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经典案例回顾:人民币升值压力与全球汇市干预潮 2010年10月14日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的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价”抢夺世界市场,因此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并进而将这一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责难,向中国施加压力。
人民币升值好处
第一,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人民币升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你如果出国留学或旅游,将会花比以前更少的钱;或者说,花同样的钱,将能够办比以前更多的事。如果买进口车或其他进口产品,你会发现,它们的价格变得“便宜”了,从而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第二,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国际能源和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势必承受越来越重的成本负担。2004年,我国进口的成品油均价较2003年上涨了30.8%,钢材上涨了43.7%,铜材上涨了50.4%,铁矿石上涨了1倍多。进口能源和原料价格上涨,不仅会抬高整个基础生产资料的价格,而且会吞噬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利润,使其赢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损。如果人民币升值到合理的程度,便可大大减轻我国进口能源和原料的负担,从而使国内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鉴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日益增多的贸易顺差,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对此,简单地说“不”,看似振奋人心,实则于事无补。因为这会不断恶化我国和它们的关系,给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设置障碍。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急剧增加,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人民币适当升值,不仅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而且能够树立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人民币升值弊端
第一,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远低于别国同类产品价格。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二是由于激烈的国内竞争,使得出口企业不惜血本,竞相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人民币一旦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用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
弱其价格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不能不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
第二,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虽然对已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对即将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会使他们的投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第三,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必然会加大就业压[1]力;外资企业则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之一,外资增长放缓,会使国内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第四,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乘机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币汇率。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另外,人民币升值会使以美元衡量的银行现有不良资产的实际金额进一步上升,不利于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和负债结构调整。
第五,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2.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储备便面临缩水的威胁。假如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可兑换货币升值1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美迫人民币升值图谋有三 中国应合纵连横谋反制
一为争取更多实际利益,而非主要针对人民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随着美国国会11月2日中期选举临近,在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高涨的氛围中,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也很有意思的成为两党唯一的政策共同点。国会议员们和一些经济学家给出的逻辑是,由于人民币被人为低估,使中国出口商品获得了不公平的比较优势,从而扩大了美中贸易逆差,并最终抢走了美国的就业岗位。这种老调重弹在美国选民中还颇有市场,为保住席位,两党议员纷纷发难人民币;而这也成为奥巴马政府转移选民对其经济政策尤其就业问题上的无能的重要工具。
但汇率问题并非中美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也清楚人民币过快升值对改善美国经济并没有实际作用,其实只是一些国会议员和利益集团借炒作人民币升值向政府施压。而通过与国会唱“双簧”,美国政府借机向中国索取更多的利益好处,刺激中国对美国更多进口、为美国企业在华争取更多权益、打开中国高科技、节能环保和服务业尤其金融业市场,恐怕才是美国真正的意图。盖特纳此前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就曾表示,国会敦促中国的努力是有益的,因美国政府正与中国政府就一系列问题进行谈判。
