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
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专业:金融硕士
姓名:段润润
学号:1106122267
金融危机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引言
2007 年爆发于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将金融机构之间由过去的资源探索型竞争转变为现在的内部管理与方式创新型竞争的根本性转变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场风暴激发或加剧了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使得加强金融创新监督和全面金融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
二、金融危机的产生与传导
当人们享受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券带来的巨大收益时,一场席卷全球的大风暴正在悄然酝酿。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回落,投资风险逐渐显现,投资者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金融危机已不可避免。
(一) 次级贷款危机
2007 年 4 月,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由于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回落,一些贷款购房者无力还贷而纷纷放弃还款,使得新世纪金融公司发放的次级贷款违约率猛增,导致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应对即将到期的84 亿美元巨额债务,最终破产。 此次房地产市场突变,要追溯到2001 年。在美国经历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后,为防止美国经济因公众心理恐慌而出现衰退,美国政府采取了减税和降低利率等措施。美国基准利率最低水平曾达到 2003 年的 1%。低利率极大降低了美国人的贷款成本,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与繁荣。由于易得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许多人超出自身消费能力,盲目贷款买房,或贷款进行房地产投机活动,进一步抬高了房价,形成“泡沫”。
然而 2004 年到 2007 年之间美国的货币政策突然转向,美联储连续 17 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最低时期的 1%提升至 2006 年 6 月的 5.25%。次级抵押贷款采用浮动利率,每年贷款利率将根据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尽管浮动利率使贷款者在连续降息的时期得到了好处,但是利率的升高也骤然加重了贷款者的还款负担,超过了他们所能承担的限度。于是大量贷款购房者急于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房屋用来还款,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最终的结果就是房价迅速下跌。
(二) 次贷危机向次债危机的传导
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和房地产市场的动荡只是更大危机的开始。贝尔斯登的两支对冲基金宣布巨额亏损,预示着房贷市场的次贷危机开始向金融市场全面转移。
除了贝尔斯登,美国的金融机构普遍遭受巨额亏损,一方面因为自身购买的担保债务凭证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因商业银行要求对冲基金增加保证金或提前还款,基金投资者也要求提前赎回份额。随着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银行申请破产保护,人们开始意识到此次金融危机的连带效应和严重后果,金融市场上立刻出现异常的恐慌。
次贷危机之所以向金融领域蔓延,是因为贷款机构为了分散他们所承担的次级贷款风险、融资和加速资金周转,借助投资银行,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手段将高风险的贷款证券化,打包卖给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由于债券市场上出售的债务担保凭证已经经过层层包装,投资者根本不了解支持这些债券的实体资产价值,市场上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对于大多数债券投资者,只能根据投资银行的信用来判断债券的信用和价值,以至于投资的实质由对资产的投资转化为对投资银行信用的投资,即实体投资已完全转变为概念投资。
如果借款者能够按期还本付息,次级贷款就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收入来保证次级债券的收益,得以支持次级债的发行和流通,不论是房贷公司、投资银行,还是债券投资者,都可以从贷款收益中获取可观的利益。借款人违约意味着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上发生了断裂,风险沿着利益链条开始蔓延,必然牵动整条资金链。投资者发现所投债券不再能产生收益,债券不再有价值,便急于收回缩水的资本,流动性偏好猛然增加,导致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加剧了房价和股市的下跌。
正是这些经过资产证券化的次级抵押贷款将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原本范围不大的次贷危机转化为影响广泛的金融危机
三、金融风险管理所面临的形势
(一)管理风险管理的的全球形势
金融危机形势下,全球都面临信贷危机及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金融产
品定价和金融风险管理更是成为热门话题。有效和可靠的金融风险管理,是以金融机构或公司对金融衍生品可靠的估值系统能力为根基的。对于任何一个投资组合,其价值的变化,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投资风险。因此,任何投资组合都存在两种可能的风险:如果投资组合的损益值是正数,我们称之为好的风险值;如果投资组合的损益值是负数,我们称之为坏的风险。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坏的风险,即损益值是负值的情况。当今普遍流行用精确数据测量和分析风险,这一方面有利于将风险精确化,度量化,有利于对精确研究复杂的经济环境。金融产品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今年的金融危机风波中,国内大企业纷纷落马,因此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必须懂得如何合理投资,分散资产风险。所以,一个金融机构或公司如果没有对金融衍生品可靠的定价能力,其投资组合价值的变化不可能被有效地披露。因此可以想象,其投资组合的风险披露不可能充分。也就是说,在没有可靠的定价能力情况下,其风险价值的暴露往往是不充分的。这也是我们从这次金融危机中看到的实际现象。
(二)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实现金融安全与经济发展均衡的重要手段。对风险认识和管理缺乏社会共识,是导致我国直接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产品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目前, 复杂性、隐蔽性、边界模糊性以及主权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风险观念错位愈演愈烈,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也遇到一些主要障碍。
