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4期
(第28卷总第122期)贵她民族研究GuizhouEthnicStudiesNo.4,2008(V01.28.General.No.122)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
鸟力更
(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如果人为地去破坏这一法则,人类就会等于是破坏自己未来的生存空间。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计方式。这就是,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产生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的原因。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时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采,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时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不丧失自己的文化,才会在未来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生存资本和发展空间。本文从国际法、民族习惯法、党和国家民族正策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依据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4—0070-06
AbouttheThreeImportantBasisofProtecting
theMinorityTraditionalCultural
WULi-geng
(PartySchoolInletMongoliaAutonomousaesion,Hohhot,InnerMongolia010010,China)
Abstract:nationalculturaldiversityisthenaturallawofhumansociety,ifartificially
tantamounttotounderminetheruleofhumanwillbeaunderminingtheirOWnfuturesurvival.Differentnaturalenvironment,thelivelihoodofcreating
hadadifferentway.Thatis'inthediversityofecologicalenviroment
achoiceofdifferentcil,ilizatlonaandculturaltotreatcenter0fthe们igin0fmultipletoresAsorl8.Infact,cultureembodiedin
environmentinpersonhowotherp∞ple,treatsourcethemselves,howdealwiththenstill赳a8whichtheirown.Culturaldiversityistheexchange,thedinnovationandcreativity。tohumantermstothemaintenanceofbiologicaldiversity∞anessentialbalan∞.Protectionisto拍feglIaldthenationalcultureandthefundamentalnationalinterests,anationnotonlylosetheirculture,societyinthefuturewillhavetheir
internationallaw,cmtommThwandthenationalpartyownsurvivalanddevelopmentofthecapital.Thisarticlefromthe
expoundedhisviews.andnationalpolicypointofviewis
Keywords:protecttheminoritynation,traditionalculture,importantbasts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JI.——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收稿日期:2008-05—12
【作者】鸟力更,男,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行政学院教授,民族理论教研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民族政治学和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工作。・70・
乌力更: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
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IJl人世间是由多种文化组成或者说多种文化构筑了在浩瀚无极的宇宙中的这微小的人世间。多种文化的积淀正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的根基。因此,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是保护全人类未来健康的生存环境。
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法律依据:国际法
《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的第一句话就写道:“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第二条规定:“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并且不得因一人所属的国家或领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国际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领土是独立领土、托管领土、非自治领土或者处于其他任何主权受限制的情况之下。”人权的保护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只有人权得到应有的保障,文化多样性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人权的保障又是民族平等的前提,人权得不到保障时没有必要提出民族平等问题。换言之,人权是民族权利的根基,而民族权利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因为,文化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四条指出,捍卫文化多样性是伦理方面的迫切需要,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各种权利。任何人不得以文化多样性为由,损害受国际法保护的人权或限制其范围。该宣言的第5条中又强调指出,文化权利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富有创造力的多样性的发展,要求充分地实现《世界人权宣勐第27条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和第15条所规定的文化权利。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每个人都有权接受充分尊重其文化特性的优质教育和培训;每个人都应当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重大计划生活和从事自己所特有的文化活动,但必须在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范围内。
联合国以及教科文组织在许多文件中都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和相互平等对待的问题。1966年徊际文化合作原则宣言》第一条规定“各种文化都有尊严和价值,必须予以尊重和保存”、“每一人民都有发展其文化的权利和义务”、“所有文化都是属于全体人类的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它们的种类繁多,彼此互异,并互为影响”。田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每个人都应当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生活和从事自己所特有的文化活动。”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确认“……文化之广泛传播以及为争取正义、自由与和平对人类进行之教育为维护人类尊严不可缺少的举措,亦为一切国家关切互助之精神,必须履行之神圣义务”,该法第一条中“重申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和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伪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这些个性和特征都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不可缺少的色彩。“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单一化,致使一些国家的‘文化基因’流失。如同物种基因单一化造成物种的退化,文化单一化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使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141因此,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如果人为地去破坏这一法则,人类就等于是破坏自己未来的生存空间。于2001年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前第1条中强调: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在第2条指出,从文化多样性到文化多元化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中,必须确保属于多元的、不同的和发展的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关系和共处。主张所有公民的融入和参与的政策是增强社会凝聚・71・
