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稿)
《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内容及编写体例是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各模块为单元,对各模块中每一主题的“内容标准”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逐条进行界定,提出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广度是指每条“内容标准”应包含的具体学习内容。深度是指每条学习内容在本模块教学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要求。按照《课程标准》前言中“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对三类学习目标的分类方法,选用适当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每一类学习目标从低到高的水平层次划分,及每一层次包含的行为动词如下。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1)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2)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3)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4)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1)初步学习、模仿
(2)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3)学会、掌握、迁移、灵活应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1)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2)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3)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对有关学习要求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等,本要求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中的化学实验已不再明确区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只要条件许可,所有实验都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但目前我省大部分学校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采取一个过渡的办法,即在每个模块中安排一定数量、内容比较适宜的实验作为学生分组实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学校,应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地改善实验条件。
必 修
课程目标
1. 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可引导学生收集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观看录像,并进行交流。
2.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关注现代化学发展的新成就。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关于原子结构只要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暂不作要求。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等内容在《化学2》主题1和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中学习。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此处化学变化的本质仍限于初中化学的要求,不要求从化学键角度认识。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6.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作要求。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目前只限于分子数、原子数、离子数等微粒数之间的计算,而涉及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等的计算,待讲过原子结构有关内容后再作要求。
7.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
8.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非标准状况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不作要求。
9.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10.学习实验研究方法,了解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等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1.学习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认识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12.学习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知道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常用方法。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3.认识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关注化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14.认识化学在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5.赞赏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1.创设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建议设计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实验情境进行探究。
2.通过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等有关实验,初步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3.初步学会物质检验的实验技能。
以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训练实验操作技能为主。相关内容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过程中逐步提高。
4.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5.初步学习蒸馏、萃取等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7.能初步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常见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8.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9.在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过程中,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学会合作与分享。
10.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1.通过必修课程中有关化学实验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关加深和拓展的实验内容在选修模块《实验化学》主题2中继续学习。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分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并在后续学习中逐步完善。
2.了解物质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5.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不作要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6.关注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过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可在过氧化钠特殊用途中列举。
CO32-与酸的分步反应,CO32-、HCO3-、Al3+、AlO2-等离子的水解反应等内容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内容标准第4点)。
7.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8.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分别与氧气、水、酸、碱、盐等物质的反应情况。
9.了解氧化钠、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分别与水、酸、碱等物质反应的情况。
10.了解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了解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铜的受热分解。
11.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初步学会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CO32-与酸的分步反应暂不作要求,CO32-、HCO3-、Al3+、AlO2-等离子的水解反应暂不作要求。
12.了解Fe3+的氧化性,认识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仅限于Fe3+分别与Fe、Cu的反应,以及Fe2+与Cl2的反应。
13.了解钠、钾的焰色反应。
14.能列举钢、铝合金等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5.通过对钠、铝、铁、铜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认识和比较,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1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大部分可溶性盐等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暂不作要求。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内容标准第1点)。
17.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较复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暂不作要求。
18.初步学会Cl-、SO42-、CO32-、Fe3+、NH4+、Na+、K+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9.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及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电子得失守恒原理在化学计算等方面的应用等内容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
20.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逐步理解物质被氧化、被还原的涵义。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暂不作要求。
21.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2.能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初步学会用单线桥、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电子得失守恒原理在化学计算方面的应用暂不作要求。
23.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6.通过实验了解氯、 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几种硅酸盐制品的制备方法,在相关选修模块中逐步补充。
对有关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一般暂不作结构上的分析,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学习。
25.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了解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以SiO2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知道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能说出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主要用途。
26.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了解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硅与氢氟酸、与碱性氧化物、与强碱的反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暂不作要求。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转化暂不作要求。
27.了解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成分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了解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
28.了解次氯酸、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硝酸分别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反应原理。
29.了解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几种硅酸盐制品的制备方法暂不作要求。
30.认识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了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1.通过对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粗盐的提纯
2.蒸馏水的制取
3.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或碘水中的碘)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常见物质的检验
6.探究金属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7.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8.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9.探究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0.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
化学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排布式暂不作要求。
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排布式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
3.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暂不作要求。
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
5.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6.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7.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8.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9.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键长、键角、键的极性以及金属键、分子极性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2)。
10.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键长、键角、键的极性以及金属键、分子极性等暂不作要求。
11.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2.能写出结构简单的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13.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14.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5.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限于含5个碳原子以下的分子)的同分异构现象。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的主要原因。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反应热与焓变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等暂不作要求。
反应热与焓变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4.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较复杂的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不作要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
5.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暂不作要求。
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6.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7.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2)。
8.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等暂不作要求。
9.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乙炔、苯的同系物的性质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有机化学基础》主题2)。
2.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甲烷的来源,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
3.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了解乙烯的工业制法和物理性质,了解乙烯的可燃性、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等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乙炔的性质暂不作要求。
4.知道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来源和物理性质,了解苯的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等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苯的同系物的性质暂不作要求。
5.认识氯乙烯、苯的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醇的可燃性、与金属钠的反应、催化氧化等性质及主要用途。卤代烃、酚暂不作要求。
卤代烃、酚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有机化学基础》主题2)。
7.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酸的酸性、酯化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
8.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9.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暂不作要求。
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有机化学基础》主题4)。
10.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4.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11.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可引导学生收集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方面的资料,撰写从海洋资源中提取镁、溴、碘等物质的小论文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
12.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5.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13.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6.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14.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5.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
2.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
3.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4.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5.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6.探究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7.探究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选 修 1.化学与生活课程目标
1.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
3.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主题1 化学与健康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认识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 1.了解食品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几种常见的有机物,知道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可讨论食品中常见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2.说明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能列举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2.说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
3.知道人体必需的几种常见的氨基酸。
4.知道哪些常见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
3.通过实例了解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及其摄入途径。了解维生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5.知道常见的几种维生素及其主要来源、摄入途径。
可进行实验探究或讨论:为什么维生素C可作抗氧化剂?
