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黎塞留的外交思想
黎塞留全名: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 (1585~1642) 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枢机主教,政治家,外交家。1585年9月9日生于巴黎贵族家庭,1642年12月4日卒于同地。1607年任吕松主教,1614年作为普瓦图的教士代表出席三级会议。两年后受到摄政太后玛丽·德·美第奇的重用。1617年遭国王路易十三放逐。后又为路易十三所赏识。1622年任枢机主教,1624年进入枢密院,同年为宰相。 黎塞留被后人称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具谋略、也最无情的政治家。
黎塞留早年的仕途并不顺利。由于其父在宗教战争中的表现而被亨利三世授予黎塞留家族吕松主教这个职位。1606年,鉴于黎塞留已达到任职最小年龄,亨利四世提名黎塞留为吕松主教。1607年,黎塞留开始被任命为吕松主教。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后,王太后玛丽·德·美第奇摄政。1614年黎塞留作为普瓦图的教士代表出席三级会议。1616年任内政与陆军国务秘书。1617年国王路易十三开始掌权,诛杀太后的宠臣孔奇尼,迫使太后流亡,黎塞留亦遭放逐,后渐渐获得路易十三的信任,1622年被提名为枢机(即红衣主教),1624年进入枢密院,同年升任宰相。
从1624年起执首相职起,黎塞留执政长达18年。黎塞留的执政方针主要涉及以下两个目标:其一,对外对抗哈布斯堡王朝,其二,对内加强法国的中央集权。在他执政时期,以冷酷无情,奸猾狡诈著称。在大仲马写的《三个火枪手》,里面虽然极力贬低红衣主教黎塞
留,但他的形象刻画得还应是很真实的,冷竣,无情,奸猾,喜怒从不流露于言表。黎塞留把巩固与发展法国的绝对君主制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对此,他在总结其一生政治活动的回忆录《政治遗嘱》中明确宣称:“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使王国荣耀”。纵观黎塞留执政时期的所作所为,应该说他很好地完成了自定的使命。
在西方,17世纪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西方文化虽有民主人权的因子,但其核心包含着白人至上的种族优越感,它在国内提倡民主和宽容,在对外交往中则奉行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因此现代外交的实质是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按一定游戏规则追求国家权力的最大化,其指导思想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公理是强权的外衣,尽管善良的人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黎塞留认为,“国家”高于一切,国家是一种价值,为了它,一切手段都是好的。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作为天主教徒和红衣主教,黎塞留本应支持斐迪南二世的宗教目标,但是黎塞留却把法国的国家利益置于宗教目标之上,采取了支持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态度,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称霸中欧。到1635年,德国与奥地利双方民穷财尽,似乎有停止敌对愿意妥协谋和的迹象时,黎塞留却不希望在法王的势力足以与哈布斯堡皇帝相抗衡,最好是更强大之前,中欧出现妥协。有鉴于此,他说服法王正式加入了欧洲三十年战争,以武力支持德意志的新教势力,与哈布斯堡王朝分庭抗礼。
正如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他结盟与
否唯一的标准便是符不符合法国的利益。”据此原则,他先是与新教国家同盟,后来甚至与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联盟。
黎塞留继承了亨利四世的思想,把追求天然疆界视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通过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维持欧洲的“政治均势”来实现这一目标。黎塞留曾写信给国王路易十三,希望国王同意参加三十年宗教战争,因为这样可能兼并洛林,把法国的东部领土推进到莱因河边,取得法国东部的天然疆界。后来在《政治遗书》中,黎塞留则明确表示:“我秉政之目的在于:为高卢收回大自然为它指定的疆界,为高卢人找回高卢人国王,将法国置于高卢的位置上,在原属古代高卢的一切地方建立新的高卢。”
黎塞留对马基雅维利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深表赞同。《大外交》一书中这样写道: “为求和平而以战争为手段,其后果即使违背个人初衷,亦非出于故意,而是迫于最严苛最残酷之现实需要。开启战端之意图若为正当,便可谓正义之战。因此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乃意图而非手段。为除恶以致有时令无辜者流血,此非战之罪。”从这一思想出发,黎塞留为了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一方面不惜采取强权政治和武力政策;另一方面,也十分强调谈判、宣传等和平手段的运用。
他是一位前无古人的外交家,第一个跳出了王室联姻与宗教派系的束缚,他高喊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他的外交政策将德意志撕成碎片,将西班牙拖入万劫不复,使得法兰西保持了近两百年的陆上优势。
课程名称:战后美国外交史
课程性质:专业考查课
任课教师:王伟
年级:2013级1班
姓名:郎琨
学号:[1**********]1
