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举一反三练习

做应用题是一种很好的思维锻炼. 做应用题不但要会算,而且要 多思考,善于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做应用题是运用数学的开始.

加、减、乘是最基本的运算,和、差、倍数是两数之间最简单的数量关系. 应用题的训练,就从这

一、和差问题

说到“和差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人人都会说:“我会!”和差问题的计算太简单了. 是的,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差,求两数,有计算公式: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会算,还要会灵活运用,要把某些应用题转化成和差问题来算.

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 张明在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得分是95分,数学比语文多得8分,张明这两门功课的成绩各是多少分?

解:95乘以2,就是数学与语文两门得分之和,又知道数学与语文得分之差是8. 因此

数学得分=(95×2+8)÷2=99.

语文得分=(95×2-8)÷2= 91.

答:张明数学得99分,语文得91分.

注:也可以从 95×2-99=91求出语文得分.

例2 有 A,B ,C 三个数,A 加 B等于 252,B 加 C等于 197, C 加 A等于 149,求这三个数.

解:从B+C=197与A+C=149,就知道B 与A 的差是197-149,题目又告诉我们,B 与A 之和是252. 因此

B=(252+ 197-149)÷ 2= 150,

A =252-150=102,

C =149-102=47.

答:A ,B ,C 三数分别是102,150,47.

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A+B)+(B +C )+(C +A )=2×(A +B +C ).

上面式子说明,三数相加再除以2,就是三数之和. A +B +C =(252+197+149)÷2=299. 因此

C =299-252=47,

B =299-149=150,

A =299-197=102.

例3 甲、乙两筐共装苹果75千克,从甲筐取出5千克苹果放入乙筐里,甲筐苹果还比乙筐多7千克. 甲、乙两筐原各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就可以看出,原来甲筐苹果比乙筐多

5+7+ 5= 17(千克)

因此,甲、乙两数之和是 75,差为17.

甲筐苹果数=(75+17)÷2= 46(千克).

乙筐苹果数=75-46=29(千克).

答:原来甲筐有苹果46千克,乙筐有苹果29千克.

例4 张强用270元买了一件外衣,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 外衣比鞋贵140元,买外衣和鞋比帽子多花210元,张强买这双鞋花多少钱?

解:我们先把外衣和鞋看成一件东西,它与帽子的价格和是 270元,差是 210元.

外衣和鞋价之和=(270+ 210)÷2= 240(元). 外衣价与鞋价之差是140,因此

鞋价=(240-140)÷2=50(元).

答:买这双鞋花50元.

再举出三个较复杂的例子. 如果你也能像下面的解答那样计算,那么就可以说,“和差问题”的解法,你已能灵活运用了.

例5 李叔叔要在下午3点钟上班,他估计快到上班时间了,到屋里看钟,可是钟早在12点10分就停了. 他开足发条却忘了拨指针,匆匆离家,到工厂一看钟,离上班时间还有10分钟. 夜里11点下班,李叔叔马上离厂回到家里,一看钟才9点整. 假定李叔叔上班和下班在路上用的时间相同,那么他家的钟停了多少时间(上发条所用时间忽略不计)?

解:到厂时看钟是2点50分,离家看钟是12点10分,相差2小时40分,这是停钟的时间和路上走的时间加在一起产生的. 就有

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60(分钟).

晚上下班时,厂里钟是11点,到家看钟是9点,相差2小时. 这是由于钟停的时间中,有一部分时间,被回家路上所用时间抵消了.

因此

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20(分钟).

现在已把问题转化成标准的和差问题了.

钟停的时间=(160+120)÷ 2= 140(分钟).

路上用的时间=160-140=20( 分钟).

答:李叔叔的钟停了2小时20分.

还有一种解法,可以很快算出李叔叔路上所用时间:

以李叔叔家的钟计算,他在12点10分出门,晚上9点到家,在外共8小时50分钟,其中8小时上班,10分钟等待上班,剩下的时间就是他上班来回共用的时间,所以

上班路上所用时间=(8小时50分钟-8小时-10分钟)÷2=20(分钟).

钟停时间=2小时 40分钟-20分钟

=2小时20分钟.

例6 小明用21.4元去买两种贺卡,甲卡每张1.5元,乙卡每张0.7元,钱恰好用完. 可是售货员把甲卡张数算作乙卡张数,把乙卡张数算作甲卡张数,要找还小明3.2元. 问小明买甲、乙卡各几张?