6.知道维生素C的重要性质。
7.了解常见的维生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4.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8.知道人体所需的常见微量元素,及其主要来源和摄入途径。
可进行社会调查:矿泉水中的微量元素和作用,或人体缺乏某微量元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9. 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5.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0.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可让学生排列一周健康食谱,讨论营养缺失可能会造成的危害。
11.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6.了解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 12.了解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如淀粉、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的消化和吸收。
7.知道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13.知道几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查阅某些食品的标签,了解其中所含的食品添加剂。
8.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14.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查阅常用药物的有效成分、分子结构与疗效的关系。
15.知道安全用药常识。
主题2 生活中的材料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列举生活中的常用材料,能通过实例认识化学在发展生活用材料中的重要作用。 1.知道生活中的常用材料及其主要类别。
调查、讨论化学科学发展对材料科学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
2.知道化学是生活中常用材料发展的基础,以及化学科学对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2.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居室装修材料。
4.知道居室装修材料可能对居室环境造成的影响。
3.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5.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查阅资料,列举新型合金的用途。
6.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4.描述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知道金属防腐的常用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7.知道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
8.知道金属防腐的常用方法。
9.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5.知道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10.知道常用的硅酸盐材料(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查阅资料,简述中国陶瓷的发展史。
11.列举玻璃、陶瓷制品(光导纤维、新型陶瓷等)的新进展。
6.举例说明生活中常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评价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12.知道生活中常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重要性能。
13.了解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主题3 化学与环境保护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通过典型的水污染实例认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能说出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1.通过典型实例,了解水污染造成的危害。
调查当地污水排放和处理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2.知道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2.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能说出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3.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调查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
4.知道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3.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5.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
6.了解甲醛、一氧化碳、氡等空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4.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7.知道“白色污染”的涵义。
8.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5.根据防治土壤污染、保护环境的要求,举例说明废水处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处置的方法。
9.知道防治土壤污染、保护环境的有关要求。
调查当地的生活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情况,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10.举例说明废水处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处置的方法。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淀粉的水解
2.蛋白质的性质(选做)
3.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
4.确定易拉罐的主要成分
5.区别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纤维
2.化学与技术
课程目标
1.了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强化技术意识。
3.形成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的观念。
4.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交流等途径认识实际化工生产技术问题的复杂性,增强创新意识。
主题1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通过调查讨论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最新进展。
1.知道石油综合利用的意义和主要石油产品。
可引导学生收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资料,用适当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2.了解天然气的用途。
3.知道煤综合利用的意义和煤干馏的主要产品。
2.了解我国基本化工的生产资源、基本化工产品的主要种类和发展概况。
4.了解我国基本化工的生产资源(种类、分布、储量)、基本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等)产品的主要种类和发展概况。
引导学生将我国石油化工或其他化工的主要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等,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3.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5.了解海水综合利用的常见项目(盐的开发和利用,氯、溴、镁等的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不要涉及海水综合利用具体的技术指标和操作。
引导学生查阅有关氯碱工业发展的资料,讨论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6.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4.以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为例,认识化学在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中的作用,讨论其可能的途径。
7.了解废旧塑料再生利用的几种途径(再生和改性、热裂解、作燃料)、方法和意义。
讨论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的优化应用、环境污染的防治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8.认识化学在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中的作用。
主题2 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1.讨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材料的要求,认识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1.举例说明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引导学生收集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在现代信息技术、航天航空、能源、交通、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典型事例,撰写科普读物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化学科学在材料的使用、设计、合成与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3.举例说明金属材料的种类、常见重要金属材料(铁、铝、铜、钛等)的特点,了解铁、铝的生产原理。对相关材料的工业生产只要求了解基本原料、主要设备、流程、主要化学反应原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方法和措施,不要求涉及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工艺。
可就近参观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或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或者观看有关影像),收集有关资料,撰写有关科学小品。
4.知道金属锈蚀的原理与防锈的方法。
5.举例说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种类、常见重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和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6.举例说明常见高分子合成材料(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和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不要求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7.举例说明常见复合材料的种类和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3.举例说明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
8.了解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意义,举例说明用化学方法(阳极氧化、电镀等)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对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仅限于一般化学方法和简单技术介绍。
4.收集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认识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9.收集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认识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可引导学生收集我国现代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由中科院长春研究所研制的“聚苯胺类导电塑料”、中国矿大研制的“蓄水渗膜材料”、我国科研人员研制的“纳米聚丙烯复合材料”等,撰写科普读物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或发表。
主题3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知道水的净化和污水处理的方法、过程与原理。
可通过参观污水处理厂或进行污水净化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感受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知道硬水软化的方法与原理。
3.知道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等)与原理。
2.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4.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
可从合成氨的历史、合成氨技术的发展、合成氨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等不同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5.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通过实例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知道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通过农药、医药、表面活性剂等实例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
可通过生活、生产中的实例等,引导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体验。
7.知道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通过典型事例了解化学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莠剂及其发展趋势。
8.了解常见化学肥料的种类、组成、作用、发展趋势及合理使用。
9.了解常见农药的种类、性能、作用、发展趋势及合理使用。
10.了解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莠剂及其发展趋势。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电解饱和食盐水
2.简易电路板的化学刻蚀
3.硬水、软水的鉴别及硬水的软化
4、以NaCl、NH3、CO2、H2O为原料,设计实验方案制取Na2CO3(选做)
5、农田土壤pH的测定(选做)
3.物质结构与性质
课程目标
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4.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主题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运用图形、模型或电教手段等来说明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电子云。
2.知道电子云的涵义。
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知道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电子自旋的涵义。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磁量子数等概念不作要求。
5.知道不同原子轨道的形状、伸展方向、能量高低顺序和表示形式。
6.知道不同电子层(能层)含有的原子轨道的类型、数目和不同能级(原子轨道)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7.知道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8.了解电子排布式的涵义,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9.知道元素的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的涵义,能根据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说出元素周期表分区的情况。
3.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10.知道元素电离能的涵义。
引导学生利用有关图表讨论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查阅有关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11.认识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2.能应用元素电离能说明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元素主要化合价等的周期性变化。
13.知道元素电负性的涵义。
14.了解元素电负性和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关系,认识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15.能根据元素电负性大小说出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16.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17.了解电子跃迁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应用。
主题2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1.理解离子键的涵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
2.能根据典型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3.了解晶格能的涵义。
使用有关模型、数据,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4.了解影响离子晶体的晶格能大小的因素。
5.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6.知道离子晶体晶格能的大小和离子晶体熔点高低、硬度大小的关系。
3.知道共价键的主要 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7.知道共价键的形成原因、本质、特征。
要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比喻或模型等来说明有关问题。
8.知道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涵义。
9.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10.知道共价键的键能、键长、键角等的涵义。
