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石.芒硝.玄明粉与朴硝

硝石、芒硝、玄明粉与朴硝

消石(亦为硝石),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所载。在长期的用药历史过程中,关于消石的认知存在分歧和混淆,特别是在历史上出现的品种变异现象,使我们对古方的应用和对古医家用药经验的理解出现偏差;现代各家对消石的认识也存在分歧与争议。我们根据文献资料对消石用药主流的历史沿革情况进行探讨,正确认识古今品种变异情况,以期对今天的用药实践有所裨益。

1 早期本草关于消石及相关品种的认识

《本经》云:“消石味苦寒,主五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又云:“朴消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1]两者表述文字略别,性味相同,主治功用相似,故梁代陶弘景注云,消石“疗病亦与朴消相似”[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本经》及稍后出现的《名医别录》,是所能见到的最重要的早期药物学著作,两者又都经过陶弘景整理过,因此陶氏的注文对了解其原貌具有重要意义。

陶氏引晋·皇甫谧“解散”消石大凡说云“无朴消可用消石”,在朴消产地益州等地,当地人“择取(朴消)白软者以当消石用之”。又称“消石生山之阴盐之胆”,经寻访,被告知消石所出“与朴消同山,所以朴消名消石朴”,益州山谷等地“诸山有咸土处皆有之”,而“朴消者亦生山之阴,有盐咸苦之水则朴消生于其阳”[1]由上可知,消石与朴消性味相同,疗病相似,有相互代用的用药实践且出处相近。

《名医别录》称消石“一名芒消”,并增“芒消”条,且增辛、大寒之性味。陶隐居云:“神农本经无芒消,只有消石名芒消耳,后名医别载此说,其疗与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芒消出自朴消,“以朴消作芒消者,但以暖汤淋朴消取汁澄清,煮之减半,出著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皆六道也”[1]这种制作方法沿袭至今。

《本经》分别收载消石、朴消。《名医别录》增载芒消,且消石别称芒消,疑为同物。陶隐居对三者进行辨析和考察,基本搞清它们的关系,但认识较粗浅,有疑似之虞,这就难以避免后世有所争议。

2 唐宋本草对消石及相关品种的认定

《唐本草》称消石“即芒消也。朴消一名消石朴,今炼粗恶朴消淋取汁煎炼作芒消,即是消石,本经一名芒消,后人更出芒消条,谬矣。”[1]作为国家编纂的本草,明确肯定消石即芒消,且由朴消煎炼而成。值得注意的是,《唐本草》认为《本经》即称消石一名芒消,宋·《太平御览》也认为“一名芒消”出自《本经》[2],这与《伤寒论》大承气汤等用芒消在时间上相吻合。

五代《蜀本草》称:“夫朴消一名消石朴,即炼朴消成消石明矣,故有消石条焉;又消石一名芒消,即明芒消亦是炼朴消而成也。凡药虽为一体,盖同出而异名,修炼之法既殊,主治之功遂别矣”[1]。也说消石别称芒消,由朴消炼出,三物一体异名。

宋·《本草图经》更进一步描述:“旧说三物同种,初采得苗,以水淋取汁煎炼而成,乃朴消也,一名消石朴,以消石出于其中;又炼朴消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乃消石也,一名芒消;又取朴消以暖水淋汁炼之减半,投于盆中经宿而有细芒生,乃芒消也。虽一体异名,而修炼之法既殊,则主治之功别矣”[1]肯定朴消、消石、芒消三物同种,只是炼制方法不同而有精粗、主治功效不同。又说:“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色者为朴消,炼成盆中上有芒者为

芒消,其芒消底澄凝者为消石”。在功效上“朴消力紧,芒消次之,消石更缓”[1]物虽一体,性状不同而名亦不同,作用也有所差异。至于所谓英消、马牙消及玄明粉等亦均为同类。 元·《汤液本草》云:“消石者消之总名也。但不经火者谓之生消、朴消,经火者谓之盆消、芒消”[3] 。经火为煎炼之谓,相互关系概括更为明确。

