣批评:工程为了达到正负20年的精度要求,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甚至工程一些内部学者对蒋的说法也表示赞成,承认《简本》中的碳-14数据测年结果确实有问题。
此外,关于“武王克商”这一划分商周的重要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发生年代及工程中采用的部分文献的可靠性(如《竹书纪年》),一些学者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12]。
正因为工程在发布之后引起了不少争议,所以促使专家们对工程报告的繁本审核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他们公开要求对每个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都列出各种不同意见。学者们的这一主张使得已经大致写好的、仅包含一种结论的《繁本》未能获得通过。
五、小结
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遭到了多方面质疑,但是作为首次采用学科交叉方式研究的工程,对以后中国的科研模式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夏商周断代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巨大的,国家的参与、组织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展,国家机关7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和协调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在工程启动初,国家文物局就明确要求各省文物、考古部门要无条件支持工程研究。正是有了国家做保障,工程才能在短短四年内完成目标,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在工程以前,夏商周的年代学标尺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许多人甚至公开质疑夏朝的存在。工程的实施,确立了夏朝的存在,实现了先辈的夙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夏商周断代工程代表了20世纪我国学术界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虽说工程所得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无论如何,工程所得的观点和结论将成为以后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2]岳南:《中国文明来自何处—著名作家石舒波氏《龙山春秋》启示》
[3]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4] 岳南:《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纪实》 浙江人民出版社
[5] 《远东经济评论》2000年7月20日
[6] 《纽约时报》2000年11月10日
[7] 殷玮璋:《再论早商文化的推定及相关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8]陈淳 龚辛:《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 复旦学报 2004年第四期
[9]朱君孝:《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 中原文物 2006年第三期
[10]仇士华 蔡莲珍:《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碳14年代框架》 考古2001年第一期
[11]蒋祖棣:《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论的批评》
[12]谢应举 谢祥熹 谢红伟 谢晓峰:《对的质疑》 《学理论》2011年第八期
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
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 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 正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
[2] 。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 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 。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二、工程介绍[3] [4]
1参与人员: ○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是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工程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及七个部委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国务
委员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四人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该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直接参加的专家学者有二百多人。
2目标 ○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推算出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由于学者们对三代不同历史阶段掌握的材料不同,所以工程按照时间上由近及远的路线,提出了详略不等的要求。具体目标有:
1.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 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 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 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3课题设置 ○
按照目标、任务工程被划分为若干个课题,不同学科的小专题混合编组,从而成为一个大的课题组。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科交叉,每一位参加者都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专题在整个目标任务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划分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工程分为九个课题,九个课题又分为44个专题。
课题的具体设置情况如下:
1. 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
2. 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研究;
3. 夏代年代学研究;
4. 商代前期年代学研究;
5. 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
6. 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
7. 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
8. 碳14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
9. 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与总结。
4研究途径 ○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项目,它主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历算、科技测年技术四个学科。为了完成测年目标,不同学科的专家要改变传统单干的方式,彼此合作,联合攻关。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的许多子课题,都是互相配合的,其中不少将由不同学科的学者一起承担。
概括的讲,它的研究途径主要包括两条:
一、 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
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二、 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做必要的发掘,
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的碳14年代测定。
最后对各课题通过以上两条以及其他途径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使研究进一步深化,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简单的说,专家需要综合文献、古文字、古代遗址等各方资料,并通过文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碳14测年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详细考证,综合判断事件发生的大致年代,从而建立起三代的大致时间尺标。
5成果 ○
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经过200多位考古学专家的日夜奋战,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夏、商前期的各王在位顺序基本确定,商后期以后的各王在位时间也有了比较准确的数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工程中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有以下12项:
1)在我国历史时代测年中,采用系列考古样品碳14测年的方法,使误差缩小,获得成功,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碳14测年样品的制备质量稳定,骨质样品的提纯方法可靠。常规法测试精度达到0.3%;AMS法测试精度达到0.5%,并首次对系列的有字卜骨进行AMS法测年。
