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案例分析作业
09223114 颜茜茜
一、问题探索阶段
咨询者已基本与来访者建立起了平等良好的咨询关系。
1. 案例事实:是来访者自2004年底入校以来,经常害怕黑暗状态的寝室。近6个月来常难以入眠,即使入睡也会惊醒。来访者发现自己起初还可以自制,但从2005年初以来,越来越严重,出现明显的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出汗、心跳等症状。
2. 来访者的情绪体验:害怕居住寝室的黑暗状态,担心熄灯后有鬼出现,夜间睡眠不好,白天情绪低落。
3. 来访者的行为方式:试图阻止寝室熄灯,有回避恐惧情景的行为。无法控制自己对黑暗的恐惧,熄灯后不断叫好友的名字,要求他们陪她说话一还价紧张感。
4. 来访者的环境因素:了解到来访者的成长史,年幼时父母就离异,因此常被同伴嘲笑,父亲的脾气暴躁,而且非常迷信。来访者对父亲非常依赖,常担心父亲不管他。
5. 来访者的反应特点:来访者独自来咨询,说话声音低微,眼睛不敢正视咨询师,胆小羞怯。谈吐较犹豫,言语清晰,思维逻辑正常,表达合理,无感知障碍。
6. 咨询者的反应要点:开始采用摄入性谈话,简要介绍自己童年时代的怕黑经历及纠正错误认知的经验,争取来访者的信任。化解了来访者的阻抗,并在之后的交谈中不断用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对来访者加以肯定,增加了双方的谈话热情。随后咨询者进一步探询来访者恐惧的缘由,并要求她记录梦的内容。以此取得他的信任和好感,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
7. 评估诊断:初步鉴定为特定的恐怖症。
二、目标的设定阶段
近期目标:减轻恐怖情绪,恢复社会功能,消除夜间的惊叫。
长远目标:协助来访者导致心理紊乱的原因,消除恐怖,正常的生活工作,运用多种心理咨询理论帮助来访者分析童年经历对她成年认知的影响,矫正认知偏差,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学会运用正确的防御方式应对各种方式应对各种挫折,承担起人生的各种责任。
目标的制定经过来访者的同意,是双方协调的结果,目标的内容具体可行,有顺序,也有一定的积极性。
三、方案探讨阶段
主要咨询方法:咨询者为了激发来访者改变的动机,先采用了自我开放的技术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并引导来访者陈述成长史,期间不断用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加以肯定。
适用原理:班杜拉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他认为童年观察学习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许理论,认为“所有梦均不会是空穴来风的”,没有所谓的“单纯坦率的梦”的存在。他通过对梦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 梦的内容仍
保持其余最近的经验之关系。2. 引起梦的刺激本身必然在心理上具有重大意义。
方案都是根据来访者的期望和目标制定的。
四、治疗/行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咨询者应用摄入性会谈和自我开放的咨询技术以及认知疗法、精神分析法帮助来访者重建认知结构,纠正原有的认知偏差。来访者在咨询者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治疗,产生理解、领悟,学习了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向目标方向积极改变。
1. 咨询者充分重视了来访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 咨询过程中,咨询者能够根据来访者的反馈灵活地做出修正和替换。
3. 咨询者重视新认知和新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迁移。
4. 咨询者在行动阶段常给予来访者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五、评估结束阶段
1. 最后一次会谈中,来访者面带笑容,感谢咨询者,经测量,各项指标也都已经趋向正常化。
2. 咨询历时一个月,5次面询结束后,来访者来访者找到了自己的心理症结,通过自我调整消除了症状,对黑暗的恐惧已基本消失,也纠正了原来不正确的认知方式,增强了对自己的认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已呈现基本正常的状态。并主动要求结束咨询。
3. 在一段时间内,咨询者仍与来访者保持适当联系,必要时协助来访者在生活中较好应用学习到的技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通过以上评估,说明本案例咨询效果较好。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案例分析作业
