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卖火柴的小女孩 (六上)
教学目标:
1、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之心,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喷”,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会用“简直”造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把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写下来,懂得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4、 理解课文,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5、 摘录描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外貌的语句第一课时一、导言揭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大年夜吗?一家人温暖舒适地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是多么美好啊!但是,你们想过吗?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大年夜,有个和你们同样年龄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叫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这篇童话是谁写的?(安徒生),他是丹麦著名的作家。他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后就明白了。 二、检查预习
1.出示检查题。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喷香(pēn pèn)火柴梗(gěng géng)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 ②精巧细致,质量很好。() 2.学生作业。 3.反馈。
第1、2题校对后,把词语读一次。 三、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完成练习三。 试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写____,接着写____,最后写____。 2.学生读书、作业。 3.反馈。
第3题校对后,再浓缩为小标题:[卖火柴、擦火柴、冻死了] 4.根据这些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11)(12~13)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快速小声读第一段,思考: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二)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1.课文哪些词句具体写出小女孩很可怜?用“____”划出有关语句。 (1)点拨、引导,教学其中一句。 a.幻灯出示。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b.能抓住重点词来谈谈吗?
c.概括一下,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她很可怜?(怜)
(2)放手自学其余三句。 a.写小女孩冷的词句还有吗?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读懂这三句话,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学生练习。 (3)讨论:这四个句子写冷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 点拨:这些重点词的音要稍拉长些,读到最后用发抖的感觉来烘托出小女孩越来越冷的感觉。
练读——指读——评议——指读——齐读 2.还有哪些地方写出小女孩很可怜呢?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还写出了饿) “饿”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怜,写饿的词句还有吗?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抓“一整天、一根、一个”)
3.提问:这么冷,这么饿,她为什么不回家呢?可以看出什么? (因为家中(无人疼爱),还因为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4.小结:刚才,我们从小女孩的冷、饿、无人疼爱体会到她很可怜。这些是书里明明白白写出来的,你们一看便懂,可是书里还有别的意思,没有直接写出来,实际上也能说明小女孩很可怜。如果你们认真仔细地读一读,也能领会。 5.揭示学法,扶学第一句。 (1)幻灯出示: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2)讨论:
a.这句话写什么?(拖鞋大) b.哪些词语写出拖鞋很大?
c .同学们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
(3)表情朗读:在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到处受欺负。小女孩这么冷的天穿着大拖鞋也没人同情、关心她。那这句话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同情)对的,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同情读这句话。齐读。
(4)归纳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体会这个句子含着的意思的呢?我们先理解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谈体会,最后用感情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6.运用学法,学习第二句。 (1)幻灯出示: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2)讨论:
a.这句话写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 b.谁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子的意思?
c.是啊,小女孩还是个孩子,当然希望在大年夜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而现在的她却流浪街头,叫卖火柴,多可怜哪!这儿写出了她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欢乐)的。 (3)表情朗读。 点拨:用同情的语气,突出重点词,前半句我们可读得美些,后半句读得难过些、慢些。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的?(板书)
2、小结:同学们生动的描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叫卖火柴的凄惨画面。她是多么可怜哪!(指板书)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用红粉笔标出)就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3.配乐读第一段。 二、略学第三段
1.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她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冻死了)是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就是穷苦孩子必然的结局。(出示挂图) 2.自由读第三段,找一找,小女孩死时的神态。(她[带着微笑死了])
3.设置悬念:为什么这样可怜的小女孩会带着微笑死去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时再来解决。 三、布置作业 用“可怜的女孩!”作开头或结尾写一段话。第三课时一、 听写词语,梳理内容。 1、听写词语:擦燃、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要求全部听完,再动笔写。 2、教师默写,学生校对。
3、用上这5个词语和课题连起来说一段话。
4、导入新课,揭示任务:这就是课文第二段内容。今天这堂课我们要着重讨论、学习这些幻景二、 研读第二段 (一)、体会幻景的美好。
1、默读划找描写幻景的句子。 2、播放课件,体会幻景的美好。 3、说说你印象深刻的幻景与原因。 4、由读描写幻景的句子,个别点拨。 5、交流,指导朗读。(二)理解小女孩残酷的现实。 1、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景?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寒冷、饥饿、痛苦、孤苦;温暖、食物、欢乐、幸福。 3、火柴终究是要灭的,火柴一灭,结果如何? 4、随机点击课件,出示描写幻景破灭的句子。 5、研读课文第10节。
指名朗读,思考语气处理。 6、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2)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7、理解句子含义(课件出示句子)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边读边想,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朗读指导,比较两种读法:越读越高,越读越轻。哪种更能准确地表达情感呢?三、总结延伸
1、课件播放配乐诗《火柴天堂》。
2、总结: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活在这样一个富足而和平的时代感到幸运,感到满足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卖火柴的小女孩》给我们很多启迪,也教育了一代一代丹麦人,推荐课外阅读《诘问生命》,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18、卖火柴的小女孩
擦燃 幻景 (美好) 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 (温暖) (食物) (欢乐) (幸福) 现实 (残酷) 寒冷 饥饿 痛苦 孤苦
《林海》教学设计 (六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1.自制《林海》录像。 2.自制投影。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 齐读课题:《林海》。 (《林海》)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节,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齐读第一节,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林花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2.我们讨论的第—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读岭的段落。)
讨论: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作者是怎佯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讨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多少”看出岭多,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出岭多。 “„„„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的温柔。) 请大家自己练习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节。)
