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的自我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期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乃至整节课的一个精彩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走
向动态生成,引向深入,推至高潮。而我本身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却不到位。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藏着矛盾,期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我对预设却常常过于依赖。
本学期我上的公开课是二年级统计与猜测的《生日》,课堂上在进行调查前询问了学生:想知道全班同学在四个季节出生的人数各有多少?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调查的方法有哪几种。本身的预设是学生能够说出举手、站队等方法。但是课堂的生成却出乎意料,学生所说的都不是我想要的,后面有一位学生说了句:用文字把它写下来。当时我的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还是不行呢?没有注意到其实只要加以引导,便能得出我想要的生成。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学生的这一回答虽然不是我想要的,但是却可以以此为前提,加以引导。当学生说出:用文字写下来时,进行追问:只要写一个人的吗?学生就会反应,所有人的生日都应该写下来,这时候,我再多问一句所有人的都写下来之后,这一大堆放在那里,怎么处理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要先进行分类。
由于我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没办法引导出绘制统计图前要先进行调查、整理、分类、统计的过程。只好由我自己说出:统计前要先进行调查、分类。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整堂课衔接不上,而且学生体验不深刻,很容易就会忘记。而如果这些是由学生生成的,学生经历了思维的过程,便能化被动为主动,肯定会深深记在脑子里。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可是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我更是害怕出现差错。就如我在《生日》的后半段,让学生猜测没来的小朋友最可能是什么季节出生时,学生说是秋季,我追问说:为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是因为秋季
出生的人数在统计图中有19格,还差1格就全涂满了。学生可能以为差一格,所以就是那个人的出生季节,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是因为秋季出生的人数是四个季节中最多的。
正视儿童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并加以利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将错误当成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避免类似的问题。所以,当这个错误资源出现时,我可以牢牢地抓住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找出错误所在,再展示正确的答案,学生必定记忆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抓住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并加以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教学资源。只有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生成资源才会越来越多,涉及的面才能越来越广。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和用好学生为教学提供的真正的、有价值的资源,使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增强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自我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的自我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期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乃至整节课的一个精彩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走
向动态生成,引向深入,推至高潮。而我本身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却不到位。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藏着矛盾,期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我对预设却常常过于依赖。
本学期我上的公开课是二年级统计与猜测的《生日》,课堂上在进行调查前询问了学生:想知道全班同学在四个季节出生的人数各有多少?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调查的方法有哪几种。本身的预设是学生能够说出举手、站队等方法。但是课堂的生成却出乎意料,学生所说的都不是我想要的,后面有一位学生说了句:用文字把它写下来。当时我的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还是不行呢?没有注意到其实只要加以引导,便能得出我想要的生成。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学生的这一回答虽然不是我想要的,但是却可以以此为前提,加以引导。当学生说出:用文字写下来时,进行追问:只要写一个人的吗?学生就会反应,所有人的生日都应该写下来,这时候,我再多问一句所有人的都写下来之后,这一大堆放在那里,怎么处理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要先进行分类。
由于我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没办法引导出绘制统计图前要先进行调查、整理、分类、统计的过程。只好由我自己说出:统计前要先进行调查、分类。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整堂课衔接不上,而且学生体验不深刻,很容易就会忘记。而如果这些是由学生生成的,学生经历了思维的过程,便能化被动为主动,肯定会深深记在脑子里。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可是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我更是害怕出现差错。就如我在《生日》的后半段,让学生猜测没来的小朋友最可能是什么季节出生时,学生说是秋季,我追问说:为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是因为秋季
出生的人数在统计图中有19格,还差1格就全涂满了。学生可能以为差一格,所以就是那个人的出生季节,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是因为秋季出生的人数是四个季节中最多的。
正视儿童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并加以利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将错误当成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避免类似的问题。所以,当这个错误资源出现时,我可以牢牢地抓住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找出错误所在,再展示正确的答案,学生必定记忆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抓住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并加以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教学资源。只有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生成资源才会越来越多,涉及的面才能越来越广。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和用好学生为教学提供的真正的、有价值的资源,使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增强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