2008年第4期2008年8月版力、民间社会活力及维护和平的可靠保障。因此,这种文化多元化是与文化多样性这一客观现实相应的一套政策。文化多元化与民主制度密不可分,它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能够充实公众生活的创作能力的发挥。阁
2005年loft20日,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规定,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等同对待。各国有权采取有利于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措施。
尤尔夫・汉纳尔斯指出:“世界的体制与其说是创造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的同质文化,不如说是一种多样性代替另一种多样性;新的多样性更多地是建筑在相互关系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自主性之上的。”喳美国人类学家博克说:“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生计方式的差异性不仅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或生物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一方面是各种族、各民族交流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文化多样性涉及以下基本认同: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同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别。
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实践依据:民族习惯法
民族习惯法既非纯粹的道德规范,也不是完全的法律规范。而是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准法规范。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我国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的权威而自然形成或约定的,主要调整该少数民族内部社会关系,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计方式。这就是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产生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的原因。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习惯法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法国学者布律尔所说:“还未产生文字的原始社会必然生活在习惯法制度下。”【7】历史上,中国各少数民族未制定“森林法”但他们的习惯法中有许多保护森林资源的规约。傣族寨子多有一片或多片“鼋林”,是傣族人民埋葬祖先的地方。“窀林”受世代居民的保护,往往树木高大茂密。“窀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暇在布朗族村寨都有大小不一的神山,是布朗族人民埋葬祖先的地方,任何人不得私自破坏、砍伐神山上的树木,甚至连枯木也不可以拿。布朗族还认为有些动物(如野牛、大象)是有神灵的动物,不可以伤害、猎捕。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各世居民族都有类似的有关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习俗,它与各个民族的文化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正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相反,一旦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例如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不顾民族文化,对傣族传统的“奄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致使西双版纳的大量林地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又如对动物的保护,在解放以前傣族和布朗族人民都把大象视为神物,不敢猎捕,但是一部著名的电影《脯象t己》在西双版纳拍摄后,人们亲眼看着大象被猎杀后,不再认为大象是不可以伤害的,于是开始了猎杀大象的历史。嗍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带来整个系统的失衡。对草原牧区而言,牧民、牲畜、草场都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合理载畜量的范围内,放牧牲畜对草场是有利的。网传统的游牧体制要求人口保持在相对较少的水平上,畜群规模也必须控制在每个牧人能够安全饲养的头数内。更重要的是,牧民们通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来保证人——畜——草・72・
乌力更: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
三者之间正常的能量流通。可以说,蒙古族传统的游牧方式科学而合理地解决了人——畜——草间的适应问题。因此,在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计方式之下,也就不存在人为的生态破坏。IIol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蒙古族文化的主流,游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蒙古族游牧文化就是生态文化。Illl著名学者姜戎把蒙古族的“大命小命”的概念写进自己的作品里并说明“这是牧民直接教给我的。曾经有好几个蒙古老人对我说过,‘人、马、牛羊、老鼠和狼,所有这些活物都是小命,但草和草原是大命。草原没了,你们统统没命……’蒙古人最心疼的就是草、草原。所以史书记载,谁破坏草原烧草场,就会受到‘诛其家’的惩罚。蒙古人爱草如命。这个‘大命小命’的关系,连西方读者都觉得很深刻,而蒙古人几百年前就有这种意识了。”n哦区资深生态学家刘仲龄老先生在镌蒙古族的传统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论》一文中指出: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恰恰构筑了天(气候环境)、地(土壤营养库)、生(生物多样性)、人(人群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历史条件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高效和谐的优化组合。游移放牧的完整规范,可以保持草原自我更新的再生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满足家畜的营养(能源)需要,保障人类的生存与进步。这是草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协调有序的耦合效应。存在决定意识,这种优化系统组合必然成为生态观念的客观依据。所以,在蒙古民族文化中,从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伦理规范、民风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蕴涵了明显的生态观点与环境思想。01]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陈光林同志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应当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生态智慧。但作为草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较,又有着明显的特点。草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不仅把人当作‘天’(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把‘天’(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惜自然。