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 (个别练读,指导,鼓励。)
(2)下面自由读3、4节,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如: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为什么用“闪烁”? 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人家提的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像海
请小组合作学习3、4节,并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学生汇报: (如:“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颜色非常多。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的颜色,像海—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海在阳光下是动的,发光的,白桦的叶子在阳光下,当有风吹过时,树叶摇动,也会反光的,所以用“闪烁”。)
师:这里不仅写出了林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学生练习读3、4节。
请学生个人读。(指导、鼓励)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同一句。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想。)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花有什么特点。(观看录像。) (4)花有什么特点?
讨论: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5节。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你的有感情的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
讨论:(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赞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节首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读书。
(5)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作者还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请男生齐读第6节,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 板书:美不空洞
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讨论:“有多少省份用过” “大至„„,小至„„” “它的千山一碧„„” “于是,„„”)
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5.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什么?
请女生齐读第7节,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讨论:“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我们伐木取材,也„„” “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小结: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讨论:“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 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和体会。 学生练读句子。 6.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 板书: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 (五上)
教学要求:
1、认识课后生字。
2、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阅读提示读课文,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湖南,有个非常美丽、又非常迷人的地方。它有着泰山之雄伟、华山之
险峻;又有着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你们猜是什么地方?出示课题:4*迷人的张家界 以前是怎么学习阅读课文?(抓住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和要求来读通、读懂、读好课文。)出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2)武陵源为什么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3)文章三、四、五自然段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4)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二、按照提示自学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阅读要求中的2、3个要求: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张家界的迷人景色的,想想课文中第三、四、五、六的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从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动植物等方面来描写张家界的迷人景色的,课文的第三、四、五、六的开头一句话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意思。 4、完成阅读要求中的第四要求: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先自由朗读,再读给全班同学听。
[意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感受张家界的迷人、大自然的神奇;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读出张家界的美。]
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张家界有什么印象?大家既然这么喜欢张家界,就请同学做小导游,选一个喜欢的景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先介绍给小组同学听,再请各组推荐代表,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意图:用当"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喜爱的景点,进一步感受张家界的迷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部分找出来,练习有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
3、指名读给大家听。简单评议。 4、有感情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迷人的张家界 游后整体感受
山 高 多 美妙神奇 水 清澈美丽
动植物 众多珍奇 自然环境优美
●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学会朗读、学会欣赏、学会运用。为了不让学生们感到又像以往那样学课文,我建议大家以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比赛”。教师不参与评比,只是提供朗读比赛的层次目标:熟读三无——既无错字、无丢字、无添字;朗读三有——既有感情、有声调变化、有快慢节奏。
通过朗读比赛,学生学会了这一课的朗读,也在比赛的实践中掌握了读书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全文中你认为哪个段落最迷人?(读读这一段,谈谈它的迷人之处在哪里?)文中各段描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从描述角度、方法运用和用词造句等方面谈。)这样通过谈论、比较学生对张家界的了解加深了。
18卖火柴的小女孩 (六上)
教学目标:
1、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之心,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喷”,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会用“简直”造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把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写下来,懂得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4、 理解课文,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5、 摘录描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外貌的语句第一课时一、导言揭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大年夜吗?一家人温暖舒适地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是多么美好啊!但是,你们想过吗?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大年夜,有个和你们同样年龄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叫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这篇童话是谁写的?(安徒生),他是丹麦著名的作家。他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后就明白了。 二、检查预习
1.出示检查题。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喷香(pēn pèn)火柴梗(gěng géng)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 ②精巧细致,质量很好。() 2.学生作业。 3.反馈。
第1、2题校对后,把词语读一次。 三、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完成练习三。 试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写____,接着写____,最后写____。 2.学生读书、作业。 3.反馈。
第3题校对后,再浓缩为小标题:[卖火柴、擦火柴、冻死了] 4.根据这些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11)(12~13)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快速小声读第一段,思考: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二)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1.课文哪些词句具体写出小女孩很可怜?用“____”划出有关语句。 (1)点拨、引导,教学其中一句。 a.幻灯出示。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b.能抓住重点词来谈谈吗?