解:甲卡与乙卡每张相差 1.5-0.7= 0. 8(元),售货员错找还小明3.2元,就知小明买的甲卡比乙卡多3.2÷0.8=4(张).

现在已有两种卡张数之差,只要求出两种卡张数之和问题就解决了. 如何求呢?请注意

1.5×甲卡张数+0.7×乙卡张数=21.4.

1.5×乙卡张数+0.7×甲卡张数=21.4-3.2.

从上面两个算式可以看出,两种卡张数之和是

[21.4+(21.4-3.2)]÷(1.5+ 0.7)= 18(张). 因此,甲卡张数是

乙卡张数是 18-11= 7(张).

答:小明买甲卡11张、乙卡7张.

注:此题还可用鸡兔同笼方法做,请见下一讲.

例7 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拼合成两种大长方形,如右图. 大长方形(A )的周长是240厘米,大长形(B )的周长是258厘米,求原长方形的长与宽各为多少厘米?

解:大长方形(A )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

长×2+宽×4.

大长方形(B )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

长×4+宽×2.

因此,240+258是原长方形的

长×6+宽×6.

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是

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差是

(258-240)÷2=9(厘米).

因此,原长方形的长与宽是

长:(83+ 9)÷2= 46(厘米).

宽:(83-9)÷2=37(厘米).

答:原长方形的长是46厘米、宽是37厘米

二、倍数问题

当知道了两个数的和或者差,又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就能立即求出这两个数. 小学算术中常见的“年龄问题”是这类问题的典型. 先看几个基础性的例子.

例8 有两堆棋子,第一堆有87个,第二堆有69个. 那么从第一堆拿多少个棋子到第二堆,就能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

解:两堆棋子共有87+69=156(个).

为了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就要把156个棋子分成1+3=4(份),即每份有棋子

156 ÷(1+3)=39(个).

第一堆应留下棋子39个,其余棋子都应拿到第二堆去. 因此从第一堆拿到第二堆的棋子数是

87-39=48(个).

答:应从第一堆拿48个棋子到第二堆去.

例9 有两层书架,共有书173本. 从第一层拿走38本书后,第二层的书比第一层的2倍还多6本. 问第二层有多少本书?

解:我们画出下列示意图:

我们把第一层(拿走38本后)余下的书算作1“份”,那么第二层的书是2份还多6本. 再去掉这6本,即

173-38-6=129(本)

恰好是3份,每一份是

129÷3=43(本).

因此,第二层的书共有

43×2 + 6=92(本).

答:书架的第二层有92本书.

说明:我们先设立“1份”,使计算有了很方便的计算单位. 这是解应用题常用的方法,特别对倍数问题极为有效. 把份数表示在示意图上,更是一目了然.

例10 某小学有学生975人. 全校男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4倍少23人,全校女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3倍多11人. 问全校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解:设六年级学生人数是“1份”.

男生是4份-23人.

女生是3份+11人.

全校是7份-(23-11)人.

每份是(975+12)÷7=141(人).

男生人数=141×4-23=541(人).

女生人数=975-541=434(人).

答:有男生541人、女生434人.

例9与例10是一个类型的问题,但稍有差别. 请读者想一想,“差别”在哪里?

70双皮鞋. 此时皮鞋数恰好是旅游鞋数的2倍. 问原来两种鞋各有几双?

解:为了计算方便,把原来旅游鞋算作4份,售出1份,还有3份. 那么原有皮鞋增加70双后将是3×2=6(份).400+70将是 3+1+6=10(份). 每份是

(400+70)÷10=47(双).

原有旅游鞋 47×4=188(双).

原有皮鞋 47×6-70=212 (双).

答:原有旅游鞋188双,皮鞋212双.

设整数的份数,使计算简单方便. 小学算术中小数、分数尽可能整数化,使思考、计算都较简捷. 因此,“尽可能整数化”将会贯穿在以后的章节中.

下面例子将是本节的主要内容──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算术中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题目中常常有“倍数”这一条件. 解年龄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两个人的年龄差总保持不变.

例12 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 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

解:父女相差36岁,这个差是不变的. 几年前还是相差36岁. 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 这36岁是女儿年龄的(5-1)倍.

36÷(5-1)=9.

当时女儿是9岁,14-9=5,也就是5年前.

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

例13 有大、小两个水池,大水池里已有水 300立方米. 小水池里已有水70立方米. 现在往两个水池里注入同样多的水后,大水池水量是小水池水量的3倍. 问每个水池注入了多少立方米的水.

