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精准扶贫汇报材料
“小小的蜜蜂成天飞来飞去,那么勤劳,如果人能像蜜蜂这么勤劳,也一定能脱贫致富!”
日前,在甘肃漳县盐井乡举办的一个养蜂能手职业技能比赛上,65岁的潘爱巧老人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了她的养蜂故事。
“我太喜欢养蜂了,我已经养了三十几年了!”一提到蜜蜂,潘爱巧老人兴奋的情绪溢于言表。潘爱巧老人是漳县盐井乡许家咀村人,年轻时就开始养蜂的她对蜜蜂这种小生命似乎有一种对孩子一般的感情。每天当她干活累了的时候,她就坐到蜂箱前,看着蜜蜂们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这时候她的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开心,劳作的疲惫也一扫而光。这么多年来,她家产的蜂蜜非常受大家的欢迎,许多客户甚至从外地慕名而来买她的蜂蜜。
但这几年来,因为气候干旱以及蜂种及养殖技术落后等原因,和漳县的不少养蜂户一样,老人养蜂的事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一方面蜂蜜产量下降,一方面蜂大量死亡,潘爱巧老人的蜂从60多箱锐减到了30多箱,另外,因为子女不支持她养蜂,她一度灰了心想放弃养蜂。就在这时,在全国妇联挂职帮扶干部的带领下,邻近立桥村引进的新蜂种和养殖新技术给包括潘爱巧在内的蜂农们带来了希望。
全国妇联驻村帮扶干部高宏亮在漳县立桥村挂职已经快一年,从小在老家学过养蜂知识的他告诉中国妇女报? 中华女性网记者:“蜜蜂活框养殖法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技术,但在漳县,因为封闭落后的观
念意识,老乡们习惯于祖辈传下来的桶式养殖方法。其实桶式养殖是近乎野生饲养的方法,且管理不便,取蜜周期长,蜜种混杂。”
为了使当地蜂农们接受新的蜂种和养殖技术,高宏亮和村上的干部们几乎踏访遍了每户蜂农的家。最后,他们决定从典型示范带动入手,筛选思想觉悟高,脑筋灵活,有一定土蜂养殖基础的蜂农作为培养发展对象。随后,他们争取畜牧项目资金,先期投入100个蜂箱,以典型户为基础建立土蜂养殖场,并且成立了漳县立桥土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凭着从小跟辈们学习的意蜂养殖方法,高宏亮手把手地带着蜂农,共同摸索,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事实胜于一切说教,随着活框养殖法的技术和效益优势的体现,与老旧的养殖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技术和经济优势面前,此前村里一批观望犹豫的老式养蜂户,很快转变了看法,一批养蜂户纷纷积极投入到了新式方法的学习中去,主动改造老式蜂巢。
目前,随着立桥村蜂场的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以立桥村为典型的蜜蜂养殖模式已经在全县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特别是借助全国妇联的项目资金,立桥村投入蜂种蜂具帮扶带动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以合作社加自主养殖及技术扶持等多种灵活的方式促发展保增收。蜂场还先后举办了2期蜂农培训班,吸引大草滩乡等乡镇蜂农来考察学习,并作为实训基地为县畜牧局举办的中蜂养殖培训班授课7次,助力漳县“555”小蜜蜂精准扶贫计划。
进入今年7月后,随着雨水的增多,上蜜量大幅增加,立桥村专业合作社累计割取优质土蜂蜜550余斤,实现了3万余元的销售收入,另合计蜂种销售收入14万余元。为了提升蜂蜜的附加值,立桥村还注册了立桥山牌商标,立桥山土蜂蜜以品牌的形式推向了市场,漳县人也终于吃上了自己产的优质蜂蜜。据记者了解,按照该村的发展计划,2017年核心场区将达到200箱的存蜂量,立桥村将达到700箱的规模。
在技能大赛上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扶持漳县种蜂养殖产业的发展,提高养蜂农户职业技能,激发养蜂热情,漳县特别推出了这次全县养蜂能手职业技能比赛,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养蜂能手们汇聚一堂,大家在这里比技术、比谁家的蜂蜜最好、最甜。比赛结束后,活动评选出了此次养蜂能手比赛的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并为一批巾帼养殖示范户授予了证书。
采访中,在比赛中获得优秀奖的潘爱巧高兴地告诉记者:“新的养蜂技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会继续把蜂养下去! ”
被授予巾帼养殖示范户的赵金梅对记者说:“我对新蜂种养殖很有信心,我希望多学点养殖技术,扩大养蜂规模,争取获得更好的效益!”
