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由读书人参加的一种考试制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数从权贵子弟中选出,真正有真学实才的人并不能被选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才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核成绩录取人才,这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中国从隋唐开始考试,考了几百年,一直到北宋神宗时代,都没有定下严格的考试标准,也就是说,固然选举文章不出于诗赋之外,但是这种文艺作品,考生和考官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是很难做到公平的。

例如,以下这首唐诗是相当出名的,作者,祖咏。这首诗歌就是他在科举考试时的作品。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结果很自然,他没有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显然不止出现过一次。那么有没有想改变这个情况的政治冲动呢?一直都有。到了北宋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应试命题制度作了很大的改动。

王安石也许没想到自己的这一改动对中国历史影响有多大——

“ 熙宁中王安石创立经义,以为取士之格,明复仿之,更变其式,不惟陈义,并尚代言,体用排偶,谓之八比,通称制艺,亦名举业。——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下》

制艺又叫做“ 制义 ”。由此成为了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即八股文,亦称时文、时艺、八比或四书文。

这或许就是科举制度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八股文。在《儒林外史》这本书里对八股文有直接的射影。

以里面两个人物对八股文的态度为例——

鲁编修虔诚地宣扬:

“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是诗,要赋就是赋,——都是一鞭一道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马二先生说生病人听了八股文章——

“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哪里疼也不疼了”。

八股文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使得所有考试文章的处于一个相同的框架之下。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但是,《儒林外史》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科举考试从来是一项工具而已。现在全中国高考也是每年教辅书成堆,很多人天天呼吁要进行高考改革,因为这样做培养不出优秀人才。

然而,就像高考,古代科举制度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从社会角度来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我们可以想象,在过去那个做官是唯一获取社会地位的年代,如果没有科举,那么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将永无翻身之日,而子孙也将世世代代地贫穷下去,朝廷也将被家族所垄断。

而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才选官的制度,也使得一些优秀的人能够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朝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这种将相本无种、茅屋出公卿的官员选任办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试选才的公平客观性又可以排除人情关系对官员任用的困扰,进而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而在世界上,中国考试在世界上占有特别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考试历史。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考试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在中国考试史上,最重要的是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人文活动的首要内容,科举的影响既广且远,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指历史上日本曾仿行过科举,韩国、越南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是指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这也直接反映出了科举在历史上的优越性。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公正、确保阶级流动等优点,百年回眸,我们不光要看到这一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不应忽

视其考试内容死板、学风浮薄和在阻碍社会发展等负面作用。

在当今社会,在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选才制度中,我们要吸取科举制度的精华,选拔真正有才华的人,也不能忘记了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要注意考察内容的灵活性、多样性,因为创新与实践是当今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由读书人参加的一种考试制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数从权贵子弟中选出,真正有真学实才的人并不能被选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才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核成绩录取人才,这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中国从隋唐开始考试,考了几百年,一直到北宋神宗时代,都没有定下严格的考试标准,也就是说,固然选举文章不出于诗赋之外,但是这种文艺作品,考生和考官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是很难做到公平的。

例如,以下这首唐诗是相当出名的,作者,祖咏。这首诗歌就是他在科举考试时的作品。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结果很自然,他没有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显然不止出现过一次。那么有没有想改变这个情况的政治冲动呢?一直都有。到了北宋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应试命题制度作了很大的改动。

王安石也许没想到自己的这一改动对中国历史影响有多大——

“ 熙宁中王安石创立经义,以为取士之格,明复仿之,更变其式,不惟陈义,并尚代言,体用排偶,谓之八比,通称制艺,亦名举业。——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下》

制艺又叫做“ 制义 ”。由此成为了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即八股文,亦称时文、时艺、八比或四书文。

这或许就是科举制度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八股文。在《儒林外史》这本书里对八股文有直接的射影。

以里面两个人物对八股文的态度为例——

鲁编修虔诚地宣扬:

“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是诗,要赋就是赋,——都是一鞭一道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马二先生说生病人听了八股文章——

“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哪里疼也不疼了”。

八股文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使得所有考试文章的处于一个相同的框架之下。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但是,《儒林外史》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科举考试从来是一项工具而已。现在全中国高考也是每年教辅书成堆,很多人天天呼吁要进行高考改革,因为这样做培养不出优秀人才。

然而,就像高考,古代科举制度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从社会角度来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我们可以想象,在过去那个做官是唯一获取社会地位的年代,如果没有科举,那么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将永无翻身之日,而子孙也将世世代代地贫穷下去,朝廷也将被家族所垄断。

而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才选官的制度,也使得一些优秀的人能够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朝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这种将相本无种、茅屋出公卿的官员选任办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试选才的公平客观性又可以排除人情关系对官员任用的困扰,进而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而在世界上,中国考试在世界上占有特别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考试历史。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考试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在中国考试史上,最重要的是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人文活动的首要内容,科举的影响既广且远,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指历史上日本曾仿行过科举,韩国、越南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是指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这也直接反映出了科举在历史上的优越性。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公正、确保阶级流动等优点,百年回眸,我们不光要看到这一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不应忽

视其考试内容死板、学风浮薄和在阻碍社会发展等负面作用。

在当今社会,在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选才制度中,我们要吸取科举制度的精华,选拔真正有才华的人,也不能忘记了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要注意考察内容的灵活性、多样性,因为创新与实践是当今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


相关文章

  • 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利弊
  • 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利弊 一.科举制度概念: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查看


  • 科举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 科举制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杨 银 权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 陕西宝鸡 721013 摘要:科举制在晚清废除是其自身弊端和近代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举制的废除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以及中国新兴知识分子 ...查看


  • 科举制利弊
  •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科举制度按种类划分,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童子举等.隋朝的科举,初设明经.进士.秀才三科.到了 ...查看


  •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政治系2010级 路宽 学号:2104053085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摘要: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从起源到没落经历了1 300 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研习国内外学者对中国 ...查看


  • 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 因此,充分认识并深入研究科举制,在今天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672-0717(2015)06-0074-11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 刘海峰 1905年废止科举是中国 ...查看


  • 科举选官制度研究
  • 前 言 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就如何选拔,培养与录用人才,封建统治阶级走过 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早在西周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以宗法等级关系 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人们凭血缘或姻亲关系进入仕途.春秋战国时期,奴 ...查看


  •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朱美丽 摘要: 科举制度作为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它的产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通过分其利弊, 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宝 ...查看


  •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安徽省和县一中 孙时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 .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 ...查看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第一章 前言 1.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2. 文化: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多重含义.包含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自 然状态的意味. 3. 中国的文化,文是指"各色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