事实上,美国政府和国会上述协作屡试不爽,结局都为美国争取到不少好处。美国当然深知,中国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让人民币大幅升值;但是美国同样确信,中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高度敏感,必定能为他们谋取最大的收益。美国政府深知贸易战对美方毫无益处,但美国更清楚,对出口严重依赖的中国更害怕打贸易战。
二为发动货币战争,绞杀新兴经济体,巩固美国经济老大地位,维护美元霸主地位。
汇率可以说是美国打击对手驾轻就熟的手段了,上个世纪,拉美、日本、东南亚都曾经在美国的汇率和货币攻势下陷入过危机。
首先以日本为典型来看。1985年前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高速成长已经引来了美国的不安。日本出口打击了美国的制造业,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日美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经济在巨大的压力下运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日本政府对当时美国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感到惊慌,准备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缓解对美贸易关系。1985年9月,美、日、法、英和联邦德国五国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日本妥协。此后,在美国强大的压力下,日元兑美元迅速升值,仅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就升值111%。日本股市三年之内涨了300%,房地产也涨幅惊人,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盘子以美元计算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
《货币战争》一书透露,当日本人沉浸在“只升不跌”的美梦中时,美国投行开始深入日本,卖给日本保险公司一种金融衍生品:赌日经指数下跌。三年以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股市暴跌了70%,房地产开始了连续14年的下跌。“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衰退。 没有房子,却仍然需要每个月偿还房贷。由于地价和股市的暴跌,以此作为融资担保的银行出现了大面积坏账;之前的盈利不足以抵消大量的不良债权,日本银行被迫大规模重组。 如果说,那一轮货币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压这些国家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不同,此轮对人民币“开战”,包括之前运用隐性手段打击欧元,美国的主要目还增加了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 专家表示,“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痼疾,是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美国想通过打压别国,拖延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维持美元地位。”最近几年,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元抗衡的货币也只有欧元,欧洲多次表达了想趁金融危机重塑国际金融体系的愿望。但继金融危机给欧洲经济尤其金融业带来沉重打击后,今年上半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欧元变得岌岌可危,美元与欧元主导权较量的" 货币战争" 以美元大胜暂告一段落。
欧洲债务危机导火索在希腊,根源却早已种下。当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预算赤字和负债率远远高于欧元区国家必须符合的标准。希腊求助于高盛,高盛为其设计了一套掩盖债务的方式,借给希腊一笔钱,这笔钱不但不会出现在希腊的负债表里,还可以在账面上冲减赤字,使得希腊符合了欧元区的标准。为了防止希腊还不上这笔钱,高盛又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与债务等值的CDS (信用违约互换)保险。这笔债务今年到期,高盛联合另外两家对冲基金,一方面散播希腊破产谣言,另一方面,高盛联合对冲基金连番抛售欧元,引起市场恐慌。在
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下跌的市场预期下,CDS 涨了数倍。虽然不能说这次行动与美国政府有关,但作为美著名投行,其很多行动无法否定都是以美国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为主的。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还不断落井下石,导致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发酵,资本回流美国,助美经济脱离低谷。经济学家指出,虽然欧元还不至于四分五裂,但维持欧元的成本过高,欧元区很难在经济、财政等体制上进行根本改革,欧元区已经失去了与美元在国际舞台上竞技的资格。甚至有经济专家断言欧元的寿命不超过数年。
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一蹶不振,发展中国家尤其亚洲及新兴经济体表现抢眼,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方。但在成功带领全球脱离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这些昔日功臣成为美国准备绞杀的目标。通过逼迫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一方面成为奥巴马所提国家出口计划(NEI)以及为刺激就业大范围增长所采取措施能够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实现美元贬值和输出通胀,货币化国家债务,扼杀出口国家积累的美元储备。此外通过国内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流动性泛滥,低成长和利率环境下资金大量流入新兴经济体及货币,助推泡沫,最终绞杀这些高成长的国家,一旦危机爆发美元再次潮水般流回美国,巩固美国经济及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而包括人民币在内的这些亚洲及新兴经济体货币急剧贬值、信誉散失,经济继续沦为发达经济体的附庸,并在国际金融及经济体系中继续唯美国为尊。
近期亚洲货币加速升值,各国央行纷纷入市干预,和亚洲经济密切关联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日本也6年来首度干预汇市。而美国力压中国人民币升值,目地就是要借此促使亚洲货币集体全线升值,人民币成为美国发动货币战争不得不啃下来的一块“硬骨头”,哪怕只是震慑亚洲其他国家而已。
三为放缓中国经济增长步伐,遏制中国战略扩张步伐,甚至促使中国发生社会震荡,发生颜色革命。
