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真自得-陶渊明

任真自得—陶渊明

汉语言121班孙春梅2012061117

摘要:东晋后的数十年间,玄言诗占据诗坛。直到陶渊明的出现,他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把“恬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发挥到极致,使诗歌内容更显生机,而他“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品质也广泛地受到世人推崇。本文试从古代文论角度,以不同的文论家的视角和观点来解读陶渊明的诗、艺术特色和他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陶渊明、诗、恬淡自然、艺术特色、古代文论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又字号五柳先生,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株艺术奇葩。然而,在他所处的时代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死后也一度默默无闻。直到百年后,得到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推崇,才为天下所知晓。直到今天,他清高耿介的人格和洒脱恬淡的诗风依然对世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以钟嵘诗论看陶诗

在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诗品》中,陶渊明的诗被定为中品。他评价陶诗是“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可见,他认识到了陶诗风格的清丽淡雅,简洁明净,没有冗长繁复的句子,感情朴素真挚。以《饮酒》其七为例,写诗人赏菊饮酒,望见远飞的鸟群鸣叫回归山林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全诗干净整洁,流露着自然质朴的感情。这也就符合钟嵘学说中的“吟咏情性论”,即诗人情感的激发有赖于客观外物的感召,自然物色就是其一。在陶诗中,自然物色如秋菊、春风、归鸟、青松等就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了他的创作领域。这样的意象组成的意境自然而然就带有无限深远的意味,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这一点又和钟嵘的“滋味说”不谋而合,钟嵘批评玄言诗“淡而寡味”,陶诗恰恰是和玄言诗相对立的,仔细品味便能悟出其诗的言外之意,余味无穷。

二.以皎然诗论看陶诗

中唐诗僧皎然认为作诗必须要有意境,所谓“诗缘情境发”,也就是说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一种意境表现出来,而意境的创造需要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和客观的物象交融,从而熔铸成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也叫“取境”。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随处可见这种天人合一的意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一种无我之境,隐约的村落,袅袅的炊烟,鸡犬之声相闻,渲染了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由此怡然自适的心情便显而易见,这种用客观的事物巧妙地构造自然的意境,使诗人的心境与物境相契合,浑然一体,也收到了“取镜”的效果。

三.以司空图诗论看陶诗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文论主要是对陶渊明一派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经验的总结,他认为诗味的创造一需要“直致所得”,诗人要亲历自然生活,深入观察体验,即目所见,而不数典用事。陶渊明就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是第一个田园诗人,辞官隐居后归田,亲自拓荒耕耘,对生活和自然的亲身经历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经验;二需要“思与境偕”,是指诗歌创作要做到主客观、情思与物象的和谐

统一,从而产生“味外之旨”,这一点和皎然学说类似,陶诗中安静悠闲的田园意境和恬淡的心境始终能做到表里如一,韵味无穷,这里便不再赘述;三妙造自然。细读陶诗犹如品茶,语淡味隽,没有雕琢的痕迹,幽雅含蓄,足以与遒劲挺拔的作品相媲美。

四.以苏轼诗论看陶诗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可见,苏轼十分赞赏陶诗,在他晚年,他的诗文时常流露出“陶渊明情结”。我们知道,北宋党争后,苏诗的汪洋恣肆,豪迈雄浑之气逐渐淡化,出现了“效陶之平淡,相继而成温厚之音”的倾向,而他诗论中所推崇平淡质朴的风格正是陶渊明一贯的诗风,陶潜的田园诗中看似平淡的词句却能表达丰沛的感情,形淡而实不淡,富有情致和趣味。

五.以王夫之诗论看陶诗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论诗注重“情景说”。这种学说在陶诗中也能具体看出,我们结合陶诗来具体分析。王夫之指出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有三种,一:“景中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洒脱飘逸的情景中,以高洁品质的代表菊花来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自然之境蕴含高雅之情;二:“情中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诗人与官府生活告别,发自肺腑的欢呼之情,从中也能看出回归的自然生活是多么安然舒适,恬静美好,情中有景。三:“情与景妙合无垠”。陶潜的大多诗作都是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往往突破客观景物外在的局限,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在写景中达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境界。

陶渊明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富有鲜明个性,他以文人诗写田家生活,使诗歌从狭窄的贵族圈子中解脱出来,寻得一片异常清新的新领域。诚然,我们以上所述的文论家的诗论可以总结出一些陶诗的特点,但那也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还需要我们深层次的阅读陶渊明的作品,和特定时代诗论家的具体思想相结合,从而以更广阔的视角去了解陶渊明,看他的任真自得的随性态度是如何观照这个世界,打动人的心灵的。

参考文献:

[1]蒋凡、郁源.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中华书局,2005

[2]李壮鹰、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杨星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纲要[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任真自得—陶渊明

汉语言121班孙春梅2012061117

摘要:东晋后的数十年间,玄言诗占据诗坛。直到陶渊明的出现,他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把“恬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发挥到极致,使诗歌内容更显生机,而他“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品质也广泛地受到世人推崇。本文试从古代文论角度,以不同的文论家的视角和观点来解读陶渊明的诗、艺术特色和他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陶渊明、诗、恬淡自然、艺术特色、古代文论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又字号五柳先生,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株艺术奇葩。然而,在他所处的时代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死后也一度默默无闻。直到百年后,得到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推崇,才为天下所知晓。直到今天,他清高耿介的人格和洒脱恬淡的诗风依然对世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以钟嵘诗论看陶诗