解:画出下面示意图:

我们把小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算作1份,大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就是3份. 从图上可以看出,因为注入两个水池的水量相等,所以大水池比小水池多的水量

(300-70)是2份.

因此每份是

(300-70)÷2= 115(立方米).

要注入的水量是

115-70=45 (立方米)〃

答:每个水池要注入45立方米的水.

例13与年龄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 “注入水”相当于年龄问题中的“几年后”.

例14 今年哥俩的岁数加起来是55岁. 曾经有一年,哥哥的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那时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两倍. 哥哥今年几岁?

解:当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2倍时,我们设那时弟弟的岁数是1份,哥哥的岁数是2份,那么哥哥与弟弟的岁数之差是1份. 两人的岁数之差是不会变的,今年他们的年龄仍相差1份.

题目又告诉我们,那时哥哥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因此今年弟弟的岁数也是2份,而哥哥今年的岁数应是2+1=3(份).

今年,哥弟俩年龄之和是

3+2=5(份).

每份是 55÷5= 11(岁).

哥哥今年的岁数是 11×3=33(岁).

答:哥哥今年33岁.

作为本节最后一个例子,我们将年龄问题进行一点变化.

例15 父年38岁,母年36岁,儿子年龄为11岁. 问多少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 解:现在父母年龄之和是

38+ 36 = 74.

现在儿子年龄的 4倍是 11×4=44. 相差

74-44= 30.

从4倍来考虑,以后每年长1×4=4,而父母年龄之和每年长1+1=2.

为追上相差的30,要

30÷(4-2)=15(年)〃

答:15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 请读者用例15的解题思路,解习题二的第7题. 也许就能完全掌握这一解题技巧了.

请读者想一想,例15的解法,与例12的解法,是否不一样?各有什么特点?

我们也可以用例15解法来解例12. 具体做法有下面算式:

(14 ×5-50)÷(5-1)= 5(年).

不过要注意 14×5比 50多,因此是 5年前.

三、盈不足问题

在我国古代的算书中,《九章算术》是内容最丰富多彩的一本. 在它的第七章,讲了一类盈不足问题,其中第一题,用现代的语言来叙述,就是下面的例题.

例16 有一些人共同买一些东西,每人出8元,就多了3元;每人出7元,就少了4元。那么有多少人?物价是多少?

解:“多3元”与“少4元”两者相差

3+4=7(元).

每个人要多出 8-7=1(元).

因此就知道,共有7÷1=7(人),物价是

8×7-3=53(元).

答:共有 7个人一起买,物价是 53元. 上面的3+4可以说是两个总数的相差数. 而8-7是每份的相差数. 计算公式是

总数相差数÷每份相差数=份数

这样的问题在内容上有很多变化,形成了一类问题,我们通称为“盈不足”问题. 请再看一些例子.

例17 把一袋糖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10粒,正好分完;如果每人分16粒,就有3个小朋友分不到糖. 这袋糖有多少粒?

解一:3位小朋友本来每人可以分到10粒,他们共有的 10 ×3= 30(粒),分给其余小朋友,每人就可以增加16-10=6(粒),因此其余小朋友有

10×3÷(16-10)= 5(人).

再加上这 3位小朋友,共有小朋友 5+3= 8(人). 这袋糖有

10×(5 + 3)= 80(粒).

解二:如果我们再增加 16×3粒糖,每人都可以增加(1-10)粒,因此共有小朋友

16×3÷(16-10)=8(人)〃

这袋糖有80粒.

答:这袋糖有80粒.

这里, 16×3是总差,(16-10)是每份差, 8是份数.

例18 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9人. 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如果每条船坐6人,就要增加一条船,也就是现在有6个人无船坐;如果每条船坐9人,可以减少一条船,也就是还可以多来9个人坐船. 可以坐船的人数,两者相差 6+ 9= 15(人). 这是由于每条船多坐(9-6)人产生的,因此共有船

(6 + 9)÷(9-6)= 5(条)〃

这个班的同学有 6×5 + 6= 36(人). 答:这个班有36人.

例19 小明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 80米,能在上课前6分钟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要迟到3分钟,那么小明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

解一:以小明从家出发到上课这一段时间来算,两种不同速度所走的距离,与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比较:如果每分钟走 80米,就可以多走 80×6(米);如果每分钟走 50米,就要少走 50×3(米). 请看如下示意图:

因此我们可以求出,小明从家出发到上课这段时间是

(80×6+ 50×3) ÷(80- 50)= 21(分

钟).