美国拟召集更多大国施压人民币升值,这是将其在政治、军事上惯用的“围堵”手段移植到人民币汇率这样的财经问题上,从而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国际化。而如果人民币屈服短期内大幅升值,将出现很多连锁反应,比如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元国债的巨额贬值,中国产品在世界竞争力严重丧失,中国出口受影响,国内就业市场急剧恶化,热钱汹涌流入,资产价格高涨,整个国民经济可能会重新面临极大的困难,甚至出现日本式数年衰退。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政府的战略重心明显向亚洲转移。这一方面和亚洲经济快速发展有关,也和中国在这一地区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有关。尤其金融危机后,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表达出更多的自信,积极在国际多边场合展示力量和存在,并多番指责美国的经济和汇率政策;还在军事和战略上表现出积极的姿态。美国对中国的围堵今年以来明显加快,通过黄海军演美国重新夺回了其在东北亚的军事主导地位,并借天安舰事件和中日争端成功拉拢韩国、日本,阻止了东北亚经济合作积极势头。美国还积极插手南海问题,甚至煽动越南等少数东盟国家挑衅中国,围堵中国战略扩张和经济合作,消耗中国国力。
美国在人民币问题施压中国,是军事和战略压制中国在经济上的延续。但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国际化,不仅适得其反,引发世界对美国“经济单边主义”做法的担忧,尤其是亚
洲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反感。要改变美国的蛮横做法,中国有必要适度出台反制措施,要敢打贸易战、货币战,打是为了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是为了避免更多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同时要注重手段,应采取合纵连横之策,联合一切对美方漠视美元贬值行为不满的各方,比如最近干预比较频繁的泰国,货币严重高估的巴西,还要善于拉拢日韩及欧洲,敦促各国积极谋划建立新的全球金融秩序,当下亚欧峰会就是一个良机,中俄首脑会议允许各自货币挂牌交易等已透漏诸多信号,学习美国围堵中国的做法,中国应积极利用自身影响力,影响美国经济决策和行动。
中国对美的核子武器就是美债,中国减持美国国债,会让低利率的联邦赤字基金处于水深火热中,并引发美国利率大幅上调,美元急剧贬值,全球金融市场重新回到动荡状态。与其坐等贬值,不如使之成为战略反制武器。就连奥巴马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会员成员劳拉•德安德烈•泰森博士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做出将改变其外汇储备的投资组合并从美国转移债券的威胁决不可轻视,这一行动甚至意味着会引起全球投资者对美国政府的巨大融资需求的担忧,导致利率急剧上升,对美国主权债务的信任危机,以及美元的崩溃。“作为世界最大的外部债务国,美国在对其最重要的债权国施压时需格外小心。”
中国人民币汇率成为美欧要求新兴经济体货币全面升值的“拦路虎”,全世界将目光聚焦中国。作为亚洲及新兴经济体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以及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发达国家寄望于-----中国成为弥补因发达国家需求下降导致的全球需求缺口主要力量。在此关键时刻,新兴经济体应抱团自保,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序、缓步、阶段性的升值,应合力避免发达国家主导的强行逼迫各国货币升值的任何机制或协议。
货币战争经典案例回顾:人民币升值压力与全球汇市干预潮 2010年10月14日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的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价”抢夺世界市场,因此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并进而将这一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责难,向中国施加压力。
人民币升值好处
第一,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人民币升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你如果出国留学或旅游,将会花比以前更少的钱;或者说,花同样的钱,将能够办比以前更多的事。如果买进口车或其他进口产品,你会发现,它们的价格变得“便宜”了,从而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第二,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国际能源和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势必承受越来越重的成本负担。2004年,我国进口的成品油均价较2003年上涨了30.8%,钢材上涨了43.7%,铜材上涨了50.4%,铁矿石上涨了1倍多。进口能源和原料价格上涨,不仅会抬高整个基础生产资料的价格,而且会吞噬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利润,使其赢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损。如果人民币升值到合理的程度,便可大大减轻我国进口能源和原料的负担,从而使国内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鉴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日益增多的贸易顺差,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对此,简单地说“不”,看似振奋人心,实则于事无补。因为这会不断恶化我国和它们的关系,给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设置障碍。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急剧增加,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人民币适当升值,不仅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而且能够树立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人民币升值弊端
第一,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远低于别国同类产品价格。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二是由于激烈的国内竞争,使得出口企业不惜血本,竞相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人民币一旦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用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
