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八大基本特征

四川财政 1997・10本刊专稿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的干扰,以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使我们初步明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笔者以为,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说,具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经济性。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说,主要是从经济制度的层面切入的,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因为,从经济制度的视角去演绎和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抓住了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总体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手段(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充要条件(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最终目标(达到共同富裕)这三大要素有机耦合起来,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视角,讲清楚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针对性。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旧体制束缚生产力,贫穷面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一针见血地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来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把改革当作重要的动力手段,同解放生产力直接联系起来,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在实践上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力解放与

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主义还要消除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99页)因此,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说,以很强的针对性回答了我们在改革开放前后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所产生的某些理论上的困惑与误区,从而有助于正确地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系统性。从经济制度的层面看,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从而它应该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的有机统一。然而,过去鉴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论述的片面和教条式的曲解,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领悟,往往偏重于对生产关系系统的定性而忽略了对生产力系统的界定。这样,就在理论的严密性上缺少了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而产生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非系统性的理论缺陷。针对这样的理论缺损和实践偏差,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级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本质,恰恰因为它是决定生产关系系统的基础性系统,是社会主义生产主式得以存在的根据。可见,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命题融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说之中,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系统都包容了,从而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系统性。

第四,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时代性。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不仅不发达,而且生产关系也还不可避免地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某些痕迹;生产力不仅有自身发展中的障碍,而且还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和方面束缚生产力的羁绊。例如,某种程度的剥削现象还合理存在,还不

本刊专稿1997・10 四川财政

理论的八大基本特征

□杨继瑞

能强制性地消灭或取缔。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剥削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但还不发达的必然经济现象。因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马克思恩略斯选集》第2卷,第83页)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剥削现象被调控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从而不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剥削现象与剥削制度不能同日而语,两者不仅有量上的差异,而且有质上的区别。正是基于这一深思熟虑,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资的企业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99页)针对有人担心社会主义国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疑虑,他又指出:“基本的东西归国家所有,归公有,国家富强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不断增长,这有什么坏处!在本世纪内最后的十六年,无论怎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77—78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时代的具体运用。

第五,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动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把它看作为一个不断变革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和完善的运动过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需要不断地解放生产力,不断地发展生产力,逐步地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实现。邓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运动过程,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奋斗。

第六,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深刻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说用语不多,但内涵极其深刻。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运动的内在必然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实现社会

主义最终目标的根本手段。笔者以为,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包括了以下深刻涵义:一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放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即落后生产关系的束缚而发展受制约的生产力;二是,当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桎梏时,只有用社会主义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社会主义能够在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变革和扬弃,解放旧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关系中某些不适应方面所束缚的生产力,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经济体制;可以通过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进而促进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四是,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生产力要素通过科教陶冶、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不断优化重组,以及集约型增长的运动方式创造了新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第七,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群众性。邓小平同志在界说社会主义本质时,仅有寥寥数语。诚如他所倡导的那样:“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邓小平同志正是以体现群众性的朴实文风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是使广大群众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以便切实有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八,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全面性。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集中概括和界说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决不能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只有这一段话。要避免理解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必须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界定的总体性和全面性上,来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在各个时期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从而卓有成效地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作者单位:四川联合大学)

11

四川财政 1997・10本刊专稿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的干扰,以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使我们初步明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笔者以为,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说,具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经济性。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说,主要是从经济制度的层面切入的,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因为,从经济制度的视角去演绎和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抓住了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总体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手段(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充要条件(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最终目标(达到共同富裕)这三大要素有机耦合起来,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视角,讲清楚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针对性。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旧体制束缚生产力,贫穷面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一针见血地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来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把改革当作重要的动力手段,同解放生产力直接联系起来,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在实践上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力解放与

