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题 目: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课 程: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自然辩证法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凝聚态物理 2013010606 何晓芳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在征服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地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而深入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关系及其融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科学与人文两者关系历史发展的考察,试图在国内外学仁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及其融合的必然性和现实途径;从而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同时,试图为现实社会发展寻找一种价值选择:弘扬理性、求实、创新的科学文化,又关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指导人类行为向真、善、美的境界发展。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

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和人文是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们应该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1科学与人文内在统一关系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 “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科学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此时的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将之看作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的方式进行自我理解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是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关系。科学与人文对于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常因人的具体评价而表现出某种对立。这种对 1

立本质上是人们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非系统化反思,它源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以及人以自己本学科为中心理解和解释文化的解释学属性。三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这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反思。它们之间的对立,是哲学思潮也是哲学形态的对立。四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是人哲学地理解科学规范,将科学的特征推至极值而领会到的科学的理想的精神气质。当人们用这种精神规范科学家群体的行为、价值取向、道德培养时,就变为了我们所说的科学的人的精神。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 2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和人文从根本上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两种文化内在统一的终极基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在人的身上映现着自然系统的完美和谐与动态演进。这就为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学融合提供终极基础。人是一切科学的主体,是科学及科学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根本依据,人的生存意义决定着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即科学技术的终极指向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最高目的;科学理性在价值尺度上也只能以服从人的人文本性为最高价值。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充满人类理想和激情并与人类自身发展、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依靠科学将自己从动物界提升为人,并演进为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主体:而科学文化也在人文的关照和指引下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是因为人的存在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离开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科学的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科学什么时候离开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什么时候就成为社会发展的祸害。任何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都离不开三种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三种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构成人类生活方式总体结构的基础。而科学与人文正是渗透于人类生活方式各个要素之中的文化意识和观念,是与特定的人类生活方式的总体连为一体的。正是这种关系,成为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内在根据。科学精神本身就体现着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体现的精神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关心人类自身及其命运,必须是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1]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臻美精神、以及如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一默顿所揭示的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论的精神气质等,本身就是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以实证精神与理性精神的珠联璧合为根基的科学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以及由此衍生的独立性、 2

独创性、自由、宽容、公正、人的尊严和自重等价值,都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情操;也是抗衡和抵御现代社会的种种流行病-一极端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欲主义、拜金主义的有效解毒剂。这样,我们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中,就看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性。 3科学与人文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

科学向人文的渗透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文领域也力图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身上,发现某些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普遍规律加以概括的东西,从而为人及社会的科学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手段与根据。像语言学,开始作为纯粹的人文学科,在现代则日益广泛地使用实验和数学方法,以至于有成为“语言科学”的倾向。科学向人文的渗透还表现为在人文探求的领域中,也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据”来为人文文化及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实在性提供证明,以“实验事实”去说服人。长期以来,人文知识似乎只是一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领地,而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现在对于人文知识的课题,也开始注重实证,通过增加科学性来取得“合理性”、“确实性”的身份。科学利用其成果对人文现象的微观构造解释、历史起源解释、因果规律解释、功能作用解释等等,增加了人文知识的确实性和实在感,以便于它能在人类生活中发挥出更大的功效,促进了人文的深化和发展。

科学和人文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科学能保证人文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人文则能保证科学的正确指向。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本质的不断提升,一刻也离不开科学与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及科学方法,甚至学科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于人的解放与自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离开科学,就不会有人类繁盛的文明,社会无从前进,个人也无从发展。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面,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引导而被滥用的话,也可能带来危害。例如,核武器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国防科技的象征,但它是绝对不可滥用的。又如:克隆技术,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可以解决医学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克隆人虽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绝对不能进行,绝对比克隆人还更反“应该”、反伦理、反人类。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 3

真更需求善导向。在21世纪,科学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加强科学伦理和道德建设,需要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 。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到中国以后,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可以说,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和新发明都在改变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改变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很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需要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需要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科学与人文,不可缺一。 4科学的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的一致性