家至学校距离是

800×(21-6)= 1200(米)〃

或 50 ×(21+3)= 1200(米).

答: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200米.

解二:以每分钟80米走完家到学校这段路程所需时间,作为思考的出发点.

用每分钟 50米速度,就要多用 6+3= 9(分种). 这9分钟所走的 50×9(米),恰好补上前面少走的. 因此每分钟80米所需时间是

50×(6+3)÷(80- 50)= 15(分钟)〃 再看两个稍复杂的例子.

例20 一些桔子分给若干个人,每人5个还多余10个桔子. 如果人数增加到3倍还少5个人,那么每人分2个桔子还缺少8个,问有桔子多少个? 解:使人感到困难的是条件“3倍还少5人”. 先要转化这一条件.

假设还有 10个桔子, 10= 2×5,就可以多有 5个人,把“少5人”这一条件暂时搁置一边,只考虑3倍人数,也相当于按原人数每人给2×3=6(个).

每人给5个与给6个,总数相差

10+ 10+ 8= 28 (个).

所以原有人数 28÷(6-5)=28(人).

桔子总数是 5 ×28 + 10= 150(个). 答:有桔子150个.

例21 有一些苹果和梨. 如果按每1个苹果2个梨分堆,梨分完时还剩5个苹果,如果按每3个苹果5个梨分堆,苹果分完了还剩5个梨. 问苹果和梨各多少?

解一:我们设想再有10个梨,与剩下5个苹果一

起,按“1个苹果、2个梨”前一种分堆,都分完.

以后一种“3个苹果、5个梨”分堆来看,苹果总

数能被3整除. 因此可以把前一种分堆,每3堆并

成一大堆,每堆有3个苹果,2×3=6(个)梨. 与

后一种分堆比较:

每堆苹果都是3个. 而梨多1个(6-5=1). 梨

的总数相差

设想增加 10个+剩下5个=15个.

(10 + 5)÷(6- 5)= 15.

就知有15个大堆,苹果总数是

15×3= 45(个).

梨的总数是(45-5)×2=80(个).

答:有苹果45个、梨80个.

解二:用图解法.

前一种分堆,在图上用梨2份,苹果1份多5

个来表示.

http://www.caijj.com/

后一种分堆,只要添上3个苹果,就可与剩的

5个梨又组成一堆. 梨算作5份,苹果恰好是3份

.

将上、下两图对照比较,就可看出, 5+ 3=

8(个)是下图中“半份”,即 1份是 16.梨是 5

份,共有 16×5= 80(个). 苹果有 16×2.5 + 5

= 45(个).

北京家教网化学-一对一辅导老师NO.1:本人是首都师范大学家教,2010级化学系研究生,性格温和,有责任心,有耐心,从本科期间一直从事家教,经验丰富。

北京家教网化学-一对一辅导老师NO.2:本人从事多年初三化学的教学工作,每年都获得优异成绩。从事化学家教也有多年,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北京家教网化学-一对一辅导老师NO.3:我很喜爱化学,高中曾拿过北京市化学竞赛一等奖。如何把握理综试卷也有一定的经验,理综考试一般在270以上。我对高中理综家教比较有自信,而且思路明确清晰,在校期间经常为同学讲解问题,大家都说我讲的非常透彻。

文章来源: http://www.caijj.com/jjxg/4167.html

http://www.caijj.com/

做应用题是一种很好的思维锻炼. 做应用题不但要会算,而且要 多思考,善于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做应用题是运用数学的开始.

加、减、乘是最基本的运算,和、差、倍数是两数之间最简单的数量关系. 应用题的训练,就从这

一、和差问题

说到“和差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人人都会说:“我会!”和差问题的计算太简单了. 是的,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差,求两数,有计算公式: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会算,还要会灵活运用,要把某些应用题转化成和差问题来算.

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 张明在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得分是95分,数学比语文多得8分,张明这两门功课的成绩各是多少分?

解:95乘以2,就是数学与语文两门得分之和,又知道数学与语文得分之差是8. 因此

数学得分=(95×2+8)÷2=99.

语文得分=(95×2-8)÷2= 91.

答:张明数学得99分,语文得91分.

注:也可以从 95×2-99=91求出语文得分.

例2 有 A,B ,C 三个数,A 加 B等于 252,B 加 C等于 197, C 加 A等于 149,求这三个数.