3)沣西H18的发现与测年,为商周分界确定了范围,琉璃河H108“成周”卜甲的发现与测年,琉璃河M1193、晋侯墓地M8的研究与测年,晋侯苏钟的研究,以及有关遗址的分期和系统测年等,为建立西周年代学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4)以严格的考古类型学方法,排定“四要素”俱全的西周青铜器顺序,为金文历谱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对吴虎鼎等关键青铜器的断代研究,推定西周诸王年代,并证明共和以下历谱可信。
5)对1997年3月9日新疆北部的日全食进行观测,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黎明时的大食分日食会形成“天再旦”现象,并确认“懿王元年天再旦”时间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
6)根据天文推算、文献和全文历日研究、考古与碳14测年的综合研究,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年。
7)采用黄组周祭卜辞三系统说,排定商王帝辛的祀谱,经与商末历日比对研究,推定帝辛年代。
8)排除“三焰食日”为日食的可能性。结合甲骨分期研究与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认认,推定了商王武丁的年代。
9)安阳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在商文化考古学上有重大意义。
10)确认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11)对仲康日食的已有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进行新的研究和推算。
12)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上做出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工程意义
断代工程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夏商周断代问题。尽管有些结果还不是很精确,但是这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文化遗址,许多历史问题也顺便得到了解决,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得以后的科研少走不少弯路。同时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及技术攻关使得考古技术比如碳14测年技术得到了提高。
工程首次采用学科交叉、不同领域学者协作研究的方式,对目标的成功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通过这次工程,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为中国未来的考古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各方质疑
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成果报告后,引起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质疑,拥护和质疑两方展开了数次辩论。引起质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整个工程都是中国专家自己闭门造车,未能邀请国际上有关专家共同研究或者审核。对于其中一些关键的数据报告中也没有公开以供大家验证,如此得出的结果,无怪乎难以被国际学术界接受。
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断代工程的成果是否受政治影响
一些专家批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政治背景,工程的实施过程受国家政治导向,其目的在于激发民族的自豪感。例如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颜娟英说:“工程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其动机在于夸耀中华民族”,“它主要是一个政治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工程”[5]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家夏含夷批评工程:“有一种沙文主义的愿望企图把(中国)历史记载前推到公元前三千纪,把中国推到和埃及一样的水平上。”“这与其说是学术上的冲动,还不如说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和民族主义的冲动”[6]。
2)夏代的存在与否及夏商界定
工程主要测定了夏商西周各朝代起始结束时间及各王在位顺序,但是若夏朝不存在,则工程中关于夏朝的结论也就毫无意义了。由于1996年以前在已发掘的文物中未找到夏朝文字或者青铜器等有关文明存在的确凿证据,故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从商朝开始的(殷墟甲骨文,青铜器),夏朝只是一个传说。有专家对工程中认定的二里头文化即为夏文化
表示诸多质疑[7] 。2000年1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公布对偃师商城宫城北部“大灰沟”进行发掘的发掘简报及相关研究成果,宣布商文化的上限进入二里头文化四期,此结论否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认定的二里头文化全是夏文化的论断。 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界定至今仍众说纷纭,未形成统一论断[8] [9]。
3)工程中用碳14技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问题
这是工程中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工程中碳十四测年采用的是英国牛津大学的OxCal程序,国际碳14专家已指出这一算法的过程中夹杂了人为加工的成分,不代表国际标准。因此工程用此方法计算结果本身就不是很正确。同时由于现今的碳14测年技术所得的年代并不是精确的,故而所得结果有个置信度。在工程所用方法中,这一置信度只有68.2%[10] 。有些学者批评工程为了排除更多的观点,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学者蒋祖棣用工程中采用的程序验算了在工程中发表的为数不多的碳-14数据,结果算出的年代置信范围远远大于《简本》公布的拟合数据[11]。蒋祖棣批评:工程为了达到正负20年的精度要求,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甚至工程一些内部学者对蒋的说法也表示赞成,承认《简本》中的碳-14数据测年结果确实有问题。
此外,关于“武王克商”这一划分商周的重要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发生年代及工程中采用的部分文献的可靠性(如《竹书纪年》),一些学者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12]。
正因为工程在发布之后引起了不少争议,所以促使专家们对工程报告的繁本审核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他们公开要求对每个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都列出各种不同意见。学者们的这一主张使得已经大致写好的、仅包含一种结论的《繁本》未能获得通过。
五、小结
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遭到了多方面质疑,但是作为首次采用学科交叉方式研究的工程,对以后中国的科研模式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夏商周断代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巨大的,国家的参与、组织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展,国家机关7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和协调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在工程启动初,国家文物局就明确要求各省文物、考古部门要无条件支持工程研究。正是有了国家做保障,工程才能在短短四年内完成目标,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在工程以前,夏商周的年代学标尺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许多人甚至公开质疑夏朝的存在。工程的实施,确立了夏朝的存在,实现了先辈的夙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夏商周断代工程代表了20世纪我国学术界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虽说工程所得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无论如何,工程所得的观点和结论将成为以后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2]岳南:《中国文明来自何处—著名作家石舒波氏《龙山春秋》启示》
[3]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4] 岳南:《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纪实》 浙江人民出版社
[5] 《远东经济评论》2000年7月20日
[6] 《纽约时报》2000年11月10日
[7] 殷玮璋:《再论早商文化的推定及相关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8]陈淳 龚辛:《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 复旦学报 2004年第四期
[9]朱君孝:《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 中原文物 2006年第三期
[10]仇士华 蔡莲珍:《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碳14年代框架》 考古2001年第一期
[11]蒋祖棣:《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论的批评》
[12]谢应举 谢祥熹 谢红伟 谢晓峰:《对的质疑》 《学理论》2011年第八期
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