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水利:兴盛还是凋敝?

  “建设新农村,什么最重要?现在都讲城镇化,房子是越盖越漂亮了,农田水利却一直在吃老本,下点雨就涝,十天半个月不下雨就旱,长期下去,怎么得了!”

  8月中旬的皖北大地烈日炎炎,热浪滚滚,农业大县蒙城县双涧镇王楼村有数千亩玉米亟待灌溉。当《决策》记者走进王楼村时,却没有看到热火朝天的抗旱景象,村民们三五成群,坐在树荫下纳凉闲聊,玉米地里几乎见不到人影。

  “我们也不想闲着,也想抗旱,但没有水啊。沟沟渠渠都干了,涡河也没水了,机井就几眼有水,只能靠天吃饭,等天下雨。”王楼村村民吴旺福无奈地说。

  在今年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下,破败不堪的农田水利显得不堪一击,水利的欠账让旱情雪上加霜。皖北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旱灾的发生本应有预期有准备,但此次旱灾却暴露了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的诸多问题。

  “水利多年没有变化”

  王楼村虽然离淮河主要支流涡河不过十几里路,该村农田灌溉却基本不靠沟渠,完全依赖机井。然而,机井绝大多数已失修毁坏,双涧镇不少村仅几眼井有水,最多的也不过十几眼能使用。

  “建设新农村,什么最重要?现在都讲城镇化,房子是越盖越漂亮了,农田水利却一直在吃老本,下点雨就涝,十天半个月不下雨就旱,长期下去,怎么得了!”王楼村党支部书记吴勇说。

  8月14日,双涧镇老集村开始抗旱了,村民们齐上田头接管引水。水从何来?原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前几天联系了打井队来洗井,原来淤积的十余口机井终于出水了。

  玉米终于浇到水了,村民张万存却高兴不起来:“太迟了,旱得太狠了,早半个月灌溉就好了,你看看这玉米,估计得减产三四成。”

  他随手掰开几个玉米棒子,棒子比正常的小不少,干巴巴的,瘪粒严重。张万存还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去年的行情,种一亩玉米毛收入大概1000元左右,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一亩地纯收入约600元,他家有15亩玉米,今年因干旱减产四五成,种玉米就比去年要少收3000多元。“去年我家种地总收入才不到2万,三千多一下子就没了,心疼啊!”

  有村民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还算风调雨顺,大旱大干的年份很少,那时候基本用不上水利,靠天下雨就可以了,真要旱了,90年代初新打的机井都还能用得上。但2000年之后,气候越来越反常,仅新世纪头10年中就有8年是灾年,4旱4涝,加上农田水利跟不上,种田风险越来越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跟赌钱差不多”。

  “这些年国家富了,种田也不用交皇粮国税了,我们农民打心眼里拥护,但水利这块基本上没变化。我也知道一号文件,啥时候咱农村水利能上一号文件就好了!”曾经当过多年生产队长的村民张满道不无困惑地说。

  其实他不知道,2010年我国夏粮因干旱减产1680亿吨,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农田水利,但两年多年,农田水利建设仍然滞后。

  老生产队长张道满还极有兴致地跟记者分享了他的水利史。他印象中有两次兴修水利的高潮,第一次是六七十年代,“我们干劲可大了!”上世纪60年代,他正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双涧镇现在很多废弃不用的沟渠上曾经都有他挥汗如雨挖土方的身影。

  “80年代分田单干后,粮食产量一下子上去了,国家就把农村水利抛在脑后了。整整10年,我们都没修过水利。直到90年代初,国家又开始重视起来,我们镇利用外资项目打了不少机井,这是第二次高潮。但20多年来,农村水利基本上就没做什么事了。”张道满皱着眉头回忆道。