以上所说,应为唐宋期间关于消石的主流观点。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地霜中发现新物质,人们对消石又有了不同的认识。如宋·《开宝本草》就认为陶隐居引证多端不确切,不同意《唐本草》将芒消与消石视为同类。《本草图经》也说,有一种消石,“扫地霜煎炼而成,如解盐而味辛苦,烧之成焰都尽”,《本草衍义》也认为这种消石“唯能发烟火”[1]。这种“能发烟火”消石的发现,对后世关于消石的认识产生了变化。

3 《本草纲目》(以下称《纲目》)关于消石的新观点

明·《纲目》所列朴消条目,将芒消、牙消并入,认为“朴消即是芒消、马牙消,一物有精粗尔”,将消石另列,认为“消石是火硝”,将二者加以区分。李时珍说:“消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尔”[4]。

根据文献,宋代始从地霜中煎炼出“能发烟火”的火消,此前并未有火消的概念。李时珍提出:“神农所列朴消,即水消也,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消,结出马牙者为牙消,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消,其气味皆咸寒。神农所列消石,即火消也,亦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消,结出马牙者亦名牙消,又名生消,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消石,其气味辛苦而大温”[4]。在理论上将朴消和消石严格区分,特别作为火消的消石,其性味是辛苦而大温,与前者殊别。其后,作为我国早期的药材学专著明·《本草原始》完全秉承李氏这一观点,将朴消、消石区分,二消又皆分出芒消、牙消,也曾出现“市家混卖,医家混用”的情况[5]。自《纲目》改变了以往关于消石的认识,其后本草多以火消为消石。

当然,也有持不同观点者,如明·《雷公炮制药性解》曰:硝石“分为七种,气味相同,俱善消化驱逐,但朴硝力紧,芒硝、英硝、马牙硝力缓,风化硝、玄明粉缓而又缓也”[6]显然,没有接受《纲目》观点。清·《本草备要》云:“《本经》《别录》朴硝硝石虽分两种,而气味、主治略同。后人辩论纷然,究无定指。李时珍曰:朴硝下降属水性寒,焰硝上升属火性温。昂按:世人用硝,从未有取其上升而温者,李氏之说恐非确论”[7],对李氏观点提出否定意见。

但是,火硝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消石的认识。消石为火硝逐渐成为主流观点。 4 现代关于硝石的讨论

《中国药典》1985版始在附录中收载硝石,为天然硝酸钾加工而成的结晶体[8]。《中药大辞典》称其为“斜方晶系,常呈针状或毛发状集合体”,性味苦咸,温,有毒[9]。现代文献对硝石的化学本质、性味主治没有异议,但在古今硝石是否一致及古方中硝石究为何物,学术界存在分歧。

民国名医张锡纯说:“硝石即焰硝,俗名火硝。味辛微咸,性与朴硝相近,其寒凉之力逊于朴硝,而消化之力胜于朴硝,若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即石淋)及钩虫病”,他认为《金匮要略》(以下称《金匮》)治女劳疸的硝石矾石散中硝石即火硝,并谓“硝石性寒,能解脏腑之实热,味咸入血分,又善解血分之热”。其咸寒之性味与《纲目》性温不合,而所说黄疸“得消石以软坚开结,湿热可从大便而解。而其咸寒之性,善清水腑

之热,即兼能使湿热自小便解”,其治疗作用更似芒硝类[10]。

叶橘泉先生也认为,《金匮》大黄硝石汤和硝石矾石散之硝石是火硝,“以为芒硝者,实误也”[11],叶先生的观点恐怕影响了几代医药工作者。

当然不同意见也有,金寿山先生认为,硝石矾石散“硝石或用火硝或用芒硝,各地不一”[12],认为存在不同见解。

《本草经义疏》注云:根据《本经》所载硝石具有“涤去蓄结饮食”的作用,认为这是芒硝特具的作用,因而认为《本经》所载硝石是指芒硝,是硫酸钠而非硝酸钾或硝酸钠[13]。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考察,唐宋以前出自地霜的硝石虽难免有混乱情况,但其性味、主治功用与朴消、芒硝一致。在历史沿承过程出现水火、寒温之别始于宋明之间,明代在理论上肯定硝石为火硝,从用药主流看属基原变迁。实际上,作为火硝的硝石在用药实践中现很少使用,而与《本经》同时代的《金匮》硝石矾石散所用硝石,笔者倾向应使用含硫酸钠的芒硝。

【参考文献】

[1] 宋·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85. [2]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冀(辑). 神农本草经[M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

[3] 元·王好古. 汤液本草[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74.

