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清官-海瑞 1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了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电视剧《海瑞罢官》相信大家都看过。

正直一生:

延平府的督学官到南平县视察工作,海瑞和另外两名教官前去迎见。在当时的官场上,下级迎接上级,一般都是要跪拜的。因此,随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却站着,只行抱拳之礼,三人的姿势俨然一个笔架。这位督学官大为震怒,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不卑不亢地说:“按大明律法,我堂堂学官,为人师表,对您不能行跪拜大礼。”这位督学官虽然怒发冲冠,却拿海瑞没办法。海瑞由此落下一个“笔架博士”的雅号。 过了几年,海瑞因为考核成绩优秀,被授予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淳安县经济比较落后,又位于南北交通要道,接待应酬,多如牛毛,百姓不堪其扰。海瑞上任后,严格按标准接待,对吃拿卡要的官员毫不客气。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

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治学:

海瑞一生的治学,以刚为主,因而自号刚峰,天下称为刚峰先生。曾经说因此自从做县官直至巡抚,所到之处力行清丈,颁行一条鞭法。意图主张在于有利于老百姓,而行事不能没有偏差。海瑞祖居在海南省屯昌县新兴镇石峡村,东依海公山,地势顺山顺水。明嘉靖28年,海瑞回石峡村祭祖墓住了25天,耳闻目睹官军杀黎族同胞,非常愤慨,为他后来写《治黎策》、《平黎疏》提供了依据,海瑞的这两篇奏疏,阐明处理民族矛盾的意义及方法,为海南的有效平稳统治作出了很大贡献,也是海瑞爱民思想的一个表现。海氏家族在当地向来行善施仁,后来出了一代忠臣海瑞,石峡村人民群众对海氏家族素怀敬意。历年来,每逢清明节期,人民带着香烛

纸钱,鱼肉鸡鸭等前往海氏家族进行拜祭,添土护墓。 海瑞祖居遗迹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动保护下才保存至今,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在历史研究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历史评价: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同样也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在南京当吏部尚书时就被民众称赞甚至拿他的画像当门神。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 “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入骨三分。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了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电视剧《海瑞罢官》相信大家都看过。

正直一生:

延平府的督学官到南平县视察工作,海瑞和另外两名教官前去迎见。在当时的官场上,下级迎接上级,一般都是要跪拜的。因此,随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却站着,只行抱拳之礼,三人的姿势俨然一个笔架。这位督学官大为震怒,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不卑不亢地说:“按大明律法,我堂堂学官,为人师表,对您不能行跪拜大礼。”这位督学官虽然怒发冲冠,却拿海瑞没办法。海瑞由此落下一个“笔架博士”的雅号。 过了几年,海瑞因为考核成绩优秀,被授予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淳安县经济比较落后,又位于南北交通要道,接待应酬,多如牛毛,百姓不堪其扰。海瑞上任后,严格按标准接待,对吃拿卡要的官员毫不客气。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

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治学:

海瑞一生的治学,以刚为主,因而自号刚峰,天下称为刚峰先生。曾经说因此自从做县官直至巡抚,所到之处力行清丈,颁行一条鞭法。意图主张在于有利于老百姓,而行事不能没有偏差。海瑞祖居在海南省屯昌县新兴镇石峡村,东依海公山,地势顺山顺水。明嘉靖28年,海瑞回石峡村祭祖墓住了25天,耳闻目睹官军杀黎族同胞,非常愤慨,为他后来写《治黎策》、《平黎疏》提供了依据,海瑞的这两篇奏疏,阐明处理民族矛盾的意义及方法,为海南的有效平稳统治作出了很大贡献,也是海瑞爱民思想的一个表现。海氏家族在当地向来行善施仁,后来出了一代忠臣海瑞,石峡村人民群众对海氏家族素怀敬意。历年来,每逢清明节期,人民带着香烛

纸钱,鱼肉鸡鸭等前往海氏家族进行拜祭,添土护墓。 海瑞祖居遗迹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动保护下才保存至今,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在历史研究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历史评价: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同样也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在南京当吏部尚书时就被民众称赞甚至拿他的画像当门神。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 “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入骨三分。


相关文章

  • 一代清官海瑞
  •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5年-1587)年,字汝贤,琼山(现在的海南岛)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童年时期的家境并不殷实,在他仅四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 ...查看


  • 清官海瑞读后感
  • 读<清官海瑞>有感 彭鹏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许许多多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典范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职位上鞠躬尽瘁,谱写了沁人肺腑的篇章.海瑞就是其中的一个. 海瑞,一个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公形象,他 ...查看


  •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 宋璟.包拯.海瑞
  • 周晖其人 一生不追求功名,被称为南京"隐士之杰"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现了严重的倭患记载,"丛说乙卯年,倭贼从浙江严衢过饶州,历徽州.宁国.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 ...查看


  • 读史笔记二则
  • 当秀才真的遇到兵 <后汉书>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东汉末年,经学大师.旷世大儒郑玄在从徐州返回山东老家高密的途中,巧遇了当时正在山东肆虐的黄巾乱军. 过去几十年来对于农民起义的宣传,在我们的印象里留下的多是正面形象.其实, ...查看


  • 海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海瑞-你是一个嘛样儿的人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 从教时被称为海笔架,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拯齐名.这是百度百科对海瑞的介绍. 我初识海瑞,也是从课本上得 ...查看


  • 关于海瑞的故事
  •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清官,举人出身,41岁入仕,初任福建南平县教谕(无品,近似县教育局局长),45岁时升任浙江淳安知县(正七品),最后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近似今监察部部长).这位在历史上以敢于上疏骂皇帝而著称的大臣,也 ...查看


  •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 第一课时 治水必躬亲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 3.在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 ...查看


  • [生死抉择]与[海瑞罢官]
  • <海瑞罢官>与<生死抉择> --主旋律文学的命运 新闻学二班 沈闰州 21521045 在当代文学的舞台上,有一类文学值得我们注意.这类文学作品往往顺应着一个官方所提出的"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 ...查看


  • [治水必躬亲]教案
  • 八(上) 24.<治水必躬亲>教案 执教:薛惠娟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所讲述的"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 ...查看


热门内容