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本质体现在价值层面上。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息息相关。首先,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科学的迅猛发展必然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人类知识和精神生活的其他方面,丰富和提升着人类文明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其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是使劳动真正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赢得充裕的自由时间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人们扩大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的必要条件。最后,无论是人类从自然力中获得解放,还是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或者同这两方面相联系的思想解放,科学术都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2] 现代高科技由于其高度的社会化,高速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全球化,它自身隐含的对人、自然和社会的积极的正价值和消极的负价值空前显著。同时高科技作为一种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融入人的价值、目的、心理情感、审美要求、伦理道德等人文因素。因此,只有把高科技与人文统一起来,才能使社会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尤其是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它对于人文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意义的价值。

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教训表明,科学与人文只有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娱乐享受,然而面对20世纪的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原理及其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基因图谱和克隆技术、核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成果,进入21世纪的人们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对技术 4

的滥用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两次世界大战给了那些对科技理性盲目乐观的人当头一棒。在社会发展中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事实”更要“价值”。[3]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科学地改造世界,必须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在理论上,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开始,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了弱化的历程。波普尔认为从经验中得到的单称陈述命题不可能归纳为科学的全称陈述命题,然而,经验证实是不可能抵达科学的彼岸,唯有经验证伪才能完成这一使命。从历史主义者库恩开始,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逐渐被消解,唯科学主义思想被进一步弱化。库恩认为是否为科学在于有无范式以及是否在范式指导下进行解决疑难的活动。至此,作为一种哲学形态的唯科学主义逐渐退出哲学界,这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打下了理论基础。 5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渗透与融入

客观世界“自然--人--社会”的演化次序及其普遍联系,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基础。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他又说:“自然界的社会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4] 我们不能把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为取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看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内在统一。尽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存在着差异,即前者主要关涉到事实,后者主要关涉到价值,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却都是统一在生活世界之中的,是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如果说自然科学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人文科学则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两种关系正是同一主体—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展开的基本关系。这为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物质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打不断的链条。”[5] 柏林大学核物理学家齐门教授也提出:“我们需要一门研究未来的学问,这门学问根据推断人类社会在自然科学、应用科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所观察到的事实,来作一预诊„„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和人文科学携手合作,科学不应该是自身的目的,也不只是满足人类自然欲望的工具。科学应当与合乎人性的价值体系以及行为原理相配合。”当今现实已经证实这些判断,科学与人文两个知识门类之间交叉对接,互贯互渗,形成了如雨后春笋般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交叉学科,它们横 5

跨两门乃至更多的学科,使不同领域的知识、方法互相“杂交”,生长出“博采众长”的“后代产品”。这充分说明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统一,科学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今天人们不再只是把自然看作索取财富的对象,而是看作人类生存的家园:不再把知识、客观性看作科学的唯一目的或最终目的,而是把科学与人生重新联系起来。美国著名自然科学史家萨顿主张:“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一一之上的文化”。[6]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结果,是人类将不再在财富与德行、科学与价值、经济与道德等等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作出亦此亦彼的选择。

从人的内在心灵世界来看,要求人们在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保持张力。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人的本有属性,它们之间应当是内在统一的。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本身是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的一种内在表现方式。而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又加剧了外部世界的分化与冲突。健全的人类精神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内在统一的真精神,它们共同构成健康的人类精神所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

从人的价值取向来看,强调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通与共建,就是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最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巩固和实现的。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对真善美的统一追求通过动机、方式与效果的内在统一性而在活动的发起、在实践过程的推进中得到贯彻,并在活动的结果中得到表现和实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时代性特点,真善美的统一也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水平。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包含着真、善、美的人类精神不断在更高的水平和更完善的程度上实现统一的过程。

我们要做的是理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第一,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本身的现实对立,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自然科学与常识、非科学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自然科学,揭示隐藏在人类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成为可能的思想的原则、根据,评价的尺度、标准。其次,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对立是十分有害的。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学科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制约了文化交流,而且明显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第三,我们不能把科学主义与自然科学,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相提并论。科学主义与片面的人文主义不仅要批判,而且要超越。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这种超越的理论基础。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关系还要回到马克思。马克思深刻地把握住了人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社会及其历史这一人的真正现实,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实践是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础。他们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不仅把科学 6

看作生产力,而且把科学与具体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上去理解和把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正确指出了科学与人文统一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