第一,资本市场信息不透明。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信息透明度是指信息发布者及时地向全社会公开披露全面、可靠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和业绩以及风险分布与风险管理实务。从某种角度而言,我可以认为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资产本质上是一种由信息的集合体所组成的资讯产品。如果信息不够透明,那么这些混沌信息将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和重大事件信息严重失真、内幕交易频繁形成操纵市场,这些伴随着宏观信息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市场混乱并造成了市场的急剧震荡。
第二,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规范,投机气氛浓厚。由于非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具有控股性质以至于他们能够较容易地对股市供求关系进行控制,这使得股份
公司渐渐偏离了个人股东的支持,加之市场运作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机构或个人投机心理严重,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市场的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整个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和剧烈震荡也是情理之中的难以避免的事件。
第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根据有关统计数据, 我国仅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就高达约 2 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所占比重达 20%,尽管近年来部分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增长趋势有所减缓(有的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金融压抑的长期积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大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今天,银行体系的这些不良资产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面对“三位一体”的典型特征,若稍有不慎而引发进一步恐慌,给本已遭受重创的系统带来难以想象的动荡并非是件杞人忧天的事情。
第四,金融产品发展滞后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在数量上也不能较好地满足投资者的有效需求,形成了广度上的金“三位一体”,共同揭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以资本市场波动为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它体现了现代金融风险的新变化,标志着“有效性冲突”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的新特征。
四、应对金融风险之有效对策
首先,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金融监管力度,给予风险管理部门一定职权。风险管理是政府为保证经济平稳有序进行,通过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对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进行检查和组织协调的过程。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提高风险监管水平同时,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准入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促进新业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建立一个权责利相互匹配的风险管理组织管理系统,并给予一定权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获得相当的利益收益。若没严格有力的风险管理机构,间断和片面的管理将导致风险管理者无法从整体上准确获知和进一步控制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应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管理没有疏漏且能落到实处。
其次,积极建设交易市场及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在金融危机中,OTC (场外交易市场)成为这场危机爆发的催化剂,加上在场内交易的衍生品为标准化产品,可以有效地掌控风险。在金融市场强烈
的动荡中,美国几大期货交易所的金融期货交易仍能顺利进行,所以积极探索学习国际经验,建设交易市场及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全方位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我国市场主体还不够成熟,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决定了我国不能贸然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因此应该坚持场内优先发展、进而实现场外集中统一。此次危机中,我国金融业受到的影响较小,得益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小和相对严格的金融监管。另外,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辅助力量,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应规范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督促会员机构履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协调同业竞争等作用。
再次,加强对银行业资产的监管,为金融机构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近些年来,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几年,国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通过清收剥离盘活核贷等办法,不良贷款率明显降低,已降至目前的不足 10%,为中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接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金融创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目前看,金融监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有银行还背负着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裹,这极大地妨碍了它们与国际金融的接轨,实现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所以银行资产的监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实现有效监管,才能降低不良贷款率,为金融机构实现全球战略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
最后,强化息技术风险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信息科技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提高风险防范度。金融机构要据未来的收益确定长远投资目标,寻求投资机会。并于国际金融接轨,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总之,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银行资产实行有效监管,尤其是对创新产品收益和风险状况的了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为我国金融业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金融危机对