  双涧镇现在绝大多数能用的机井基本上是上世纪90年代初打的那一批,但因年久失修,多数已经毁坏淤积,需清洗后才能出水。不少村民反映,能用的机井出水量也比以前少多了,以前一眼机井能灌溉七八十亩,现在只能灌溉四五十亩,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机井也越挖越深,王楼村新打的机井挖到40米还没有水。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发稿前,双涧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过莹告诉《决策》,今年县农委准备在双涧镇新打330眼机井。330眼相对于双涧镇近8万亩可耕地来说,虽然不多,但只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中,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虽人员缺编、经费不足,但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女站长的烦恼

  蒙城县双涧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于2008年成立的,目前在编7人。站长过莹学水利出身,1992年参加工作,在蒙城最偏远的立仓镇水利站一呆就是15年,2008年才调到离县城较近的双涧镇工作。

  “立仓镇是蒙城县第一农业大镇,南靠茨淮新河,芡河穿境而过,有大片的行泻洪区低洼地,涝年多。90年代以来,国家对农田水利投入很少,但我们是农业大镇,水利不能不管,工作量大,又没钱,那15年真叫一个累啊!”过莹回忆说。

  2008年过莹调往双涧镇农综站任首任站长,因为是站里唯一有水利工作经历的,所有与水利相关的工作都压在她身上。除了水利工作,她还是农技员,农技咨询和培训工作也要做。

  “人少事多不怕,较低的工资待遇和杯水车薪的经费是我们最大的困难。”过莹告诉《决策》。

  据了解,农综站人员每月到卡工资1500元左右,每月500元左右的绩效工资。除了工资,还有些极少的额外收入。每人包10个科技示范户,每月一考评,如不被扣分,每人每月100元经费。另外,考评好的人员,年底还会有两三千元的奖励。各项加在一起,一年总收入不超过3万元。

  经费少又是一大难题。蒙城县农委每年按人均1500元拨给农综站经费,小麦良种补贴每斤1分钱,双涧镇农综站每年总经费加在一起2万元左右。

  “平时下乡都是没经费的,这点经费有时上面来人还要招待,还有各类办公用品和电脑耗材都在里面。”过站长无奈地说。值得一提的是,双涧镇是蒙城县副县级建制镇,该镇尚且如此,其他镇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   今年大旱,过莹最苦恼的还是农田水利设施跟不上。“机井有好多都不能用,但这样的旱情不抗又不行,只能找有水的先抗着。”

  水利专业人员不足是另一个大难题。过莹告诉《决策》:“我们站专门管水利的就我一个,其他人都不懂,我是站长,平时其他琐事也多,很多事情顾不过来。”

  为了弥补基层水利人员的不足,蒙城县水务局在全县聘用了22个水利协管员,都是从2004年乡镇机构改革下岗分流人员中招聘,主要负责水利建筑物的管护。双涧镇仅有一个水利协管员,月工资1000元,平时也不参加镇里点名,因工资较低,县里镇里对他们的考核也不严格。因工资低,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结果,很多工作还是靠水利员去做。

  由于水利工程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农综站又普遍没有配备交通工具,在日常监管上很是乏力。“镇里七站八所都配车了,就我们没车,我们平日下乡,自己有车就开自己的,没有就骑电瓶车,遇上冰雪、大风大雨,电瓶车都不敢骑,我就不小心摔过几次。”过莹对没有交通工具很是苦恼。

  水利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年轻力量薄弱。“你去其他站所看看,每年都有年轻人进来,只有农综站,都是中年人。全县30多个水利员,30岁以下的一个都没有!”农综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钱。目前各级政府究竟在农田水利上投了多少钱?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缺口呢?