这一特点直接导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草原文化天然地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行动的准则,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到极致。因此,在当代世界人类生产发展普遍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的形式下,历史上以游牧文明为基础的草原文化这种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更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实为不可多得的思想源泉”。113l事实上,越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越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不丧失自己的文化,才会在未来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生存资本和发展空间。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理论依据: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民族政策的支柱。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是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要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排斥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民族分裂行为。这就是说,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我们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理论依据。
正因为如此,全国各个民族地区,依据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为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为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正做着很多有益工作。据报道,云南省对民族工作的重视力度比较大。云南省少数民族的种类及人口均居全国前列,民族语言及文字种类较多、支系繁杂。就以教育工作为例,云南省14个少数民族使用20种文字或拼音进行双语教学,有11个少数民族的小学生使用14种文字。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的基础上。为配合双语教学的规范开展,云南省民委、省教育厅积极推进双语教材的编译与出版。截至2006年,全省共编译审定14个民族18个语种的276本双语文教材,出版发行98万多册。从・73・
2008年第4期2008年8月版2007年起,云南省除继续编泽出版小学四年级“双语文”教材外,义组织力量开始进行德傣、两傣、滇苗、川苗等大语种的一年级对泽数学双语教材。截至2007年,云南省已有15个州市的66个县市开展了双语教学,学校总数3687所,占双语教学学校、校点在校学生总数的87.3%,近13万名学生从学前或一年级至六年级学段已开始接受规范的双语教学。114J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在“十一五”期间民族工作新举措中规定:每年单列100万元民族事务费:认真落实民族机动金制度,州级设立的民族机动金,按州级当年财政建设性支出的3%至5%安排。坚持民族机动金由民族工作部门安排,财政审计部门监督的原则,着力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从2006年起,在州级财政设立的民族机动金中,每年单列100万元民族事务费,专项用于解决民族工作特殊困难和问题。……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采取优惠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骨干人才。继续实行每年从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少数民族青年中通过公开考试,录用50名公务员,补充到县(市)、乡(镇)党政机关工作的政策;公开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少数民族干部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在政府组成人员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组织部门在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和调整领导班子时,要充分听取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
贵州省的一些做法也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值得其他地方借鉴。从2006年开始,贵州省省级财政增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l100万元,并逐年按200万元、300万元、400万元、500万元的额度递增,到2010年要达到2500万元,省级财政还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Ilq
当然,其他省市自治区也对这一方面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阿拉善
“我们认为,各个有关方面在研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治理意见的报止》(内政发1995.113号)中指出:
究、解决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时,都应遵循‘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同时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条基本原则。并且,根据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要求,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和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的利益。”莫旗是我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至今仍有30%以上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群众居住在危旧草房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自治区的财政中分别拨给兴安盟6000万元、莫旗5000万元,用于对危旧房屋进行改造。兴安盟总投资7190万元,除自治区下拨的6000万元专项资金外,其余1190万元将通过单位帮扶、群众自筹等渠道加以解决。莫旗在36个民族村、屯改造危旧房屋3655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总改建面积19万多平方米,总造价为9548多万元。这样,在2007年,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达斡尔族自治旗的1.4万多户少数民族群众迁入新居。【17怛是,我们应该看到,有些地区的规定和做法很大一部分是流于原则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借鉴国外的作法,应在法律制度上加强工作,健全各种法律制度。资料显示:日本于1871年颁布了eft-器旧物保存法》,于1897年颁布了《古社寺保护法》,于1919年颁布了《占迹名胜天然纪念博物馆法》,于1920年颁布了《丈化财产保护法》(在1954年对此法进行较大修订),于1929年颁布了《国宝保存法》,于1933年颁布了《重要美术品保护法》等等。法国于1840年颁布了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87年颁布《纪念物保护法》,于1906年颁布《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于1913年和1930年先后颁布了历史古迹法》、《景观保护法》,于1941年通过了《考古发掘法》,在二战后,又通过了《历史街区保护法》,于1973年颁布了《喊市规划法》。美国在1875年和1887年先后通过《印第安人宅地法》、《道斯单独占有法》,在1934年通过《印第安重组法》,在1976年制定了《美国民俗保护法》等。悯欧美和日本,都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作法。・74・
乌力更: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3龙应台.文化到底是什么?[闹.北方新报,2005-11-26.
[23司马俊莲.论少数民族权利的法理基础[J】.
[3]联合国,・您的世界:Biog,2007.
[4】非民族工作研究。2007(4).同.保护文化多样性[N】.中国民族报,2005—11—29.
[53联合国,您的世界:Biog,2007.
[63麦克尔.卡里瑟斯.陈丰译。我们为什么有文化[H】.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5.