11.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4.认识共价分子结构 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12.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可运用模型研究P4、P4O6、P4O10等共价分子的结构及相互联系,并预测其化学性质。
13.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14.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表示方式。
15.了解配合物的概念,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5.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16.知道手性分子的涵义。
可引导学生收集手性分子的应用的资料,并以板报、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
17.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6.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18.结合实例理解等电子原理的涵义。
查阅N2、CO的有关数据并进行比较。
19.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物质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 质。
20.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7.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1.了解原子晶体的涵义、特征。
22.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8.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23.知道金属键的涵义。
24.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9.能列举金属晶体的 基本堆积模型。
25.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主题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说明化学 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涵义。
可结合水的熔点、沸点及其分解温度说明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举例说明分子间作 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3.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4.知道“相似相溶”规则。
3.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5.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结合实例说明氢键的涵义。分子内氢键不作要求。
6.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氢键的区别。
7.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溶点、沸点及溶解度的影响。
4.知道分子晶体与原 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8.知道分子晶体的涵义、特征。
可用列表法将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构成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主要性质(如硬度、溶解性、熔点、沸点、导电性等)进行比较。
9.结合实例说出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的特点。
10.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主题4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认识在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
1.了解人类在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
可引导学生收集人类探索物质结构过程中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关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元素周期系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资料,以板报、讨论、小论文或PPT文稿等形式展示、交流。
2.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
3.认识人类在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
2.知道物质是由微粒 构成的,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4.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5.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3.认识原子结构与元 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价值。
6. 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7.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4.初步认识物质的结 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
8.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认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等观点。
可引导学生收集20世纪科学家在物质结构探索方面的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
9.知道物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模型
2.探究熔融盐的导电性
3.探究简单配合物的制取和性质
4.“相似相溶”规则的实际应用
4.化学反应原理课程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4.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主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1.了解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可观看影像或讨论: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2.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3.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可引导学生查阅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危机以及未来新型能源的有关资料,调查家庭使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合理化建议。
4.通过实例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5.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6.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7.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了解焓变的表示符号 (ΔH )及其常用单位(kJ/mol),认识“ΔH>0”、“ΔH
8.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9.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4.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10.通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活动,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
11.通过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探究活动,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简单电解池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解反应方程式。
5.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12.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际意义。
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回收价值。
13.知道电解在氯碱工业、精炼铜、电镀、电冶金等方面的应用。认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际意义。
6.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14.了解金属腐蚀带来的危害,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交流: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
15.了解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涵义,理解电化学腐蚀发生的条件,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16.认识钢铁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及原理,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17.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了解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及其原理。
主题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能进行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2.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2.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催化剂对淀粉水解速率或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5.认识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
4.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6.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5.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7.能初步利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6.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8.认识可逆反应及其限度。
可利用图像、数据等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9.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10.认识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及表示方法,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不要求应用高次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7.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 解释。
1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可组织学生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
13.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能运用该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进行分析。
8.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4.以合成氨条件的选择为例,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主题3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1.了解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能判断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可引导学生在化学平衡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电离平衡概念。
2.了解电离平衡概念,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会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4.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5.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Kw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6.了解溶液的pH、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溶液酸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7.了解溶液pH与c(H+)的定量关系,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3.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8.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9.学会使用滴定管,能进行酸碱滴定,了解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
10.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4.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弱酸弱碱盐的水解不作要求。
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有关盐类水解的信息,归纳盐类水解的规律。
1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规律,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13.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
14.会书写常见的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15.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16.知道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不作要求。
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交流: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讨论牙膏加氟需要注意的问题。
17.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18.知道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沉淀的生成和分步沉淀,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
2.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测定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5.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氯化铁水解反应的促进或抑制
6.沉淀的转化
5.有机化学基础
课程目标
1.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
3.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1.了解用李比希法定量分析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一般方法,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可介绍质谱法与李比希法相结合,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
2.知道质谱法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
3.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4.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列举按碳的骨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结合分子中碳的骨架、官能团推导有机化合物的通式。
5.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典型代表物。
6.知道通过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7.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8.知道有机化合物某些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与其结构的关系。
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
9.知道可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化学实验方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4.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10.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且知道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归纳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运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等。学会上述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11.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并能书写其结构简式。对映异构、顺反异构和手性分子不作要求。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1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和苯的简单同系物。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之内。