[4]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649.

[5] 明·李中立. 本草原始[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78.

[6] 明·李中梓(编辑) ,明·钱允治(订正). 雷公炮制药性解[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9.

[7] 清·王 昂. 本草备要[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3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Ⅰ部[S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附录21.

[9]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21.

[10]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 ].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中册78,上册96.

[11] 叶橘泉. 古方临床之运用[M ]. 上海:千顷堂书局,1952:150.

[12] 王家葵, 张路贤. 神农本草经研究[M ].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2. [13] 王大观. 本草经义疏[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

硝石、芒硝、玄明粉与朴硝

消石(亦为硝石),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所载。在长期的用药历史过程中,关于消石的认知存在分歧和混淆,特别是在历史上出现的品种变异现象,使我们对古方的应用和对古医家用药经验的理解出现偏差;现代各家对消石的认识也存在分歧与争议。我们根据文献资料对消石用药主流的历史沿革情况进行探讨,正确认识古今品种变异情况,以期对今天的用药实践有所裨益。

1 早期本草关于消石及相关品种的认识

《本经》云:“消石味苦寒,主五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又云:“朴消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1]两者表述文字略别,性味相同,主治功用相似,故梁代陶弘景注云,消石“疗病亦与朴消相似”[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本经》及稍后出现的《名医别录》,是所能见到的最重要的早期药物学著作,两者又都经过陶弘景整理过,因此陶氏的注文对了解其原貌具有重要意义。

陶氏引晋·皇甫谧“解散”消石大凡说云“无朴消可用消石”,在朴消产地益州等地,当地人“择取(朴消)白软者以当消石用之”。又称“消石生山之阴盐之胆”,经寻访,被告知消石所出“与朴消同山,所以朴消名消石朴”,益州山谷等地“诸山有咸土处皆有之”,而“朴消者亦生山之阴,有盐咸苦之水则朴消生于其阳”[1]由上可知,消石与朴消性味相同,疗病相似,有相互代用的用药实践且出处相近。

《名医别录》称消石“一名芒消”,并增“芒消”条,且增辛、大寒之性味。陶隐居云:“神农本经无芒消,只有消石名芒消耳,后名医别载此说,其疗与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芒消出自朴消,“以朴消作芒消者,但以暖汤淋朴消取汁澄清,煮之减半,出著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皆六道也”[1]这种制作方法沿袭至今。

《本经》分别收载消石、朴消。《名医别录》增载芒消,且消石别称芒消,疑为同物。陶隐居对三者进行辨析和考察,基本搞清它们的关系,但认识较粗浅,有疑似之虞,这就难以避免后世有所争议。

2 唐宋本草对消石及相关品种的认定

《唐本草》称消石“即芒消也。朴消一名消石朴,今炼粗恶朴消淋取汁煎炼作芒消,即是消石,本经一名芒消,后人更出芒消条,谬矣。”[1]作为国家编纂的本草,明确肯定消石即芒消,且由朴消煎炼而成。值得注意的是,《唐本草》认为《本经》即称消石一名芒消,宋·《太平御览》也认为“一名芒消”出自《本经》[2],这与《伤寒论》大承气汤等用芒消在时间上相吻合。

五代《蜀本草》称:“夫朴消一名消石朴,即炼朴消成消石明矣,故有消石条焉;又消石一名芒消,即明芒消亦是炼朴消而成也。凡药虽为一体,盖同出而异名,修炼之法既殊,主治之功遂别矣”[1]。也说消石别称芒消,由朴消炼出,三物一体异名。