解:从B+C=197与A+C=149,就知道B 与A 的差是197-149,题目又告诉我们,B 与A 之和是252. 因此

B=(252+ 197-149)÷ 2= 150,

A =252-150=102,

C =149-102=47.

答:A ,B ,C 三数分别是102,150,47.

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A+B)+(B +C )+(C +A )=2×(A +B +C ).

上面式子说明,三数相加再除以2,就是三数之和. A +B +C =(252+197+149)÷2=299. 因此

C =299-252=47,

B =299-149=150,

A =299-197=102.

例3 甲、乙两筐共装苹果75千克,从甲筐取出5千克苹果放入乙筐里,甲筐苹果还比乙筐多7千克. 甲、乙两筐原各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就可以看出,原来甲筐苹果比乙筐多

5+7+ 5= 17(千克)

因此,甲、乙两数之和是 75,差为17.

甲筐苹果数=(75+17)÷2= 46(千克).

乙筐苹果数=75-46=29(千克).

答:原来甲筐有苹果46千克,乙筐有苹果29千克.

例4 张强用270元买了一件外衣,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 外衣比鞋贵140元,买外衣和鞋比帽子多花210元,张强买这双鞋花多少钱?

解:我们先把外衣和鞋看成一件东西,它与帽子的价格和是 270元,差是 210元.

外衣和鞋价之和=(270+ 210)÷2= 240(元). 外衣价与鞋价之差是140,因此

鞋价=(240-140)÷2=50(元).

答:买这双鞋花50元.

再举出三个较复杂的例子. 如果你也能像下面的解答那样计算,那么就可以说,“和差问题”的解法,你已能灵活运用了.

例5 李叔叔要在下午3点钟上班,他估计快到上班时间了,到屋里看钟,可是钟早在12点10分就停了. 他开足发条却忘了拨指针,匆匆离家,到工厂一看钟,离上班时间还有10分钟. 夜里11点下班,李叔叔马上离厂回到家里,一看钟才9点整. 假定李叔叔上班和下班在路上用的时间相同,那么他家的钟停了多少时间(上发条所用时间忽略不计)?

解:到厂时看钟是2点50分,离家看钟是12点10分,相差2小时40分,这是停钟的时间和路上走的时间加在一起产生的. 就有

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60(分钟).

晚上下班时,厂里钟是11点,到家看钟是9点,相差2小时. 这是由于钟停的时间中,有一部分时间,被回家路上所用时间抵消了.

因此

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20(分钟).

现在已把问题转化成标准的和差问题了.

钟停的时间=(160+120)÷ 2= 140(分钟).

路上用的时间=160-140=20( 分钟).

答:李叔叔的钟停了2小时20分.

还有一种解法,可以很快算出李叔叔路上所用时间:

以李叔叔家的钟计算,他在12点10分出门,晚上9点到家,在外共8小时50分钟,其中8小时上班,10分钟等待上班,剩下的时间就是他上班来回共用的时间,所以

上班路上所用时间=(8小时50分钟-8小时-10分钟)÷2=20(分钟).

钟停时间=2小时 40分钟-20分钟

=2小时20分钟.

例6 小明用21.4元去买两种贺卡,甲卡每张1.5元,乙卡每张0.7元,钱恰好用完. 可是售货员把甲卡张数算作乙卡张数,把乙卡张数算作甲卡张数,要找还小明3.2元. 问小明买甲、乙卡各几张?

解:甲卡与乙卡每张相差 1.5-0.7= 0. 8(元),售货员错找还小明3.2元,就知小明买的甲卡比乙卡多3.2÷0.8=4(张).

现在已有两种卡张数之差,只要求出两种卡张数之和问题就解决了. 如何求呢?请注意

1.5×甲卡张数+0.7×乙卡张数=21.4.

1.5×乙卡张数+0.7×甲卡张数=21.4-3.2.

从上面两个算式可以看出,两种卡张数之和是

[21.4+(21.4-3.2)]÷(1.5+ 0.7)= 18(张). 因此,甲卡张数是

乙卡张数是 18-11= 7(张).

答:小明买甲卡11张、乙卡7张.

注:此题还可用鸡兔同笼方法做,请见下一讲.

例7 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拼合成两种大长方形,如右图. 大长方形(A )的周长是240厘米,大长形(B )的周长是258厘米,求原长方形的长与宽各为多少厘米?

解:大长方形(A )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

长×2+宽×4.

大长方形(B )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

长×4+宽×2.

