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胡妍斌
内容提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增加局面长期存在,为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4--,#-、信贷、资金等业务以及银行收入、资产质量的影响利弊共4-,商业银行应正确应对,做好相应的准备。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
中图分类号:F830.49
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对策文献标识码:C文章鳊号:1006—1
770(2007)06—039—03
:F--.-..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
—乙二I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13指导等.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影响,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原因,探讨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预期将加快投资、投机资金的进入.这些因素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央行将实施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且每年新增数量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大部分不愿意持有外汇,藏汇于民的政策变成了结汇于官.使得企业居民的大部分外汇都变成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2001年外汇储备增加投入的货币中93%变成了外汇占款.到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8%。强制结售;E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央行的资产,而央行资产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动性的增加。当前,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有价证券的数量都较少.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
主因。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扩张的
货币基础仍将维持,上调存款准备金事对银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据测算.维持每年GDP增长10%、贷款增长16%、M2增长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5000亿元左右。2002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发展所需基础货币量。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冲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础货币比上年增加分别为2871和3360亿元,2002—2006年.则分别比上年增加
5286、7703、601
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避免银行信贷过快扩张并可能由此带来经济过热和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从2002年起.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利用窗口指导和上调基准利率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
5、5487和1
341
5亿元,紧缩性货币政策下
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货币环境仍然偏松。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
38
万方数据
但是由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以及特殊的准备金收益率制度,当前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仅是使部分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因此不会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紧缩作用。从实际运作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存贷比不断下降,银行体系并不存在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由于未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将不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货币基础。此外,由于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为189%,高于超额准备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变为法定准备金,对增加银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
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贷款、有价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等三部分,2006年末,这三部分资金运用分别占资金运用总量的62%、11%和27%。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增量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央票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3、窗口指导将控制贷款过快增长态势,但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有限
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都是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过快增长。年初以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醒各家银行要对过快增长的信贷投放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则明确表示所有违规违法的信贷资金都要查处。受窗El指导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控制.但由于总体上银行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银行的盈利增长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4、加患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2006年央行于4月和8月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合计54个
万
方数据百分点.2006年1季度贷款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
1
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升高到6.58%.
为基准利率的1.08倍,4季度较1季度提高了73个基点,要明显大于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的提高。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仅没有因加息而缩小.反而略有扩大。
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央行数次加息没有调整活期存款的利率,仅仅提高了银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加息对于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响主要由银行定活期存款结构决定。尽管加息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扩大,可能使企业和居民选择期限更长的存款,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居民和企业选择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而选择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才是驱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场火爆,企业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加息不会降低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银行存款仍将呈现明显活期化的趋势,加息对银行存款成本影响不大。
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定向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银行信贷扩张作用.加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起到分流影响。银行体系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2006年以来.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和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6、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所受负面影响有限
加息主要目的是遏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需求,防止经济过39
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热,因此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不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会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央行发行央票、窗13指导、上调利率等政策会对银行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净息差和利润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应正视这些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以下应对准备。
1、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
贡献度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同业存款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倾向。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银行信贷增幅居高不下,CPI高位运行,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成为今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工具之一。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加息得到的收益将越大。对此.商业银行应认清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低成本活期存款业务较快发展。特别是应从强化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开发,提升服务入手,加快企业、个人活期存款业务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的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吸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改善自身的存款结构,提高存款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
2、有针对性得加快内向型中小企业信贷业
务发展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银行存款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但是银行的信贷扩张受窗口指导等政策影响将有所放慢.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使优质大企业客户.进而优质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迅速分流.因此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金宽裕、存贷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在银行利差保持上升趋
0
万方数据
势的情况下.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将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可加强细分市场研究,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内向型企业面临资金面紧张的问题,信贷需求将会较为迫切。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资金供求结构的研究.重点加快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盈利情况良好的内向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发展,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将增加,但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大以及市场利率的逐步走高,为银行资金业务发展提供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资金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资金业务获利能力。重点在于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大力提高交易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增强营销意识和营销力度,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以更好得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增加业务收入。
4、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拓宽收入来源
应对流动性以及市场资金面长期宽松的局面,在贷款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尽快调整经营思路,着力发展理财、代理基金、保险等各类中间业务.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境外上市为主的投资银行业务,将之成为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重点来看.一是加强产品创新能力,不失时机的开发与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境外投资相关的理财等金融产品,大力拓展零售业务,特别是中高端零售业务市场。二是密切对公对私、总分行、境内外行的业务联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促进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三是加快专业理财师、投资银行队伍建设,通过薪酬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培养和引进相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快理财业务发展。圜
作者简介:胡妍斌
经济学博士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
4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胡妍斌, Hu Yanbin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新金融
NEW FINANCE2007,(6)3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马晓琛 货币政策应对流动性过剩有效性研究——基于2005.7~2007.12数据的实证分析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7(6)
本文基于2005.7~2007.12月之间的数据,通过对我国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在此段时间内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治理流动性过剩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时滞,长期对于流动性的影响要大于短期,并且短期内汇率对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要优于利率.