注意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注意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的区别和联系。
1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14.以具体有机化合物为例,说明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的对比实验,说明有机化合物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15.结合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研究有机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主题2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以具体物质为例,分析官能团的特性及相互转化。
通过认识各类有机物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上升到对一类化合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认识。
引导学生归纳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形成有机化学主干知识网。
2.能根据上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认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
4.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是烃的重要来源。
5.认识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6.知道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7.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8.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9.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之间的转化关系。
5.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10.从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上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通过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结构对性质、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11.了解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的发生条件。
6.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12.了解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开发替代能源的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
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化合物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应用。
13.知道氟氯代烷能破坏大气臭氧层。
14.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环境、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15.能应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有机合成途径,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正确判断单糖、二糖和多糖。
引导学生探究蔗糖、淀粉的水解产物。
2.能举例说明糖类的化学性质。
3.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知道常见的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谷氨酸。
从官能团的角度理解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两性。
5.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两性和成肽反应。
6.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7.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举例说明酶与核酸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生命科学的促进作用。
8.了解蛋白质的水解、盐析、变性和颜色反应。
9.知道酶催化的特点。
10.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主题4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依照高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对合成高分子进行分析。
2.知道合成高分子的线型结构与体型结构,及其性质上的区别。
3.能说出合成高分子的链节和单体。
2.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4.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举例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区别。
5.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举例说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6.知道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教材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认识高分子材料的重要用途,认识材料是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
7.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溴乙烷的取代反应
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
3.乙醛的性质
4.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
5.糖类的性质
6.蛋白质的性质(选做)
6.实验化学
课程目标
1.认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3.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5.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主题1 化学实验基础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1.认识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习的基本特征。
2.体验化学实验在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常见的现代化学实验技术,认识化学实验在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具有安全意识,能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
4.了解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关注实验操作要领及安全注意事项,能顺利地完成有关的化学实验。
可采用观看录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规范操作带来的危害。
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5.树立绿色化学思想,了解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经济化途径,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可介绍国内外有关绿色化学工艺方面的最新成果。
4.知道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6.知道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层析、渗析等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可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必修模块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课题的学习系统了解。
7.初步掌握分离和提纯物质常用方法的基本操作技能。
8.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5.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知道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测定物质结构中的作用。
9.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
10.知道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测定物质结构中的作用。只要求学生对这几种现代分析仪器的作用有所了解,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仪器的工作原理。
6.初步掌握天平、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认识定量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1.初步掌握天平、酸碱滴定管、移液管、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学校可配备分析天平、传感器等仪器,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实验课题进行教学,做好相关实验。
12.认识滴定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中和滴定的基本操作,了解中和滴定曲线的测绘方法。
13.能收集实验数据,并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其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
7.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
14.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控制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溶液pH等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
8.了解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方法。
15.通过硫酸亚铁铵、阿司匹林或乙酸乙酯等典型物质的制取,了解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方法。
根据实验目的,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总结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
主题2 化学实验探究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1.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等。
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可作一些提示或适当的铺垫。可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参考《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相关生活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知道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能对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科学且合理的质疑。
3.能选择有意义的化学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2.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
4.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
可根据教材中涉及的实验,进行相关实验设计、评价。将探究方案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意识。
5.能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优化和改进。
6.能结合具体实验方案,选择适合的仪器和操作方法。
3.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7.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可对典型的定量实验进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教学。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和滴定,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物质纯度测定、氧化还原滴定、电化学分析法等。
4.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8.知道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常用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可设计或选择系列探究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9.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蓝瓶子”实验
2.从海带中提取碘
3.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4.乙酸乙酯的制备及其反应条件的探究(或合成阿司匹林)
5.几种无机离子的检验
6.几种有机化合物的检验
7.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8.探究镁、铝、锌的化学性质(或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9.饮料或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修订稿)
《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内容及编写体例是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各模块为单元,对各模块中每一主题的“内容标准”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逐条进行界定,提出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广度是指每条“内容标准”应包含的具体学习内容。深度是指每条学习内容在本模块教学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要求。按照《课程标准》前言中“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对三类学习目标的分类方法,选用适当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每一类学习目标从低到高的水平层次划分,及每一层次包含的行为动词如下。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1)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2)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3)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4)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1)初步学习、模仿
(2)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3)学会、掌握、迁移、灵活应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1)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2)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3)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对有关学习要求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等,本要求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中的化学实验已不再明确区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只要条件许可,所有实验都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但目前我省大部分学校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采取一个过渡的办法,即在每个模块中安排一定数量、内容比较适宜的实验作为学生分组实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学校,应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地改善实验条件。
必 修
课程目标
1. 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可引导学生收集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观看录像,并进行交流。
2.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关注现代化学发展的新成就。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关于原子结构只要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暂不作要求。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等内容在《化学2》主题1和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中学习。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此处化学变化的本质仍限于初中化学的要求,不要求从化学键角度认识。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6.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作要求。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目前只限于分子数、原子数、离子数等微粒数之间的计算,而涉及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等的计算,待讲过原子结构有关内容后再作要求。
7.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
8.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非标准状况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不作要求。
