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经营的战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立足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模式进行了探讨。从对外直接投资(FDI )、贴牌生产(OEM )、“走出去”自建销售网络、境外自建生产及研发基地、参与跨国公司的生产链、企业联盟规模效益等方面谋求新型战略模式。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模式
导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 更是推动全球化的进一步演进。随着经营战略时代的来临,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也开始有所调整, 逐渐变得更为清晰和有攻击力。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 首先必须制定和选择正确有效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明确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实现途径, 方可实现健康的国际化成长。
中国经济受着世界经济的左右,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国经济要快速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全球的范围内或者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考虑企业的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已势在必行。那么,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应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不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模式不尽相同,一家企业在不同阶段会采取不同模式,亦可能同时采取多种模式。不管模式如何变化,成功的企业国际化都是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独特的资源条件相适应的企业国际化模式。
一、目前,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主要有以下模式可供选择。
(一)对外直接投资(FDI )模式
FDI 模式, 就是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和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FDI 模式所体现出的就是“走出去”战略,这类投资是中国对外投资中,最接近于跨国投资基本理论本意的投资行为,其形式可以是并购,但更多的是绿地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一些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在技术、规模、品牌、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近几年,中国一些大型企业如中石油、中铝的对外投资,涉及金额越来越大,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国际业界的关注。
据一些数据统计,中国海外投资开支逐年成几倍的增加,其主要方式为购并。购并的主要优势是直接购并外国企业,通过购并的企业生产商品,以赢得当地的
市场份额。可以通过购并企业,获得生产产品的技术、销售网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技术设备。未来,随着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这一类的投资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导力量之一。
(二)贴牌生产(OEM )模式
OEM 模式,本质都是指拥有优势品牌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缩短运距,抢占市场,委托其它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并向这些生产企业提供产品的设计参数和技术设备支持,来满足对产品质量、规格和型号等方面的要求,生产出的产品贴上委托方的商标出售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OEM 是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分工和细化竞争的思想,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现了品牌与生产的分离,使生产者更专注于生产,品牌持有者则从繁琐的生产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专注于技术、服务与品牌推广。OEM 这种模式在中国有许多企业已经实行了,国内企业主要做外国名牌的代加工基地。通过从事贴牌生产,中国企业逐渐掌握了国际竞争规则,在国外建立了信誉, 建立了大批量产品外销的渠道。该模式体现了竞争战略中集中优势的思想。在许多国外商场中, 中国企业通过OEM 模式生产的产品随处可见,也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普遍模式。贴牌生产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如:富士康科技,格兰仕公司,石狮服装,等等。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提供OEM 的企业往往在OEM 购买方的产品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OEM 购买方可以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在合作过程中,OEM 供应方可以在产品质量控制,成功控制,经营效率控制等的管理上按照购买方的要求组织生产,以先进的组织控制,来自于“干中学”经验积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另外,如果OEM 产品属于创新产品,供给企业除满足购买方的需求外,还可以以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或者增加产品线的长度,推出新产品;或者加深产品线的深度,增加现有产品的品种,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境外自建生产及研发基地模式
建立境外生产基地的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成熟、国内市场需求已充分满足、竞争激烈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等,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和
前苏联东欧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属于新兴市场,进入相对容易。
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可以将成熟的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向外扩展, 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配件等都可以作为出资物;还能够合理利用原产地规则,规避和突破各种贸易壁垒;能够更接近当地市场,更好利用当地资源。研发国际化目前只是少数企业的国际化模式,但却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实现本地化的最终落脚点。 建立境外生产基地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国际化发展强调研产销“三位一体本土化”,自建研发基地是实现“三位一体”的重要环节。海尔的研发基地主要是面向当地市场的本土化产品设计中心,在美国,海尔将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在欧洲,海尔在法国里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设立设计中心。这些设计中心与海尔当地的营销机构和生产基地相配合, 充分实现本土化设计、生产和销售,成为海尔国际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四)参与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模式
中国参与全球化主要是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渗透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 所以跨国公司是一个天然的载体。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跨国公司的一统天下,中小企业、一般企业都是被边缘化的,实际上这个观点是一个误区。因为跨国公司只是一个载体,并不是包揽全球化。比如人们都熟悉的波音飞机,它当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载体,但是它的零部件是从全球70多个国家生产的,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参与了波音飞机的制造,也就是利用波音飞机这个载体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参与了全球化。所以经济全球化并不是跨国公司的一统天下,一般的企业研究全球化的问题,就是要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来思考怎么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中去,成为全球大的跨国公司生产链和供应链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成为它当中的一个环节。