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专业:金融硕士
姓名:段润润
学号:1106122267
金融危机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引言
2007 年爆发于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将金融机构之间由过去的资源探索型竞争转变为现在的内部管理与方式创新型竞争的根本性转变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场风暴激发或加剧了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使得加强金融创新监督和全面金融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
二、金融危机的产生与传导
当人们享受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券带来的巨大收益时,一场席卷全球的大风暴正在悄然酝酿。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回落,投资风险逐渐显现,投资者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金融危机已不可避免。
(一) 次级贷款危机
2007 年 4 月,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由于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回落,一些贷款购房者无力还贷而纷纷放弃还款,使得新世纪金融公司发放的次级贷款违约率猛增,导致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应对即将到期的84 亿美元巨额债务,最终破产。 此次房地产市场突变,要追溯到2001 年。在美国经历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后,为防止美国经济因公众心理恐慌而出现衰退,美国政府采取了减税和降低利率等措施。美国基准利率最低水平曾达到 2003 年的 1%。低利率极大降低了美国人的贷款成本,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与繁荣。由于易得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许多人超出自身消费能力,盲目贷款买房,或贷款进行房地产投机活动,进一步抬高了房价,形成“泡沫”。
然而 2004 年到 2007 年之间美国的货币政策突然转向,美联储连续 17 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最低时期的 1%提升至 2006 年 6 月的 5.25%。次级抵押贷款采用浮动利率,每年贷款利率将根据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尽管浮动利率使贷款者在连续降息的时期得到了好处,但是利率的升高也骤然加重了贷款者的还款负担,超过了他们所能承担的限度。于是大量贷款购房者急于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房屋用来还款,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最终的结果就是房价迅速下跌。
(二) 次贷危机向次债危机的传导
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和房地产市场的动荡只是更大危机的开始。贝尔斯登的两支对冲基金宣布巨额亏损,预示着房贷市场的次贷危机开始向金融市场全面转移。
除了贝尔斯登,美国的金融机构普遍遭受巨额亏损,一方面因为自身购买的担保债务凭证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因商业银行要求对冲基金增加保证金或提前还款,基金投资者也要求提前赎回份额。随着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银行申请破产保护,人们开始意识到此次金融危机的连带效应和严重后果,金融市场上立刻出现异常的恐慌。
次贷危机之所以向金融领域蔓延,是因为贷款机构为了分散他们所承担的次级贷款风险、融资和加速资金周转,借助投资银行,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手段将高风险的贷款证券化,打包卖给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由于债券市场上出售的债务担保凭证已经经过层层包装,投资者根本不了解支持这些债券的实体资产价值,市场上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对于大多数债券投资者,只能根据投资银行的信用来判断债券的信用和价值,以至于投资的实质由对资产的投资转化为对投资银行信用的投资,即实体投资已完全转变为概念投资。
如果借款者能够按期还本付息,次级贷款就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收入来保证次级债券的收益,得以支持次级债的发行和流通,不论是房贷公司、投资银行,还是债券投资者,都可以从贷款收益中获取可观的利益。借款人违约意味着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上发生了断裂,风险沿着利益链条开始蔓延,必然牵动整条资金链。投资者发现所投债券不再能产生收益,债券不再有价值,便急于收回缩水的资本,流动性偏好猛然增加,导致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加剧了房价和股市的下跌。
正是这些经过资产证券化的次级抵押贷款将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原本范围不大的次贷危机转化为影响广泛的金融危机
三、金融风险管理所面临的形势
(一)管理风险管理的的全球形势
金融危机形势下,全球都面临信贷危机及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金融产
品定价和金融风险管理更是成为热门话题。有效和可靠的金融风险管理,是以金融机构或公司对金融衍生品可靠的估值系统能力为根基的。对于任何一个投资组合,其价值的变化,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投资风险。因此,任何投资组合都存在两种可能的风险:如果投资组合的损益值是正数,我们称之为好的风险值;如果投资组合的损益值是负数,我们称之为坏的风险。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坏的风险,即损益值是负值的情况。当今普遍流行用精确数据测量和分析风险,这一方面有利于将风险精确化,度量化,有利于对精确研究复杂的经济环境。金融产品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今年的金融危机风波中,国内大企业纷纷落马,因此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必须懂得如何合理投资,分散资产风险。所以,一个金融机构或公司如果没有对金融衍生品可靠的定价能力,其投资组合价值的变化不可能被有效地披露。因此可以想象,其投资组合的风险披露不可能充分。也就是说,在没有可靠的定价能力情况下,其风险价值的暴露往往是不充分的。这也是我们从这次金融危机中看到的实际现象。
(二)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实现金融安全与经济发展均衡的重要手段。对风险认识和管理缺乏社会共识,是导致我国直接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产品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目前, 复杂性、隐蔽性、边界模糊性以及主权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风险观念错位愈演愈烈,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也遇到一些主要障碍。
第一,资本市场信息不透明。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信息透明度是指信息发布者及时地向全社会公开披露全面、可靠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和业绩以及风险分布与风险管理实务。从某种角度而言,我可以认为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资产本质上是一种由信息的集合体所组成的资讯产品。如果信息不够透明,那么这些混沌信息将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和重大事件信息严重失真、内幕交易频繁形成操纵市场,这些伴随着宏观信息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市场混乱并造成了市场的急剧震荡。