  “没有钱哪有水利”

  《决策》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2011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了解到,在农业税改革之前,群众集资、三提五统可以提供近20亿元资金,加上水利设施建设劳动积累工按每个工作日10元计算,每年5亿个工作日折合50亿元,相当于一共投入近70个亿。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两工”以后,目前的水利建设资金主要来源加到一起,也只有20亿不到的资金。相比税改之前的投入,每年还有40到50个亿的缺口,维持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

  近年来,中央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除了中央的投入外,每个工程的建设都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资金配套,省里的配套资金通常可以落实,但到了市县,由于财政吃紧,配套资金迟迟难以到位。很多水利工程未能上马,主要原因都是地方配套资金未能足额到位。

  不少项目还需要农民自己配套部分资金。“农业税取消后,搞建设只能靠一事一议,但政策规定每人每年最多只能收15元,每个村只能凑几万块,根本不顶用。目前的一事一议,很多是投在不需太大资金的短距离修路上。”蒙城县双涧镇老集村党支部书记张占峰说。

  尽管中央和省动辄公布农田水利投入数百亿、数十亿元,但真正到每个乡镇,资金却是杯水车薪。蒙城县双涧镇是副县级镇,按常理县财政会有所倾斜,但每年也不过几十万元,其他乡镇的情况可想而知。

  “2013年春,县财政补贴我们镇70多万元,疏浚了红旗河,又补贴40多万元维修了桥梁和拦水坝。百十万的补贴在近年来算多的,听起来不少,但用于建设又能做多少事呢?”双涧镇农综站站长过莹说。

  镇财政更是紧张,基本上没有农田水利资金。双涧镇党委书记王家骥告诉《决策》:“去年我们镇财政收入700多万元,县里只返还了100多万元。这点钱能干什么事?很多公共服务,譬如农田水利,只能靠我个人的资源和面子去争取立项,争取资金。”

  “没有钱哪有水利!水利投入,数以千亿计,大江大河的投得多了,真正到农村的有多少?河道淤积,农渠损毁,机井损坏,水库塘坝带病运行,农村遇旱无水,遇涝淹地,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最末稍环节,上面漏点吐沫对于基层来说都是及时雨。”有乡镇干部抱怨说。

  农田水利面临如此多难题,究竟路在何处?一些基层干部向记者说出了他们的一个解决办法。

  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各项惠农补贴集中起来可以办大事,集中使用的效益远比目前遍撒胡椒面的现状要好得多。

  蒙城县双涧镇王楼村党支部书记吴勇告诉《决策》:“农民种粮补贴、良种补贴,每亩地六七十块钱,不管种什么,买不买良种都发。结果是钱花了不少,遍地撒了芝麻,对产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产量起到的作用,真是可以忽略不计。”

  “种粮补贴现在每亩田几十块钱,农民都不大在乎。如果把这些钱集中起来,每个村就有了几十万元的经费,用这些钱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靠天吃饭局面,确保丰产保产,这样做,与不问效果逮住人就给几十块钱,哪个更好一些呢?”一位乡镇干部说。

  村民的看法却与基层干部南辕北辙。

  “虽然现在不交农业税了,国家还给我们各项补贴,但化肥、农药的价格一直在涨,那点补贴都差不多抵消了。搞水利本来就是国家的事,我们没钱,但我们愿意出力,只要国家出钱搞水利,要劳力的话我们没话说,肯定上!”王楼村村民吴旺福说。

  “建设新农村,什么最重要?现在都讲城镇化,房子是越盖越漂亮了,农田水利却一直在吃老本,下点雨就涝,十天半个月不下雨就旱,长期下去,怎么得了!”

  8月中旬的皖北大地烈日炎炎,热浪滚滚,农业大县蒙城县双涧镇王楼村有数千亩玉米亟待灌溉。当《决策》记者走进王楼村时,却没有看到热火朝天的抗旱景象,村民们三五成群,坐在树荫下纳凉闲聊,玉米地里几乎见不到人影。

  “我们也不想闲着,也想抗旱,但没有水啊。沟沟渠渠都干了,涡河也没水了,机井就几眼有水,只能靠天吃饭,等天下雨。”王楼村村民吴旺福无奈地说。

  在今年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下,破败不堪的农田水利显得不堪一击,水利的欠账让旱情雪上加霜。皖北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旱灾的发生本应有预期有准备,但此次旱灾却暴露了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的诸多问题。

  “水利多年没有变化”