(五) “ 走出去” 自建销售网络模式
国内名牌企业,可通过境外自建销售网络扩大海外市场销售,在海外市场获得本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如海尔,徐工,苏泊尔等等。这种模式有三个主要特点:企业是国内名牌,历史悠久; 主要方式是投资自建销售网络;目标是扩展国际市场,由国内名牌变为国际品牌,甚至名牌。企业在海外建销售渠道和网络,可以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市场,直接建立客户关系,减少中间环节。
目前,建海外营销渠道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模式, 各行业都有。据商务部统计,境外贸易性企业占中国境外企业半数以上。企业境外销售,是直接到海外销售,还是通过中介机构间接销售,需要权衡利弊。出口规模小且又刚刚起步的企业, 间接销售风险较小;具有一定出口规模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六)企业联盟规模效益模式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后发劣势非常明显。因而关联企业之间可以结成企业联盟, 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领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育出几十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由非政府组织出面, 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所有的活动策划、方案运作等是完全市场化行为,不会给一些国家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借口。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很强的灵活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步平稳过度。
二、对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现状的浅析
由于中国市场正在慢慢变得区域性饱和及成熟,而国外市场还有一些机会,最近几年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增长的主要途径。
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现在仍然是初级阶段,为了分析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现状和它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去年年底科尔尼公司做了一项独立的研究,对一些先行企业进行调查并和高层进行深度的访谈。从这个研究的结果来看,中国企业普遍面临能力、资源和经验三方面普遍缺乏的问题。
首先,被调研的企业普遍在能力方面存在比较大的缺口,这些能力包括并购后的组织能力,进行国际化谈判和完成交易的能力等。第二,资源不足,很多企业对内部可以运用的资源认识不足,到了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发现资源上有很大的出口,如人才缺口、资金缺口,以及获得外部力量的帮助,如政府专业机构的支持也是比较大的问题。第三是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这具体反映在对海外市场法规、
政府政策限制以及企业文化和语言沟通方面,这些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企业的发展。
根据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加工出口型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很高,有的企业90%以上的产品依赖出口。然而,伴随优秀出口业绩的,却是这类企业脆弱、甚至是残缺的市场功能。原因是,这些加工出口型企业,产品销售并不是通过企业自身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实现的,而是普遍采用出口代理的方式,只和国外少数几个一级代理商打交道,真正的市场对这些企业来说,完全是个“黑箱”,如何把握市场终极需求、建立高效的销售网络、灵活使用不同销售方式等能力,被长期荒废了。 中国从事加工生产和出口的企业,多数是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其市场的绝大部分在海外。现在,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下降、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这类企业都普遍面临利润率下降、发展速度减缓等问题,因此,贴牌加工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上仍有相当大的生存空间,但中国企业仍亟待探索新的国际化模式。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方案简析:
(一)走出去战略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不是主要的国际化战略运营方式,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与国际上一流企业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还是要以中国作为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主战场,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还是要把根牢牢地扎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全球大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抢摊中国市场的时候,我国企业不可能丢掉中国的市场,去抢占国外的市场,所以说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又要慎重。要看到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也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强项。不能舍掉中国的比较优势而把制造业大规模地移到国外去,只能按照项目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而不是形成整体制造业向外转移的趋势。所以说在国际化运营方面中国的主战场还是在国内,中国参与国际化战略的主要方式和载体还是以国际贸易,通过出口产品和服务来形成中国的国际化战略实施。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实地研究市场,不能光靠想象,光靠二手资料。中国企业国际化有三种方法。我们向欧美市场出口商品,过去甚至要补贴,因为我们很难赚到钱,最多挣点劳务费。最赚钱的国际化,是进入与中国平行和
比中国低的国家,比如说把商品卖给阿富汗或者非洲国家,从单价上来说是赚钱的,但是这些国家没有信用体系,很难把货款收回来。所以,最好是进入金砖国家,金砖国家和中国是平行的经济体,经济模式互补,所以我们有商业机会。 关于国际化,我们也有上行路线,进入欧美市场,但投入比较大,产出不确定,成本比较高。
相比较而言,金砖国家是中国品牌销售空间比较大的地方。金砖国家的中产阶级和有点钱的人都是新近冒出来的。特别是在“金砖11国”,中产阶级一般是白领、技术工人,他们喜欢国际化品牌,见识又非常有限,商品的样式看起来像欧洲或美国的,他们就有兴趣接受,所以金砖国家特别值得我们仔细研究。(4) 结束语:中国经济受着世界经济的左右,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国经济要快速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全球的范围内或者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考虑企业的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已势在必行。中国企业仍亟待探索新的国际化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笑丰.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J ].对外经贸实务,2004(2) 2 彭玉美.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浅议[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12) 3孙健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趋势 2011 (1)
4 中国企业国际化 《财富天下网》2011 (1)