弱其价格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不能不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
第二,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虽然对已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对即将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会使他们的投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第三,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必然会加大就业压[1]力;外资企业则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之一,外资增长放缓,会使国内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第四,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乘机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币汇率。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另外,人民币升值会使以美元衡量的银行现有不良资产的实际金额进一步上升,不利于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和负债结构调整。
第五,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2.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储备便面临缩水的威胁。假如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可兑换货币升值1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美迫人民币升值图谋有三 中国应合纵连横谋反制
一为争取更多实际利益,而非主要针对人民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随着美国国会11月2日中期选举临近,在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高涨的氛围中,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也很有意思的成为两党唯一的政策共同点。国会议员们和一些经济学家给出的逻辑是,由于人民币被人为低估,使中国出口商品获得了不公平的比较优势,从而扩大了美中贸易逆差,并最终抢走了美国的就业岗位。这种老调重弹在美国选民中还颇有市场,为保住席位,两党议员纷纷发难人民币;而这也成为奥巴马政府转移选民对其经济政策尤其就业问题上的无能的重要工具。
但汇率问题并非中美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也清楚人民币过快升值对改善美国经济并没有实际作用,其实只是一些国会议员和利益集团借炒作人民币升值向政府施压。而通过与国会唱“双簧”,美国政府借机向中国索取更多的利益好处,刺激中国对美国更多进口、为美国企业在华争取更多权益、打开中国高科技、节能环保和服务业尤其金融业市场,恐怕才是美国真正的意图。盖特纳此前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就曾表示,国会敦促中国的努力是有益的,因美国政府正与中国政府就一系列问题进行谈判。
事实上,美国政府和国会上述协作屡试不爽,结局都为美国争取到不少好处。美国当然深知,中国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让人民币大幅升值;但是美国同样确信,中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高度敏感,必定能为他们谋取最大的收益。美国政府深知贸易战对美方毫无益处,但美国更清楚,对出口严重依赖的中国更害怕打贸易战。
二为发动货币战争,绞杀新兴经济体,巩固美国经济老大地位,维护美元霸主地位。
汇率可以说是美国打击对手驾轻就熟的手段了,上个世纪,拉美、日本、东南亚都曾经在美国的汇率和货币攻势下陷入过危机。
首先以日本为典型来看。1985年前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高速成长已经引来了美国的不安。日本出口打击了美国的制造业,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日美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经济在巨大的压力下运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日本政府对当时美国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感到惊慌,准备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缓解对美贸易关系。1985年9月,美、日、法、英和联邦德国五国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日本妥协。此后,在美国强大的压力下,日元兑美元迅速升值,仅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就升值111%。日本股市三年之内涨了300%,房地产也涨幅惊人,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盘子以美元计算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
《货币战争》一书透露,当日本人沉浸在“只升不跌”的美梦中时,美国投行开始深入日本,卖给日本保险公司一种金融衍生品:赌日经指数下跌。三年以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股市暴跌了70%,房地产开始了连续14年的下跌。“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衰退。 没有房子,却仍然需要每个月偿还房贷。由于地价和股市的暴跌,以此作为融资担保的银行出现了大面积坏账;之前的盈利不足以抵消大量的不良债权,日本银行被迫大规模重组。 如果说,那一轮货币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压这些国家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不同,此轮对人民币“开战”,包括之前运用隐性手段打击欧元,美国的主要目还增加了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 专家表示,“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痼疾,是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美国想通过打压别国,拖延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维持美元地位。”最近几年,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元抗衡的货币也只有欧元,欧洲多次表达了想趁金融危机重塑国际金融体系的愿望。但继金融危机给欧洲经济尤其金融业带来沉重打击后,今年上半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欧元变得岌岌可危,美元与欧元主导权较量的" 货币战争" 以美元大胜暂告一段落。