因此,240+258是原长方形的

长×6+宽×6.

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是

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差是

(258-240)÷2=9(厘米).

因此,原长方形的长与宽是

长:(83+ 9)÷2= 46(厘米).

宽:(83-9)÷2=37(厘米).

答:原长方形的长是46厘米、宽是37厘米

二、倍数问题

当知道了两个数的和或者差,又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就能立即求出这两个数. 小学算术中常见的“年龄问题”是这类问题的典型. 先看几个基础性的例子.

例8 有两堆棋子,第一堆有87个,第二堆有69个. 那么从第一堆拿多少个棋子到第二堆,就能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

解:两堆棋子共有87+69=156(个).

为了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就要把156个棋子分成1+3=4(份),即每份有棋子

156 ÷(1+3)=39(个).

第一堆应留下棋子39个,其余棋子都应拿到第二堆去. 因此从第一堆拿到第二堆的棋子数是

87-39=48(个).

答:应从第一堆拿48个棋子到第二堆去.

例9 有两层书架,共有书173本. 从第一层拿走38本书后,第二层的书比第一层的2倍还多6本. 问第二层有多少本书?

解:我们画出下列示意图:

我们把第一层(拿走38本后)余下的书算作1“份”,那么第二层的书是2份还多6本. 再去掉这6本,即

173-38-6=129(本)

恰好是3份,每一份是

129÷3=43(本).

因此,第二层的书共有

43×2 + 6=92(本).

答:书架的第二层有92本书.

说明:我们先设立“1份”,使计算有了很方便的计算单位. 这是解应用题常用的方法,特别对倍数问题极为有效. 把份数表示在示意图上,更是一目了然.

例10 某小学有学生975人. 全校男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4倍少23人,全校女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3倍多11人. 问全校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解:设六年级学生人数是“1份”.

男生是4份-23人.

女生是3份+11人.

全校是7份-(23-11)人.

每份是(975+12)÷7=141(人).

男生人数=141×4-23=541(人).

女生人数=975-541=434(人).

答:有男生541人、女生434人.

例9与例10是一个类型的问题,但稍有差别. 请读者想一想,“差别”在哪里?

70双皮鞋. 此时皮鞋数恰好是旅游鞋数的2倍. 问原来两种鞋各有几双?

解:为了计算方便,把原来旅游鞋算作4份,售出1份,还有3份. 那么原有皮鞋增加70双后将是3×2=6(份).400+70将是 3+1+6=10(份). 每份是

(400+70)÷10=47(双).

原有旅游鞋 47×4=188(双).

原有皮鞋 47×6-70=212 (双).

答:原有旅游鞋188双,皮鞋212双.

设整数的份数,使计算简单方便. 小学算术中小数、分数尽可能整数化,使思考、计算都较简捷. 因此,“尽可能整数化”将会贯穿在以后的章节中.

下面例子将是本节的主要内容──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算术中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题目中常常有“倍数”这一条件. 解年龄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两个人的年龄差总保持不变.

例12 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 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

解:父女相差36岁,这个差是不变的. 几年前还是相差36岁. 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 这36岁是女儿年龄的(5-1)倍.

36÷(5-1)=9.

当时女儿是9岁,14-9=5,也就是5年前.

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

例13 有大、小两个水池,大水池里已有水 300立方米. 小水池里已有水70立方米. 现在往两个水池里注入同样多的水后,大水池水量是小水池水量的3倍. 问每个水池注入了多少立方米的水.

解:画出下面示意图:

我们把小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算作1份,大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就是3份. 从图上可以看出,因为注入两个水池的水量相等,所以大水池比小水池多的水量

(300-70)是2份.

因此每份是

(300-70)÷2= 115(立方米).

要注入的水量是

115-70=45 (立方米)〃

答:每个水池要注入45立方米的水.

例13与年龄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 “注入水”相当于年龄问题中的“几年后”.

例14 今年哥俩的岁数加起来是55岁. 曾经有一年,哥哥的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那时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两倍. 哥哥今年几岁?

解:当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2倍时,我们设那时弟弟的岁数是1份,哥哥的岁数是2份,那么哥哥与弟弟的岁数之差是1份. 两人的岁数之差是不会变的,今年他们的年龄仍相差1份.

题目又告诉我们,那时哥哥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因此今年弟弟的岁数也是2份,而哥哥今年的岁数应是2+1=3(份).

今年,哥弟俩年龄之和是

3+2=5(份).

每份是 55÷5= 11(岁).