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经营的战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立足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模式进行了探讨。从对外直接投资(FDI )、贴牌生产(OEM )、“走出去”自建销售网络、境外自建生产及研发基地、参与跨国公司的生产链、企业联盟规模效益等方面谋求新型战略模式。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模式
导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 更是推动全球化的进一步演进。随着经营战略时代的来临,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也开始有所调整, 逐渐变得更为清晰和有攻击力。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 首先必须制定和选择正确有效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明确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实现途径, 方可实现健康的国际化成长。
中国经济受着世界经济的左右,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国经济要快速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全球的范围内或者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考虑企业的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已势在必行。那么,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应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不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模式不尽相同,一家企业在不同阶段会采取不同模式,亦可能同时采取多种模式。不管模式如何变化,成功的企业国际化都是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独特的资源条件相适应的企业国际化模式。
一、目前,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主要有以下模式可供选择。
(一)对外直接投资(FDI )模式
FDI 模式, 就是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和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FDI 模式所体现出的就是“走出去”战略,这类投资是中国对外投资中,最接近于跨国投资基本理论本意的投资行为,其形式可以是并购,但更多的是绿地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一些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在技术、规模、品牌、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近几年,中国一些大型企业如中石油、中铝的对外投资,涉及金额越来越大,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国际业界的关注。
据一些数据统计,中国海外投资开支逐年成几倍的增加,其主要方式为购并。购并的主要优势是直接购并外国企业,通过购并的企业生产商品,以赢得当地的
市场份额。可以通过购并企业,获得生产产品的技术、销售网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技术设备。未来,随着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这一类的投资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导力量之一。
(二)贴牌生产(OEM )模式
OEM 模式,本质都是指拥有优势品牌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缩短运距,抢占市场,委托其它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并向这些生产企业提供产品的设计参数和技术设备支持,来满足对产品质量、规格和型号等方面的要求,生产出的产品贴上委托方的商标出售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OEM 是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分工和细化竞争的思想,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现了品牌与生产的分离,使生产者更专注于生产,品牌持有者则从繁琐的生产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专注于技术、服务与品牌推广。OEM 这种模式在中国有许多企业已经实行了,国内企业主要做外国名牌的代加工基地。通过从事贴牌生产,中国企业逐渐掌握了国际竞争规则,在国外建立了信誉, 建立了大批量产品外销的渠道。该模式体现了竞争战略中集中优势的思想。在许多国外商场中, 中国企业通过OEM 模式生产的产品随处可见,也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普遍模式。贴牌生产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如:富士康科技,格兰仕公司,石狮服装,等等。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提供OEM 的企业往往在OEM 购买方的产品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OEM 购买方可以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在合作过程中,OEM 供应方可以在产品质量控制,成功控制,经营效率控制等的管理上按照购买方的要求组织生产,以先进的组织控制,来自于“干中学”经验积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另外,如果OEM 产品属于创新产品,供给企业除满足购买方的需求外,还可以以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或者增加产品线的长度,推出新产品;或者加深产品线的深度,增加现有产品的品种,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境外自建生产及研发基地模式
建立境外生产基地的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成熟、国内市场需求已充分满足、竞争激烈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等,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和
前苏联东欧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属于新兴市场,进入相对容易。
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可以将成熟的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向外扩展, 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配件等都可以作为出资物;还能够合理利用原产地规则,规避和突破各种贸易壁垒;能够更接近当地市场,更好利用当地资源。研发国际化目前只是少数企业的国际化模式,但却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实现本地化的最终落脚点。 建立境外生产基地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国际化发展强调研产销“三位一体本土化”,自建研发基地是实现“三位一体”的重要环节。海尔的研发基地主要是面向当地市场的本土化产品设计中心,在美国,海尔将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在欧洲,海尔在法国里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设立设计中心。这些设计中心与海尔当地的营销机构和生产基地相配合, 充分实现本土化设计、生产和销售,成为海尔国际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四)参与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模式
中国参与全球化主要是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渗透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 所以跨国公司是一个天然的载体。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跨国公司的一统天下,中小企业、一般企业都是被边缘化的,实际上这个观点是一个误区。因为跨国公司只是一个载体,并不是包揽全球化。比如人们都熟悉的波音飞机,它当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载体,但是它的零部件是从全球70多个国家生产的,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参与了波音飞机的制造,也就是利用波音飞机这个载体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参与了全球化。所以经济全球化并不是跨国公司的一统天下,一般的企业研究全球化的问题,就是要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来思考怎么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中去,成为全球大的跨国公司生产链和供应链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成为它当中的一个环节。