9.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10.学习实验研究方法,了解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等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1.学习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认识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12.学习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知道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常用方法。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3.认识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关注化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14.认识化学在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5.赞赏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1.创设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建议设计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实验情境进行探究。
2.通过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等有关实验,初步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3.初步学会物质检验的实验技能。
以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训练实验操作技能为主。相关内容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过程中逐步提高。
4.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5.初步学习蒸馏、萃取等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7.能初步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常见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8.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9.在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过程中,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学会合作与分享。
10.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1.通过必修课程中有关化学实验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关加深和拓展的实验内容在选修模块《实验化学》主题2中继续学习。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分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并在后续学习中逐步完善。
2.了解物质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5.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不作要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6.关注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过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可在过氧化钠特殊用途中列举。
CO32-与酸的分步反应,CO32-、HCO3-、Al3+、AlO2-等离子的水解反应等内容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内容标准第4点)。
7.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8.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分别与氧气、水、酸、碱、盐等物质的反应情况。
9.了解氧化钠、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分别与水、酸、碱等物质反应的情况。
10.了解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了解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铜的受热分解。
11.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初步学会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CO32-与酸的分步反应暂不作要求,CO32-、HCO3-、Al3+、AlO2-等离子的水解反应暂不作要求。
12.了解Fe3+的氧化性,认识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仅限于Fe3+分别与Fe、Cu的反应,以及Fe2+与Cl2的反应。
13.了解钠、钾的焰色反应。
14.能列举钢、铝合金等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5.通过对钠、铝、铁、铜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认识和比较,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1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大部分可溶性盐等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暂不作要求。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内容标准第1点)。
17.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较复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暂不作要求。
18.初步学会Cl-、SO42-、CO32-、Fe3+、NH4+、Na+、K+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9.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及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电子得失守恒原理在化学计算等方面的应用等内容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
20.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逐步理解物质被氧化、被还原的涵义。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暂不作要求。
21.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2.能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初步学会用单线桥、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电子得失守恒原理在化学计算方面的应用暂不作要求。
23.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6.通过实验了解氯、 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几种硅酸盐制品的制备方法,在相关选修模块中逐步补充。
对有关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一般暂不作结构上的分析,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学习。
25.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了解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以SiO2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知道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能说出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主要用途。
26.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了解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硅与氢氟酸、与碱性氧化物、与强碱的反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暂不作要求。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转化暂不作要求。
27.了解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成分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了解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
28.了解次氯酸、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硝酸分别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反应原理。
29.了解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几种硅酸盐制品的制备方法暂不作要求。
30.认识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了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1.通过对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粗盐的提纯
2.蒸馏水的制取
3.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或碘水中的碘)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常见物质的检验
6.探究金属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7.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8.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9.探究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0.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
化学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排布式暂不作要求。
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排布式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
3.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暂不作要求。
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
5.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6.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7.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8.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9.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键长、键角、键的极性以及金属键、分子极性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2)。
10.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键长、键角、键的极性以及金属键、分子极性等暂不作要求。
11.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2.能写出结构简单的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13.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14.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5.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限于含5个碳原子以下的分子)的同分异构现象。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的主要原因。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反应热与焓变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等暂不作要求。
反应热与焓变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4.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较复杂的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不作要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
5.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暂不作要求。
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6.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7.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2)。
8.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等暂不作要求。
9.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乙炔、苯的同系物的性质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有机化学基础》主题2)。
2.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甲烷的来源,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
3.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了解乙烯的工业制法和物理性质,了解乙烯的可燃性、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等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乙炔的性质暂不作要求。
4.知道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来源和物理性质,了解苯的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等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苯的同系物的性质暂不作要求。
5.认识氯乙烯、苯的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醇的可燃性、与金属钠的反应、催化氧化等性质及主要用途。卤代烃、酚暂不作要求。
卤代烃、酚等内容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有机化学基础》主题2)。
7.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酸的酸性、酯化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
8.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9.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暂不作要求。
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有机化学基础》主题4)。
10.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4.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11.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可引导学生收集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方面的资料,撰写从海洋资源中提取镁、溴、碘等物质的小论文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
12.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5.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13.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6.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14.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5.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
2.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
3.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4.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5.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6.探究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7.探究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选 修 1.化学与生活课程目标
1.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
3.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主题1 化学与健康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认识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 1.了解食品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几种常见的有机物,知道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可讨论食品中常见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2.说明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能列举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2.说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
3.知道人体必需的几种常见的氨基酸。
4.知道哪些常见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
3.通过实例了解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及其摄入途径。了解维生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5.知道常见的几种维生素及其主要来源、摄入途径。
可进行实验探究或讨论:为什么维生素C可作抗氧化剂?
