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进步;危机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一)文化含义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二)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三)文化核心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后,随着时间的脱衣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无

论怎样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地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其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也没有发生过危机。

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民族曾经历过几次严重的民族危机,例如,蒙古族推翻南宋政权,建立元朝;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民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但是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文化危机感。当时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站在汉民族立场上,认为明清间的鼎革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亡天下”,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对儒家文化产生危机感,他们对于儒家文化仍然笃信不疑,认为文化方面出现的问题,总可以在传统文化的范围中调整解决。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从鸦片战争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发起全面挑战。就形式来说,有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而所有这些形式的挑战实际上都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

面对这样的文化危机,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一)关怀人本

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

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道德教化

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由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引起。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可能真的不是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道德信仰系统却十分完备。这一种道德信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的这种道德教化,不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约束,而是一种去伪存真的,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

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以公来私民其允怀”,都提倡注重整体精神,都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奋斗不息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追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

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

另外,《尚书》中关于尧舜禹执政理念的记载就有“协和万邦”、“咸和万民”的名言,这表明,在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已经把和谐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

四、继承与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丢掉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

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

总的来说,单说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再来谈取舍的问题。

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尤其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件事,首先要走进它,了解它,才能来评价它,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更不能随大流,而应该多看原籍,多独自思考。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进步;危机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一)文化含义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二)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三)文化核心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后,随着时间的脱衣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无

论怎样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地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其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也没有发生过危机。

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民族曾经历过几次严重的民族危机,例如,蒙古族推翻南宋政权,建立元朝;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民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但是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文化危机感。当时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站在汉民族立场上,认为明清间的鼎革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亡天下”,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对儒家文化产生危机感,他们对于儒家文化仍然笃信不疑,认为文化方面出现的问题,总可以在传统文化的范围中调整解决。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从鸦片战争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发起全面挑战。就形式来说,有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而所有这些形式的挑战实际上都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

面对这样的文化危机,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一)关怀人本

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

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道德教化

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由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引起。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可能真的不是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道德信仰系统却十分完备。这一种道德信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的这种道德教化,不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约束,而是一种去伪存真的,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

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以公来私民其允怀”,都提倡注重整体精神,都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奋斗不息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追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

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

另外,《尚书》中关于尧舜禹执政理念的记载就有“协和万邦”、“咸和万民”的名言,这表明,在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已经把和谐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

四、继承与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丢掉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

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

总的来说,单说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再来谈取舍的问题。

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尤其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件事,首先要走进它,了解它,才能来评价它,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更不能随大流,而应该多看原籍,多独自思考。


相关文章

  • 刘擎:中国崛起与文化自主
  • 标签: 中国文明 学术自主 ● 刘擎 [作者题注]本文成形于笔者在复旦大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高级论坛(2008年12月)的一次发言,在邓正来教授的敦促下,进一步拓展.修改而成.其繁体字版刊载于<思想> ...查看


  • 汉字在现代设计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 汉字在现代设计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马娜娜 张轶.文 回想一下每日所见的众多标志,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机构,包括一些学校.幼儿园,在其"代表符号"中使用的是英文(或是汉语拼音).有些学校的校服上,则用汉语拼音或拼音缩写来 ...查看


  • "现代性"及其前后
  • 彭富春:"现代性"及其前后 1.问题 2.前现代性 3.现代性 4.后现代性 1.问题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现代性成为了一个问题.但现代性原本只是一个西方的问题,而且只具备一重的意义,不具备多重的意义.这就是说,它是自启蒙 ...查看


  •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再认识
  •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再认识 庞绍堂 内容提要 经典现代化理论发端于帕森斯的结构 -功能分析框架 ,经诸多学者努力 ,形成为基于一系列理论假设的理论体系 .所有这些假设 ,与其说是理论性的 ,不如说是事实 (史实) 性的 ,其成立基础客观可靠 . ...查看


  • 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 摘 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从中国书法中汉字书写的元素对中华文化和思维的影响,汉字书写在形成中国文化思维和美学思维中的作用及中国书法与世界文化.现代文化的联系三方面出发,探 ...查看


  • 中国传统花卉文化在服装上的应用及意义
  • 中国传统花卉文化在服装上的应用及意义 一.花卉文化与服装概述 由于花卉自身优美的形象及人们赋予的文化意蕴,长期以来在服装设计中被普遍应用.花卉文化与服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花卉图案上,花卉图案在服饰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服装设计中经常对其他艺术领域 ...查看


  • 民国初年文明文化概念形成与实践
  • 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 作者:黄兴涛 晚清民初现代意义的"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与社会化运行,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查看


  • 近年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 近年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孔婧 摘要: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中国的意义,无论从政治.思想.文化抑或社会等领域,都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一直是学术界 ...查看


  • 当传统与现代相遇
  •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也愈演愈烈,如何在多样化快节奏的文化冲击面前,使本民族文化免遭埋没,屹立于世界之林,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更是一个有着历史责任感的设计师应当用心思考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是在设计中照抄 ...查看


  • 试论现代白话文的形成及其现代性意义
  • 摘 要: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发生的变革,是思想变革与语言变革的双重演凑,白话文就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并且对整个现代文学乃至全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形成与西方语言与思想不无关系,中国文学以这种新的语言形式逐渐形成其特殊的风格,这也是现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