中。 实践这种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能够并且必然改变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主要在于:一是实践体现了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的统一。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达到自由本性的自我确证、自我展现和自我追寻。二是实践实现了主观目的性和客观因果性的统一。三是实践达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物的尺度,即外部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人对事物进行正确的事实判断的基本前提;人的尺度,即人的知识、情感与意志,是人对事物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结果,是人化的自然,也是现实与理想、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体,它既有源于自然的自然物质性、客观因果性,又有源于人的生命和精神需要与追求的人文价值性、主观目的性,高度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结果。所以,要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才能卓有成效地把握人类社会独特的存在和本质。只有全面地考察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客观因果性和主观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达到对科学和人文的互为中介、互相贯通并融合。

7

参考文献:

[1]龙佳解/著.《中国人文主义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

年11月.

[3]包亚明/主编.《现代性的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4] 《儒学与现代化》,中华孔子学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5] 陈立夫/著.《人理学》,中华台湾书局1982年9月.

[6] 李瑜青等/著.《人本思想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11月. 8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题 目: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课 程: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自然辩证法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凝聚态物理 2013010606 何晓芳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在征服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地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而深入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关系及其融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科学与人文两者关系历史发展的考察,试图在国内外学仁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及其融合的必然性和现实途径;从而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同时,试图为现实社会发展寻找一种价值选择:弘扬理性、求实、创新的科学文化,又关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指导人类行为向真、善、美的境界发展。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

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和人文是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们应该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1科学与人文内在统一关系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 “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科学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此时的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将之看作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的方式进行自我理解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是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关系。科学与人文对于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常因人的具体评价而表现出某种对立。这种对 1

立本质上是人们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非系统化反思,它源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以及人以自己本学科为中心理解和解释文化的解释学属性。三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这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反思。它们之间的对立,是哲学思潮也是哲学形态的对立。四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是人哲学地理解科学规范,将科学的特征推至极值而领会到的科学的理想的精神气质。当人们用这种精神规范科学家群体的行为、价值取向、道德培养时,就变为了我们所说的科学的人的精神。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 2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和人文从根本上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两种文化内在统一的终极基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在人的身上映现着自然系统的完美和谐与动态演进。这就为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学融合提供终极基础。人是一切科学的主体,是科学及科学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根本依据,人的生存意义决定着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即科学技术的终极指向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最高目的;科学理性在价值尺度上也只能以服从人的人文本性为最高价值。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充满人类理想和激情并与人类自身发展、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依靠科学将自己从动物界提升为人,并演进为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主体:而科学文化也在人文的关照和指引下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是因为人的存在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离开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科学的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科学什么时候离开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什么时候就成为社会发展的祸害。任何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都离不开三种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三种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构成人类生活方式总体结构的基础。而科学与人文正是渗透于人类生活方式各个要素之中的文化意识和观念,是与特定的人类生活方式的总体连为一体的。正是这种关系,成为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内在根据。科学精神本身就体现着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体现的精神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关心人类自身及其命运,必须是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1]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臻美精神、以及如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一默顿所揭示的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论的精神气质等,本身就是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以实证精神与理性精神的珠联璧合为根基的科学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以及由此衍生的独立性、 2

独创性、自由、宽容、公正、人的尊严和自重等价值,都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情操;也是抗衡和抵御现代社会的种种流行病-一极端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欲主义、拜金主义的有效解毒剂。这样,我们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中,就看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性。 3科学与人文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

科学向人文的渗透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文领域也力图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身上,发现某些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普遍规律加以概括的东西,从而为人及社会的科学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手段与根据。像语言学,开始作为纯粹的人文学科,在现代则日益广泛地使用实验和数学方法,以至于有成为“语言科学”的倾向。科学向人文的渗透还表现为在人文探求的领域中,也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据”来为人文文化及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实在性提供证明,以“实验事实”去说服人。长期以来,人文知识似乎只是一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领地,而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现在对于人文知识的课题,也开始注重实证,通过增加科学性来取得“合理性”、“确实性”的身份。科学利用其成果对人文现象的微观构造解释、历史起源解释、因果规律解释、功能作用解释等等,增加了人文知识的确实性和实在感,以便于它能在人类生活中发挥出更大的功效,促进了人文的深化和发展。