c.概括一下,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她很可怜?(怜)
(2)放手自学其余三句。 a.写小女孩冷的词句还有吗?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读懂这三句话,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学生练习。 (3)讨论:这四个句子写冷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 点拨:这些重点词的音要稍拉长些,读到最后用发抖的感觉来烘托出小女孩越来越冷的感觉。
练读——指读——评议——指读——齐读 2.还有哪些地方写出小女孩很可怜呢?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还写出了饿) “饿”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怜,写饿的词句还有吗?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抓“一整天、一根、一个”)
3.提问:这么冷,这么饿,她为什么不回家呢?可以看出什么? (因为家中(无人疼爱),还因为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4.小结:刚才,我们从小女孩的冷、饿、无人疼爱体会到她很可怜。这些是书里明明白白写出来的,你们一看便懂,可是书里还有别的意思,没有直接写出来,实际上也能说明小女孩很可怜。如果你们认真仔细地读一读,也能领会。 5.揭示学法,扶学第一句。 (1)幻灯出示: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2)讨论:
a.这句话写什么?(拖鞋大) b.哪些词语写出拖鞋很大?
c .同学们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
(3)表情朗读:在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到处受欺负。小女孩这么冷的天穿着大拖鞋也没人同情、关心她。那这句话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同情)对的,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同情读这句话。齐读。
(4)归纳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体会这个句子含着的意思的呢?我们先理解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谈体会,最后用感情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6.运用学法,学习第二句。 (1)幻灯出示: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2)讨论:
a.这句话写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 b.谁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子的意思?
c.是啊,小女孩还是个孩子,当然希望在大年夜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而现在的她却流浪街头,叫卖火柴,多可怜哪!这儿写出了她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欢乐)的。 (3)表情朗读。 点拨:用同情的语气,突出重点词,前半句我们可读得美些,后半句读得难过些、慢些。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的?(板书)
2、小结:同学们生动的描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叫卖火柴的凄惨画面。她是多么可怜哪!(指板书)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用红粉笔标出)就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3.配乐读第一段。 二、略学第三段
1.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她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冻死了)是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就是穷苦孩子必然的结局。(出示挂图) 2.自由读第三段,找一找,小女孩死时的神态。(她[带着微笑死了])
3.设置悬念:为什么这样可怜的小女孩会带着微笑死去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时再来解决。 三、布置作业 用“可怜的女孩!”作开头或结尾写一段话。第三课时一、 听写词语,梳理内容。 1、听写词语:擦燃、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要求全部听完,再动笔写。 2、教师默写,学生校对。
3、用上这5个词语和课题连起来说一段话。
4、导入新课,揭示任务:这就是课文第二段内容。今天这堂课我们要着重讨论、学习这些幻景二、 研读第二段 (一)、体会幻景的美好。
1、默读划找描写幻景的句子。 2、播放课件,体会幻景的美好。 3、说说你印象深刻的幻景与原因。 4、由读描写幻景的句子,个别点拨。 5、交流,指导朗读。(二)理解小女孩残酷的现实。 1、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景?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寒冷、饥饿、痛苦、孤苦;温暖、食物、欢乐、幸福。 3、火柴终究是要灭的,火柴一灭,结果如何? 4、随机点击课件,出示描写幻景破灭的句子。 5、研读课文第10节。
指名朗读,思考语气处理。 6、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2)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7、理解句子含义(课件出示句子)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边读边想,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朗读指导,比较两种读法:越读越高,越读越轻。哪种更能准确地表达情感呢?三、总结延伸
1、课件播放配乐诗《火柴天堂》。
2、总结: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活在这样一个富足而和平的时代感到幸运,感到满足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卖火柴的小女孩》给我们很多启迪,也教育了一代一代丹麦人,推荐课外阅读《诘问生命》,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18、卖火柴的小女孩
擦燃 幻景 (美好) 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 (温暖) (食物) (欢乐) (幸福) 现实 (残酷) 寒冷 饥饿 痛苦 孤苦
《林海》教学设计 (六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1.自制《林海》录像。 2.自制投影。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 齐读课题:《林海》。 (《林海》)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节,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齐读第一节,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林花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2.我们讨论的第—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读岭的段落。)
讨论: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作者是怎佯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讨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多少”看出岭多,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出岭多。 “„„„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的温柔。) 请大家自己练习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节。)