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主义还要消除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99页)因此,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说,以很强的针对性回答了我们在改革开放前后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所产生的某些理论上的困惑与误区,从而有助于正确地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系统性。从经济制度的层面看,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从而它应该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的有机统一。然而,过去鉴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论述的片面和教条式的曲解,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领悟,往往偏重于对生产关系系统的定性而忽略了对生产力系统的界定。这样,就在理论的严密性上缺少了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而产生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非系统性的理论缺陷。针对这样的理论缺损和实践偏差,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级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本质,恰恰因为它是决定生产关系系统的基础性系统,是社会主义生产主式得以存在的根据。可见,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命题融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说之中,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系统都包容了,从而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系统性。

第四,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时代性。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不仅不发达,而且生产关系也还不可避免地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某些痕迹;生产力不仅有自身发展中的障碍,而且还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和方面束缚生产力的羁绊。例如,某种程度的剥削现象还合理存在,还不

本刊专稿1997・10 四川财政

理论的八大基本特征

□杨继瑞

能强制性地消灭或取缔。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剥削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但还不发达的必然经济现象。因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马克思恩略斯选集》第2卷,第83页)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剥削现象被调控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从而不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剥削现象与剥削制度不能同日而语,两者不仅有量上的差异,而且有质上的区别。正是基于这一深思熟虑,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资的企业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99页)针对有人担心社会主义国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疑虑,他又指出:“基本的东西归国家所有,归公有,国家富强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不断增长,这有什么坏处!在本世纪内最后的十六年,无论怎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77—78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时代的具体运用。

第五,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动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把它看作为一个不断变革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和完善的运动过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需要不断地解放生产力,不断地发展生产力,逐步地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实现。邓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运动过程,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奋斗。

第六,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深刻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说用语不多,但内涵极其深刻。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运动的内在必然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实现社会

主义最终目标的根本手段。笔者以为,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包括了以下深刻涵义:一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放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即落后生产关系的束缚而发展受制约的生产力;二是,当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桎梏时,只有用社会主义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社会主义能够在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变革和扬弃,解放旧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关系中某些不适应方面所束缚的生产力,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经济体制;可以通过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进而促进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四是,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生产力要素通过科教陶冶、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不断优化重组,以及集约型增长的运动方式创造了新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第七,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群众性。邓小平同志在界说社会主义本质时,仅有寥寥数语。诚如他所倡导的那样:“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邓小平同志正是以体现群众性的朴实文风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是使广大群众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以便切实有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八,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全面性。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集中概括和界说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决不能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只有这一段话。要避免理解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必须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界定的总体性和全面性上,来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在各个时期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从而卓有成效地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作者单位:四川联合大学)

11


相关文章

  • 八大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 八大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一. 思想方面 1.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之处,"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是 ...查看


  • 政治十八大
  • *1.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大会主题是( )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B.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道 C.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D.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2.十七大以后的五年,我国 ...查看


  • [毛概]大纲(上)
  • 江苏师范大学公共必修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大纲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 2014年2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查看


  • 毛概2013版 时间表整理
  • 1. 1935年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2. 1938年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 这是党 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3. 1945 七大正式将 ...查看


  • 中国梦的内涵和特征
  • 中国梦的内涵和特征 作者:杨俊荣 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2期 摘 要:习近平主席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代表着中国追求合作.发展.和平.共赢的治国理念.而中国梦 ...查看


  • 人民主体地位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学习十八大报告 贯彻十八大精神)
  • 程元恒 <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30日 07 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既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又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保障人民依法治国.依法管理的主体地位,又 ...查看


  • 初党结业考试题库(2014.12)
  • 初党结业考试题库(2014.12) 一.选择题 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 C ),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A. 反对帝国主义 B. 反对封建主义 C.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 实现民族复兴 ...查看


  • 毛概期末试题及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 )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20世纪3 ...查看


  • 十八大报告思想精髓
  •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重点:十 八大报告思想精髓 --来源:安徽中公教育(http://ah.offcn.com/) 十八大报告作为目前政治理论的统领性文件在公务员考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徽中公教育专家对十八大报告原文进行了一系列提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