科学和人文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科学能保证人文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人文则能保证科学的正确指向。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本质的不断提升,一刻也离不开科学与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及科学方法,甚至学科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于人的解放与自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离开科学,就不会有人类繁盛的文明,社会无从前进,个人也无从发展。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面,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引导而被滥用的话,也可能带来危害。例如,核武器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国防科技的象征,但它是绝对不可滥用的。又如:克隆技术,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可以解决医学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克隆人虽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绝对不能进行,绝对比克隆人还更反“应该”、反伦理、反人类。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 3

真更需求善导向。在21世纪,科学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加强科学伦理和道德建设,需要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 。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到中国以后,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可以说,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和新发明都在改变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改变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很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需要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需要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科学与人文,不可缺一。 4科学的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的一致性

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本质体现在价值层面上。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息息相关。首先,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科学的迅猛发展必然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人类知识和精神生活的其他方面,丰富和提升着人类文明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其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是使劳动真正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赢得充裕的自由时间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人们扩大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的必要条件。最后,无论是人类从自然力中获得解放,还是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或者同这两方面相联系的思想解放,科学术都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2] 现代高科技由于其高度的社会化,高速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全球化,它自身隐含的对人、自然和社会的积极的正价值和消极的负价值空前显著。同时高科技作为一种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融入人的价值、目的、心理情感、审美要求、伦理道德等人文因素。因此,只有把高科技与人文统一起来,才能使社会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尤其是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它对于人文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意义的价值。

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教训表明,科学与人文只有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娱乐享受,然而面对20世纪的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原理及其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基因图谱和克隆技术、核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成果,进入21世纪的人们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对技术 4

的滥用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两次世界大战给了那些对科技理性盲目乐观的人当头一棒。在社会发展中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事实”更要“价值”。[3]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科学地改造世界,必须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在理论上,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开始,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了弱化的历程。波普尔认为从经验中得到的单称陈述命题不可能归纳为科学的全称陈述命题,然而,经验证实是不可能抵达科学的彼岸,唯有经验证伪才能完成这一使命。从历史主义者库恩开始,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逐渐被消解,唯科学主义思想被进一步弱化。库恩认为是否为科学在于有无范式以及是否在范式指导下进行解决疑难的活动。至此,作为一种哲学形态的唯科学主义逐渐退出哲学界,这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打下了理论基础。 5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渗透与融入

客观世界“自然--人--社会”的演化次序及其普遍联系,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基础。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他又说:“自然界的社会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4] 我们不能把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为取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看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内在统一。尽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存在着差异,即前者主要关涉到事实,后者主要关涉到价值,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却都是统一在生活世界之中的,是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如果说自然科学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人文科学则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两种关系正是同一主体—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展开的基本关系。这为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物质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打不断的链条。”[5] 柏林大学核物理学家齐门教授也提出:“我们需要一门研究未来的学问,这门学问根据推断人类社会在自然科学、应用科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所观察到的事实,来作一预诊„„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和人文科学携手合作,科学不应该是自身的目的,也不只是满足人类自然欲望的工具。科学应当与合乎人性的价值体系以及行为原理相配合。”当今现实已经证实这些判断,科学与人文两个知识门类之间交叉对接,互贯互渗,形成了如雨后春笋般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交叉学科,它们横 5

跨两门乃至更多的学科,使不同领域的知识、方法互相“杂交”,生长出“博采众长”的“后代产品”。这充分说明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统一,科学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今天人们不再只是把自然看作索取财富的对象,而是看作人类生存的家园:不再把知识、客观性看作科学的唯一目的或最终目的,而是把科学与人生重新联系起来。美国著名自然科学史家萨顿主张:“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一一之上的文化”。[6]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结果,是人类将不再在财富与德行、科学与价值、经济与道德等等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作出亦此亦彼的选择。

从人的内在心灵世界来看,要求人们在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保持张力。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人的本有属性,它们之间应当是内在统一的。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本身是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的一种内在表现方式。而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又加剧了外部世界的分化与冲突。健全的人类精神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内在统一的真精神,它们共同构成健康的人类精神所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