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 (个别练读,指导,鼓励。)
(2)下面自由读3、4节,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如: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为什么用“闪烁”? 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人家提的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像海
请小组合作学习3、4节,并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学生汇报: (如:“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颜色非常多。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的颜色,像海—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海在阳光下是动的,发光的,白桦的叶子在阳光下,当有风吹过时,树叶摇动,也会反光的,所以用“闪烁”。)
师:这里不仅写出了林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学生练习读3、4节。
请学生个人读。(指导、鼓励)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同一句。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想。)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花有什么特点。(观看录像。) (4)花有什么特点?
讨论: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5节。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你的有感情的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
讨论:(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赞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节首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读书。
(5)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作者还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请男生齐读第6节,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 板书:美不空洞
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讨论:“有多少省份用过” “大至„„,小至„„” “它的千山一碧„„” “于是,„„”)
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5.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什么?
请女生齐读第7节,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讨论:“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我们伐木取材,也„„” “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小结: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讨论:“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 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和体会。 学生练读句子。 6.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 板书: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 (五上)
教学要求:
1、认识课后生字。
2、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阅读提示读课文,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湖南,有个非常美丽、又非常迷人的地方。它有着泰山之雄伟、华山之
险峻;又有着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你们猜是什么地方?出示课题:4*迷人的张家界 以前是怎么学习阅读课文?(抓住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和要求来读通、读懂、读好课文。)出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2)武陵源为什么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3)文章三、四、五自然段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4)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二、按照提示自学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阅读要求中的2、3个要求: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张家界的迷人景色的,想想课文中第三、四、五、六的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从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动植物等方面来描写张家界的迷人景色的,课文的第三、四、五、六的开头一句话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意思。 4、完成阅读要求中的第四要求: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先自由朗读,再读给全班同学听。
[意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感受张家界的迷人、大自然的神奇;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读出张家界的美。]
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张家界有什么印象?大家既然这么喜欢张家界,就请同学做小导游,选一个喜欢的景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先介绍给小组同学听,再请各组推荐代表,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意图:用当"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喜爱的景点,进一步感受张家界的迷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部分找出来,练习有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
3、指名读给大家听。简单评议。 4、有感情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迷人的张家界 游后整体感受
山 高 多 美妙神奇 水 清澈美丽
动植物 众多珍奇 自然环境优美
●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学会朗读、学会欣赏、学会运用。为了不让学生们感到又像以往那样学课文,我建议大家以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比赛”。教师不参与评比,只是提供朗读比赛的层次目标:熟读三无——既无错字、无丢字、无添字;朗读三有——既有感情、有声调变化、有快慢节奏。
通过朗读比赛,学生学会了这一课的朗读,也在比赛的实践中掌握了读书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全文中你认为哪个段落最迷人?(读读这一段,谈谈它的迷人之处在哪里?)文中各段描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从描述角度、方法运用和用词造句等方面谈。)这样通过谈论、比较学生对张家界的了解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