  王楼村虽然离淮河主要支流涡河不过十几里路,该村农田灌溉却基本不靠沟渠,完全依赖机井。然而,机井绝大多数已失修毁坏,双涧镇不少村仅几眼井有水,最多的也不过十几眼能使用。

  “建设新农村,什么最重要?现在都讲城镇化,房子是越盖越漂亮了,农田水利却一直在吃老本,下点雨就涝,十天半个月不下雨就旱,长期下去,怎么得了!”王楼村党支部书记吴勇说。

  8月14日,双涧镇老集村开始抗旱了,村民们齐上田头接管引水。水从何来?原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前几天联系了打井队来洗井,原来淤积的十余口机井终于出水了。

  玉米终于浇到水了,村民张万存却高兴不起来:“太迟了,旱得太狠了,早半个月灌溉就好了,你看看这玉米,估计得减产三四成。”

  他随手掰开几个玉米棒子,棒子比正常的小不少,干巴巴的,瘪粒严重。张万存还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去年的行情,种一亩玉米毛收入大概1000元左右,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一亩地纯收入约600元,他家有15亩玉米,今年因干旱减产四五成,种玉米就比去年要少收3000多元。“去年我家种地总收入才不到2万,三千多一下子就没了,心疼啊!”

  有村民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还算风调雨顺,大旱大干的年份很少,那时候基本用不上水利,靠天下雨就可以了,真要旱了,90年代初新打的机井都还能用得上。但2000年之后,气候越来越反常,仅新世纪头10年中就有8年是灾年,4旱4涝,加上农田水利跟不上,种田风险越来越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跟赌钱差不多”。

  “这些年国家富了,种田也不用交皇粮国税了,我们农民打心眼里拥护,但水利这块基本上没变化。我也知道一号文件,啥时候咱农村水利能上一号文件就好了!”曾经当过多年生产队长的村民张满道不无困惑地说。

  其实他不知道,2010年我国夏粮因干旱减产1680亿吨,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农田水利,但两年多年,农田水利建设仍然滞后。

  老生产队长张道满还极有兴致地跟记者分享了他的水利史。他印象中有两次兴修水利的高潮,第一次是六七十年代,“我们干劲可大了!”上世纪60年代,他正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双涧镇现在很多废弃不用的沟渠上曾经都有他挥汗如雨挖土方的身影。

  “80年代分田单干后,粮食产量一下子上去了,国家就把农村水利抛在脑后了。整整10年,我们都没修过水利。直到90年代初,国家又开始重视起来,我们镇利用外资项目打了不少机井,这是第二次高潮。但20多年来,农村水利基本上就没做什么事了。”张道满皱着眉头回忆道。

  双涧镇现在绝大多数能用的机井基本上是上世纪90年代初打的那一批,但因年久失修,多数已经毁坏淤积,需清洗后才能出水。不少村民反映,能用的机井出水量也比以前少多了,以前一眼机井能灌溉七八十亩,现在只能灌溉四五十亩,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机井也越挖越深,王楼村新打的机井挖到40米还没有水。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发稿前,双涧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过莹告诉《决策》,今年县农委准备在双涧镇新打330眼机井。330眼相对于双涧镇近8万亩可耕地来说,虽然不多,但只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中,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虽人员缺编、经费不足,但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女站长的烦恼

  蒙城县双涧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于2008年成立的,目前在编7人。站长过莹学水利出身,1992年参加工作,在蒙城最偏远的立仓镇水利站一呆就是15年,2008年才调到离县城较近的双涧镇工作。

  “立仓镇是蒙城县第一农业大镇,南靠茨淮新河,芡河穿境而过,有大片的行泻洪区低洼地,涝年多。90年代以来,国家对农田水利投入很少,但我们是农业大镇,水利不能不管,工作量大,又没钱,那15年真叫一个累啊!”过莹回忆说。

  2008年过莹调往双涧镇农综站任首任站长,因为是站里唯一有水利工作经历的,所有与水利相关的工作都压在她身上。除了水利工作,她还是农技员,农技咨询和培训工作也要做。