在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诗品》中,陶渊明的诗被定为中品。他评价陶诗是“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可见,他认识到了陶诗风格的清丽淡雅,简洁明净,没有冗长繁复的句子,感情朴素真挚。以《饮酒》其七为例,写诗人赏菊饮酒,望见远飞的鸟群鸣叫回归山林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全诗干净整洁,流露着自然质朴的感情。这也就符合钟嵘学说中的“吟咏情性论”,即诗人情感的激发有赖于客观外物的感召,自然物色就是其一。在陶诗中,自然物色如秋菊、春风、归鸟、青松等就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了他的创作领域。这样的意象组成的意境自然而然就带有无限深远的意味,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这一点又和钟嵘的“滋味说”不谋而合,钟嵘批评玄言诗“淡而寡味”,陶诗恰恰是和玄言诗相对立的,仔细品味便能悟出其诗的言外之意,余味无穷。

二.以皎然诗论看陶诗

中唐诗僧皎然认为作诗必须要有意境,所谓“诗缘情境发”,也就是说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一种意境表现出来,而意境的创造需要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和客观的物象交融,从而熔铸成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也叫“取境”。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随处可见这种天人合一的意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一种无我之境,隐约的村落,袅袅的炊烟,鸡犬之声相闻,渲染了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由此怡然自适的心情便显而易见,这种用客观的事物巧妙地构造自然的意境,使诗人的心境与物境相契合,浑然一体,也收到了“取镜”的效果。

三.以司空图诗论看陶诗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文论主要是对陶渊明一派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经验的总结,他认为诗味的创造一需要“直致所得”,诗人要亲历自然生活,深入观察体验,即目所见,而不数典用事。陶渊明就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是第一个田园诗人,辞官隐居后归田,亲自拓荒耕耘,对生活和自然的亲身经历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经验;二需要“思与境偕”,是指诗歌创作要做到主客观、情思与物象的和谐

统一,从而产生“味外之旨”,这一点和皎然学说类似,陶诗中安静悠闲的田园意境和恬淡的心境始终能做到表里如一,韵味无穷,这里便不再赘述;三妙造自然。细读陶诗犹如品茶,语淡味隽,没有雕琢的痕迹,幽雅含蓄,足以与遒劲挺拔的作品相媲美。

四.以苏轼诗论看陶诗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可见,苏轼十分赞赏陶诗,在他晚年,他的诗文时常流露出“陶渊明情结”。我们知道,北宋党争后,苏诗的汪洋恣肆,豪迈雄浑之气逐渐淡化,出现了“效陶之平淡,相继而成温厚之音”的倾向,而他诗论中所推崇平淡质朴的风格正是陶渊明一贯的诗风,陶潜的田园诗中看似平淡的词句却能表达丰沛的感情,形淡而实不淡,富有情致和趣味。

五.以王夫之诗论看陶诗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论诗注重“情景说”。这种学说在陶诗中也能具体看出,我们结合陶诗来具体分析。王夫之指出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有三种,一:“景中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洒脱飘逸的情景中,以高洁品质的代表菊花来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自然之境蕴含高雅之情;二:“情中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诗人与官府生活告别,发自肺腑的欢呼之情,从中也能看出回归的自然生活是多么安然舒适,恬静美好,情中有景。三:“情与景妙合无垠”。陶潜的大多诗作都是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往往突破客观景物外在的局限,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在写景中达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境界。

陶渊明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富有鲜明个性,他以文人诗写田家生活,使诗歌从狭窄的贵族圈子中解脱出来,寻得一片异常清新的新领域。诚然,我们以上所述的文论家的诗论可以总结出一些陶诗的特点,但那也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还需要我们深层次的阅读陶渊明的作品,和特定时代诗论家的具体思想相结合,从而以更广阔的视角去了解陶渊明,看他的任真自得的随性态度是如何观照这个世界,打动人的心灵的。

参考文献:

[1]蒋凡、郁源.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中华书局,2005

[2]李壮鹰、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杨星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纲要[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 饮酒导学案t
  • 饮 酒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内容及主题.②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大意和主题.②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 ...查看


  • 饮酒陶渊明答案版
  • 团山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曾含艳 审核人:禹宏辉 课题:<饮酒>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背诵,领会作者意志和 ...查看


  • 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之[饮酒]
  •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 ...查看


  •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中考对比阅读
  • 2009年眉山市<桃花源记>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查看


  • [饮酒](结庐在人境)真题演练
  • <饮酒>(结庐在人境) 1.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 2.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 是: , . 3.诗中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境界&quo ...查看


  • 桃花源诗阅读答案
  • 篇一:桃花源诗阅读答案 <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_百度作业帮 < ...查看


  • 给生命怡然自得的瞬间
  • 给生命怡然自得的瞬间 我常常以为一株树优越于人的地方在于他相对的独立,很少受他人的干扰,它静默着不说话,它也许在思考,也许什么也不想,只是以树样的姿势存在. 当孩子凝神于窗外,看那蹁跹如蝴蝶的秋叶,或聆听呢南如燕子的春风,或赏轻盈如舞者的雪 ...查看


  • 这也是一种姿态
  • 这也是一种姿态 那衣袂飘飘,把酒临风的李白,身上是满满的洒脱与超然:悠然采菊的陶渊明,沾了一身夕露,却自得其乐.然而我看着你满脸哀愁双眉紧锁的处在那些飘逸洒脱的诗魂中,格格不入,那哀愁凝在眉间浓得像化不开的墨. 泰山脚下你那凌云壮志的一声: ...查看


  •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一.<饮酒>(陶渊明) 1.作者作品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