2.期刊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小组 "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高层学术论坛综述 -武汉金融2007(12)
"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学术论坛认为,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尤其是对于国际收支顺差背景下,如何应对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经济和金融问题,现有经济金融理论尚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框架,世界各国中也鲜有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可供参考,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3.学位论文 张有 我国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调控研究 2008
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的流动性概念出发,综合已有研究文献内容,阐述了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的表现以及成因。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银行“存差”屡创新高、飞速上升的货币化率以及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归结为货币投放失序、内外经济失衡以及相关制度低效等几个方面,因此,针对流动性过剩,除了加大宏观层面货币回收力度以外,还必须配套实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更合理经济制度的安排。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除了给实体经济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外,还可能催生金融体系日趋复杂背景下的资产价格泡沫,甚至是金融危机。因此,对流动性过剩进行宏观调控是现实必然选择。
如果从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范式以及中央银行的价值偏好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在追求物价和金融双重稳定的目标前提下,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调控范式下,在中央银行当前承担抑制经济过热、遏止通货膨胀任务的现实条件下,货币政策针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就是合乎经济理性的,完全可以将其纳入到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操作框架中去。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管理的核心变量是货币政策工具,当前我国货币当局主要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实施流动性管理操作。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在回收流动性的机制上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只有搭配使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流动性管理,才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综合调控的理想效果。当然,除了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外,积极运用汇率政策、信贷计划、窗口指导、特种存款等其他货币政策手段,不断丰富目前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体系,同样十分重要。
货币政策作为最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应对本轮经济周期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措施。随着流动性过剩问题本身日趋复杂化,货币政策调控也表现为政策工具多元化,操作目标明确化以及管理策略艺术化的特征。特别是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针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操作既遵从了多管齐下、系统管理的原则,而且还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这是新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实践过程中的有益尝试。通过实证数据分析,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价格型管理工具和数量型管理工具的调控是有效的,因为两类工具分别与其操作目标(金融机构贷款额和货币市场利率)存在统计上的正相关和显著因果关系。进一步的计量检验可以证明货币政策因素大致能够解释全部流动性变化的73%,综合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操作能够较为有效地对流动性进行管理。
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流动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需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灵活运用利率工具,逐步发挥价格杠杆在货币政策流动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适当降低乃至逐渐取消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不断扩大国债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品种与期限结构,建立国债品种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合理组合结构。另外要加快货币政策调控制度各层面的改革,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流动性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当然,如果考虑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表现、单一货币政策调控的局限性、以及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征,货币政策并不可能对流动性过剩做到完全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要从政策层面完善流动性过剩管理,还必须贯彻落实地区和部门差额性货币政策,配套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同时要根据对经济金融走势的准确研判,把握好流动性回收的节奏和力度。
4.期刊论文 王东风.WANG Dong-feng 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及影响:以美国为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流动性的本质要素是货币.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经济主体将短期资产替换为收益更高的长期资产,由此引发流动性过剩,造成资产价格泡沫膨胀.2000年以后美联储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流动性过剩,吹大了房地产市场泡沫.并带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及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市场繁荣.流动性过剩下的房地产泡沫膨胀及随后的泡沫破裂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5.期刊论文 陆伟刚.LU Wei-gang 流动性过剩的诊断与从紧货币政策质疑 -财经问题研究2008(10)
流动性过剩往往被看做经济过热的征兆,这种基于有效需求的理论不能用来解释消费、投资不足的金融主导性流动性过剩.与内生性的货币供给不同,这种流动性过剩带有外生性,独立于名义GDP流量变动的存量过剩.有效需求的紧缩政策在消除存量过剩时伴随的将是流量的减缩.本文最后给出了不同于基于有效需求的消除流动性过剩的若干思路.