哥哥今年的岁数是 11×3=33(岁).

答:哥哥今年33岁.

作为本节最后一个例子,我们将年龄问题进行一点变化.

例15 父年38岁,母年36岁,儿子年龄为11岁. 问多少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 解:现在父母年龄之和是

38+ 36 = 74.

现在儿子年龄的 4倍是 11×4=44. 相差

74-44= 30.

从4倍来考虑,以后每年长1×4=4,而父母年龄之和每年长1+1=2.

为追上相差的30,要

30÷(4-2)=15(年)〃

答:15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 请读者用例15的解题思路,解习题二的第7题. 也许就能完全掌握这一解题技巧了.

请读者想一想,例15的解法,与例12的解法,是否不一样?各有什么特点?

我们也可以用例15解法来解例12. 具体做法有下面算式:

(14 ×5-50)÷(5-1)= 5(年).

不过要注意 14×5比 50多,因此是 5年前.

三、盈不足问题

在我国古代的算书中,《九章算术》是内容最丰富多彩的一本. 在它的第七章,讲了一类盈不足问题,其中第一题,用现代的语言来叙述,就是下面的例题.

例16 有一些人共同买一些东西,每人出8元,就多了3元;每人出7元,就少了4元。那么有多少人?物价是多少?

解:“多3元”与“少4元”两者相差

3+4=7(元).

每个人要多出 8-7=1(元).

因此就知道,共有7÷1=7(人),物价是

8×7-3=53(元).

答:共有 7个人一起买,物价是 53元. 上面的3+4可以说是两个总数的相差数. 而8-7是每份的相差数. 计算公式是

总数相差数÷每份相差数=份数

这样的问题在内容上有很多变化,形成了一类问题,我们通称为“盈不足”问题. 请再看一些例子.

例17 把一袋糖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10粒,正好分完;如果每人分16粒,就有3个小朋友分不到糖. 这袋糖有多少粒?

解一:3位小朋友本来每人可以分到10粒,他们共有的 10 ×3= 30(粒),分给其余小朋友,每人就可以增加16-10=6(粒),因此其余小朋友有

10×3÷(16-10)= 5(人).

再加上这 3位小朋友,共有小朋友 5+3= 8(人). 这袋糖有

10×(5 + 3)= 80(粒).

解二:如果我们再增加 16×3粒糖,每人都可以增加(1-10)粒,因此共有小朋友

16×3÷(16-10)=8(人)〃

这袋糖有80粒.

答:这袋糖有80粒.

这里, 16×3是总差,(16-10)是每份差, 8是份数.

例18 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9人. 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如果每条船坐6人,就要增加一条船,也就是现在有6个人无船坐;如果每条船坐9人,可以减少一条船,也就是还可以多来9个人坐船. 可以坐船的人数,两者相差 6+ 9= 15(人). 这是由于每条船多坐(9-6)人产生的,因此共有船

(6 + 9)÷(9-6)= 5(条)〃

这个班的同学有 6×5 + 6= 36(人). 答:这个班有36人.

例19 小明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 80米,能在上课前6分钟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要迟到3分钟,那么小明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

解一:以小明从家出发到上课这一段时间来算,两种不同速度所走的距离,与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比较:如果每分钟走 80米,就可以多走 80×6(米);如果每分钟走 50米,就要少走 50×3(米). 请看如下示意图:

因此我们可以求出,小明从家出发到上课这段时间是

(80×6+ 50×3) ÷(80- 50)= 21(分

钟).

家至学校距离是

800×(21-6)= 1200(米)〃

或 50 ×(21+3)= 1200(米).

答: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200米.

解二:以每分钟80米走完家到学校这段路程所需时间,作为思考的出发点.

用每分钟 50米速度,就要多用 6+3= 9(分种). 这9分钟所走的 50×9(米),恰好补上前面少走的. 因此每分钟80米所需时间是

50×(6+3)÷(80- 50)= 15(分钟)〃 再看两个稍复杂的例子.

例20 一些桔子分给若干个人,每人5个还多余10个桔子. 如果人数增加到3倍还少5个人,那么每人分2个桔子还缺少8个,问有桔子多少个? 解:使人感到困难的是条件“3倍还少5人”. 先要转化这一条件.

假设还有 10个桔子, 10= 2×5,就可以多有 5个人,把“少5人”这一条件暂时搁置一边,只考虑3倍人数,也相当于按原人数每人给2×3=6(个).

