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第六单元信息窗2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价值。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越来越多,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请看某地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从图中较易得出: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的学生人数越多。②条件相
同时,城市的近视人数高于农村的近视人数。……
2、如果老师想很清楚的分析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你能帮老师选择一种合适的统计图吗?
(师板书:容易看出增减变化情况。)
学生可能提出: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绘制统计图。
自主学习提示:
⑴想一想,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呢?(描点、连线、标数)
⑵同桌的两个人合作,分工一下,一个人绘制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另一个人绘制城镇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⑶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看你的同桌绘制的统计图还缺点什么?
学生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寻找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㈠汇报绘制的统计图。
寻找同位两个同学的进行合作汇报。预设:
㈡提问:同桌的两个继续合作,你能很快地比较出两个地区在哪一个年级患近视人数最接近,哪一年级患近视人数数相差最多吗?(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摆在一起。)
老师看到同学们很认真地去比,质疑提问:你觉得比起来方便吗?不方便在哪?谁能想一个办法,让比起来更容易些呢?
学生可能回答:把两条线画在一起。(把两个统计图绘制在一起)
㈢绘制复式统计图。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尝试绘制。
(教师可提示学生在原来的图上画)
预设:
2、教师质疑:为什么要在统计图中标出:
学生可能回答: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城镇与农村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
教师讲解: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 追问: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
教师讲解并板书: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局限性,体会到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可以比较方便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学生回答后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3、进一步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师:好,下面我们体会一下看着这幅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呢?
⑴城镇和农村在哪个年级患近视的绝对人数相差最大呢?
学生回答。
⑵城镇和农村学生在患近视人数上有没有共同特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都成增长趋势,并且增长的越来越快。
……
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好,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有利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了解某地区城市和农村小学生患近视情况,在绘制统计图时,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了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在经历信息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工具性,同时体会了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温馨提示:
①每周的数据都有两个,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又该怎么填呢?
②哪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好些?你有什么建议?
③预测一下第五周洗衣粉的销售情况?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出示课本82页第2题。
温馨提示:
①说一说,两个城市2007年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的趋势。
②1月份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8月份呢?
③你有什么发现?
3、下面是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
温馨提示: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与同学交流一下。
②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的同年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③对比两条线的位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1、在认知冲突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在教学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并不是直接给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先让学生分组分别画出城市和农村的100名小学生中患近视的情况统计图,然后再让他们说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而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这种认知冲突中学习学生既感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好处,同时学习起来有非常的轻松。
2、在情景引入时,注意关注生活热点。
用家长和学生关注度高的小学生近视问题引入,既体现热点,又能引起学生们的高度关注,学生会在很高的热情中继续学习,又能提醒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注意保护视力。 3、有分析,有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郭允怀 峄城区实验小学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第六单元信息窗2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价值。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越来越多,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请看某地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从图中较易得出: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的学生人数越多。②条件相
同时,城市的近视人数高于农村的近视人数。……
2、如果老师想很清楚的分析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你能帮老师选择一种合适的统计图吗?
(师板书:容易看出增减变化情况。)
学生可能提出: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绘制统计图。
自主学习提示:
⑴想一想,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呢?(描点、连线、标数)
⑵同桌的两个人合作,分工一下,一个人绘制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另一个人绘制城镇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⑶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看你的同桌绘制的统计图还缺点什么?
学生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寻找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㈠汇报绘制的统计图。
寻找同位两个同学的进行合作汇报。预设:
㈡提问:同桌的两个继续合作,你能很快地比较出两个地区在哪一个年级患近视人数最接近,哪一年级患近视人数数相差最多吗?(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摆在一起。)
老师看到同学们很认真地去比,质疑提问:你觉得比起来方便吗?不方便在哪?谁能想一个办法,让比起来更容易些呢?
学生可能回答:把两条线画在一起。(把两个统计图绘制在一起)
㈢绘制复式统计图。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尝试绘制。
(教师可提示学生在原来的图上画)
预设:
2、教师质疑:为什么要在统计图中标出:
学生可能回答: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城镇与农村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
教师讲解: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 追问: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
教师讲解并板书: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局限性,体会到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可以比较方便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学生回答后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3、进一步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师:好,下面我们体会一下看着这幅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呢?
⑴城镇和农村在哪个年级患近视的绝对人数相差最大呢?
学生回答。
⑵城镇和农村学生在患近视人数上有没有共同特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都成增长趋势,并且增长的越来越快。
……
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好,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有利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了解某地区城市和农村小学生患近视情况,在绘制统计图时,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了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在经历信息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工具性,同时体会了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温馨提示:
①每周的数据都有两个,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又该怎么填呢?
②哪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好些?你有什么建议?
③预测一下第五周洗衣粉的销售情况?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出示课本82页第2题。
温馨提示:
①说一说,两个城市2007年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的趋势。
②1月份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8月份呢?
③你有什么发现?
3、下面是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
温馨提示: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与同学交流一下。
②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的同年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③对比两条线的位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1、在认知冲突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在教学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并不是直接给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先让学生分组分别画出城市和农村的100名小学生中患近视的情况统计图,然后再让他们说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而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这种认知冲突中学习学生既感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好处,同时学习起来有非常的轻松。
2、在情景引入时,注意关注生活热点。
用家长和学生关注度高的小学生近视问题引入,既体现热点,又能引起学生们的高度关注,学生会在很高的热情中继续学习,又能提醒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注意保护视力。 3、有分析,有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郭允怀 峄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