  “人少事多不怕,较低的工资待遇和杯水车薪的经费是我们最大的困难。”过莹告诉《决策》。

  据了解,农综站人员每月到卡工资1500元左右,每月500元左右的绩效工资。除了工资,还有些极少的额外收入。每人包10个科技示范户,每月一考评,如不被扣分,每人每月100元经费。另外,考评好的人员,年底还会有两三千元的奖励。各项加在一起,一年总收入不超过3万元。

  经费少又是一大难题。蒙城县农委每年按人均1500元拨给农综站经费,小麦良种补贴每斤1分钱,双涧镇农综站每年总经费加在一起2万元左右。

  “平时下乡都是没经费的,这点经费有时上面来人还要招待,还有各类办公用品和电脑耗材都在里面。”过站长无奈地说。值得一提的是,双涧镇是蒙城县副县级建制镇,该镇尚且如此,其他镇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   今年大旱,过莹最苦恼的还是农田水利设施跟不上。“机井有好多都不能用,但这样的旱情不抗又不行,只能找有水的先抗着。”

  水利专业人员不足是另一个大难题。过莹告诉《决策》:“我们站专门管水利的就我一个,其他人都不懂,我是站长,平时其他琐事也多,很多事情顾不过来。”

  为了弥补基层水利人员的不足,蒙城县水务局在全县聘用了22个水利协管员,都是从2004年乡镇机构改革下岗分流人员中招聘,主要负责水利建筑物的管护。双涧镇仅有一个水利协管员,月工资1000元,平时也不参加镇里点名,因工资较低,县里镇里对他们的考核也不严格。因工资低,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结果,很多工作还是靠水利员去做。

  由于水利工程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农综站又普遍没有配备交通工具,在日常监管上很是乏力。“镇里七站八所都配车了,就我们没车,我们平日下乡,自己有车就开自己的,没有就骑电瓶车,遇上冰雪、大风大雨,电瓶车都不敢骑,我就不小心摔过几次。”过莹对没有交通工具很是苦恼。

  水利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年轻力量薄弱。“你去其他站所看看,每年都有年轻人进来,只有农综站,都是中年人。全县30多个水利员,30岁以下的一个都没有!”农综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钱。目前各级政府究竟在农田水利上投了多少钱?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缺口呢?

  “没有钱哪有水利”

  《决策》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2011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了解到,在农业税改革之前,群众集资、三提五统可以提供近20亿元资金,加上水利设施建设劳动积累工按每个工作日10元计算,每年5亿个工作日折合50亿元,相当于一共投入近70个亿。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两工”以后,目前的水利建设资金主要来源加到一起,也只有20亿不到的资金。相比税改之前的投入,每年还有40到50个亿的缺口,维持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

  近年来,中央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除了中央的投入外,每个工程的建设都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资金配套,省里的配套资金通常可以落实,但到了市县,由于财政吃紧,配套资金迟迟难以到位。很多水利工程未能上马,主要原因都是地方配套资金未能足额到位。

  不少项目还需要农民自己配套部分资金。“农业税取消后,搞建设只能靠一事一议,但政策规定每人每年最多只能收15元,每个村只能凑几万块,根本不顶用。目前的一事一议,很多是投在不需太大资金的短距离修路上。”蒙城县双涧镇老集村党支部书记张占峰说。

  尽管中央和省动辄公布农田水利投入数百亿、数十亿元,但真正到每个乡镇,资金却是杯水车薪。蒙城县双涧镇是副县级镇,按常理县财政会有所倾斜,但每年也不过几十万元,其他乡镇的情况可想而知。

  “2013年春,县财政补贴我们镇70多万元,疏浚了红旗河,又补贴40多万元维修了桥梁和拦水坝。百十万的补贴在近年来算多的,听起来不少,但用于建设又能做多少事呢?”双涧镇农综站站长过莹说。