6.学位论文 王帮举 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调控研究 2008
流动性过剩是这几年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前几年主要表现在银行体系的存款资金严重过剩,金融机构存差持续扩大,超额准备金率居高不下,货币市场利率在低位运行,金融机构的过度放贷行为难以抑制,银行不断进行信贷扩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过热,尤其是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在空置率高居之下仍保持了较快增速;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价格空前高涨;房地产价格依然保持持续上升,股票价格2006年底起出现大幅上涨。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发行央行票据以对冲流动性、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限制银行房地产贷款等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是否真正破解了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进入2008年后,股市房市纷纷下跌,到2008年9月上证综合指数已经跌回了7年前的牛熊分界线,深圳房市也吹响了下跌的号角。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也变得岌岌可危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工业发达地区一大批的工业企业面临资金极其困难的窘境,大批资金实力不强的企业已经或接近倒闭,中国从一个资金充裕的时代恍惚又回到了资金短缺的年代。现在谈论流动性的声音越来越少,是不是就意味着流动性过剩已经不存在了?资本市场泡沫的破灭是否真的就意味着流动性过剩的终结?过剩的资金到底流向了何方?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现状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中国当前采取的货币政策是否取到了缓解流动性过剩的作用?如果没有?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政策措施才能够从根本上破解流动性过剩?
本文全面解读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流动性过剩概念及其衡量指标的不同解释,在分析流动性过剩现状及政府出台的各种治理措施效果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力求在治理流动性过剩对策上有所创新并最终找到治本之策。文章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相
关研究文献、论文框架和新意思与不足;第二部分首先从流动性、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入手,接着阐述国内外学者关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测度指标研究,为进一步分析我国流动性过剩所采取的政策效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深入分析和比较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M2/GDP持续上升、“存贷差”持续扩大、“贷存比”不断下降、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货币市场利率偏低等。第三部分对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从国际因素、国内宏观经济、银行、个人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建立新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力求从中可以找到治本之策。在分析产生该现象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造成的现实和潜在的危害。第四部分对目前政府已经采取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对策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得出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失效或者说是效果不显著的结论,并具体深入分析了货币政策失效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部分回顾日本八、九十年代货币政策,汲取日本失败的教训,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有极好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提出了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人们收入水平,改善社会保障,刺激消费,加快金融市场发展步伐,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等措施,指出将原来的“以堵为主的治理措施改为“以疏为主”的政策措施才有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流动性过剩的现状。
7.期刊论文 刘凤.Liu Feng 流动性过剩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流动性过剩是内外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却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陷入两难困境.本文从调控目标、调控工具、调控机制分析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困境,指出在短期内增大人民币浮动的区间、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是缓和矛盾的办法,从长期来看,还要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
8.会议论文 孙小丽.陈浩.杨晓光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选择实证研究 2008
基础货币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可控性一直受到质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弱化了这一可控性.本文充分借鉴了国外关于操作目标选择的实践,对基础货币及其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从即时性、关联性、可测性、可控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证考察.结论表明,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超额准备金更适合作为操作目标.文章进一步对操作目标体系中的流动性监测,通过构建先行指标体系和综合警情指数进行了延伸研究.