甘肃省乡镇精准扶贫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凉州区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攻方向,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严格落实“853”挂图作业,精准落实“五个一批”脱贫措施,深入实施“1+17+2”
精准扶贫行动,坚定不移走“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路子,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年底整体脱贫。
靠实责任落实“一号工程”
凉州区委、区政府强化“一号”意识,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调整成立了凉州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三个领导小组,充实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力量。今年年初,区委召开区委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全区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与18名部门主要领导和18个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下发了《区委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明确了精准扶贫工作责任领导、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和落实时限,形成了上下衔接、条块结合、各负其责、各尽其责的责任体系。
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现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列出需求清单,对2016年脱贫的40个村制定完善了脱贫规划,对2016年脱贫的11464户贫困户逐户修订完善了脱贫计划,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建立三级联动落实机制。区里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和由区级领导任主任的19个精准扶贫专项工作办公室,乡镇设立扶
贫与双联合一工作站,村上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队,构建区、乡、村三级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机制。
建立分层主体责任机制。建立区级领导包抓精准扶贫责任制,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抓工作、部门实施项目、乡镇富民增收、双联单位双联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联村联户“四个主体责任”,形成了区级抓村、乡镇抓户、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精准扶贫责任体系。
建立持续工作督导机制。坚持全面督查与专项督查、定期督查与随机督查相结合,成立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和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5个精准扶贫督查组,每月1次对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问题清单,督促进行限期整改。
建立考核激励惩戒机制。制定《凉州区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凉州区贫困村工作业绩考核办法》,把扶贫攻坚成效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由户到村、由村到乡、由乡到区的脱贫成效评估考核机制,落实奖惩措施。建立落实干部逢提必下制度,严格落实驻村干部驻村时间累计计算基层工作经历的相关措施。
建立责任监督问责机制。严格落实省市区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加强扶贫资金拨付时效监管,推行扶贫项目资金一年一审计制度,及时发现整改问题,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制定《凉州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乡镇精准扶贫汇报材料
“小小的蜜蜂成天飞来飞去,那么勤劳,如果人能像蜜蜂这么勤劳,也一定能脱贫致富!”
日前,在甘肃漳县盐井乡举办的一个养蜂能手职业技能比赛上,65岁的潘爱巧老人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了她的养蜂故事。
“我太喜欢养蜂了,我已经养了三十几年了!”一提到蜜蜂,潘爱巧老人兴奋的情绪溢于言表。潘爱巧老人是漳县盐井乡许家咀村人,年轻时就开始养蜂的她对蜜蜂这种小生命似乎有一种对孩子一般的感情。每天当她干活累了的时候,她就坐到蜂箱前,看着蜜蜂们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这时候她的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开心,劳作的疲惫也一扫而光。这么多年来,她家产的蜂蜜非常受大家的欢迎,许多客户甚至从外地慕名而来买她的蜂蜜。
但这几年来,因为气候干旱以及蜂种及养殖技术落后等原因,和漳县的不少养蜂户一样,老人养蜂的事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一方面蜂蜜产量下降,一方面蜂大量死亡,潘爱巧老人的蜂从60多箱锐减到了30多箱,另外,因为子女不支持她养蜂,她一度灰了心想放弃养蜂。就在这时,在全国妇联挂职帮扶干部的带领下,邻近立桥村引进的新蜂种和养殖新技术给包括潘爱巧在内的蜂农们带来了希望。
全国妇联驻村帮扶干部高宏亮在漳县立桥村挂职已经快一年,从小在老家学过养蜂知识的他告诉中国妇女报? 中华女性网记者:“蜜蜂活框养殖法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技术,但在漳县,因为封闭落后的观
念意识,老乡们习惯于祖辈传下来的桶式养殖方法。其实桶式养殖是近乎野生饲养的方法,且管理不便,取蜜周期长,蜜种混杂。”
为了使当地蜂农们接受新的蜂种和养殖技术,高宏亮和村上的干部们几乎踏访遍了每户蜂农的家。最后,他们决定从典型示范带动入手,筛选思想觉悟高,脑筋灵活,有一定土蜂养殖基础的蜂农作为培养发展对象。随后,他们争取畜牧项目资金,先期投入100个蜂箱,以典型户为基础建立土蜂养殖场,并且成立了漳县立桥土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凭着从小跟辈们学习的意蜂养殖方法,高宏亮手把手地带着蜂农,共同摸索,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事实胜于一切说教,随着活框养殖法的技术和效益优势的体现,与老旧的养殖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技术和经济优势面前,此前村里一批观望犹豫的老式养蜂户,很快转变了看法,一批养蜂户纷纷积极投入到了新式方法的学习中去,主动改造老式蜂巢。