6.知道维生素C的重要性质。
7.了解常见的维生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4.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8.知道人体所需的常见微量元素,及其主要来源和摄入途径。
可进行社会调查:矿泉水中的微量元素和作用,或人体缺乏某微量元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9. 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5.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0.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可让学生排列一周健康食谱,讨论营养缺失可能会造成的危害。
11.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6.了解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 12.了解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如淀粉、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的消化和吸收。
7.知道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13.知道几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查阅某些食品的标签,了解其中所含的食品添加剂。
8.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14.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查阅常用药物的有效成分、分子结构与疗效的关系。
15.知道安全用药常识。
主题2 生活中的材料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列举生活中的常用材料,能通过实例认识化学在发展生活用材料中的重要作用。 1.知道生活中的常用材料及其主要类别。
调查、讨论化学科学发展对材料科学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
2.知道化学是生活中常用材料发展的基础,以及化学科学对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2.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居室装修材料。
4.知道居室装修材料可能对居室环境造成的影响。
3.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5.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查阅资料,列举新型合金的用途。
6.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4.描述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知道金属防腐的常用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7.知道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
8.知道金属防腐的常用方法。
9.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5.知道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10.知道常用的硅酸盐材料(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查阅资料,简述中国陶瓷的发展史。
11.列举玻璃、陶瓷制品(光导纤维、新型陶瓷等)的新进展。
6.举例说明生活中常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评价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12.知道生活中常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重要性能。
13.了解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主题3 化学与环境保护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通过典型的水污染实例认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能说出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1.通过典型实例,了解水污染造成的危害。
调查当地污水排放和处理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2.知道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2.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能说出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3.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调查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
4.知道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3.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5.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
6.了解甲醛、一氧化碳、氡等空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4.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7.知道“白色污染”的涵义。
8.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5.根据防治土壤污染、保护环境的要求,举例说明废水处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处置的方法。
9.知道防治土壤污染、保护环境的有关要求。
调查当地的生活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情况,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10.举例说明废水处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处置的方法。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淀粉的水解
2.蛋白质的性质(选做)
3.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
4.确定易拉罐的主要成分
5.区别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纤维
2.化学与技术
课程目标
1.了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强化技术意识。
3.形成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的观念。
4.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交流等途径认识实际化工生产技术问题的复杂性,增强创新意识。
主题1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通过调查讨论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最新进展。
1.知道石油综合利用的意义和主要石油产品。
可引导学生收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资料,用适当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2.了解天然气的用途。
3.知道煤综合利用的意义和煤干馏的主要产品。
2.了解我国基本化工的生产资源、基本化工产品的主要种类和发展概况。
4.了解我国基本化工的生产资源(种类、分布、储量)、基本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等)产品的主要种类和发展概况。
引导学生将我国石油化工或其他化工的主要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等,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3.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5.了解海水综合利用的常见项目(盐的开发和利用,氯、溴、镁等的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不要涉及海水综合利用具体的技术指标和操作。
引导学生查阅有关氯碱工业发展的资料,讨论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6.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4.以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为例,认识化学在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中的作用,讨论其可能的途径。
7.了解废旧塑料再生利用的几种途径(再生和改性、热裂解、作燃料)、方法和意义。
讨论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的优化应用、环境污染的防治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8.认识化学在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中的作用。
主题2 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1.讨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材料的要求,认识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1.举例说明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引导学生收集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在现代信息技术、航天航空、能源、交通、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典型事例,撰写科普读物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化学科学在材料的使用、设计、合成与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3.举例说明金属材料的种类、常见重要金属材料(铁、铝、铜、钛等)的特点,了解铁、铝的生产原理。对相关材料的工业生产只要求了解基本原料、主要设备、流程、主要化学反应原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方法和措施,不要求涉及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工艺。
可就近参观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或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或者观看有关影像),收集有关资料,撰写有关科学小品。
4.知道金属锈蚀的原理与防锈的方法。
5.举例说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种类、常见重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和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6.举例说明常见高分子合成材料(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和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不要求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7.举例说明常见复合材料的种类和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3.举例说明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
8.了解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意义,举例说明用化学方法(阳极氧化、电镀等)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对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仅限于一般化学方法和简单技术介绍。
4.收集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认识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9.收集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认识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可引导学生收集我国现代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由中科院长春研究所研制的“聚苯胺类导电塑料”、中国矿大研制的“蓄水渗膜材料”、我国科研人员研制的“纳米聚丙烯复合材料”等,撰写科普读物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或发表。
主题3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知道水的净化和污水处理的方法、过程与原理。
可通过参观污水处理厂或进行污水净化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感受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知道硬水软化的方法与原理。
3.知道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等)与原理。
2.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4.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
可从合成氨的历史、合成氨技术的发展、合成氨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等不同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5.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通过实例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知道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通过农药、医药、表面活性剂等实例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
可通过生活、生产中的实例等,引导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体验。
7.知道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通过典型事例了解化学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莠剂及其发展趋势。
8.了解常见化学肥料的种类、组成、作用、发展趋势及合理使用。
9.了解常见农药的种类、性能、作用、发展趋势及合理使用。
10.了解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莠剂及其发展趋势。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电解饱和食盐水
2.简易电路板的化学刻蚀
3.硬水、软水的鉴别及硬水的软化
4、以NaCl、NH3、CO2、H2O为原料,设计实验方案制取Na2CO3(选做)
5、农田土壤pH的测定(选做)
3.物质结构与性质
课程目标
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4.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主题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运用图形、模型或电教手段等来说明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电子云。
2.知道电子云的涵义。
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知道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电子自旋的涵义。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磁量子数等概念不作要求。
5.知道不同原子轨道的形状、伸展方向、能量高低顺序和表示形式。
6.知道不同电子层(能层)含有的原子轨道的类型、数目和不同能级(原子轨道)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7.知道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8.了解电子排布式的涵义,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9.知道元素的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的涵义,能根据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说出元素周期表分区的情况。
3.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10.知道元素电离能的涵义。
引导学生利用有关图表讨论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查阅有关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11.认识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2.能应用元素电离能说明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元素主要化合价等的周期性变化。
13.知道元素电负性的涵义。