9.期刊论文 吴永平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效用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2007(29)
为了研究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条件下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基于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对于货币的供给需求进行了分析.
10.学位论文 岳明磊 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兼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08
中国目前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其潜在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如果不能及时抑制这种趋势,将会造成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甚至资产价格泡沫。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前车之鉴。
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最主要的手段。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发行央行票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快回笼多余的货币。而货币供应量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中介目标,即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然后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调整宏观经济运行,如固定资产投资、通货膨胀率等。但是由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非常复杂,货币政策在实施传导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是不是货币政策就没有效果,或者说应该怎样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流动性过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对解决当前货币政策实际面临的困境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的创新点首先是从理论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问题,通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大基本理论揭示流动性过剩的内在原因。其次是将当前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相结合,研究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通过预测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对新环境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进行研究,为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分析了流动性过剩、抑制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和出口企业的影响。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流动性过剩对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长期来看也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调整贸易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流动性过剩有直接的原因,例如外汇占款、我国的汇率制度以及商业银行体制等;也有深层的原因,即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从理论角度来看,即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降低,并且货币的内生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大大降低。经过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和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较好,即央行可以通过货币乘数的预测来预测出适合经济总量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做出相应调整;但是,从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较差,即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越来越有限,导致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的作用减弱。同时,在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等经济指标的相关性较弱,即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不能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所以,解决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到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国内外因素,针对不同原因对国内政策、体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运用货币政策的时候,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背景下采用不同的中介目标,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已经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选择通货膨胀率等目标,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引证文献(3条)
1.邵莉莉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分析[期刊论文]-南北桥 2010(1)
2.赵凤彬.赵俊燕 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宏观效应分析[期刊论文]-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8(1)3.沈蕾 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城市商业银行营销策略[期刊论文]-特区经济 2008(8)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jr200706011.aspx授权使用:朱馆长(wfnjcj),授权号:05088e33-82f0-430c-8201-9ee001132a5d
下载时间:2011年5月11日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胡妍斌
内容提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增加局面长期存在,为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4--,#-、信贷、资金等业务以及银行收入、资产质量的影响利弊共4-,商业银行应正确应对,做好相应的准备。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
中图分类号:F830.49
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对策文献标识码:C文章鳊号:1006—1
770(2007)06—039—03
:F--.-..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
—乙二I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13指导等.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影响,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原因,探讨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预期将加快投资、投机资金的进入.这些因素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央行将实施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且每年新增数量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大部分不愿意持有外汇,藏汇于民的政策变成了结汇于官.使得企业居民的大部分外汇都变成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2001年外汇储备增加投入的货币中93%变成了外汇占款.到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8%。强制结售;E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央行的资产,而央行资产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动性的增加。当前,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有价证券的数量都较少.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
主因。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扩张的
货币基础仍将维持,上调存款准备金事对银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据测算.维持每年GDP增长10%、贷款增长16%、M2增长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5000亿元左右。2002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发展所需基础货币量。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冲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础货币比上年增加分别为2871和3360亿元,2002—2006年.则分别比上年增加
5286、7703、601
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避免银行信贷过快扩张并可能由此带来经济过热和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从2002年起.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利用窗口指导和上调基准利率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
5、5487和1
341
5亿元,紧缩性货币政策下
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货币环境仍然偏松。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
38
万方数据
但是由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以及特殊的准备金收益率制度,当前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仅是使部分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因此不会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紧缩作用。从实际运作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存贷比不断下降,银行体系并不存在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由于未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将不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货币基础。此外,由于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为189%,高于超额准备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变为法定准备金,对增加银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
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贷款、有价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等三部分,2006年末,这三部分资金运用分别占资金运用总量的62%、11%和27%。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增量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央票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3、窗口指导将控制贷款过快增长态势,但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有限
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都是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过快增长。年初以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醒各家银行要对过快增长的信贷投放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则明确表示所有违规违法的信贷资金都要查处。受窗El指导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控制.但由于总体上银行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银行的盈利增长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4、加患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2006年央行于4月和8月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合计54个
万
方数据百分点.2006年1季度贷款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
1
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升高到6.58%.