每人给5个与给6个,总数相差

10+ 10+ 8= 28 (个).

所以原有人数 28÷(6-5)=28(人).

桔子总数是 5 ×28 + 10= 150(个). 答:有桔子150个.

例21 有一些苹果和梨. 如果按每1个苹果2个梨分堆,梨分完时还剩5个苹果,如果按每3个苹果5个梨分堆,苹果分完了还剩5个梨. 问苹果和梨各多少?

解一:我们设想再有10个梨,与剩下5个苹果一

起,按“1个苹果、2个梨”前一种分堆,都分完.

以后一种“3个苹果、5个梨”分堆来看,苹果总

数能被3整除. 因此可以把前一种分堆,每3堆并

成一大堆,每堆有3个苹果,2×3=6(个)梨. 与

后一种分堆比较:

每堆苹果都是3个. 而梨多1个(6-5=1). 梨

的总数相差

设想增加 10个+剩下5个=15个.

(10 + 5)÷(6- 5)= 15.

就知有15个大堆,苹果总数是

15×3= 45(个).

梨的总数是(45-5)×2=80(个).

答:有苹果45个、梨80个.

解二:用图解法.

前一种分堆,在图上用梨2份,苹果1份多5

个来表示.

http://www.caijj.com/

后一种分堆,只要添上3个苹果,就可与剩的

5个梨又组成一堆. 梨算作5份,苹果恰好是3份

.

将上、下两图对照比较,就可看出, 5+ 3=

8(个)是下图中“半份”,即 1份是 16.梨是 5

份,共有 16×5= 80(个). 苹果有 16×2.5 + 5

= 45(个).

北京家教网化学-一对一辅导老师NO.1:本人是首都师范大学家教,2010级化学系研究生,性格温和,有责任心,有耐心,从本科期间一直从事家教,经验丰富。

北京家教网化学-一对一辅导老师NO.2:本人从事多年初三化学的教学工作,每年都获得优异成绩。从事化学家教也有多年,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北京家教网化学-一对一辅导老师NO.3:我很喜爱化学,高中曾拿过北京市化学竞赛一等奖。如何把握理综试卷也有一定的经验,理综考试一般在270以上。我对高中理综家教比较有自信,而且思路明确清晰,在校期间经常为同学讲解问题,大家都说我讲的非常透彻。

文章来源: http://www.caijj.com/jjxg/4167.html

http://www.caijj.com/


相关文章

  • 初中数学与小学的区别
  •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学习有什么区别 2010-08-18 10:22:44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f0 b9fec0100lg0g [查看原文] 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数学成绩很好,但上了初中之后会渐渐被 ...查看


  • 优化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途径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优化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途径研究 作者:张钢涛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7期 摘要: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要取得高效,必须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引导他们在玩中学 ...查看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1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18人,本班学生优秀生有9人,中下生约7人左右,中等生占大部分,后进生2人.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 ...查看


  • 小学奥数教学计划
  • 小学奥数AB 版四年级举一反三教学计划 一.学科:小学奥数AB 版四年级举一反三 二.学制:10个月 三.培养目标: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在讲述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思维占有相当重要地位.为了使学生获取数学思维能力,以学生已有的 ...查看


  • 小学五年级个性化辅导方案
  • 小学五年级个性化辅导方案 ◆学员基本情况: 姓名:李小天 性别:男 年级:小五 科目:语文.数学.英语 学校:洪楼第一小学学科情况及初步辅导思路(初步了解,供参考) 数学:75/100 基础一般,计算与运算需要再提高.可适当拓展思考题,培养 ...查看


  • 用鼓励点亮心灯
  • 用鼓励点亮心灯 作者:刘燕峰 来源:<教师·上>2013年第08期 摘 要:学困生是每个学科都存在的现象,其数量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因此,激励转化学困生已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文章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高 ...查看


  • 教学质量分析
  • 挂兰峪学区中心校教学质量分析 (2016年度)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家长衡量一所学校办 学好坏最直接的标准.2016学年,我学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 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学区教学质量有了一 定程度的 ...查看


  • 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
  • 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 第六小学 于佳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 ...查看


  • 犯错过程就是成长过程
  • 犯错过程就是成长过程 --对典型性错误的几点思考 石狮市第三实验小学 范健明 缘起:某份小学六年级试卷的有一道选择题如下: 如右图,在57×23的竖式中,箭头所指的这一步表示的是( ) ①20个57的和 ②23个57的和 ③3个57的和 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