宋·《本草图经》更进一步描述:“旧说三物同种,初采得苗,以水淋取汁煎炼而成,乃朴消也,一名消石朴,以消石出于其中;又炼朴消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乃消石也,一名芒消;又取朴消以暖水淋汁炼之减半,投于盆中经宿而有细芒生,乃芒消也。虽一体异名,而修炼之法既殊,则主治之功别矣”[1]肯定朴消、消石、芒消三物同种,只是炼制方法不同而有精粗、主治功效不同。又说:“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色者为朴消,炼成盆中上有芒者为

芒消,其芒消底澄凝者为消石”。在功效上“朴消力紧,芒消次之,消石更缓”[1]物虽一体,性状不同而名亦不同,作用也有所差异。至于所谓英消、马牙消及玄明粉等亦均为同类。 元·《汤液本草》云:“消石者消之总名也。但不经火者谓之生消、朴消,经火者谓之盆消、芒消”[3] 。经火为煎炼之谓,相互关系概括更为明确。

以上所说,应为唐宋期间关于消石的主流观点。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地霜中发现新物质,人们对消石又有了不同的认识。如宋·《开宝本草》就认为陶隐居引证多端不确切,不同意《唐本草》将芒消与消石视为同类。《本草图经》也说,有一种消石,“扫地霜煎炼而成,如解盐而味辛苦,烧之成焰都尽”,《本草衍义》也认为这种消石“唯能发烟火”[1]。这种“能发烟火”消石的发现,对后世关于消石的认识产生了变化。

3 《本草纲目》(以下称《纲目》)关于消石的新观点

明·《纲目》所列朴消条目,将芒消、牙消并入,认为“朴消即是芒消、马牙消,一物有精粗尔”,将消石另列,认为“消石是火硝”,将二者加以区分。李时珍说:“消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尔”[4]。

根据文献,宋代始从地霜中煎炼出“能发烟火”的火消,此前并未有火消的概念。李时珍提出:“神农所列朴消,即水消也,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消,结出马牙者为牙消,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消,其气味皆咸寒。神农所列消石,即火消也,亦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消,结出马牙者亦名牙消,又名生消,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消石,其气味辛苦而大温”[4]。在理论上将朴消和消石严格区分,特别作为火消的消石,其性味是辛苦而大温,与前者殊别。其后,作为我国早期的药材学专著明·《本草原始》完全秉承李氏这一观点,将朴消、消石区分,二消又皆分出芒消、牙消,也曾出现“市家混卖,医家混用”的情况[5]。自《纲目》改变了以往关于消石的认识,其后本草多以火消为消石。

当然,也有持不同观点者,如明·《雷公炮制药性解》曰:硝石“分为七种,气味相同,俱善消化驱逐,但朴硝力紧,芒硝、英硝、马牙硝力缓,风化硝、玄明粉缓而又缓也”[6]显然,没有接受《纲目》观点。清·《本草备要》云:“《本经》《别录》朴硝硝石虽分两种,而气味、主治略同。后人辩论纷然,究无定指。李时珍曰:朴硝下降属水性寒,焰硝上升属火性温。昂按:世人用硝,从未有取其上升而温者,李氏之说恐非确论”[7],对李氏观点提出否定意见。

但是,火硝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消石的认识。消石为火硝逐渐成为主流观点。 4 现代关于硝石的讨论

《中国药典》1985版始在附录中收载硝石,为天然硝酸钾加工而成的结晶体[8]。《中药大辞典》称其为“斜方晶系,常呈针状或毛发状集合体”,性味苦咸,温,有毒[9]。现代文献对硝石的化学本质、性味主治没有异议,但在古今硝石是否一致及古方中硝石究为何物,学术界存在分歧。

民国名医张锡纯说:“硝石即焰硝,俗名火硝。味辛微咸,性与朴硝相近,其寒凉之力逊于朴硝,而消化之力胜于朴硝,若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即石淋)及钩虫病”,他认为《金匮要略》(以下称《金匮》)治女劳疸的硝石矾石散中硝石即火硝,并谓“硝石性寒,能解脏腑之实热,味咸入血分,又善解血分之热”。其咸寒之性味与《纲目》性温不合,而所说黄疸“得消石以软坚开结,湿热可从大便而解。而其咸寒之性,善清水腑