为基准利率的1.08倍,4季度较1季度提高了73个基点,要明显大于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的提高。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仅没有因加息而缩小.反而略有扩大。
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央行数次加息没有调整活期存款的利率,仅仅提高了银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加息对于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响主要由银行定活期存款结构决定。尽管加息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扩大,可能使企业和居民选择期限更长的存款,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居民和企业选择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而选择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才是驱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场火爆,企业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加息不会降低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银行存款仍将呈现明显活期化的趋势,加息对银行存款成本影响不大。
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定向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银行信贷扩张作用.加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起到分流影响。银行体系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2006年以来.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和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6、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所受负面影响有限
加息主要目的是遏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需求,防止经济过39
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热,因此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不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会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央行发行央票、窗13指导、上调利率等政策会对银行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净息差和利润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应正视这些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以下应对准备。
1、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
贡献度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同业存款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倾向。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银行信贷增幅居高不下,CPI高位运行,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成为今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工具之一。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加息得到的收益将越大。对此.商业银行应认清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低成本活期存款业务较快发展。特别是应从强化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开发,提升服务入手,加快企业、个人活期存款业务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的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吸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改善自身的存款结构,提高存款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
2、有针对性得加快内向型中小企业信贷业
务发展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银行存款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但是银行的信贷扩张受窗口指导等政策影响将有所放慢.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使优质大企业客户.进而优质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迅速分流.因此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金宽裕、存贷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在银行利差保持上升趋
0
万方数据
势的情况下.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将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可加强细分市场研究,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内向型企业面临资金面紧张的问题,信贷需求将会较为迫切。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资金供求结构的研究.重点加快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盈利情况良好的内向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发展,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将增加,但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大以及市场利率的逐步走高,为银行资金业务发展提供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资金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资金业务获利能力。重点在于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大力提高交易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增强营销意识和营销力度,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以更好得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增加业务收入。
4、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拓宽收入来源
应对流动性以及市场资金面长期宽松的局面,在贷款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尽快调整经营思路,着力发展理财、代理基金、保险等各类中间业务.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境外上市为主的投资银行业务,将之成为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重点来看.一是加强产品创新能力,不失时机的开发与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境外投资相关的理财等金融产品,大力拓展零售业务,特别是中高端零售业务市场。二是密切对公对私、总分行、境内外行的业务联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促进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三是加快专业理财师、投资银行队伍建设,通过薪酬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培养和引进相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快理财业务发展。圜
作者简介:胡妍斌
经济学博士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
4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胡妍斌, Hu Yanbin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新金融
NEW FINANCE2007,(6)3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马晓琛 货币政策应对流动性过剩有效性研究——基于2005.7~2007.12数据的实证分析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7(6)
本文基于2005.7~2007.12月之间的数据,通过对我国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在此段时间内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治理流动性过剩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时滞,长期对于流动性的影响要大于短期,并且短期内汇率对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要优于利率.
