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重点(及格不成问题)
填空:
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属于唯心观点)、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心理起源说(孟禄,强调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普遍公认的学说,代表是米丁斯基)、交往起源说(代表是叶澜)。
2、教育学的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的独立性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3、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4、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古代教育学作品是《学记》。
5、英国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7、德国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8、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 他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
10、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
11、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12、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的著作
13、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14、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倡导发现学习
大题: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发展基本的规律: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2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3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针对人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具有政治和经济功能,政治和经济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二者有反作用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代表卢梭)2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代表涂尔干)3文化本位的价值观(代表斯普朗格,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的意志,并有所创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
教师的基本素质:1专业精神2师德修养3业务素质
教师劳动的特点:1特殊的复杂性2鲜明的示范性3独特的创作性4高度的系统性5显效的滞后性6明显的学习性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a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b 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2学生是儿童(a 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b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c 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3作为学生特有的角色(a 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b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c 学生所参加的是规范化的学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1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所构成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2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
系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互尊互爱、互相信任2民主平等、相互对话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3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4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5讲求民主,宽松和谐6提高自我修养,健全教师人格
课程的主要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核心与综合课程3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1课程改革旨在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2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3课程目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4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
面向21世纪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旨
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科书
课程计划的内容构成1课程设置2课程开设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1保证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实现2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以教学为主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和各项活动3注意个教育阶段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教学原则1科学性思想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因材施教的原则4直观性原则5启发性原则
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途径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表达为主的表达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谈话法 2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3 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1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启发式2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学科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1个别教学2班级授课3分组教学
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1课外教学2现场教学3复式教学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a钻研教学材料 b了解学生 c 设计教学样式 d 拟定教学计划) 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4课外辅导
德育过程的矛盾及其解决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德育方法
1说服 2示范 3讨论 4角色扮演
说服是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说服是应用的手段是语言,示范运用的语言是榜样 班级组织的形式1组建阶段 2形成核心阶段 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方法
一:确定班级体的奋斗目标 1以全面提高素质、促进个体发展为导向,制定适合班集体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 2近景目标和远景规划想结合 二:准确定位班级成员角色 1健全组织机构 2形成集体核心 3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4正式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五:协调校内外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教育学
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所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
2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3.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4.课程类型: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潜在课程: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5.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6.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7.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途径与手段。
8.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9.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教育学考试重点(及格不成问题)
填空:
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属于唯心观点)、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心理起源说(孟禄,强调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普遍公认的学说,代表是米丁斯基)、交往起源说(代表是叶澜)。
2、教育学的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的独立性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3、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4、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古代教育学作品是《学记》。
5、英国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7、德国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8、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 他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
10、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
11、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12、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的著作
13、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14、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倡导发现学习
大题: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发展基本的规律: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2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3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针对人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具有政治和经济功能,政治和经济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二者有反作用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代表卢梭)2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代表涂尔干)3文化本位的价值观(代表斯普朗格,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的意志,并有所创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
教师的基本素质:1专业精神2师德修养3业务素质
教师劳动的特点:1特殊的复杂性2鲜明的示范性3独特的创作性4高度的系统性5显效的滞后性6明显的学习性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a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b 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2学生是儿童(a 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b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c 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3作为学生特有的角色(a 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b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c 学生所参加的是规范化的学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1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所构成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2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
系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互尊互爱、互相信任2民主平等、相互对话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3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4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5讲求民主,宽松和谐6提高自我修养,健全教师人格
课程的主要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核心与综合课程3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1课程改革旨在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2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3课程目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4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
面向21世纪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旨
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科书
课程计划的内容构成1课程设置2课程开设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1保证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实现2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以教学为主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和各项活动3注意个教育阶段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教学原则1科学性思想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因材施教的原则4直观性原则5启发性原则
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途径与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表达为主的表达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谈话法 2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3 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1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启发式2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学科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1个别教学2班级授课3分组教学
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1课外教学2现场教学3复式教学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a钻研教学材料 b了解学生 c 设计教学样式 d 拟定教学计划) 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4课外辅导
德育过程的矛盾及其解决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德育方法
1说服 2示范 3讨论 4角色扮演
说服是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说服是应用的手段是语言,示范运用的语言是榜样 班级组织的形式1组建阶段 2形成核心阶段 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方法
一:确定班级体的奋斗目标 1以全面提高素质、促进个体发展为导向,制定适合班集体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 2近景目标和远景规划想结合 二:准确定位班级成员角色 1健全组织机构 2形成集体核心 3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4正式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五:协调校内外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教育学
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所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
2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3.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4.课程类型: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潜在课程: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5.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6.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7.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途径与手段。
8.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9.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