[73转引自廖国强,何明,袁国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H].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84.
[8]张晓辉,王启梁.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个案研究[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2(11).
[9]葛根高娃.鸟云巴图.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2).
[103陈烨.蒙古族文化的生态学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5).
[1ll宝力高.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J].内蒙古社科联动态,2005.
[12]张荚.还‘狼性’一个公道:姜戎访谈录[N3.南方周末,2008.
[133盖志毅.浅论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研究,2006,(2).
[143六茸农布.云南培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N].中国民族报,2007-8-10.
[15]陈湘,吴东海.构建和谐发展彝州云南楚雄再加力度IN].中国民族报,2005-11-29.
[163李寅。杨箫羽.今年起责州省级财政增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00万元[N3.中国民族报.
[173阿勒得尔图.内蒙古1.4万多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将住进新居[N].中国民族报,2007-01-2.
[18】乔玉光.发展与危机:国外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验的启示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2).
(责任编辑:廖建)・75・
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乌力更, WU Li-geng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2008,28(4)
参考文献(18条)
1.葛根高娃;乌云巴图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3(02)
2.张晓辉;王启梁 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个案研究[期刊论文]-复印报刊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分册 2002(11)
3.廖国强;何明;袁国友 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 2006
4.麦克尔.卡里瑟斯;陈丰 我们为什么有文化 1998
5.联合国,您的世界:Biog,2007
6.非同 保护文化多样性 2005
7.联合国,您的世界:Biog,2007
8.司马俊莲 论少数民族权利的法理基础 2007(04)
9.龙应台 文化到底是什么? 2005
10.乔玉光 发展与危机:国外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验的启示与思考[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02)
11.阿勒得尔图 内蒙古1.4万多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将住进新居 2007
12.李寅;杨箫羽 今年起责州省级财政增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00万元
13.陈湘;吴东海 构建和谐发展彝州云南楚雄再加力度 2005
14.六茸农布 云南培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 2007
15.盖志毅 浅论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期刊论文]-理论研究 2006(02)
16.张英 还'狼性'一个公道:姜戎访谈录 2008
17.宝力高 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 2005
18.陈烨 蒙古族文化的生态学思考[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1(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mzyj200804013.aspx
2008年第4期
(第28卷总第122期)贵她民族研究GuizhouEthnicStudiesNo.4,2008(V01.28.General.No.122)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
鸟力更
(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如果人为地去破坏这一法则,人类就会等于是破坏自己未来的生存空间。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计方式。这就是,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产生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的原因。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时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采,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时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不丧失自己的文化,才会在未来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生存资本和发展空间。本文从国际法、民族习惯法、党和国家民族正策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依据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4—0070-06
AbouttheThreeImportantBasisofProtecting
theMinorityTraditionalCultural
WULi-geng
(PartySchoolInletMongoliaAutonomousaesion,Hohhot,InnerMongolia010010,China)
Abstract:nationalculturaldiversityisthenaturallawofhumansociety,ifartificially
tantamounttotounderminetheruleofhumanwillbeaunderminingtheirOWnfuturesurvival.Differentnaturalenvironment,thelivelihoodofcreating
hadadifferentway.Thatis'inthediversityofecologicalenviroment
achoiceofdifferentcil,ilizatlonaandculturaltotreatcenter0fthe们igin0fmultipletoresAsorl8.Infact,cultureembodiedin
environmentinpersonhowotherp∞ple,treatsourcethemselves,howdealwiththenstill赳a8whichtheirown.Culturaldiversityistheexchange,thedinnovationandcreativity。tohumantermstothemaintenanceofbiologicaldiversity∞anessentialbalan∞.Protectionisto拍feglIaldthenationalcultureandthefundamentalnationalinterests,anationnotonlylosetheirculture,societyinthefuturewillhavetheir
internationallaw,cmtommThwandthenationalpartyownsurvivalanddevelopmentofthecapital.Thisarticlefromthe
expoundedhisviews.andnationalpolicypointofviewis
Keywords:protecttheminoritynation,traditionalculture,importantbasts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JI.——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收稿日期:2008-05—12
【作者】鸟力更,男,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行政学院教授,民族理论教研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民族政治学和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工作。・70・
乌力更: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