2.期刊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小组 "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高层学术论坛综述 -武汉金融2007(12)
"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学术论坛认为,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尤其是对于国际收支顺差背景下,如何应对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经济和金融问题,现有经济金融理论尚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框架,世界各国中也鲜有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可供参考,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3.学位论文 张有 我国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调控研究 2008
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的流动性概念出发,综合已有研究文献内容,阐述了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的表现以及成因。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银行“存差”屡创新高、飞速上升的货币化率以及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归结为货币投放失序、内外经济失衡以及相关制度低效等几个方面,因此,针对流动性过剩,除了加大宏观层面货币回收力度以外,还必须配套实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更合理经济制度的安排。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除了给实体经济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外,还可能催生金融体系日趋复杂背景下的资产价格泡沫,甚至是金融危机。因此,对流动性过剩进行宏观调控是现实必然选择。
如果从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范式以及中央银行的价值偏好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在追求物价和金融双重稳定的目标前提下,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调控范式下,在中央银行当前承担抑制经济过热、遏止通货膨胀任务的现实条件下,货币政策针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就是合乎经济理性的,完全可以将其纳入到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操作框架中去。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管理的核心变量是货币政策工具,当前我国货币当局主要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实施流动性管理操作。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在回收流动性的机制上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只有搭配使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流动性管理,才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综合调控的理想效果。当然,除了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外,积极运用汇率政策、信贷计划、窗口指导、特种存款等其他货币政策手段,不断丰富目前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体系,同样十分重要。
货币政策作为最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应对本轮经济周期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措施。随着流动性过剩问题本身日趋复杂化,货币政策调控也表现为政策工具多元化,操作目标明确化以及管理策略艺术化的特征。特别是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针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操作既遵从了多管齐下、系统管理的原则,而且还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这是新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实践过程中的有益尝试。通过实证数据分析,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价格型管理工具和数量型管理工具的调控是有效的,因为两类工具分别与其操作目标(金融机构贷款额和货币市场利率)存在统计上的正相关和显著因果关系。进一步的计量检验可以证明货币政策因素大致能够解释全部流动性变化的73%,综合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操作能够较为有效地对流动性进行管理。
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流动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需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灵活运用利率工具,逐步发挥价格杠杆在货币政策流动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适当降低乃至逐渐取消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不断扩大国债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品种与期限结构,建立国债品种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合理组合结构。另外要加快货币政策调控制度各层面的改革,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流动性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当然,如果考虑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表现、单一货币政策调控的局限性、以及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征,货币政策并不可能对流动性过剩做到完全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要从政策层面完善流动性过剩管理,还必须贯彻落实地区和部门差额性货币政策,配套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同时要根据对经济金融走势的准确研判,把握好流动性回收的节奏和力度。
4.期刊论文 王东风.WANG Dong-feng 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及影响:以美国为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流动性的本质要素是货币.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经济主体将短期资产替换为收益更高的长期资产,由此引发流动性过剩,造成资产价格泡沫膨胀.2000年以后美联储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流动性过剩,吹大了房地产市场泡沫.并带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及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市场繁荣.流动性过剩下的房地产泡沫膨胀及随后的泡沫破裂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5.期刊论文 陆伟刚.LU Wei-gang 流动性过剩的诊断与从紧货币政策质疑 -财经问题研究2008(10)
流动性过剩往往被看做经济过热的征兆,这种基于有效需求的理论不能用来解释消费、投资不足的金融主导性流动性过剩.与内生性的货币供给不同,这种流动性过剩带有外生性,独立于名义GDP流量变动的存量过剩.有效需求的紧缩政策在消除存量过剩时伴随的将是流量的减缩.本文最后给出了不同于基于有效需求的消除流动性过剩的若干思路.
6.学位论文 王帮举 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调控研究 2008
流动性过剩是这几年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前几年主要表现在银行体系的存款资金严重过剩,金融机构存差持续扩大,超额准备金率居高不下,货币市场利率在低位运行,金融机构的过度放贷行为难以抑制,银行不断进行信贷扩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过热,尤其是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在空置率高居之下仍保持了较快增速;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价格空前高涨;房地产价格依然保持持续上升,股票价格2006年底起出现大幅上涨。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发行央行票据以对冲流动性、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限制银行房地产贷款等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是否真正破解了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进入2008年后,股市房市纷纷下跌,到2008年9月上证综合指数已经跌回了7年前的牛熊分界线,深圳房市也吹响了下跌的号角。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也变得岌岌可危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工业发达地区一大批的工业企业面临资金极其困难的窘境,大批资金实力不强的企业已经或接近倒闭,中国从一个资金充裕的时代恍惚又回到了资金短缺的年代。现在谈论流动性的声音越来越少,是不是就意味着流动性过剩已经不存在了?资本市场泡沫的破灭是否真的就意味着流动性过剩的终结?过剩的资金到底流向了何方?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现状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中国当前采取的货币政策是否取到了缓解流动性过剩的作用?如果没有?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政策措施才能够从根本上破解流动性过剩?
