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州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的工作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以“城乡支部手拉手”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以“万名党员心连心”为平台,统筹城乡党员帮扶群众机制;以“干部群众面对面”赶场便民服务为载体,统筹城乡便民服务;以“党内帮一帮温暖工程”为着力点,统筹城乡党员互助关怀;以“城乡干部换位历练”为抓手,统筹城乡干部素质提升……这些探索,有效地打破了城乡界限,整合了组织资源,完善了服务网络,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一系列以城乡统筹为主题的基层党建新探索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了让基层党建落地生根。回顾万州区创新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模式的实践,笔者认为,要让基层党建落地生根,必须始终着眼解决问题,始终坚持面向基层,始终突出群众满意,始终强化改革创新。
■ 始终着眼解决问题,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层党的建设出现了流动党员管理难、干部作风转变难、城乡党组织资源分散、党建工作助推不力、干群关系不够融洽等新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区委以“城乡支部手拉手”为切入点,实现了448个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全覆盖,解决了城乡党组织资源脱节的问题,完善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统筹机制;以区、乡(镇)、村三级干部联动的“干部群众面对面”赶场便民服务为抓手,变坐在机关等群众上门为走出机关围着群众需求转,解决了乡镇干部作风机关化、服务群众弱化的问题;以身入群众、心入群众、融入群众的“万名乡村党员入户”、“三项制度”服务群众、“1+10”干部联系群众(即每个干部与10个以上普通党员和群众交朋友)等活动为平台,解决了机关干部脱离群众等热点问题,改进了干部作风,融洽了干群关系;以“服务三农下派一批、指导社区派驻一批、培养锻炼上派一批、更新知识培训一批、动态培养储备一批、帮促工作抽调一批”等“六个一批”为载体,选派干部帮促移民、信访、招商引资等专项工作,解决了党的建设和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助推了“500亿万州”建设。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区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深入实施,既巩固了各类活动的成果、保证了活动的可持续性,又从更高层面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
实践证明,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不仅解决了众多突出问题,而且催生了一大批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制度。“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形成一套成熟制度”,这种工作模式,能够确保基层党建工作始终落地生根。
■ 始终坚持面向基层,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最大实际
区县一级党组织直接服务基层,是党建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执行者。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党建工作,必须从基层这一最大实际出发,绝不能脱离基层实际搞虚无飘缈的“口号党建”、海市蜃楼的“花样党建”。近年来,万州党建工作所取得的实效,都是面向基层的结果。比如,撤乡并镇以后,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级组织缺乏阵地,村干部服务没地方,群众办事不方便,面对这一基础薄弱的基层实际,区委、区政府从2007年以来,将扶贫、移民、计生、文化体育、卫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打捆使用,采取区级财政投入一点、乡镇投入一点和“城乡支部手拉手”结对共建单位资助一点的办法,共筹集2000多万元资金,新建和改扩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24个,在建127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488个,剩下的12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110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明年将全部建成。面对万州下岗工人、低保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困难移民多的基层现状,区委不断深化“万名党员心连心”活动,完善一对一的“输血”和“造血”机制,使全区3万余名党员与困难群众“结亲”,帮助一个又一个困难家庭走上创业致富路。立足农村基层实际,探索出“组织围绕产业建、干部围绕能人选、活动围绕行业转、活力围绕发展变”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建立协会党组织25个、产业党组织37个;立足社区基层实际,重构组织设置,建立社区党委38个、楼宇党小组106个、夕阳红党小组47个;立足机关基层实际,深入开展“强作风,保增长”活动;立足“两新”组织实际,新建党组织575个,基层组织建设得以整体推进……
实践证明,只要面向基层,面向党员和群众,就一定能探索出符合基层实际的党建工作新路子,就一定能让党建工作始终植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
■ 始终突出群众满意,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最高标准
基层党建贵在扎实落地。这里的“地”,就是人民群众。也就是说,在基层党的建设中,我们开展的任何一项活动都要做好“上与下”的结合,既要“两眼向上”,吃透上情,紧扣中心,更要“两眼向下”,摸清下情,服务群众,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最高标准和检验尺度。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党建工作与群众需求相分离等现象,削弱了党建工作的成效。我们很快采取措施纠正这一不良倾向,以追求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找到了党员经常受教育与群众长期得实惠的连接点。
基于群众对部分干部作风不满意,我们开展了组工干部下基层周末行动,带动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察民情听民声解民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久拖未决的矛盾,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基于群众的呼声,我们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大力度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实施了“低保听证”、“廉租房听证”,开通了“三风热线”,公开公平公正地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赢得了群众的理解。
这些活动取得的突出效果,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满意是大事!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基层党建工作才会真正落地生根。
■ 始终强化改革创新,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开拓开放,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动力源泉。近几年来,我们从基层群众期盼、党员欢迎、干部乐意的事情做起,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和结合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在实践中,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举措,创新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创造性地开展的“城乡支部手拉手”结对共建、“干部群众面对面”赶场便民服务、“1+10”干部联系群众等活动,无不是勇于创新的结果。又如,在落实全市部署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时,我们结合万州实际,大胆创新,创设了联动机制,将村级党组织书记接访、班子成员走访、群众意见办理反馈延伸到乡镇、街道和部局机关,促使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联动接访、捆绑走访、合力办理意见和解决问题,取得了突出成效,受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再如,我们探索出“自己推、干部推、区领导推”和“群众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评、区委委员评”的“三推三评”方式,挑选乡镇和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探索无穷尽,创新无止境,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还有很大的探索创新空间。这就需要不断打破传统的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不断激发基层党建活力。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保证基层党建工作既能落地生根,又能开花结果,真正起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作者系万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近年来,万州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的工作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以“城乡支部手拉手”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以“万名党员心连心”为平台,统筹城乡党员帮扶群众机制;以“干部群众面对面”赶场便民服务为载体,统筹城乡便民服务;以“党内帮一帮温暖工程”为着力点,统筹城乡党员互助关怀;以“城乡干部换位历练”为抓手,统筹城乡干部素质提升……这些探索,有效地打破了城乡界限,整合了组织资源,完善了服务网络,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一系列以城乡统筹为主题的基层党建新探索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了让基层党建落地生根。回顾万州区创新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模式的实践,笔者认为,要让基层党建落地生根,必须始终着眼解决问题,始终坚持面向基层,始终突出群众满意,始终强化改革创新。