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IJl人世间是由多种文化组成或者说多种文化构筑了在浩瀚无极的宇宙中的这微小的人世间。多种文化的积淀正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的根基。因此,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是保护全人类未来健康的生存环境。
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法律依据:国际法
《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的第一句话就写道:“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第二条规定:“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并且不得因一人所属的国家或领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国际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领土是独立领土、托管领土、非自治领土或者处于其他任何主权受限制的情况之下。”人权的保护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只有人权得到应有的保障,文化多样性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人权的保障又是民族平等的前提,人权得不到保障时没有必要提出民族平等问题。换言之,人权是民族权利的根基,而民族权利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因为,文化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四条指出,捍卫文化多样性是伦理方面的迫切需要,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各种权利。任何人不得以文化多样性为由,损害受国际法保护的人权或限制其范围。该宣言的第5条中又强调指出,文化权利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富有创造力的多样性的发展,要求充分地实现《世界人权宣勐第27条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和第15条所规定的文化权利。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每个人都有权接受充分尊重其文化特性的优质教育和培训;每个人都应当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重大计划生活和从事自己所特有的文化活动,但必须在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范围内。
联合国以及教科文组织在许多文件中都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和相互平等对待的问题。1966年徊际文化合作原则宣言》第一条规定“各种文化都有尊严和价值,必须予以尊重和保存”、“每一人民都有发展其文化的权利和义务”、“所有文化都是属于全体人类的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它们的种类繁多,彼此互异,并互为影响”。田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每个人都应当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生活和从事自己所特有的文化活动。”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确认“……文化之广泛传播以及为争取正义、自由与和平对人类进行之教育为维护人类尊严不可缺少的举措,亦为一切国家关切互助之精神,必须履行之神圣义务”,该法第一条中“重申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和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伪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这些个性和特征都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不可缺少的色彩。“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单一化,致使一些国家的‘文化基因’流失。如同物种基因单一化造成物种的退化,文化单一化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使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141因此,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如果人为地去破坏这一法则,人类就等于是破坏自己未来的生存空间。于2001年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前第1条中强调: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在第2条指出,从文化多样性到文化多元化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中,必须确保属于多元的、不同的和发展的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关系和共处。主张所有公民的融入和参与的政策是增强社会凝聚・71・
2008年第4期2008年8月版力、民间社会活力及维护和平的可靠保障。因此,这种文化多元化是与文化多样性这一客观现实相应的一套政策。文化多元化与民主制度密不可分,它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能够充实公众生活的创作能力的发挥。阁
2005年loft20日,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规定,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等同对待。各国有权采取有利于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措施。
尤尔夫・汉纳尔斯指出:“世界的体制与其说是创造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的同质文化,不如说是一种多样性代替另一种多样性;新的多样性更多地是建筑在相互关系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自主性之上的。”喳美国人类学家博克说:“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生计方式的差异性不仅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或生物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一方面是各种族、各民族交流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文化多样性涉及以下基本认同: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同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别。
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实践依据:民族习惯法
民族习惯法既非纯粹的道德规范,也不是完全的法律规范。而是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准法规范。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我国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的权威而自然形成或约定的,主要调整该少数民族内部社会关系,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计方式。这就是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产生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的原因。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习惯法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法国学者布律尔所说:“还未产生文字的原始社会必然生活在习惯法制度下。”【7】历史上,中国各少数民族未制定“森林法”但他们的习惯法中有许多保护森林资源的规约。傣族寨子多有一片或多片“鼋林”,是傣族人民埋葬祖先的地方。“窀林”受世代居民的保护,往往树木高大茂密。“窀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暇在布朗族村寨都有大小不一的神山,是布朗族人民埋葬祖先的地方,任何人不得私自破坏、砍伐神山上的树木,甚至连枯木也不可以拿。布朗族还认为有些动物(如野牛、大象)是有神灵的动物,不可以伤害、猎捕。