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在京召开的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高屋建瓴,从“十二五”环保工作回顾到“十三五”工作部署,再到未来几年环境治理与保护不断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下面用五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十三五”
作为我国环保工作的关键转折期,“十三五”承前启后,肩负了太多的责任与使命。据环保部长陈吉宁表示,在这崭新的时期内,改善环境质量仍旧是环保工作的核心所在,打好水、气、土三大战役,力保2020年实现我国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都是“十三五”时期被赋予承载的希冀。环境保护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既是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窗口期、转折期,也是攻坚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
就是这么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环保“十三五”总体目标浮出水面: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土十条”
“十二五”收官的2015年,“土十条”编制启动加快步伐,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一系列举措无不在宣告,继“大气十条”和“水十条”之后,“土十条”已经搭弓上弦。
此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陈吉宁部长明确表示,2016年要出台“土十条”并全面实施,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继续组织实施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建立规范的污染场地联合监管机制。
此外,就流传的“‘土十条’可以带动国家和社会几万亿元投资”的说法,陈吉宁部长也作出解释,“土十条”治理土壤污染,是个“大治理”过程,不是要投入几万亿元。强调的是风险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风险,通过改变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简单依靠巨大的资金投入,对污染的土壤要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继续发展。
“最严格”
从2015年1月1日“史上最严”环保法开始,一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不乏“最严”环境法律法规的声音传出,只是“钢牙利齿”已经磨成,能否真正咬下去还是只是徒有虚名的纸老虎,是事关环保治理成败的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十三五”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中,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素质能力和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强、业务精、敢作为、作风正的环保干部队伍。
陈吉宁部长也做出了解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不是政策制定得越严厉越好,也不是标准制定得越高就越好,而是制定政策、标准在实际中能够确实执行,可以落实。是‘落在实处的严格’,而不是政策、标准停留在纸面上。”
“最严格法律”并不等于“最严格执行”,但进入“十三五”之后,二者的对等关系将彻底地真正地建立起来,届时,一切环保工作都将在“最严格”层面进行,确保对污染行为的精准打击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支撑。
“京津冀”
2015年入冬尤其是进入供暖季之后,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铺天盖地连番袭来,成为环保“十二五”收官之年的遗憾之一。
据此前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4微克/m3。这意味着达到长三角地区现在的水平。而“十三五”大气污染治理的总体目标,则是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要实现稳定达标,长三角地区要达到现阶段珠三角的空气质量的水平,而最难的是京津冀,但也要实现重污染天数比目前减少的目标。
梳理一下近10年来京津冀冬季的大气治理,可以看出,在老天不帮忙、气象条件较差的情况下,重污染天的应急处置措施是不得力的。而2015年的最后一个半月,北京的污染状况基本抵消了前面10个半月大气治理的努力,PM2.5的浓度只比2014年下降6.2%。
“京津冀应该根据这个冬季的状况,发现问题,为下个供暖季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陈吉宁部长的指示,同样也是京津冀地区以及全国人民的美好希冀所在。
“窗口期”
1月11日召开的全国环境工作会议确定未来五年环境工作,对最严环保政策等做了进一步指示,同样对环保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窗口。
此次会议中的提到的“土十条”、“最严格环保制度”等密集政策的落地,将为生态环保产业带来大量的机遇,环保主题也将迎来新的窗口。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1月11日在京召开的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高屋建瓴,从“十二五”环保工作回顾到“十三五”工作部署,再到未来几年环境治理与保护不断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下面用五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十三五”
作为我国环保工作的关键转折期,“十三五”承前启后,肩负了太多的责任与使命。据环保部长陈吉宁表示,在这崭新的时期内,改善环境质量仍旧是环保工作的核心所在,打好水、气、土三大战役,力保2020年实现我国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都是“十三五”时期被赋予承载的希冀。环境保护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既是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窗口期、转折期,也是攻坚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
就是这么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环保“十三五”总体目标浮出水面: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土十条”
“十二五”收官的2015年,“土十条”编制启动加快步伐,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一系列举措无不在宣告,继“大气十条”和“水十条”之后,“土十条”已经搭弓上弦。
此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陈吉宁部长明确表示,2016年要出台“土十条”并全面实施,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继续组织实施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建立规范的污染场地联合监管机制。
此外,就流传的“‘土十条’可以带动国家和社会几万亿元投资”的说法,陈吉宁部长也作出解释,“土十条”治理土壤污染,是个“大治理”过程,不是要投入几万亿元。强调的是风险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风险,通过改变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简单依靠巨大的资金投入,对污染的土壤要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继续发展。
“最严格”
从2015年1月1日“史上最严”环保法开始,一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不乏“最严”环境法律法规的声音传出,只是“钢牙利齿”已经磨成,能否真正咬下去还是只是徒有虚名的纸老虎,是事关环保治理成败的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十三五”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中,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素质能力和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强、业务精、敢作为、作风正的环保干部队伍。
陈吉宁部长也做出了解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不是政策制定得越严厉越好,也不是标准制定得越高就越好,而是制定政策、标准在实际中能够确实执行,可以落实。是‘落在实处的严格’,而不是政策、标准停留在纸面上。”
“最严格法律”并不等于“最严格执行”,但进入“十三五”之后,二者的对等关系将彻底地真正地建立起来,届时,一切环保工作都将在“最严格”层面进行,确保对污染行为的精准打击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支撑。
“京津冀”
2015年入冬尤其是进入供暖季之后,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铺天盖地连番袭来,成为环保“十二五”收官之年的遗憾之一。
据此前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4微克/m3。这意味着达到长三角地区现在的水平。而“十三五”大气污染治理的总体目标,则是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要实现稳定达标,长三角地区要达到现阶段珠三角的空气质量的水平,而最难的是京津冀,但也要实现重污染天数比目前减少的目标。
梳理一下近10年来京津冀冬季的大气治理,可以看出,在老天不帮忙、气象条件较差的情况下,重污染天的应急处置措施是不得力的。而2015年的最后一个半月,北京的污染状况基本抵消了前面10个半月大气治理的努力,PM2.5的浓度只比2014年下降6.2%。
“京津冀应该根据这个冬季的状况,发现问题,为下个供暖季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陈吉宁部长的指示,同样也是京津冀地区以及全国人民的美好希冀所在。
“窗口期”
1月11日召开的全国环境工作会议确定未来五年环境工作,对最严环保政策等做了进一步指示,同样对环保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窗口。
此次会议中的提到的“土十条”、“最严格环保制度”等密集政策的落地,将为生态环保产业带来大量的机遇,环保主题也将迎来新的窗口。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