(五) “ 走出去” 自建销售网络模式
国内名牌企业,可通过境外自建销售网络扩大海外市场销售,在海外市场获得本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如海尔,徐工,苏泊尔等等。这种模式有三个主要特点:企业是国内名牌,历史悠久; 主要方式是投资自建销售网络;目标是扩展国际市场,由国内名牌变为国际品牌,甚至名牌。企业在海外建销售渠道和网络,可以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市场,直接建立客户关系,减少中间环节。
目前,建海外营销渠道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模式, 各行业都有。据商务部统计,境外贸易性企业占中国境外企业半数以上。企业境外销售,是直接到海外销售,还是通过中介机构间接销售,需要权衡利弊。出口规模小且又刚刚起步的企业, 间接销售风险较小;具有一定出口规模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六)企业联盟规模效益模式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后发劣势非常明显。因而关联企业之间可以结成企业联盟, 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领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育出几十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由非政府组织出面, 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所有的活动策划、方案运作等是完全市场化行为,不会给一些国家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借口。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很强的灵活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步平稳过度。
二、对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现状的浅析
由于中国市场正在慢慢变得区域性饱和及成熟,而国外市场还有一些机会,最近几年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增长的主要途径。
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现在仍然是初级阶段,为了分析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现状和它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去年年底科尔尼公司做了一项独立的研究,对一些先行企业进行调查并和高层进行深度的访谈。从这个研究的结果来看,中国企业普遍面临能力、资源和经验三方面普遍缺乏的问题。
首先,被调研的企业普遍在能力方面存在比较大的缺口,这些能力包括并购后的组织能力,进行国际化谈判和完成交易的能力等。第二,资源不足,很多企业对内部可以运用的资源认识不足,到了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发现资源上有很大的出口,如人才缺口、资金缺口,以及获得外部力量的帮助,如政府专业机构的支持也是比较大的问题。第三是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这具体反映在对海外市场法规、
政府政策限制以及企业文化和语言沟通方面,这些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企业的发展。
根据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加工出口型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很高,有的企业90%以上的产品依赖出口。然而,伴随优秀出口业绩的,却是这类企业脆弱、甚至是残缺的市场功能。原因是,这些加工出口型企业,产品销售并不是通过企业自身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实现的,而是普遍采用出口代理的方式,只和国外少数几个一级代理商打交道,真正的市场对这些企业来说,完全是个“黑箱”,如何把握市场终极需求、建立高效的销售网络、灵活使用不同销售方式等能力,被长期荒废了。 中国从事加工生产和出口的企业,多数是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其市场的绝大部分在海外。现在,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下降、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这类企业都普遍面临利润率下降、发展速度减缓等问题,因此,贴牌加工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上仍有相当大的生存空间,但中国企业仍亟待探索新的国际化模式。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方案简析:
(一)走出去战略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不是主要的国际化战略运营方式,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与国际上一流企业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还是要以中国作为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主战场,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还是要把根牢牢地扎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全球大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抢摊中国市场的时候,我国企业不可能丢掉中国的市场,去抢占国外的市场,所以说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又要慎重。要看到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也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强项。不能舍掉中国的比较优势而把制造业大规模地移到国外去,只能按照项目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而不是形成整体制造业向外转移的趋势。所以说在国际化运营方面中国的主战场还是在国内,中国参与国际化战略的主要方式和载体还是以国际贸易,通过出口产品和服务来形成中国的国际化战略实施。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实地研究市场,不能光靠想象,光靠二手资料。中国企业国际化有三种方法。我们向欧美市场出口商品,过去甚至要补贴,因为我们很难赚到钱,最多挣点劳务费。最赚钱的国际化,是进入与中国平行和
比中国低的国家,比如说把商品卖给阿富汗或者非洲国家,从单价上来说是赚钱的,但是这些国家没有信用体系,很难把货款收回来。所以,最好是进入金砖国家,金砖国家和中国是平行的经济体,经济模式互补,所以我们有商业机会。 关于国际化,我们也有上行路线,进入欧美市场,但投入比较大,产出不确定,成本比较高。
相比较而言,金砖国家是中国品牌销售空间比较大的地方。金砖国家的中产阶级和有点钱的人都是新近冒出来的。特别是在“金砖11国”,中产阶级一般是白领、技术工人,他们喜欢国际化品牌,见识又非常有限,商品的样式看起来像欧洲或美国的,他们就有兴趣接受,所以金砖国家特别值得我们仔细研究。(4) 结束语:中国经济受着世界经济的左右,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国经济要快速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全球的范围内或者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考虑企业的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已势在必行。中国企业仍亟待探索新的国际化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笑丰.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J ].对外经贸实务,2004(2) 2 彭玉美.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浅议[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12) 3孙健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趋势 2011 (1)
4 中国企业国际化 《财富天下网》2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