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各世居民族都有类似的有关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习俗,它与各个民族的文化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正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相反,一旦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例如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不顾民族文化,对傣族传统的“奄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致使西双版纳的大量林地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又如对动物的保护,在解放以前傣族和布朗族人民都把大象视为神物,不敢猎捕,但是一部著名的电影《脯象t己》在西双版纳拍摄后,人们亲眼看着大象被猎杀后,不再认为大象是不可以伤害的,于是开始了猎杀大象的历史。嗍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带来整个系统的失衡。对草原牧区而言,牧民、牲畜、草场都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合理载畜量的范围内,放牧牲畜对草场是有利的。网传统的游牧体制要求人口保持在相对较少的水平上,畜群规模也必须控制在每个牧人能够安全饲养的头数内。更重要的是,牧民们通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来保证人——畜——草・72・
乌力更: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
三者之间正常的能量流通。可以说,蒙古族传统的游牧方式科学而合理地解决了人——畜——草间的适应问题。因此,在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计方式之下,也就不存在人为的生态破坏。IIol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蒙古族文化的主流,游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蒙古族游牧文化就是生态文化。Illl著名学者姜戎把蒙古族的“大命小命”的概念写进自己的作品里并说明“这是牧民直接教给我的。曾经有好几个蒙古老人对我说过,‘人、马、牛羊、老鼠和狼,所有这些活物都是小命,但草和草原是大命。草原没了,你们统统没命……’蒙古人最心疼的就是草、草原。所以史书记载,谁破坏草原烧草场,就会受到‘诛其家’的惩罚。蒙古人爱草如命。这个‘大命小命’的关系,连西方读者都觉得很深刻,而蒙古人几百年前就有这种意识了。”n哦区资深生态学家刘仲龄老先生在镌蒙古族的传统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论》一文中指出: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恰恰构筑了天(气候环境)、地(土壤营养库)、生(生物多样性)、人(人群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历史条件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高效和谐的优化组合。游移放牧的完整规范,可以保持草原自我更新的再生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满足家畜的营养(能源)需要,保障人类的生存与进步。这是草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协调有序的耦合效应。存在决定意识,这种优化系统组合必然成为生态观念的客观依据。所以,在蒙古民族文化中,从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伦理规范、民风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蕴涵了明显的生态观点与环境思想。01]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陈光林同志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应当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生态智慧。但作为草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较,又有着明显的特点。草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不仅把人当作‘天’(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把‘天’(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惜自然。这一特点直接导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草原文化天然地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行动的准则,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到极致。因此,在当代世界人类生产发展普遍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的形式下,历史上以游牧文明为基础的草原文化这种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更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实为不可多得的思想源泉”。113l事实上,越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越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不丧失自己的文化,才会在未来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生存资本和发展空间。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理论依据: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民族政策的支柱。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是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要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排斥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民族分裂行为。这就是说,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我们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理论依据。
正因为如此,全国各个民族地区,依据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为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为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正做着很多有益工作。据报道,云南省对民族工作的重视力度比较大。云南省少数民族的种类及人口均居全国前列,民族语言及文字种类较多、支系繁杂。就以教育工作为例,云南省14个少数民族使用20种文字或拼音进行双语教学,有11个少数民族的小学生使用14种文字。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的基础上。为配合双语教学的规范开展,云南省民委、省教育厅积极推进双语教材的编译与出版。截至2006年,全省共编译审定14个民族18个语种的276本双语文教材,出版发行98万多册。从・73・
2008年第4期2008年8月版2007年起,云南省除继续编泽出版小学四年级“双语文”教材外,义组织力量开始进行德傣、两傣、滇苗、川苗等大语种的一年级对泽数学双语教材。截至2007年,云南省已有15个州市的66个县市开展了双语教学,学校总数3687所,占双语教学学校、校点在校学生总数的87.3%,近13万名学生从学前或一年级至六年级学段已开始接受规范的双语教学。114J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在“十一五”期间民族工作新举措中规定:每年单列100万元民族事务费:认真落实民族机动金制度,州级设立的民族机动金,按州级当年财政建设性支出的3%至5%安排。坚持民族机动金由民族工作部门安排,财政审计部门监督的原则,着力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从2006年起,在州级财政设立的民族机动金中,每年单列100万元民族事务费,专项用于解决民族工作特殊困难和问题。……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采取优惠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骨干人才。继续实行每年从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少数民族青年中通过公开考试,录用50名公务员,补充到县(市)、乡(镇)党政机关工作的政策;公开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少数民族干部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在政府组成人员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组织部门在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和调整领导班子时,要充分听取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