本文全面解读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流动性过剩概念及其衡量指标的不同解释,在分析流动性过剩现状及政府出台的各种治理措施效果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力求在治理流动性过剩对策上有所创新并最终找到治本之策。文章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相
关研究文献、论文框架和新意思与不足;第二部分首先从流动性、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入手,接着阐述国内外学者关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测度指标研究,为进一步分析我国流动性过剩所采取的政策效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深入分析和比较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M2/GDP持续上升、“存贷差”持续扩大、“贷存比”不断下降、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货币市场利率偏低等。第三部分对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从国际因素、国内宏观经济、银行、个人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建立新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力求从中可以找到治本之策。在分析产生该现象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造成的现实和潜在的危害。第四部分对目前政府已经采取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对策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得出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失效或者说是效果不显著的结论,并具体深入分析了货币政策失效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部分回顾日本八、九十年代货币政策,汲取日本失败的教训,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有极好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提出了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人们收入水平,改善社会保障,刺激消费,加快金融市场发展步伐,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等措施,指出将原来的“以堵为主的治理措施改为“以疏为主”的政策措施才有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流动性过剩的现状。
7.期刊论文 刘凤.Liu Feng 流动性过剩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流动性过剩是内外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却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陷入两难困境.本文从调控目标、调控工具、调控机制分析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困境,指出在短期内增大人民币浮动的区间、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是缓和矛盾的办法,从长期来看,还要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
8.会议论文 孙小丽.陈浩.杨晓光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选择实证研究 2008
基础货币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可控性一直受到质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弱化了这一可控性.本文充分借鉴了国外关于操作目标选择的实践,对基础货币及其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从即时性、关联性、可测性、可控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证考察.结论表明,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超额准备金更适合作为操作目标.文章进一步对操作目标体系中的流动性监测,通过构建先行指标体系和综合警情指数进行了延伸研究.
9.期刊论文 吴永平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效用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2007(29)
为了研究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条件下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基于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对于货币的供给需求进行了分析.
10.学位论文 岳明磊 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兼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08
中国目前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其潜在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如果不能及时抑制这种趋势,将会造成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甚至资产价格泡沫。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前车之鉴。
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最主要的手段。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发行央行票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快回笼多余的货币。而货币供应量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中介目标,即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然后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调整宏观经济运行,如固定资产投资、通货膨胀率等。但是由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非常复杂,货币政策在实施传导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是不是货币政策就没有效果,或者说应该怎样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流动性过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对解决当前货币政策实际面临的困境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的创新点首先是从理论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问题,通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大基本理论揭示流动性过剩的内在原因。其次是将当前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相结合,研究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通过预测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对新环境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进行研究,为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分析了流动性过剩、抑制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和出口企业的影响。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流动性过剩对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长期来看也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调整贸易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流动性过剩有直接的原因,例如外汇占款、我国的汇率制度以及商业银行体制等;也有深层的原因,即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从理论角度来看,即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降低,并且货币的内生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大大降低。经过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和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较好,即央行可以通过货币乘数的预测来预测出适合经济总量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做出相应调整;但是,从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较差,即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越来越有限,导致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的作用减弱。同时,在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等经济指标的相关性较弱,即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不能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所以,解决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到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国内外因素,针对不同原因对国内政策、体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运用货币政策的时候,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背景下采用不同的中介目标,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已经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选择通货膨胀率等目标,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引证文献(3条)
1.邵莉莉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分析[期刊论文]-南北桥 2010(1)
2.赵凤彬.赵俊燕 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宏观效应分析[期刊论文]-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8(1)3.沈蕾 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城市商业银行营销策略[期刊论文]-特区经济 2008(8)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jr200706011.aspx授权使用:朱馆长(wfnjcj),授权号:05088e33-82f0-430c-8201-9ee001132a5d
下载时间:2011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