  镇财政更是紧张,基本上没有农田水利资金。双涧镇党委书记王家骥告诉《决策》:“去年我们镇财政收入700多万元,县里只返还了100多万元。这点钱能干什么事?很多公共服务,譬如农田水利,只能靠我个人的资源和面子去争取立项,争取资金。”

  “没有钱哪有水利!水利投入,数以千亿计,大江大河的投得多了,真正到农村的有多少?河道淤积,农渠损毁,机井损坏,水库塘坝带病运行,农村遇旱无水,遇涝淹地,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最末稍环节,上面漏点吐沫对于基层来说都是及时雨。”有乡镇干部抱怨说。

  农田水利面临如此多难题,究竟路在何处?一些基层干部向记者说出了他们的一个解决办法。

  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各项惠农补贴集中起来可以办大事,集中使用的效益远比目前遍撒胡椒面的现状要好得多。

  蒙城县双涧镇王楼村党支部书记吴勇告诉《决策》:“农民种粮补贴、良种补贴,每亩地六七十块钱,不管种什么,买不买良种都发。结果是钱花了不少,遍地撒了芝麻,对产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产量起到的作用,真是可以忽略不计。”

  “种粮补贴现在每亩田几十块钱,农民都不大在乎。如果把这些钱集中起来,每个村就有了几十万元的经费,用这些钱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靠天吃饭局面,确保丰产保产,这样做,与不问效果逮住人就给几十块钱,哪个更好一些呢?”一位乡镇干部说。

  村民的看法却与基层干部南辕北辙。

  “虽然现在不交农业税了,国家还给我们各项补贴,但化肥、农药的价格一直在涨,那点补贴都差不多抵消了。搞水利本来就是国家的事,我们没钱,但我们愿意出力,只要国家出钱搞水利,要劳力的话我们没话说,肯定上!”王楼村村民吴旺福说。


相关文章

  • 明史读后感
  • 读<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有感 到明朝,中国传统王朝社会进入了后期.明初对种种传统发展到极致,明朝统治者都积极复兴农村经济,为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是主体,是占主导 ...查看


  • 胡靖:"家庭承包经营"早已名存实亡_
  • 胡靖:"家庭承包经营"早已名存实亡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一称谓遍布于中央.地方的各种文件.法规之中.快30年了,社会对这一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制度的称谓已经习以为常.但 ...查看


  • 从杜甫的[忆昔]看盛唐经济的繁荣
  • 摘要:大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本文试从杜甫的<忆昔>来分析盛唐经济的繁荣.为今天的经济提供借鉴. 关键词:杜甫:经济:思想:繁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化精华--诗歌,大 ...查看


  • 阅读札记:寻找河的第三条岸
  • 本期<雨花>集中了中国多个地域作者的文本写作,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中原地区的河南.山东,东北部的辽宁,东南部的江苏等地.尽管作者群落从地域上来讲可谓辐射全国,但是随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社会生活在呈现多层级.多方位差异性的同时, ...查看


  • 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的影响
  • 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的影响 作者:王勇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8期 我国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任重而道远的.近些年我国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建成,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避免和减少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 ...查看


  • [出师表]注释及译文
  • <出师表>注释及译文 注释 出:出征.师:军队.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先帝:指蜀汉开国君主刘备.先:称已死的人,多用于尊长.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原的大业,基业.未:否定副词,没有.而:表转折,却.但是 ...查看


  • 英国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 编者按:当广袤无垠的农田被黑白灰色的工地侵占.错落有致的村庄被整齐划一的城镇代替,当郁郁的山林变成荒山秃岭.涓涓的溪流变成干涸水沟,让我们心痛的不只是美丽自然的消失,还是梦回家乡而梦醒后无迹可寻的失落,更是上对祖先下对子孙的愧疚.我们不得不 ...查看


  • 第14课西汉的兴盛
  •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高祖至文景之治的政策措施.②汉武帝的大一统:经济措施:政治上"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要求: ①通过讲述西汉 ...查看


  • 破解乡村治理四重困境
  • 2015-08-05 10: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有话说 2015-08-05 10:25:0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作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黄海 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