贵州省的一些做法也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值得其他地方借鉴。从2006年开始,贵州省省级财政增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l100万元,并逐年按200万元、300万元、400万元、500万元的额度递增,到2010年要达到2500万元,省级财政还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Ilq
当然,其他省市自治区也对这一方面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阿拉善
“我们认为,各个有关方面在研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治理意见的报止》(内政发1995.113号)中指出:
究、解决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时,都应遵循‘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同时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条基本原则。并且,根据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要求,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和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的利益。”莫旗是我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至今仍有30%以上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群众居住在危旧草房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自治区的财政中分别拨给兴安盟6000万元、莫旗5000万元,用于对危旧房屋进行改造。兴安盟总投资7190万元,除自治区下拨的6000万元专项资金外,其余1190万元将通过单位帮扶、群众自筹等渠道加以解决。莫旗在36个民族村、屯改造危旧房屋3655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总改建面积19万多平方米,总造价为9548多万元。这样,在2007年,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达斡尔族自治旗的1.4万多户少数民族群众迁入新居。【17怛是,我们应该看到,有些地区的规定和做法很大一部分是流于原则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借鉴国外的作法,应在法律制度上加强工作,健全各种法律制度。资料显示:日本于1871年颁布了eft-器旧物保存法》,于1897年颁布了《古社寺保护法》,于1919年颁布了《占迹名胜天然纪念博物馆法》,于1920年颁布了《丈化财产保护法》(在1954年对此法进行较大修订),于1929年颁布了《国宝保存法》,于1933年颁布了《重要美术品保护法》等等。法国于1840年颁布了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87年颁布《纪念物保护法》,于1906年颁布《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于1913年和1930年先后颁布了历史古迹法》、《景观保护法》,于1941年通过了《考古发掘法》,在二战后,又通过了《历史街区保护法》,于1973年颁布了《喊市规划法》。美国在1875年和1887年先后通过《印第安人宅地法》、《道斯单独占有法》,在1934年通过《印第安重组法》,在1976年制定了《美国民俗保护法》等。悯欧美和日本,都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作法。・74・
乌力更: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3龙应台.文化到底是什么?[闹.北方新报,2005-11-26.
[23司马俊莲.论少数民族权利的法理基础[J】.
[3]联合国,・您的世界:Biog,2007.
[4】非民族工作研究。2007(4).同.保护文化多样性[N】.中国民族报,2005—11—29.
[53联合国,您的世界:Biog,2007.
[63麦克尔.卡里瑟斯.陈丰译。我们为什么有文化[H】.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5.
[73转引自廖国强,何明,袁国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H].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84.
[8]张晓辉,王启梁.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个案研究[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2(11).
[9]葛根高娃.鸟云巴图.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2).
[103陈烨.蒙古族文化的生态学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5).
[1ll宝力高.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J].内蒙古社科联动态,2005.
[12]张荚.还‘狼性’一个公道:姜戎访谈录[N3.南方周末,2008.
[133盖志毅.浅论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研究,2006,(2).
[143六茸农布.云南培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N].中国民族报,2007-8-10.
[15]陈湘,吴东海.构建和谐发展彝州云南楚雄再加力度IN].中国民族报,2005-11-29.
[163李寅。杨箫羽.今年起责州省级财政增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00万元[N3.中国民族报.
[173阿勒得尔图.内蒙古1.4万多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将住进新居[N].中国民族报,2007-01-2.
[18】乔玉光.发展与危机:国外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验的启示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2).
(责任编辑:廖建)・75・
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乌力更, WU Li-geng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2008,28(4)
参考文献(18条)
1.葛根高娃;乌云巴图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3(02)
2.张晓辉;王启梁 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个案研究[期刊论文]-复印报刊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分册 2002(11)
3.廖国强;何明;袁国友 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 2006
4.麦克尔.卡里瑟斯;陈丰 我们为什么有文化 1998
5.联合国,您的世界:Biog,2007
6.非同 保护文化多样性 2005
7.联合国,您的世界:Biog,2007
8.司马俊莲 论少数民族权利的法理基础 2007(04)
9.龙应台 文化到底是什么? 2005
10.乔玉光 发展与危机:国外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验的启示与思考[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02)
11.阿勒得尔图 内蒙古1.4万多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将住进新居 2007
12.李寅;杨箫羽 今年起责州省级财政增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00万元
13.陈湘;吴东海 构建和谐发展彝州云南楚雄再加力度 2005
14.六茸农布 云南培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 2007
15.盖志毅 浅论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期刊论文]-理论研究 2006(02)
16.张英 还'狼性'一个公道:姜戎访谈录 2008
17.宝力高 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 2005
18.陈烨 蒙古族文化的生态学思考[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1(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mzyj200804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