欧洲债务危机导火索在希腊,根源却早已种下。当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预算赤字和负债率远远高于欧元区国家必须符合的标准。希腊求助于高盛,高盛为其设计了一套掩盖债务的方式,借给希腊一笔钱,这笔钱不但不会出现在希腊的负债表里,还可以在账面上冲减赤字,使得希腊符合了欧元区的标准。为了防止希腊还不上这笔钱,高盛又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与债务等值的CDS (信用违约互换)保险。这笔债务今年到期,高盛联合另外两家对冲基金,一方面散播希腊破产谣言,另一方面,高盛联合对冲基金连番抛售欧元,引起市场恐慌。在
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下跌的市场预期下,CDS 涨了数倍。虽然不能说这次行动与美国政府有关,但作为美著名投行,其很多行动无法否定都是以美国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为主的。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还不断落井下石,导致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发酵,资本回流美国,助美经济脱离低谷。经济学家指出,虽然欧元还不至于四分五裂,但维持欧元的成本过高,欧元区很难在经济、财政等体制上进行根本改革,欧元区已经失去了与美元在国际舞台上竞技的资格。甚至有经济专家断言欧元的寿命不超过数年。
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一蹶不振,发展中国家尤其亚洲及新兴经济体表现抢眼,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方。但在成功带领全球脱离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这些昔日功臣成为美国准备绞杀的目标。通过逼迫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一方面成为奥巴马所提国家出口计划(NEI)以及为刺激就业大范围增长所采取措施能够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实现美元贬值和输出通胀,货币化国家债务,扼杀出口国家积累的美元储备。此外通过国内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流动性泛滥,低成长和利率环境下资金大量流入新兴经济体及货币,助推泡沫,最终绞杀这些高成长的国家,一旦危机爆发美元再次潮水般流回美国,巩固美国经济及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而包括人民币在内的这些亚洲及新兴经济体货币急剧贬值、信誉散失,经济继续沦为发达经济体的附庸,并在国际金融及经济体系中继续唯美国为尊。
近期亚洲货币加速升值,各国央行纷纷入市干预,和亚洲经济密切关联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日本也6年来首度干预汇市。而美国力压中国人民币升值,目地就是要借此促使亚洲货币集体全线升值,人民币成为美国发动货币战争不得不啃下来的一块“硬骨头”,哪怕只是震慑亚洲其他国家而已。
三为放缓中国经济增长步伐,遏制中国战略扩张步伐,甚至促使中国发生社会震荡,发生颜色革命。
美国拟召集更多大国施压人民币升值,这是将其在政治、军事上惯用的“围堵”手段移植到人民币汇率这样的财经问题上,从而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国际化。而如果人民币屈服短期内大幅升值,将出现很多连锁反应,比如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元国债的巨额贬值,中国产品在世界竞争力严重丧失,中国出口受影响,国内就业市场急剧恶化,热钱汹涌流入,资产价格高涨,整个国民经济可能会重新面临极大的困难,甚至出现日本式数年衰退。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政府的战略重心明显向亚洲转移。这一方面和亚洲经济快速发展有关,也和中国在这一地区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有关。尤其金融危机后,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表达出更多的自信,积极在国际多边场合展示力量和存在,并多番指责美国的经济和汇率政策;还在军事和战略上表现出积极的姿态。美国对中国的围堵今年以来明显加快,通过黄海军演美国重新夺回了其在东北亚的军事主导地位,并借天安舰事件和中日争端成功拉拢韩国、日本,阻止了东北亚经济合作积极势头。美国还积极插手南海问题,甚至煽动越南等少数东盟国家挑衅中国,围堵中国战略扩张和经济合作,消耗中国国力。
美国在人民币问题施压中国,是军事和战略压制中国在经济上的延续。但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国际化,不仅适得其反,引发世界对美国“经济单边主义”做法的担忧,尤其是亚
洲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反感。要改变美国的蛮横做法,中国有必要适度出台反制措施,要敢打贸易战、货币战,打是为了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是为了避免更多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同时要注重手段,应采取合纵连横之策,联合一切对美方漠视美元贬值行为不满的各方,比如最近干预比较频繁的泰国,货币严重高估的巴西,还要善于拉拢日韩及欧洲,敦促各国积极谋划建立新的全球金融秩序,当下亚欧峰会就是一个良机,中俄首脑会议允许各自货币挂牌交易等已透漏诸多信号,学习美国围堵中国的做法,中国应积极利用自身影响力,影响美国经济决策和行动。
中国对美的核子武器就是美债,中国减持美国国债,会让低利率的联邦赤字基金处于水深火热中,并引发美国利率大幅上调,美元急剧贬值,全球金融市场重新回到动荡状态。与其坐等贬值,不如使之成为战略反制武器。就连奥巴马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会员成员劳拉•德安德烈•泰森博士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做出将改变其外汇储备的投资组合并从美国转移债券的威胁决不可轻视,这一行动甚至意味着会引起全球投资者对美国政府的巨大融资需求的担忧,导致利率急剧上升,对美国主权债务的信任危机,以及美元的崩溃。“作为世界最大的外部债务国,美国在对其最重要的债权国施压时需格外小心。”
中国人民币汇率成为美欧要求新兴经济体货币全面升值的“拦路虎”,全世界将目光聚焦中国。作为亚洲及新兴经济体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以及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发达国家寄望于-----中国成为弥补因发达国家需求下降导致的全球需求缺口主要力量。在此关键时刻,新兴经济体应抱团自保,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序、缓步、阶段性的升值,应合力避免发达国家主导的强行逼迫各国货币升值的任何机制或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