14.了解元素电负性和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关系,认识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15.能根据元素电负性大小说出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16.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17.了解电子跃迁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应用。
主题2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1.理解离子键的涵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
2.能根据典型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3.了解晶格能的涵义。
使用有关模型、数据,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4.了解影响离子晶体的晶格能大小的因素。
5.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6.知道离子晶体晶格能的大小和离子晶体熔点高低、硬度大小的关系。
3.知道共价键的主要 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7.知道共价键的形成原因、本质、特征。
要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比喻或模型等来说明有关问题。
8.知道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涵义。
9.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10.知道共价键的键能、键长、键角等的涵义。
11.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4.认识共价分子结构 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12.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可运用模型研究P4、P4O6、P4O10等共价分子的结构及相互联系,并预测其化学性质。
13.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14.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表示方式。
15.了解配合物的概念,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5.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16.知道手性分子的涵义。
可引导学生收集手性分子的应用的资料,并以板报、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
17.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6.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18.结合实例理解等电子原理的涵义。
查阅N2、CO的有关数据并进行比较。
19.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物质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 质。
20.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7.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1.了解原子晶体的涵义、特征。
22.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8.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23.知道金属键的涵义。
24.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9.能列举金属晶体的 基本堆积模型。
25.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主题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说明化学 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涵义。
可结合水的熔点、沸点及其分解温度说明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举例说明分子间作 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3.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4.知道“相似相溶”规则。
3.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5.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结合实例说明氢键的涵义。分子内氢键不作要求。
6.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氢键的区别。
7.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溶点、沸点及溶解度的影响。
4.知道分子晶体与原 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8.知道分子晶体的涵义、特征。
可用列表法将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构成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主要性质(如硬度、溶解性、熔点、沸点、导电性等)进行比较。
9.结合实例说出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的特点。
10.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主题4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认识在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
1.了解人类在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
可引导学生收集人类探索物质结构过程中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关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元素周期系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资料,以板报、讨论、小论文或PPT文稿等形式展示、交流。
2.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
3.认识人类在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
2.知道物质是由微粒 构成的,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4.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5.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3.认识原子结构与元 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价值。
6. 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7.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4.初步认识物质的结 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
8.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认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等观点。
可引导学生收集20世纪科学家在物质结构探索方面的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
9.知道物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模型
2.探究熔融盐的导电性
3.探究简单配合物的制取和性质
4.“相似相溶”规则的实际应用
4.化学反应原理课程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4.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主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1.了解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可观看影像或讨论: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2.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3.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可引导学生查阅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危机以及未来新型能源的有关资料,调查家庭使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合理化建议。
4.通过实例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5.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6.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7.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了解焓变的表示符号 (ΔH )及其常用单位(kJ/mol),认识“ΔH>0”、“ΔH
8.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9.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4.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10.通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活动,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
11.通过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探究活动,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简单电解池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解反应方程式。
5.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12.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际意义。
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回收价值。
13.知道电解在氯碱工业、精炼铜、电镀、电冶金等方面的应用。认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际意义。
6.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14.了解金属腐蚀带来的危害,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交流: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
15.了解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涵义,理解电化学腐蚀发生的条件,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16.认识钢铁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及原理,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17.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了解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及其原理。
主题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能进行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2.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2.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催化剂对淀粉水解速率或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5.认识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
4.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6.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5.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7.能初步利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6.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8.认识可逆反应及其限度。
可利用图像、数据等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9.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10.认识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及表示方法,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不要求应用高次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7.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 解释。
1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可组织学生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
13.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能运用该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进行分析。
8.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4.以合成氨条件的选择为例,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主题3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1.了解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能判断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可引导学生在化学平衡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电离平衡概念。
2.了解电离平衡概念,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会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4.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5.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Kw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6.了解溶液的pH、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溶液酸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7.了解溶液pH与c(H+)的定量关系,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3.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8.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9.学会使用滴定管,能进行酸碱滴定,了解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
10.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4.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弱酸弱碱盐的水解不作要求。
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有关盐类水解的信息,归纳盐类水解的规律。
1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规律,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13.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
14.会书写常见的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15.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16.知道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不作要求。
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交流: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讨论牙膏加氟需要注意的问题。
17.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18.知道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沉淀的生成和分步沉淀,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
2.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测定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5.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氯化铁水解反应的促进或抑制