目前,随着立桥村蜂场的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以立桥村为典型的蜜蜂养殖模式已经在全县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特别是借助全国妇联的项目资金,立桥村投入蜂种蜂具帮扶带动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以合作社加自主养殖及技术扶持等多种灵活的方式促发展保增收。蜂场还先后举办了2期蜂农培训班,吸引大草滩乡等乡镇蜂农来考察学习,并作为实训基地为县畜牧局举办的中蜂养殖培训班授课7次,助力漳县“555”小蜜蜂精准扶贫计划。
进入今年7月后,随着雨水的增多,上蜜量大幅增加,立桥村专业合作社累计割取优质土蜂蜜550余斤,实现了3万余元的销售收入,另合计蜂种销售收入14万余元。为了提升蜂蜜的附加值,立桥村还注册了立桥山牌商标,立桥山土蜂蜜以品牌的形式推向了市场,漳县人也终于吃上了自己产的优质蜂蜜。据记者了解,按照该村的发展计划,2017年核心场区将达到200箱的存蜂量,立桥村将达到700箱的规模。
在技能大赛上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扶持漳县种蜂养殖产业的发展,提高养蜂农户职业技能,激发养蜂热情,漳县特别推出了这次全县养蜂能手职业技能比赛,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养蜂能手们汇聚一堂,大家在这里比技术、比谁家的蜂蜜最好、最甜。比赛结束后,活动评选出了此次养蜂能手比赛的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并为一批巾帼养殖示范户授予了证书。
采访中,在比赛中获得优秀奖的潘爱巧高兴地告诉记者:“新的养蜂技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会继续把蜂养下去! ”
被授予巾帼养殖示范户的赵金梅对记者说:“我对新蜂种养殖很有信心,我希望多学点养殖技术,扩大养蜂规模,争取获得更好的效益!”
甘肃省乡镇精准扶贫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凉州区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攻方向,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严格落实“853”挂图作业,精准落实“五个一批”脱贫措施,深入实施“1+17+2”
精准扶贫行动,坚定不移走“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路子,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年底整体脱贫。
靠实责任落实“一号工程”
凉州区委、区政府强化“一号”意识,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调整成立了凉州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三个领导小组,充实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力量。今年年初,区委召开区委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全区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与18名部门主要领导和18个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下发了《区委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明确了精准扶贫工作责任领导、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和落实时限,形成了上下衔接、条块结合、各负其责、各尽其责的责任体系。
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现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列出需求清单,对2016年脱贫的40个村制定完善了脱贫规划,对2016年脱贫的11464户贫困户逐户修订完善了脱贫计划,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建立三级联动落实机制。区里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和由区级领导任主任的19个精准扶贫专项工作办公室,乡镇设立扶
贫与双联合一工作站,村上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队,构建区、乡、村三级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机制。
建立分层主体责任机制。建立区级领导包抓精准扶贫责任制,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抓工作、部门实施项目、乡镇富民增收、双联单位双联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联村联户“四个主体责任”,形成了区级抓村、乡镇抓户、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精准扶贫责任体系。
建立持续工作督导机制。坚持全面督查与专项督查、定期督查与随机督查相结合,成立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和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5个精准扶贫督查组,每月1次对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问题清单,督促进行限期整改。
建立考核激励惩戒机制。制定《凉州区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凉州区贫困村工作业绩考核办法》,把扶贫攻坚成效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由户到村、由村到乡、由乡到区的脱贫成效评估考核机制,落实奖惩措施。建立落实干部逢提必下制度,严格落实驻村干部驻村时间累计计算基层工作经历的相关措施。
建立责任监督问责机制。严格落实省市区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加强扶贫资金拨付时效监管,推行扶贫项目资金一年一审计制度,及时发现整改问题,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制定《凉州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