简述黎塞留的外交思想
黎塞留全名: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 (1585~1642) 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枢机主教,政治家,外交家。1585年9月9日生于巴黎贵族家庭,1642年12月4日卒于同地。1607年任吕松主教,1614年作为普瓦图的教士代表出席三级会议。两年后受到摄政太后玛丽·德·美第奇的重用。1617年遭国王路易十三放逐。后又为路易十三所赏识。1622年任枢机主教,1624年进入枢密院,同年为宰相。 黎塞留被后人称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具谋略、也最无情的政治家。
黎塞留早年的仕途并不顺利。由于其父在宗教战争中的表现而被亨利三世授予黎塞留家族吕松主教这个职位。1606年,鉴于黎塞留已达到任职最小年龄,亨利四世提名黎塞留为吕松主教。1607年,黎塞留开始被任命为吕松主教。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后,王太后玛丽·德·美第奇摄政。1614年黎塞留作为普瓦图的教士代表出席三级会议。1616年任内政与陆军国务秘书。1617年国王路易十三开始掌权,诛杀太后的宠臣孔奇尼,迫使太后流亡,黎塞留亦遭放逐,后渐渐获得路易十三的信任,1622年被提名为枢机(即红衣主教),1624年进入枢密院,同年升任宰相。
从1624年起执首相职起,黎塞留执政长达18年。黎塞留的执政方针主要涉及以下两个目标:其一,对外对抗哈布斯堡王朝,其二,对内加强法国的中央集权。在他执政时期,以冷酷无情,奸猾狡诈著称。在大仲马写的《三个火枪手》,里面虽然极力贬低红衣主教黎塞
留,但他的形象刻画得还应是很真实的,冷竣,无情,奸猾,喜怒从不流露于言表。黎塞留把巩固与发展法国的绝对君主制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对此,他在总结其一生政治活动的回忆录《政治遗嘱》中明确宣称:“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使王国荣耀”。纵观黎塞留执政时期的所作所为,应该说他很好地完成了自定的使命。
在西方,17世纪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西方文化虽有民主人权的因子,但其核心包含着白人至上的种族优越感,它在国内提倡民主和宽容,在对外交往中则奉行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因此现代外交的实质是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按一定游戏规则追求国家权力的最大化,其指导思想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公理是强权的外衣,尽管善良的人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黎塞留认为,“国家”高于一切,国家是一种价值,为了它,一切手段都是好的。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作为天主教徒和红衣主教,黎塞留本应支持斐迪南二世的宗教目标,但是黎塞留却把法国的国家利益置于宗教目标之上,采取了支持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态度,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称霸中欧。到1635年,德国与奥地利双方民穷财尽,似乎有停止敌对愿意妥协谋和的迹象时,黎塞留却不希望在法王的势力足以与哈布斯堡皇帝相抗衡,最好是更强大之前,中欧出现妥协。有鉴于此,他说服法王正式加入了欧洲三十年战争,以武力支持德意志的新教势力,与哈布斯堡王朝分庭抗礼。
正如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他结盟与
否唯一的标准便是符不符合法国的利益。”据此原则,他先是与新教国家同盟,后来甚至与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联盟。
黎塞留继承了亨利四世的思想,把追求天然疆界视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通过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维持欧洲的“政治均势”来实现这一目标。黎塞留曾写信给国王路易十三,希望国王同意参加三十年宗教战争,因为这样可能兼并洛林,把法国的东部领土推进到莱因河边,取得法国东部的天然疆界。后来在《政治遗书》中,黎塞留则明确表示:“我秉政之目的在于:为高卢收回大自然为它指定的疆界,为高卢人找回高卢人国王,将法国置于高卢的位置上,在原属古代高卢的一切地方建立新的高卢。”
黎塞留对马基雅维利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深表赞同。《大外交》一书中这样写道: “为求和平而以战争为手段,其后果即使违背个人初衷,亦非出于故意,而是迫于最严苛最残酷之现实需要。开启战端之意图若为正当,便可谓正义之战。因此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乃意图而非手段。为除恶以致有时令无辜者流血,此非战之罪。”从这一思想出发,黎塞留为了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一方面不惜采取强权政治和武力政策;另一方面,也十分强调谈判、宣传等和平手段的运用。
他是一位前无古人的外交家,第一个跳出了王室联姻与宗教派系的束缚,他高喊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他的外交政策将德意志撕成碎片,将西班牙拖入万劫不复,使得法兰西保持了近两百年的陆上优势。
课程名称:战后美国外交史
课程性质:专业考查课
任课教师:王伟
年级:2013级1班
姓名:郎琨
学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