第二,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规范,投机气氛浓厚。由于非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具有控股性质以至于他们能够较容易地对股市供求关系进行控制,这使得股份
公司渐渐偏离了个人股东的支持,加之市场运作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机构或个人投机心理严重,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市场的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整个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和剧烈震荡也是情理之中的难以避免的事件。
第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根据有关统计数据, 我国仅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就高达约 2 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所占比重达 20%,尽管近年来部分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增长趋势有所减缓(有的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金融压抑的长期积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大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今天,银行体系的这些不良资产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面对“三位一体”的典型特征,若稍有不慎而引发进一步恐慌,给本已遭受重创的系统带来难以想象的动荡并非是件杞人忧天的事情。
第四,金融产品发展滞后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在数量上也不能较好地满足投资者的有效需求,形成了广度上的金“三位一体”,共同揭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以资本市场波动为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它体现了现代金融风险的新变化,标志着“有效性冲突”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的新特征。
四、应对金融风险之有效对策
首先,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金融监管力度,给予风险管理部门一定职权。风险管理是政府为保证经济平稳有序进行,通过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对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进行检查和组织协调的过程。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提高风险监管水平同时,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准入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促进新业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建立一个权责利相互匹配的风险管理组织管理系统,并给予一定权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获得相当的利益收益。若没严格有力的风险管理机构,间断和片面的管理将导致风险管理者无法从整体上准确获知和进一步控制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应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管理没有疏漏且能落到实处。
其次,积极建设交易市场及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在金融危机中,OTC (场外交易市场)成为这场危机爆发的催化剂,加上在场内交易的衍生品为标准化产品,可以有效地掌控风险。在金融市场强烈
的动荡中,美国几大期货交易所的金融期货交易仍能顺利进行,所以积极探索学习国际经验,建设交易市场及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全方位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我国市场主体还不够成熟,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决定了我国不能贸然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因此应该坚持场内优先发展、进而实现场外集中统一。此次危机中,我国金融业受到的影响较小,得益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小和相对严格的金融监管。另外,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辅助力量,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应规范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督促会员机构履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协调同业竞争等作用。
再次,加强对银行业资产的监管,为金融机构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近些年来,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几年,国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通过清收剥离盘活核贷等办法,不良贷款率明显降低,已降至目前的不足 10%,为中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接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金融创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目前看,金融监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有银行还背负着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裹,这极大地妨碍了它们与国际金融的接轨,实现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所以银行资产的监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实现有效监管,才能降低不良贷款率,为金融机构实现全球战略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
最后,强化息技术风险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信息科技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提高风险防范度。金融机构要据未来的收益确定长远投资目标,寻求投资机会。并于国际金融接轨,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总之,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银行资产实行有效监管,尤其是对创新产品收益和风险状况的了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为我国金融业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