■ 始终着眼解决问题,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层党的建设出现了流动党员管理难、干部作风转变难、城乡党组织资源分散、党建工作助推不力、干群关系不够融洽等新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区委以“城乡支部手拉手”为切入点,实现了448个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全覆盖,解决了城乡党组织资源脱节的问题,完善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统筹机制;以区、乡(镇)、村三级干部联动的“干部群众面对面”赶场便民服务为抓手,变坐在机关等群众上门为走出机关围着群众需求转,解决了乡镇干部作风机关化、服务群众弱化的问题;以身入群众、心入群众、融入群众的“万名乡村党员入户”、“三项制度”服务群众、“1+10”干部联系群众(即每个干部与10个以上普通党员和群众交朋友)等活动为平台,解决了机关干部脱离群众等热点问题,改进了干部作风,融洽了干群关系;以“服务三农下派一批、指导社区派驻一批、培养锻炼上派一批、更新知识培训一批、动态培养储备一批、帮促工作抽调一批”等“六个一批”为载体,选派干部帮促移民、信访、招商引资等专项工作,解决了党的建设和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助推了“500亿万州”建设。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区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深入实施,既巩固了各类活动的成果、保证了活动的可持续性,又从更高层面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
实践证明,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不仅解决了众多突出问题,而且催生了一大批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制度。“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形成一套成熟制度”,这种工作模式,能够确保基层党建工作始终落地生根。
■ 始终坚持面向基层,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最大实际
区县一级党组织直接服务基层,是党建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执行者。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党建工作,必须从基层这一最大实际出发,绝不能脱离基层实际搞虚无飘缈的“口号党建”、海市蜃楼的“花样党建”。近年来,万州党建工作所取得的实效,都是面向基层的结果。比如,撤乡并镇以后,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级组织缺乏阵地,村干部服务没地方,群众办事不方便,面对这一基础薄弱的基层实际,区委、区政府从2007年以来,将扶贫、移民、计生、文化体育、卫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打捆使用,采取区级财政投入一点、乡镇投入一点和“城乡支部手拉手”结对共建单位资助一点的办法,共筹集2000多万元资金,新建和改扩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24个,在建127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488个,剩下的12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110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明年将全部建成。面对万州下岗工人、低保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困难移民多的基层现状,区委不断深化“万名党员心连心”活动,完善一对一的“输血”和“造血”机制,使全区3万余名党员与困难群众“结亲”,帮助一个又一个困难家庭走上创业致富路。立足农村基层实际,探索出“组织围绕产业建、干部围绕能人选、活动围绕行业转、活力围绕发展变”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建立协会党组织25个、产业党组织37个;立足社区基层实际,重构组织设置,建立社区党委38个、楼宇党小组106个、夕阳红党小组47个;立足机关基层实际,深入开展“强作风,保增长”活动;立足“两新”组织实际,新建党组织575个,基层组织建设得以整体推进……
实践证明,只要面向基层,面向党员和群众,就一定能探索出符合基层实际的党建工作新路子,就一定能让党建工作始终植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
■ 始终突出群众满意,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最高标准
基层党建贵在扎实落地。这里的“地”,就是人民群众。也就是说,在基层党的建设中,我们开展的任何一项活动都要做好“上与下”的结合,既要“两眼向上”,吃透上情,紧扣中心,更要“两眼向下”,摸清下情,服务群众,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最高标准和检验尺度。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党建工作与群众需求相分离等现象,削弱了党建工作的成效。我们很快采取措施纠正这一不良倾向,以追求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找到了党员经常受教育与群众长期得实惠的连接点。
基于群众对部分干部作风不满意,我们开展了组工干部下基层周末行动,带动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察民情听民声解民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久拖未决的矛盾,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基于群众的呼声,我们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大力度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实施了“低保听证”、“廉租房听证”,开通了“三风热线”,公开公平公正地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赢得了群众的理解。
这些活动取得的突出效果,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满意是大事!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基层党建工作才会真正落地生根。
■ 始终强化改革创新,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开拓开放,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动力源泉。近几年来,我们从基层群众期盼、党员欢迎、干部乐意的事情做起,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和结合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在实践中,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举措,创新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创造性地开展的“城乡支部手拉手”结对共建、“干部群众面对面”赶场便民服务、“1+10”干部联系群众等活动,无不是勇于创新的结果。又如,在落实全市部署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时,我们结合万州实际,大胆创新,创设了联动机制,将村级党组织书记接访、班子成员走访、群众意见办理反馈延伸到乡镇、街道和部局机关,促使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联动接访、捆绑走访、合力办理意见和解决问题,取得了突出成效,受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再如,我们探索出“自己推、干部推、区领导推”和“群众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评、区委委员评”的“三推三评”方式,挑选乡镇和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探索无穷尽,创新无止境,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还有很大的探索创新空间。这就需要不断打破传统的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不断激发基层党建活力。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保证基层党建工作既能落地生根,又能开花结果,真正起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作者系万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