从人的价值取向来看,强调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通与共建,就是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最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巩固和实现的。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对真善美的统一追求通过动机、方式与效果的内在统一性而在活动的发起、在实践过程的推进中得到贯彻,并在活动的结果中得到表现和实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时代性特点,真善美的统一也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水平。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包含着真、善、美的人类精神不断在更高的水平和更完善的程度上实现统一的过程。

我们要做的是理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第一,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本身的现实对立,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自然科学与常识、非科学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自然科学,揭示隐藏在人类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成为可能的思想的原则、根据,评价的尺度、标准。其次,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对立是十分有害的。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学科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制约了文化交流,而且明显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第三,我们不能把科学主义与自然科学,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相提并论。科学主义与片面的人文主义不仅要批判,而且要超越。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这种超越的理论基础。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关系还要回到马克思。马克思深刻地把握住了人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社会及其历史这一人的真正现实,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实践是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础。他们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不仅把科学 6

看作生产力,而且把科学与具体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上去理解和把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正确指出了科学与人文统一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

中。 实践这种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能够并且必然改变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主要在于:一是实践体现了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的统一。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达到自由本性的自我确证、自我展现和自我追寻。二是实践实现了主观目的性和客观因果性的统一。三是实践达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物的尺度,即外部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人对事物进行正确的事实判断的基本前提;人的尺度,即人的知识、情感与意志,是人对事物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结果,是人化的自然,也是现实与理想、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体,它既有源于自然的自然物质性、客观因果性,又有源于人的生命和精神需要与追求的人文价值性、主观目的性,高度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结果。所以,要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才能卓有成效地把握人类社会独特的存在和本质。只有全面地考察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客观因果性和主观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达到对科学和人文的互为中介、互相贯通并融合。

7

参考文献:

[1]龙佳解/著.《中国人文主义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

年11月.

[3]包亚明/主编.《现代性的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4] 《儒学与现代化》,中华孔子学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5] 陈立夫/著.《人理学》,中华台湾书局1982年9月.

[6] 李瑜青等/著.《人本思想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11月. 8


相关文章

  •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郝昆 清华环境系 摘要: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显著特征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共同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真善美的崇高理 ...查看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认识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精神能通过科学知识的创造.普及和传播,提高人的智慧.增强人们抵御愚昧和野蛮的能力.推进社会行为方式的文明化.人文精神是现代文明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发展 ...查看


  •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_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 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锁燕 一.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是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 ...查看


  •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融合-朱乃华
  •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融合 兰州西车辆段 朱乃华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寻求产生行动的手段,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科学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科学作为人类一种特定社会活动,它发展 ...查看


  • [研究视角]如何打造期刊学术共同体?
  • 打造期刊学术共同体的路径 核心提示 Core prompt 期刊学术共同体有其内在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只有尊重学术规律,强化学术创新,加强学术期刊人的自律精神,建立期刊学术共同体同行评价主导的.具有公信力的内在评价价值尺度,才能真正提升期 ...查看


  •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论争
  • q敏≈i' 2008.oI (中旬刊) 科学主义与人更呈艾在教霄上的褪争 口李静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1) 摘要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思想流派在教育上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在教育上的论争激烈.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二者 ...查看


  • 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的划分
  • 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的划分 徐刚 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 2008年第11期 <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8年11月第1期 摘要:体育科学学科属性表现高度综合性特征,学科之间互相依存和转化,同其它学科存在一个共同的研究 ...查看


  • 交叉学科的体系化
  • 摘要:文章对交叉学科的发展和体系化,对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实际应用和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学中如何更好贯彻体系化交叉学科的方式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与探索. 关键词:艺术设计; 体系化; 交叉学科; 教学意识; 人才培养; 复合型人才 在现代社会日 ...查看


  • 浅谈人文素养在广播节目创作中的重要性
  •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广播节目创作的内涵及意义,深入分析了人文素养在广播节目创作中的重要性及意义.通过将人文素养融入于广播节目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广播节目创作的效率.质量及其收听率,并有利于广播节目正确引导群众意识及舆论方向. 关键词:人文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