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几种常用方法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

  一、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前,要先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进行剖析: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 目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厌恶学习,考试作弊;纪律松懈,游手好闲;忙于早恋,沉湎网络;不讲公德,为所欲为;拉帮结伙,打架斗殴 ;以强凌弱,勒索钱财。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倾向。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 。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把自己看成学习上的失败者 。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里,学生胡侃乱吹,“行话 ”、俗语如行云流水 。脏话、臭话脱口而出,网络语言层出不穷,长发、染发、穿耳者比比皆是 。爱心淡漠,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毁坏公物等现象随处可见。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能力 。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自私自利,只知爱幼,不知敬老 。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仁爱之心 。

  二、针对中学生的现状,从各方面做好德育教育的工作:

  1、 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

  2、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教师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3、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本性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4、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教师,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总之,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从整体出发,肩负起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努力做得更好。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

  一、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前,要先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进行剖析: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 目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厌恶学习,考试作弊;纪律松懈,游手好闲;忙于早恋,沉湎网络;不讲公德,为所欲为;拉帮结伙,打架斗殴 ;以强凌弱,勒索钱财。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倾向。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 。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把自己看成学习上的失败者 。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里,学生胡侃乱吹,“行话 ”、俗语如行云流水 。脏话、臭话脱口而出,网络语言层出不穷,长发、染发、穿耳者比比皆是 。爱心淡漠,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毁坏公物等现象随处可见。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能力 。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自私自利,只知爱幼,不知敬老 。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仁爱之心 。

  二、针对中学生的现状,从各方面做好德育教育的工作:

  1、 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

  2、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教师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3、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本性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4、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教师,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总之,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从整体出发,肩负起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努力做得更好。


相关文章

  • 单片机教案
  • 吴允志 单 片 机 1 2011年2月21日 08高职电子2班 2 单片机概述(一) 通过本讲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单片机的概念及组成.单片机 与通用微机的区别与联系,单片机的特点及其广泛应用.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地位,结合单 ...查看


  • 2016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
  • 2016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招聘考试应从教师应有的 ...查看


  • 中学信息技术2015安徽招考
  •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 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 ...查看


  • 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库 第四部分 判断题 1.(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在知识方面应具备的条件是:有较深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及较强的生物学实验能力. 2.( )一名合格的生物学教师所具备的实验能力指的 ...查看


  •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库 第四部分 判断题 1.(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在知识方面应具备的条件是:有较深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及较强的生物学实验能力. 2.( )一名合格的生物学教师所具备的实验能力指的是具体操作实验的能 ...查看


  •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学科标准--通用技术
  • 回浦中学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面向全体学生,本<标准>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标准"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2> 一.会考要求 ...查看


  •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考试大1
  •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说明 按照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的决定的通知>(闽教[2000]师30号)的要求,依据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教材<信息技术基 ...查看


  • 作文的修改
  • 泗阳县穿城初级中学教案纸 穿城中学__初三_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 教 作文序列训练之修改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 学 ①明确作文修改的意义: ②了解作文修改的范围: ③学会作文修改的方法: ④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目 标 重 点 ...查看


  •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培训方案(好)
  • 毕孟中学多媒体技术培训方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这就对全体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新元小学配备了多媒体教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