之热,即兼能使湿热自小便解”,其治疗作用更似芒硝类[10]。

叶橘泉先生也认为,《金匮》大黄硝石汤和硝石矾石散之硝石是火硝,“以为芒硝者,实误也”[11],叶先生的观点恐怕影响了几代医药工作者。

当然不同意见也有,金寿山先生认为,硝石矾石散“硝石或用火硝或用芒硝,各地不一”[12],认为存在不同见解。

《本草经义疏》注云:根据《本经》所载硝石具有“涤去蓄结饮食”的作用,认为这是芒硝特具的作用,因而认为《本经》所载硝石是指芒硝,是硫酸钠而非硝酸钾或硝酸钠[13]。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考察,唐宋以前出自地霜的硝石虽难免有混乱情况,但其性味、主治功用与朴消、芒硝一致。在历史沿承过程出现水火、寒温之别始于宋明之间,明代在理论上肯定硝石为火硝,从用药主流看属基原变迁。实际上,作为火硝的硝石在用药实践中现很少使用,而与《本经》同时代的《金匮》硝石矾石散所用硝石,笔者倾向应使用含硫酸钠的芒硝。

【参考文献】

[1] 宋·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85. [2]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冀(辑). 神农本草经[M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

[3] 元·王好古. 汤液本草[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74.

[4]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649.

[5] 明·李中立. 本草原始[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78.

[6] 明·李中梓(编辑) ,明·钱允治(订正). 雷公炮制药性解[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9.

[7] 清·王 昂. 本草备要[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3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Ⅰ部[S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附录21.

[9]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21.

[10]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 ].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中册78,上册96.

[11] 叶橘泉. 古方临床之运用[M ]. 上海:千顷堂书局,1952:150.

[12] 王家葵, 张路贤. 神农本草经研究[M ].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2. [13] 王大观. 本草经义疏[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


相关文章

  • 中药配伍禁忌
  • 发布时间:2010/3/11 前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药物不能同时应用,否则就会产生毒性反应,因此提出"十八反.十九畏"之戒.实践证明:十八反.十九畏",并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若运用适当还能起到理想的疗效,可 ...查看


  •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胃腑方-古典书籍在线阅读
  • (凡十类) ○胃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 大颈张胸,五谷 ...查看


  • 中医透皮技术
  • 中医透皮技术 1.[站高]:定位决定地位,心境跨越艰险. 2.[望远]:你能看多远,才能走多远:没 有远见必寻短见,急功近利没有明天. 3.[广闻]:所见所闻成就一生,不知不觉 葬送一生:决策者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4.[慎言]:一言兴国, ...查看


  • 中药名称大全
  • A 阿胶 阿魏 艾蒿 艾片 艾叶 安息香 奥尕 B 八角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八月札 巴豆 巴豆霜 巴戟天 白贝齿 白背叶 白扁豆 白参 白丑 白豆蔻 白矾 白茯苓 白附子 白果 白河车 白胡椒 白花蛇 白芨 白及 白蒺藜 白僵蚕 白降 ...查看


  • 常用中药材名字大全共计1118种
  • 常用中药材名字大全(1118种) 两字中药材 人参 人发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干姜 干漆 广白 广 角 广丹 大黄 大戟 大枣 大蒜 大蓟 小蓟 小麦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药 山楂 川羌 川 ...查看


  • 初中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木炭 碳 C ⑵水银.汞:Hg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碳酸气.二氧化碳 CO2 (5) 盐酸.盐镪水 氢氯酸 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氢 ...查看


  •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_歌诀
  • (1)十八反: 十八反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 ...查看


  • 化学俗名及其化学式
  • 化学俗名及其化学式 海波-----Na2S2O3·5H2O 磁铁矿--Fe3O4 赤铁矿------Fe2O3 焦炭---C 铁矿石---磁铁矿+赤铁矿 金红石TiO2 电石CaC2 重晶石BaSO4 芒硝NaSO4 10H2O 石膏CaS ...查看


  • 中医速记方剂经典
  • 中医速记方剂经典 1. 解表剂 1. 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 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 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 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4. 香苏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