6.沉淀的转化
5.有机化学基础
课程目标
1.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
3.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1.了解用李比希法定量分析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一般方法,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可介绍质谱法与李比希法相结合,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
2.知道质谱法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
3.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4.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列举按碳的骨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结合分子中碳的骨架、官能团推导有机化合物的通式。
5.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典型代表物。
6.知道通过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7.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8.知道有机化合物某些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与其结构的关系。
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
9.知道可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化学实验方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4.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10.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且知道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归纳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运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等。学会上述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11.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并能书写其结构简式。对映异构、顺反异构和手性分子不作要求。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1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和苯的简单同系物。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之内。
注意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注意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的区别和联系。
1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14.以具体有机化合物为例,说明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的对比实验,说明有机化合物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15.结合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研究有机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主题2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以具体物质为例,分析官能团的特性及相互转化。
通过认识各类有机物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上升到对一类化合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认识。
引导学生归纳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形成有机化学主干知识网。
2.能根据上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认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
4.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是烃的重要来源。
5.认识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6.知道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7.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8.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9.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之间的转化关系。
5.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10.从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上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通过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结构对性质、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11.了解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的发生条件。
6.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12.了解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开发替代能源的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
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化合物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应用。
13.知道氟氯代烷能破坏大气臭氧层。
14.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环境、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15.能应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有机合成途径,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正确判断单糖、二糖和多糖。
引导学生探究蔗糖、淀粉的水解产物。
2.能举例说明糖类的化学性质。
3.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知道常见的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谷氨酸。
从官能团的角度理解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两性。
5.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两性和成肽反应。
6.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7.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举例说明酶与核酸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生命科学的促进作用。
8.了解蛋白质的水解、盐析、变性和颜色反应。
9.知道酶催化的特点。
10.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主题4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依照高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对合成高分子进行分析。
2.知道合成高分子的线型结构与体型结构,及其性质上的区别。
3.能说出合成高分子的链节和单体。
2.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4.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举例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区别。
5.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举例说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6.知道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教材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认识高分子材料的重要用途,认识材料是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
7.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溴乙烷的取代反应
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
3.乙醛的性质
4.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
5.糖类的性质
6.蛋白质的性质(选做)
6.实验化学
课程目标
1.认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3.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5.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主题1 化学实验基础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1.认识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习的基本特征。
2.体验化学实验在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常见的现代化学实验技术,认识化学实验在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具有安全意识,能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
4.了解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关注实验操作要领及安全注意事项,能顺利地完成有关的化学实验。
可采用观看录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规范操作带来的危害。
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5.树立绿色化学思想,了解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经济化途径,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可介绍国内外有关绿色化学工艺方面的最新成果。
4.知道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6.知道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层析、渗析等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可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必修模块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课题的学习系统了解。
7.初步掌握分离和提纯物质常用方法的基本操作技能。
8.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5.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知道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测定物质结构中的作用。
9.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
10.知道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测定物质结构中的作用。只要求学生对这几种现代分析仪器的作用有所了解,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仪器的工作原理。
6.初步掌握天平、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认识定量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1.初步掌握天平、酸碱滴定管、移液管、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学校可配备分析天平、传感器等仪器,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实验课题进行教学,做好相关实验。
12.认识滴定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中和滴定的基本操作,了解中和滴定曲线的测绘方法。
13.能收集实验数据,并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其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
7.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
14.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控制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溶液pH等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
8.了解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方法。
15.通过硫酸亚铁铵、阿司匹林或乙酸乙酯等典型物质的制取,了解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方法。
根据实验目的,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总结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
主题2 化学实验探究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1.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等。
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可作一些提示或适当的铺垫。可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参考《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相关生活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知道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能对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科学且合理的质疑。
3.能选择有意义的化学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2.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
4.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
可根据教材中涉及的实验,进行相关实验设计、评价。将探究方案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意识。
5.能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优化和改进。
6.能结合具体实验方案,选择适合的仪器和操作方法。
3.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7.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可对典型的定量实验进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教学。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和滴定,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物质纯度测定、氧化还原滴定、电化学分析法等。
4.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8.知道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常用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可设计或选择系列探究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9.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学生实验教学要求
本模块至少应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蓝瓶子”实验
2.从海带中提取碘
3.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4.乙酸乙酯的制备及其反应条件的探究(或合成阿司匹林)
5.几种无机离子的检验
6.几种有机化合物的检验
7.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8.探究镁、铝、锌的化学性质(或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9.饮料或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