09223114 颜茜茜
一、问题探索阶段
咨询者已基本与来访者建立起了平等良好的咨询关系。
1. 案例事实:是来访者自2004年底入校以来,经常害怕黑暗状态的寝室。近6个月来常难以入眠,即使入睡也会惊醒。来访者发现自己起初还可以自制,但从2005年初以来,越来越严重,出现明显的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出汗、心跳等症状。
2. 来访者的情绪体验:害怕居住寝室的黑暗状态,担心熄灯后有鬼出现,夜间睡眠不好,白天情绪低落。
3. 来访者的行为方式:试图阻止寝室熄灯,有回避恐惧情景的行为。无法控制自己对黑暗的恐惧,熄灯后不断叫好友的名字,要求他们陪她说话一还价紧张感。
4. 来访者的环境因素:了解到来访者的成长史,年幼时父母就离异,因此常被同伴嘲笑,父亲的脾气暴躁,而且非常迷信。来访者对父亲非常依赖,常担心父亲不管他。
5. 来访者的反应特点:来访者独自来咨询,说话声音低微,眼睛不敢正视咨询师,胆小羞怯。谈吐较犹豫,言语清晰,思维逻辑正常,表达合理,无感知障碍。
6. 咨询者的反应要点:开始采用摄入性谈话,简要介绍自己童年时代的怕黑经历及纠正错误认知的经验,争取来访者的信任。化解了来访者的阻抗,并在之后的交谈中不断用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对来访者加以肯定,增加了双方的谈话热情。随后咨询者进一步探询来访者恐惧的缘由,并要求她记录梦的内容。以此取得他的信任和好感,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
7. 评估诊断:初步鉴定为特定的恐怖症。
二、目标的设定阶段
近期目标:减轻恐怖情绪,恢复社会功能,消除夜间的惊叫。
长远目标:协助来访者导致心理紊乱的原因,消除恐怖,正常的生活工作,运用多种心理咨询理论帮助来访者分析童年经历对她成年认知的影响,矫正认知偏差,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学会运用正确的防御方式应对各种方式应对各种挫折,承担起人生的各种责任。
目标的制定经过来访者的同意,是双方协调的结果,目标的内容具体可行,有顺序,也有一定的积极性。
三、方案探讨阶段
主要咨询方法:咨询者为了激发来访者改变的动机,先采用了自我开放的技术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并引导来访者陈述成长史,期间不断用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加以肯定。
适用原理:班杜拉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他认为童年观察学习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许理论,认为“所有梦均不会是空穴来风的”,没有所谓的“单纯坦率的梦”的存在。他通过对梦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 梦的内容仍
保持其余最近的经验之关系。2. 引起梦的刺激本身必然在心理上具有重大意义。
方案都是根据来访者的期望和目标制定的。
四、治疗/行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咨询者应用摄入性会谈和自我开放的咨询技术以及认知疗法、精神分析法帮助来访者重建认知结构,纠正原有的认知偏差。来访者在咨询者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治疗,产生理解、领悟,学习了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向目标方向积极改变。
1. 咨询者充分重视了来访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 咨询过程中,咨询者能够根据来访者的反馈灵活地做出修正和替换。
3. 咨询者重视新认知和新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迁移。
4. 咨询者在行动阶段常给予来访者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五、评估结束阶段
1. 最后一次会谈中,来访者面带笑容,感谢咨询者,经测量,各项指标也都已经趋向正常化。
2. 咨询历时一个月,5次面询结束后,来访者来访者找到了自己的心理症结,通过自我调整消除了症状,对黑暗的恐惧已基本消失,也纠正了原来不正确的认知方式,增强了对自己的认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已呈现基本正常的状态。并主动要求结束咨询。
3. 在一段时间内,咨询者仍与来访者保持适当联系,必要时协助来访者在生活中较好应用学习到的技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通过以上评估,说明本案例咨询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